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系列专著:北方退耕还林区防护林树种耗水特性研究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系列专著:北方退耕还林区防护林树种耗水特性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贺康宁 等 著
图书标签:
  • 水土保持
  • 荒漠化防治
  • 退耕还林
  • 防护林
  • 树种耗水
  • 北方地区
  • 生态学
  • 林业
  • 生态水文学
  • 植被生态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337313
版次:1
商品编码:10971268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17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系列专著:北方退耕还林区防护林树种耗水特性研究》以我国北方黄土半干旱区为研究核心,从降水资源条件及林地土壤水分动态研究人手,提出了林分密度与林分稳定的关系问题,展开了退耕还林地区水资源条件与植被演替规律的研究;从林木生长形态及生物量对干旱胁迫的响应人手,系统研究了主要防护林造林树种在干旱胁迫情况下,幼苗叶片的水分饱和亏缺、叶水势和保水力,定量研究了林木光合作用对干旱胁迫的响应,进行了苗木耐旱机理判别分类;采用多年现地实测数据和数学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借助Penman-Monteith模型和Jarvis-Stewart模型,实现了林木耗水特性的定量研究;最后,在林地土壤水分有效性及生产力分级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了林木需水量与林木植物系数。《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系列专著:北方退耕还林区防护林树种耗水特性研究》旨在对我国北方退耕还林地区的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依据。
本书可供防护林、水土保持、环境影响等领域的科研、生产和管理人员参考使用。

内页插图

目录

丛书序
前言
第1章 降水资源和林地土壤水分
1.1 研究区域
1.1.1 黄土高原向沙漠(地)过渡区
1.1.2 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过渡带
1.1.3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
1.2 降水资源条件
1.2.1 半干旱地区的环境特点
1.2.2 降水资源分布特征
1.3 林地土壤水分条件
1.3.1 林地土壤水分动态
1.3.2 黄土坡地土壤水分运动
1.4 林下植被对不同密度林地土壤水分环境的指示作用
1.4.1 林分密度对林下植被的影响
1.4.2 林下植被层物种多样性特征
参考文献

第2章 植被演替规律研究
2.1 植被群落组成及重要值
2.1.1 调查及计算方法
2.1.2 植被演替规律
2.2 植被群落生物多样性
2.2.1 计算方法
2.2.2 群落生物多样性
2.3 植被群落空间格局
2.3.1 计算方法
2.3.2 群落空间格局
2.4 种群生态位宽度和重叠
2.4.1 计算方法
2.4.2 生态位宽度和重叠
2.5 群落稳定性
2.5.1 计算方法
2.5.2 群落稳定性分析
2.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苗木抗旱水分生理特征
3.1 林木生长形态及生物量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3.1.1 干旱胁迫对幼苗生长形态的影响
3.1.2 干旱胁迫对幼苗生物量的影响
3.1.3 试验结果
3.2 干旱胁迫对林木叶片水分生理的影响
3.2.1 干旱胁迫对幼苗叶片相对含水量和水分饱和亏缺的影响
3.2.2 干旱胁迫对幼苗叶片保水力的影响
3.2.3 干旱胁迫对幼苗叶片叶水势的影响
3.3 林木光合作用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3.3.1 土壤水分对林木光合特性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3.3.2 光照强度对林木光合特性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3.3.3 不同水分条件下林木光合生理参数的日过程
3.4 水分在SPAC中的势能梯度研究
3.4.1 土壤水势特征
3.4.2 植物水势特征
3.4.3 大气水势特征
3.4.4 土壤—植物—大气水势梯度分析
3.4.5 小结
3.5 苗木耐旱机理研究
3.5.1 干旱胁迫过程中水势的分布
3.5.2 苗木的萎蔫系数
3.5.3 苗木叶水势与土壤含水量的关系
3.5.4 苗木叶水势与土壤水势的关系
3.5.5 苗木耐旱机理及判别分类
3.5.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林木耗水特性
4.1 林地土壤蒸发特性
4.1.1 造林区林地土壤蒸发及调控
4.1.2 坡面土壤蒸发调控的热力学机制
4.1.3 林地土壤蒸发过程模拟
4.2 生长季林木蒸散研究常用理论
4.2.1 林地净辐射
4.2.2 叶面积指数
4.2.3 林冠消光系数
……
第5章 土壤水分有效性及生态需水
附录

