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傢小書:橋梁史話

大傢小書:橋梁史話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茅以升 著
圖書標籤:
  • 橋梁
  • 工程
  • 曆史
  • 文化
  • 科普
  • 建築
  • 中國
  • 交通
  • 技術
  • 圖文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北京齣版集團公司 ,
ISBN:9787200090291
版次:1
商品編碼:10982963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2-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74
字數:134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閱讀大傢經典、感受大傢風範、普及大傢知識、傳承大傢文化。

內容簡介

《大傢小書:橋梁史話》是一個很俏皮的名稱。此所謂“大傢”,包括兩方麵的含義:一、書的作者是大傢;二、書是寫給大傢看的,是大傢的讀物。所謂“小書”者,隻是就其篇幅而言,篇幅顯得小一些罷瞭。若論學術性則不但不輕,有些倒是相當重。其實,篇幅大小也是相對的,一部書十萬字,在今天的印刷條件下,似乎算小書,若在老子、孔子的時代,又何嘗就小呢?
編輯這套叢書,有一個用意就是節省讀者的時間,讓讀者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得較多的知識。在信息爆炸的時代,人們要學的東西太多瞭。補習,遂成為經常的需要。如果不善於補習,東抓一把,西抓一把,今天補這,明天補那,效果未必很好。如果把讀書當成吃補藥,還會失去讀書時應有的那份從容和快樂。這套叢書每本的篇幅都小,讀者即使細細地閱讀慢慢地體味,也花不瞭多少時間,可以充分享受讀書的樂趣。

作者簡介

茅以升(1896-1989),字唐臣,江蘇鎮江人,土木工程學傢、橋梁專傢。1917年獲美國康奈爾大學土木專業碩士學位,1921年獲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理工學院工學博士學位。20世紀30年代,主持設計並組織修建瞭錢塘江公路鐵路兩用大橋。曾任唐山交通大學、北洋大學、東南大學、河海大學校長。新中國成立後,任北方交通大學校長、鐵道部科學研究院院長、北京市科協主席、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撰有《橋話》、《中國石拱橋》、《錢塘江橋》、《中國的古橋與新橋》等大量科普文章。

內頁插圖

目錄


橋話
啓宏圖,天塹變通途
橋名談往
名橋談往
中國古代橋梁
中國石拱橋
趙州橋與李春
洛陽橋與江東橋
五橋頌
介紹五座古橋
中國古橋技術史話
談橋梁跨度
開閤橋
聯閤橋
沒有不能造的橋
明天的橋
代後記:架橋人的心願

精彩書摘

通車瞭1370多年,現仍繼續服務的河北省趙州橋,突齣錶現瞭中國古代橋梁的科學技術成就;造橋工人中的代錶李春,是中國古代傑齣的橋梁工程師。
我國資源豐富,人民勤勞,自古以來,就建成瞭大量的宏偉的各種形式的橋梁,成為我國文化悠久的一種標誌。它們散布在全國各地,往往在窮鄉僻壤,竟會偃臥著一座結構奇特的名橋,而在通都大邑,水網縱橫地區,更是條條大路,有路就有橋。從橋梁事業的發展,可看齣曆代政治、經濟、文化的演變,盡管我國曆史文獻,對於橋梁的記載極端貧乏。橋梁是永久建築物,從它現在的遺跡,可以窺知其創建時設計的構思和施工的技巧,因而鑒彆齣這橋在科學技術上的水平。可以說,我國數韆年來的古橋,是無愧於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的。
可惜很多傑齣的名橋,遺跡不存,僅能從文獻中知其概要。《詩經》中有“親迎於渭,造舟為梁”之語,這梁是我國很早的“浮橋”,據說是周文王所製。到瞭秦始皇時,這渭河上的橋,改造為“石柱橋”,“廣六丈,南北三百八十步,六十八間,七百五十柱,百二十二梁”(見《三輔黃圖》),唐代杜牧《阿房官賦》中說這橋“長橋臥波,未雲何龍”,可見這橋的偉大。西漢末王莽時,“灞橋火災,數韆人以水沃救不滅”(見《漢書·王莽傳》),這座“木梁橋”的結構,規模宏偉,可以想見。到瞭西晉時,河南洛陽有“旅人橋”,“悉用大石,下圓以通水,可受大舫過也”,“太康三年(公元282年)十一月初就功,日用七萬五韆人”(見《水經注·榖水條》),這是見於記載的最早的大型“石拱橋”。宋代張擇端的名畫《清明上河圖》裏有開封汴河上的虹橋,則是大型“木拱橋”,用五根拱木作骨架,若乾橫木作支撐,全用繩索捆紮而成,構製奇巧。甘肅蘭州有握橋,傳說建自唐代,係木製“伸臂橋”,用大木縱橫疊置,‘‘更相鎮壓”,兩岸同時並進,節節挑齣,於河心相遇,故名飛橋,又名握橋。
如同上述的,現在已經不存而曆史文獻中留名的,以中國之大,數不勝數,這裏提齣的隻是其中有代錶性的6種形式,在當時技術上各有獨到之處,為後來橋工開闢瞭道路。
……

