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深层价值,可能在于它对“文化敏感性”的强调达到了一个极高的水准。在跨文化研究中,研究者最大的陷阱就是将自己的预设框架强行套用到被研究对象身上。这本书似乎一直在警示我们,要学会“去自我中心化”。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语言障碍与翻译技巧的部分,它不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上(比如如何选择可靠的翻译),更是深入探讨了翻译过程中信息失真、情感传递不畅的可能性。这种对细微差别的捕捉能力,是区分优秀田野工作者和平庸观察者的关键。它鼓励我们去理解那些“说不出来”的,那些潜藏在肢体语言、眼神交流和沉默之中的复杂信息。这种对非语言线索的重视,让整个研究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和挑战。它不是在提供一套标准化的流程,而是在培养一种“研究的直觉”——那种让你在关键时刻能够停下来,重新审视自己提问方式和理解框架的能力。这种培养,是任何一本理论著作都无法替代的。
评分从整体的阅读体验来看,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握得非常老练,绝非那种干巴巴的教科书腔调。它更像是一位身经百战的导师,在你耳边低语着那些只有亲身经历过才能体会的“潜规则”。我欣赏它对“意外性”的尊重。田野调查的美妙和残酷恰恰在于,你永远不知道下一步会发生什么。这本书似乎在提醒我们,最好的研究计划往往是灵活可变的,它需要一种近乎于“游牧”的心态去适应环境。比如,它在阐述如何进入特定社区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渗透技巧,简直可以媲美间谍小说中的情节设置——不是强行破门,而是通过一系列看似不经意的社会互动,让你的存在变得“自然”和“无害”。这种对社会脉络的敏感度,要求研究者不仅要懂理论,更要懂得“做人”。对于那些初次踏上中国土地进行研究的学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提供了极佳的心理建设,它提前打好了预防针,让你意识到你面对的不是一个真空的实验室,而是一个充满活力、变幻莫测的生命体。这种“人本关怀”的写作风格,极大地降低了初学者的恐惧感。
评分从结构上看,这本书的编排似乎遵循了一条清晰的“实践路径”,从前期的准备、中期的驻扎到后期的撤离和反思,环环相扣,逻辑严密。然而,令人惊喜的是,即便路径清晰,作者也反复强调了“在地性”的不可替代性。它没有提供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能钥匙”,而是教导我们如何根据不同的地域文化、社会阶层,去“定制”自己的研究策略。这种高度的适应性训练,对于那些需要在不同省份、不同城市间辗转的研究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战略指南”。例如,在描述如何与地方官员建立有效沟通时,书中采取的案例分析,往往不是直接给出结论,而是展示了一系列互动场景,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其中的进退拿捏。这种“示范而非说教”的写作手法,极大地增强了书的可读性和实操性,仿佛置身于一个高级研讨班,听大师们分享他们多年积累的“江湖经验”。这种经验的传递,远比冰冷的学术规范更具生命力。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万卷方法:在中国做田野调查》,本身就带着一种沉甸甸的学术重量感,那种仿佛跨越了无数汗牛充栋的书卷,最终汇聚成一种务实的行动指南的意味。我最初被它吸引,是冲着“中国”和“田野调查”这两个关键词去的。在这个全球化视野日益增强的时代,理解中国社会的复杂肌理,绝非依靠二手资料或宏大叙事就能轻易完成的。我期待它能提供一套足够精妙、能够穿透表象、直抵生活现场的工具箱。我尤其关注它如何处理田野调查中不可避免的伦理困境,以及在与不同层级的受访者打交道时,那种微妙的权力平衡问题。比如,面对体制内人士和边缘群体时,研究者的位置感应该如何调整?是保持绝对的距离以求客观,还是适度地卷入以获取更深层次的洞察?这本书似乎承诺,它不会只停留在高屋建瓴的理论讨论上,而是会落脚到每一个细节:如何写一份有效的访谈提纲,如何应对突如其来的“冷场”,甚至是如何在陌生环境中建立起初步的信任基础。这种对过程的关注,远比那些只罗列宏大研究发现的成果报告来得实在和宝贵,它塑造的是一个合格研究者的“手艺”,而非仅仅是“知识”。
评分最终,读完后我感到最大的收获,是一种对研究者自身角色的重新定位。这本书迫使我思考:我究竟是想“发现”中国,还是想“参与”中国?它似乎暗示,真正的田野工作,必然是一个互动的过程,研究者自身也在被研究对象和研究环境所塑造、改变。那种试图保持完全客观、抽离的姿态,在复杂的中国社会现场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也是不必要的。这本书提供了一种更成熟的视角,即承认研究者的“在场性”及其带来的影响,并学习如何管理这种影响。它不是一部纯粹的“技术手册”,而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在研究中保持谦逊和警醒”的哲学随笔,只不过其载体是具体的田野调查方法。这种对研究主体性的深刻反思,让这本书的价值超越了单纯的方法论范畴,触及到了学术良知和研究伦理的深层内核,让人在合上书本后,仍能久久回味那种沉甸甸的责任感。
评分书不错
评分我们该如何研究中国,尤其是变迁中须臾不同的中国?是给无论海外,还是本土研究者们提出的问题。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一同到来的诸多新的现象,让贸贸然进入村落或社区的研究者大呼不解,惊诧地发现,柏油路、瓷砖楼房替代了以往的泥墙茅屋,村庙的菩萨也住起了新房,新的开发政策和新的话语,在人们的生活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迹。不过,每一个热爱中国,潜心研究的人们应该知道,文化(传统)并没有消失,它只是发生了变迁。
评分充实一下脑袋,给自己一些宁静。
评分导师推荐,做田野调查必读书目
评分万卷方法一定要推荐
评分“1979年初,首个由七位美国学者所组成的小组进入中国开展长期学习和研究。……他们不仅仅被允许进入中国,他们也被允许在乡村里呆上很长一段时间”。海外学者们兴奋地以为“民国时期的(中国)社区研究,其复兴好像触手可及了”。但这种兴奋情绪并没有持续很长时间。“数十年封闭隔离之后的突然开放,加上中国行政部门的控制措施的不可预测,促成了这种以随机和偶然为特征,而非以仔细规划为特征的研究风格的发展。”这就是近日出版《在中国做田野调查》(以下简称《田野调查》)一书的编者曹诗弟和玛丽亚·海默对70年代末以来中国社会研究局限的看法。
评分当我们把人类的社会生活形式作为适应的体系来考察时,如果按三个方面来划分这个整体体系,会为我们的分析带来很多益处。首先,社会生活会为了适应自然环境而进行调整,这种调整的方式,如果我们愿意的话可以称之为生态适应。其次,存在一种维系有序社会生活的制度安排,因此斯宾塞所说的合作、限制或调和冲突才能实现,对这种方式如果我们愿意的话,可以称其为制度适应层面。
评分最近在写博士论文,做严肃休闲,重庆大学的这一套书都不错
评分新书很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