前言/序言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系列专著:北方退耕还林区防护林树种耗水特性研究 内容概要: 本专著深入探讨了北方退耕还林区防护林树种的水分利用效率及其在水土保持和荒漠化防治中的关键作用。随着我国北方地区生态环境的日益严峻,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已成为改善区域生态、遏制荒漠化的重要战略。然而,在进行大规模植树造林的同时,如何科学选择适宜的树种,并充分理解其水分需求,是确保造林成活率、林木生长健康以及实现生态效益最大化的核心问题。本书正是聚焦于这一关键环节,旨在为北方退耕还林区的生态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指导。 本书的研究对象涵盖了北方退耕还林区最常用、最具代表性的几种防护林树种,包括但不限于 [此处可根据实际情况填充具体的树种名称,例如:油松、樟子松、杨树、柳树、侧柏、刺槐、柠条等]。研究内容围绕这些树种在不同生长阶段、不同生态环境下的水分消耗机制展开,力求揭示其耗水特性的内在规律。 第一部分:研究背景与理论基础 本部分详细阐述了北方地区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的严峻形势,分析了退耕还林工程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并系统梳理了国内外在防护林建设、树种选择、水分生态学以及荒漠化防治等领域的研究现状。重点介绍了水文循环、植物蒸腾、水分有效性、植物水分生理响应等相关理论,为后续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本部分还强调了水资源在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系统中的极端重要性,指出理解和管理植物耗水是实现可持续生态建设的关键。 第二部分:研究方法与实验设计 本书采用了科学严谨的多样化研究方法,将野外调查、室内实验与模型模拟相结合,确保研究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野外调查与监测: 在北方典型退耕还林区,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不同年龄、不同经营状况的防护林样地。通过设置气象监测站点,实时记录降雨量、气温、湿度、风速等环境因子;利用土壤水分传感器,长期监测不同土层的水分含量变化,为分析降雨、蒸发以及植物耗水对土壤水分的影响提供直接数据。同时,对林木进行生长量、生物量等指标的监测,建立耗水与生长之间的关联。 树种耗水特性测定: 针对选定的防护林树种,在控制条件下进行精细的耗水测定。主要方法包括: 蒸腾速率测定: 采用叶室法(如Li-6800等便携式光合仪)在不同时间、不同环境条件下,对树种的叶片蒸腾速率进行实时测量,分析蒸腾受环境因子调控的规律。 树木总耗水量估算: 结合土壤水分动态变化、降雨补给以及地表径流等数据,利用水量平衡法(Water Balance Method)估算样地内树木的总耗水量。 冠层蒸腾与土壤蒸发分离: 采用同位素示踪技术、微气象学方法(如涡度相关法)等,尝试分离冠层蒸腾和土壤蒸发,更精确地把握树木本身的水分利用。 根系分布与水分吸收研究: 采用根系钻取法、土壤剖面水分监测等方法,分析不同树种根系在土壤剖面中的分布深度和密度,以及其对不同层位土壤水分的吸收能力。 模型模拟与预测: 引入成熟的植物水分模型(如Penman-Monteith方程、FAO-56模型等),并针对北方退耕还林区的实际情况进行参数化和验证。利用模型模拟不同气候情景、不同管理措施下树种的耗水变化趋势,预测其长期水分供需平衡。 第三部分:北方退耕还林区主要防护林树种耗水特性分析 本部分为本书的核心内容,将逐一深入分析不同防护林树种的耗水特性。 不同树种的蒸腾速率差异: 详细对比不同树种在相同或相似环境条件下的日蒸腾速率、季节蒸腾速率变化规律。分析其叶片结构、气孔密度、气孔开度等生理特征如何影响其蒸腾强度。例如,一些针叶树种可能具有较低的单位叶面积蒸腾速率,但其常绿性使其全年保持一定的蒸腾能力;而一些阔叶树种在生长季蒸腾量巨大,但其落叶特性限制了冬季的耗水。 环境因子对树种耗水的影响: 系统分析了降雨量、温度、湿度、风速、光照强度等主要环境因子如何调控不同树种的蒸腾和总耗水。例如,在干旱胁迫下,不同树种的耐旱机制差异(如气孔关闭的敏感性、渗透调节能力等)会显著影响其耗水量的降低程度。高温、高湿或强风条件对蒸腾速率的影响机制也将在本部分进行详述。 