前言/序言


鐵軌上的文明交響:一部跨越韆年的工程傳奇 書名:鐵軌上的文明交響 作者:[此處可填寫作者名] 齣版社:[此處可填寫齣版社名] ISBN:[此處可填寫ISBN] --- 內容提要: 《鐵軌上的文明交響》並非聚焦於單一的結構物或某一特定時期的技術發展,而是一部宏大敘事下的世界工程史詩。本書以“鐵軌”為引綫,追溯瞭人類社會從最初的道路修建到蒸汽機時代的機械化運輸網絡構建,再到現代高速鐵路和磁懸浮技術的演進曆程。它深入探討瞭支撐這條“鋼鐵血脈”的工程哲學、社會變革、經濟影響以及其背後鮮為人知的人物故事。 全書以時間為軸,劃分為四個主要部分,描繪瞭工程技術如何深刻地塑造瞭地理格局、民族融閤乃至全球貿易體係。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鋼梁的鉚接和軌道的鋪設,更是人類對速度、效率和連接性的永恒追求。 --- 捲一:大地之序——前工業時代的路徑探索 (約公元前500年 – 1780年) 這一部分將讀者帶迴蒸汽和內燃機齣現之前的世界。重點不在於現代意義上的“鐵路”,而是探討人類如何解決“如何在崎嶇地形上高效移動重物”這一根本性難題,為後來的軌道運輸奠定基礎。 1. 原始路徑的智慧: 追溯古羅馬的石闆路、印加帝國的山間羊腸小道,分析這些早期基礎設施的選址哲學和施工標準。重點考察瞭早期車轍和滑道的概念,例如礦山中用於拖拽礦石的木製軌道,這些都是現代輪軌係統的遠祖。 2. 運河與水利革命的鋪墊: 詳細介紹17世紀至18世紀歐洲興起的運河熱潮。運河雖然不是鐵軌,但它確立瞭國傢投資大型土木工程、協調跨區域物流的概念,並極大地刺激瞭對更高效的陸地運輸方式的需求。討論瞭斜坡升降機和水力驅動的軌道車在礦井中的應用,這些早期的“單軌”係統是蒸汽機介入前的關鍵過渡。 3. 早期機械思想的萌芽: 介紹托馬斯·紐科門和詹姆斯·瓦特蒸汽機的早期應用。分析瞭工程師們如何試圖將靜止的蒸汽動力與移動的載具結閤起來的嘗試,盡管這些早期設計多以失敗告終,但它們是技術迭代的寶貴教訓。 --- 捲二:蒸汽的怒吼——鐵路時代的黎明與擴張 (約1780年 – 1914年) 這是本書的核心部分,聚焦於機車、軌道和站房的黃金時代。它探討瞭鐵路如何從一項危險的新奇事物,迅速演變為重塑全球政治經濟格局的核心力量。 1. 喬治·史蒂芬森的遺産: 詳細剖析“火箭號”的誕生及其背後的工程學突破。討論瞭鐵軌的材質選擇(從木材到鑄鐵再到熟鐵/鋼材)的演變,以及軌道間距標準的確定過程(為何是1435毫米?)。 2. 跨越大陸的意誌: 聚焦於北美洲的橫貫大陸鐵路的建設。這不僅僅是工程挑戰,更是社會、政治和勞工史的縮影。詳述瞭高山、沙漠、嚴寒對工程團隊帶來的毀滅性影響,以及鐵路如何加速瞭西部開發、改變瞭原住民的命運,並確立瞭美國作為一個統一市場的雛形。 3. 帝國主義的鋼鐵動脈: 考察歐洲列強如何在亞洲和非洲修建殖民地鐵路。分析瞭這些鐵路在軍事投送、資源掠奪和地方經濟控製中的作用,探討瞭殖民地基礎設施建設中的技術移植與文化衝突。 4. 鐵路與時間觀念的革命: 深入探討鐵路對時間標準化的巨大影響。分析瞭“地方時”到“標準時區”的轉變過程,鐵路調度如何迫使人類社會接受一種統一、精確的時間度量體係。 --- 捲三:現代性的考驗——兩戰與功能主義的整閤 (約1914年 – 1970年) 這一時期,鐵路麵臨著來自汽車和航空的巨大挑戰。本書分析瞭鐵路如何通過技術升級和功能重塑來應對挑戰,保持其在國傢運輸體係中的核心地位。 1. 電氣化浪潮: 探討鐵路從燃煤驅動嚮電力驅動轉型的曆史必然性。分析瞭瑞士、德國和日本在電氣化領域的前沿探索,以及電力牽引如何帶來瞭更高的效率、更少的汙染和更穩定的動力輸齣。 2. 戰時動脈: 考察兩次世界大戰中鐵路係統的戰略意義。詳細描述瞭鐵路在後勤補給、人員調動中的關鍵作用,以及它如何成為軍事目標和反遊擊戰的重要戰場。 3. 舒適與流綫型設計: 介紹1930年代開始的“藝術裝飾”風格在鐵路客運領域的體現。從“先鋒號”(Pioneer Zephyr)到日本的“燕”號,探討瞭流綫型設計不僅是美學追求,更是空氣動力學優化的體現,以期在速度上對抗新興的航空業。 4. 貨運的專業化: 分析瞭集裝箱的發明如何徹底改變瞭鐵路貨運的裝卸效率,使得鐵路運輸能夠與海運、公路運輸實現無縫銜接,奠定瞭現代物流的基礎。 --- 捲四:高速的未來——全球連接與數字化軌道 (約1970年 – 當代) 本捲關注在高度個人化交通工具的衝擊下,鐵路如何通過追求極緻的速度和智能化,重新定義瞭區域間的旅行體驗,並展望瞭未來的技術方嚮。 1. 新乾綫現象: 詳細分析日本“新乾綫”係統的誕生及其對全球鐵路設計理念的顛覆性影響。探討瞭高速鐵路(HSR)對沿綫城市群經濟結構的重塑,以及法國TGV、德國ICE等後繼者如何吸取經驗並進行本土化創新。 2. 軌道之外的探索: 介紹磁懸浮技術(Maglev)的研發曆程,包括早期的實驗和現代商業運營的案例。對比瞭傳統輪軌技術與磁懸浮技術在工程難度、運行速度和維護成本上的異同。 3. 智能調度與物聯網: 深入探討現代鐵路如何融入信息技術。分析瞭信號係統、列車自動控製係統(ATC/ATO)以及基於大數據的安全預測維護如何提高瞭運行的可靠性和密度,使數韆公裏的軌道網絡能夠以毫秒級的精度協同運作。 4. 持續性的挑戰: 討論瞭當代鐵路麵臨的財政可持續性、基礎設施老化、氣候變化對路基穩定性的影響,以及在“最後一公裏”連接上如何與城市公共交通係統進行更有效的整閤。 --- 結語:工程、曆史與人類的視野 《鐵軌上的文明交響》最終將視角拉迴到宏觀層麵,總結瞭這條鋼鐵紐帶在人類曆史中的多重角色:它既是經濟效率的催化劑,也是地理邊界的消融者,更是社會階層流動的見證者。通過對數百年工程實踐的梳理,本書旨在揭示,每一次軌道的延伸、每一次機車的轟鳴背後,都蘊含著人類對“連接”這一基本需求所付齣的非凡智慧與犧牲。本書提供瞭一個全麵而細緻的視角,理解我們如何從蹣跚學步的原始路徑,走嚮瞭如今這片由鋼鐵和電力編織而成的全球網絡。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帶來的知識衝擊是立體的。它不僅讓我補習瞭許多工程學的基本概念,比如懸索、桁架、斜拉的原理,更重要的是,它構建瞭一套理解人類社會發展的全新框架——即“連接性”如何驅動文明的進步。從古代部落間的簡單木筏,到現代跨海大橋的宏偉,橋梁史就是一部縮小的全球化曆史。作者在描述建造過程中的艱辛時,語言充滿瞭感染力,仿佛能聽到工人們的號子聲和重物的撞擊聲。我特彆喜歡書中對不同地域環境如何催生齣獨特橋梁技術的討論,比如山區峽榖、沼澤地帶、或是地震多發區,工程師們被迫發展齣的那些看似奇特的解決方案,實際上是智慧的結晶。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把那些被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日常景觀,重新賦予瞭厚重的曆史意義和技術內涵,讓人在日常生活中抬起頭時,對路過的每一座橋梁都會多一份敬畏和欣賞。它成功地讓“冷硬”的工程學,散發齣溫暖的人文光芒。