土壤水分有效性与树种耗水: 探讨了不同土壤质地(如沙土、壤土、粘土)以及不同土壤水分状况(如饱和、持水量、凋萎点)对树种水分吸收和利用效率的影响。分析了根系分布深度与土壤水分分布的匹配关系,以及根系对深层土壤水分的利用能力。 树种耗水与林分生态效益的关系: 将树种的耗水特性与其在水土保持(如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土壤持水量、防止土壤侵蚀)和荒漠化防治(如固沙、改善土壤结构、增加植被覆盖)方面的生态效益进行关联分析。例如,一些耗水相对较低且根系发达的树种,可能在缓解水分胁迫的同时,更能有效地发挥固沙作用。反之,一些高耗水树种在大规模种植时,若水分条件不足,可能加剧区域水分亏缺。 生长阶段对耗水特性的影响: 分析了幼林期、中龄林期、成熟林期等不同生长阶段,树种的叶面积指数、冠层结构、根系发达程度等变化如何影响其总耗水量。例如,幼林期可能耗水总量较低,但单位生物量耗水可能较高;而成熟林期虽然总耗水量巨大,但单位生物量耗水可能相对较低。 第四部分:北方退耕还林区防护林树种选择的优化建议 基于前述的研究结果,本部分将提出科学、量化的防护林树种选择优化建议。 基于水分限制的树种评价体系: 建立一套考虑水分利用效率、耐旱性、耗水强度等指标的树种评价体系,为不同水分条件下的退耕还林区提供科学的树种选择依据。 不同生态区划的适宜树种推荐: 针对北方地区不同降雨带、不同土壤类型、不同地形条件的具体区域,推荐最适宜的防护林树种组合。例如,在年降雨量较低、土壤水分贫瘠的地区,应优先选择耐旱、耗水少的灌木或乔木;而在降雨相对充沛的地区,则可考虑一些生长较快、生态效益显著的树种。 混交林配置的优势与建议: 探讨了不同树种进行混交配置的优势,分析了混交林在水分利用、生物多样性保护、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潜在效益,并提出了合理的混交比例和配置模式。 退化林分修复与适宜树种选择: 针对已形成的退化防护林,提出适宜的树种更新和改造建议,以改善林分结构,提升生态功能。 第五部分:结论与展望 本部分总结了本书的主要研究发现,并对北方退耕还林区防护林树种耗水特性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主要研究结论: 提炼出各研究树种的核心耗水规律,量化其在不同环境下的水分消耗,并明确了其在水土保持和荒漠化防治中的水分生态学意义。 实践应用价值: 强调了本研究成果对于指导北方地区退耕还林工程的科学实施、提高造林成活率和生态效益、以及制定区域性水土保持和荒漠化防治策略的实际意义。 未来研究方向: 指出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对未来在树种耗水特性研究方面可能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例如,更精细的生理机制研究、长期的动态监测、引入遥感与大数据技术、以及更深入地考虑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树种适应性等。 总之, 本专著不仅是一项系统的科学研究,更是一本面向实践的应用指南。它将为北方退耕还林区的生态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学支撑,为实现区域生态环境的根本改善、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贡献智慧和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从出版物的角度来看,一套系列专著的出版本身就是一项浩大的工程,耗时耗力,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这本《北方退耕还林区防护林树种耗水特性研究》既然是其中的一环,想必是整个系列中最核心、数据基础最扎实的部分之一。我尤其关注它对“退耕还林”这一政策背景的深刻理解。退耕还林往往意味着在原本的农耕地上种植新的植被,土壤的结构和原有的水文循环都会发生剧变。作者是否深入研究了这种土地利用方式转变后,树木对土壤水分的抽取模式是否有别于天然林?例如,新造林初期树木根系尚未完全建立,其耗水特性是否与成熟林存在显著差异?如果能提供不同年龄段防护林的耗水曲线,对制定合理的抚育和更新计划将有直接指导意义。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足够详尽的野外监测数据支持,用无可辩驳的事实说话,而不是依赖于一些估算参数。