評分

我嚮來對曆史題材的書籍情有獨鍾,但這本《大傢小書:橋梁史話》提供瞭一個非常新穎的切入點。它沒有聚焦於戰爭或帝王將相,而是選擇瞭一個更具“民生”和“連接”意味的主題——橋梁。這種選擇的獨到之處在於,橋梁是文明交流的物理載體,它們的興建往往標誌著一個地區經濟和政治地位的提升。書中對不同曆史階段橋梁修建背後的政治博弈和財政投入的描述,讓我對“基礎設施建設”有瞭更宏觀的認識。原來,修一座橋,往往牽扯到多少地方利益的協調,多少人力物力的調動,遠非我們今天想象的“招投標”那麼簡單。而且,書中對於工程技術的“演進”路徑的分析,也頗有洞見,它清晰地勾勒齣技術革新是如何一步步纍積、突破瓶頸的,並非一蹴而就。這種係統性的梳理,對於任何對技術發展史感興趣的讀者來說,都是極具啓發性的。它讓我們看到,人類的每一步發展,都建立在前人的肩膀之上,而橋梁,正是最好的證明。

評分

讀完這本關於橋梁曆史的著作,我最大的感受是,人類的創造力是何等的無窮無盡。那些看似司空見慣的跨河通道,其背後的故事遠比我想象的要波瀾壯闊。書中對於不同文明在橋梁建造上的獨到見解,著實讓我大開眼界。比如,東方園林式石拱橋的靈動與飄逸,與西方工業革命時期那種追求極緻跨度和承載力的鋼鐵巨構,形成瞭鮮明的對比,這種文化間的對話,通過橋梁這一載體被生動地展現齣來。敘事節奏把握得非常好,時而深入到具體的結構解析,時而又跳齣來,從社會經濟的角度剖析修建大型橋梁對區域發展的影響,使得閱讀過程充滿瞭節奏感和層次感。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那些“失敗”的橋梁案例的分析,沒有迴避工程中的挫摺和教訓,正是這些記錄,使得整部作品更加真實、可信。它不僅僅是一部工程史,更像是一部關於人類如何學習、適應並最終戰勝自然環境的史詩。那些工程師們在圖紙前夜以繼日的艱辛,仿佛能透過紙張傳遞給我,讓人肅然起敬。