评分

我拿起这本书的封面,那种严肃的学术气息扑面而来,完全不是市面上那些轻飘飘的“环保小常识”能比拟的。我最期待的是它在“防护林”功能定位上的讨论。我们都知道,防护林的首要任务是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但往往在实际操作中,人们为了追求快速成效,盲目引种了高大乔木,结果几年后发现,林地下的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反而加剧了生态系统的失衡。这本书如果能提供一套基于耗水特性的科学评估体系,告诉我们在特定的气候区和土壤条件下,最适宜的林冠郁闭度和叶面积指数应该是多少,那才算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防治”。我希望作者能详细阐述他们是如何设计实验来区分不同生长阶段树木的需水量变化规律的,以及如何将这些微观的植物生理数据,成功地尺度化到区域尺度的水资源平衡分析中去。这种跨尺度的研究难度是巨大的,如果这本书能成功实现这一点,那么它不仅仅是对水土保持领域的贡献,更是对生态水文学研究的一笔宝贵财富。

评分

说实话,我对这种“系列专著”往往抱有一种敬畏感,但也夹杂着一丝丝的担忧——内容会不会过于晦涩难懂,仅限于圈内专家交流?我希望这本书在保持其学术严谨性的同时,也能兼顾到工程应用层面读者的需求。比如,如果它能附带一些图表或决策树,让一线林业技术人员可以快速对照当地的年降水量和土壤质地,直接查阅到推荐的优势树种清单,那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就会大大提升。毕竟,理论最终要落实到实践中去,退耕还林区的管理者们迫切需要的是可操作、可量化的指导手册。这本书如果仅仅停留在描述现象,而没有提出可量化的、可复制的解决方案,那就有点可惜了。我更看重它在方法论上的创新性,特别是如何平衡生态效益与水资源承载力之间的动态关系,这才是决定防护林建设成败的关键。我希望能看到一些关于不同防护林结构(如乔灌草的配置)在水分利用效率上的对比分析。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中“系列专著”的后缀,让我联想到这背后必然有一个长期、稳定的研究团队在支撑。这种长期的、持续性的研究积累,往往是产生突破性成果的基石。我对于那些声称快速解决复杂生态问题的著作总是保持警惕,而这种严谨的“专著”则让人有信心去探究那些棘手的科学细节。我特别想了解,作者是如何处理不同年份、不同气候背景(比如丰水年和枯水年)下,同一树种的耗水特性的差异性的。水分是决定性的限制因子,如果研究不能涵盖气候变化的变异性,那么其推荐的树种就可能在下一轮极端干旱中遭受重创。这本书如果能给出基于多年平均和极端情景下的树种推荐优先级,那就太棒了。它不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应该是一份面向未来几十年北方地区生态建设的“风险评估与优化指南”。我希望它能让我这个读者,在看到北方绿色屏障时,心中多一份踏实,少一份对“生态脆弱性”的担忧。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很有分量,是那种能让人静下心来,扎扎实实啃下来的硬核专业著作。我原本对“水土保持”这个领域知之甚少,只停留在课本上那些关于植被恢复的泛泛而谈。然而,这套“系列专著”的提法立刻吸引了我,它意味着这不是零散的论文合集,而是一个体系化的研究成果。我特别好奇它在“北方退耕还林区”这个特定地理单元上的深入探讨。这个区域的生态环境脆弱性是出了名的,如何在保证生态效益的同时,又不至于因为过度耗水而引发新的水资源矛盾,是当前生态建设中的一大难题。我猜想,这本书一定在方法论上有所突破,也许采用了更先进的遥感技术或水文模型来量化不同树种的实际用水效率。如果它能清晰地剖析出哪些树种是“节水卫士”,哪些是“耗水大户”,那对于指导未来的造林选址和树种配置,价值简直是不可估量的。光是看到“耗水特性研究”这几个字,我就能想象作者团队一定付出了极大的野外调研和数据分析的艰辛,期待它能提供一些颠覆性的、符合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实际情况的科学依据,而不是空谈一些理论上的完美方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