評分

這本書的文筆,簡直可以用“娓娓道來,引人入勝”來形容,完全沒有一般技術性書籍那種枯燥乏味的感覺。作者似乎深諳如何將復雜的工程原理,轉化為普通讀者也能理解的生動故事。讀的時候,我常常會忍不住停下來,想象自己站在那些古老的橋墩旁邊,感受歲月的侵蝕和河水的流淌。書中對一些標誌性橋梁的細節描述,比如那些裝飾性的雕刻、橋欄的設計,甚至是橋梁命名背後的典故,都挖掘得極其深入。這讓我意識到,橋梁工程遠不止於“如何跨過去”這麼簡單,它還承載瞭紀念意義、文化符號,甚至是政治宣傳的功能。特彆是書中對某一時期橋梁設計受到的思潮影響的分析,揭示瞭建築藝術與時代精神的緊密聯係。那種將工程技術融入人文思考的寫作手法,極大地提升瞭這本書的品味。它成功地將一門偏硬核的學科,包裝成瞭一場關於人類智慧與美學的視覺盛宴,讓人愛不釋手。

評分

這本《大傢小書:橋梁史話》的閱讀體驗,簡直像坐上瞭一趟時光穿梭的列車,從遠古的粗獷到近代的精巧,每一頁都充滿瞭智慧與汗水的碰撞。我原以為橋梁不過是簡單的鋼筋水泥構築物,冷冰冰地橫跨江河,但讀完之後,纔發現每一座橋梁背後都蘊藏著一個民族對徵服自然的渴望,以及對工程學美學的執著追求。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又不失宏大,將那些工程師的名字和他們麵臨的睏境描繪得栩栩如生。比如,講述羅馬時代的拱橋時,那種對力學平衡的精妙把握,讓人不禁拍案叫絕。那不是簡單的技術堆砌,而是一種哲學思考,關於如何用有限的材料,達成最堅固、最持久的結構。特彆是書中對材料演變過程的梳理,從最初的木頭、石頭,到後來的鋼鐵、混凝土,每一步的跨越都伴隨著社會生産力的巨大變革,這種曆史的縱深感,讓人對“進步”二字有瞭更深刻的理解。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功能與形式如何相互塑造的討論,一座偉大的橋梁,必然是實用性和藝術性的完美結閤體,它們不僅僅是交通設施,更是所在城市的精神地標,講述著無聲的曆史。

評分

真正好書,可見洋墨水不是白喝的,少年兒童該讀。

評分

三年春正月己巳,祀南郊。辛亥,追贈故琅邪王儼為楚王。二月己卯,以衛菩薩為太尉。辛巳,以並省吏部尚書元海為尚書右僕射。庚寅,以左僕射唐邕為尚書令,侍中祖珽為左僕射。是月,敕撰《玄洲苑禦覽》,後改名《聖壽堂禦覽》。三月辛酉,詔文武官五品已上各舉一人。是月,周誅塚宰宇文護。夏四月,周人來聘。鞦七月戊辰,誅左丞相、鹹陽王斛律光及其弟幽州行颱、荊山公豐樂。八月庚寅,廢皇後斛律氏為庶人。以太宰、任城王湝為右丞相,太師、馮翊王潤為太尉,蘭陵王長恭為大司馬,廣寜王孝珩為大將軍,安德王延宗為司徒。使領軍封輔相聘於周。戊子,拜右昭儀鬍氏為皇後。己醜,以司州牧、北平王仁堅為尚書令,特進許季良為左僕射,彭城王寶德為右僕射。癸巳,行幸晉陽。是月,《聖壽堂禦覽》成,敕付史閣。後改為《修文殿禦覽》。九月,陳人來聘。鼕十月,降死罪已下囚。甲午,拜弘德夫人穆氏為左皇後,大赦。十二月辛醜,廢皇後鬍氏為庶人。是歲,新羅、百濟、勿吉、突厥並遣使朝貢。於周為建德元年。

評分

大師談橋

評分

質量很好

評分

工程大傢,橋梁工程的故事。

評分

不愧是大傢寫的書,今天到貨,就迫不及待的翻閱,看瞭幾篇,果真是娓娓道來,如數傢珍,好書!

評分

目錄

評分

哈哈~早晨下單下午就到瞭,看看能不能集齊。每一冊都是單獨包裝,就是有些色差,北京齣版集團應該不會有盜版吧

評分

非常好,便宜又方便,信賴京東!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