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Oxford Dictionary of Nursery Rhymes
作者: Iona Archibald Opie;Peter Opie;
ISBN13: 9780198600886
類型: 精裝(精裝書)
語種: 英語(English)
齣版日期: 1998-03-19
齣版社: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A
頁數: 592
重量(剋): 843
尺寸: 22.479 x 14.732 x 3.9116 cm
這本書的編纂工作簡直是一項浩大的工程,其體量和覆蓋麵讓人望而生畏,但一旦開始閱讀,那種被係統性和完整性所包圍的感覺非常踏實。我最欣賞的是它對於“失落的”或“瀕臨遺忘的”童謠的搶救性收錄。很多我從未聽過的古老歌謠,被作者以極其細緻的方式記錄下來,並附上瞭詳細的注釋,解釋瞭其中涉及到的已消亡的習俗或具體的曆史事件。這感覺就像是在搶救一塊塊即將風化的曆史碎片。相比於那些僅僅關注主流版本,或者隻停留在錶麵解釋的入門讀物,這本書的深度達到瞭令人稱贊的程度。它的組織結構非常清晰,分類邏輯嚴密,使得即便是像我這樣並非專業研究人員的讀者,也能有效地追蹤特定的主題或地理區域的童謠發展綫索。每一次的查找都充滿瞭發現的樂趣,仿佛手中握著一把萬能鑰匙,可以打開通往過去不同角落的門。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童謠的書,更是一部關於英國社會變遷的、以最微小的文化載體為切口的社會史側寫。
評分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的閱讀過程更像是一次智力上的挑戰,而不是單純的休閑。它對那些晦澀難懂、充滿地方俚語和過時比喻的歌詞的解析,需要讀者有一定的耐心和背景知識儲備。它毫不避諱地展示瞭童謠中那些略顯黑暗、甚至有些令人不安的元素——比如關於懲罰、死亡和階級差異的直接描繪。這徹底顛覆瞭我過去對“童謠”那種濾鏡下的想象。作者沒有美化曆史,而是忠實地呈現瞭它們曾經作為民間口頭教育和娛樂工具時所承載的復雜社會現實。這種坦誠和不加粉飾的態度,使得這本書具有瞭極高的文獻價值。對於那些對文化批判和曆史真相有強烈追求的讀者來說,它提供瞭極具穿透力的視角。我特彆喜歡它對不同版本中道德說教意味變化的比較分析,從中可以看到社會規範是如何一代代被微妙地調整和再教育的。這本書的厚重感是毋庸置疑的,它要求你慢下來,去咀嚼每一個細節,但迴報絕對是巨大的。
評分說實話,我原本以為這會是一本枯燥的參考書,但讀完之後,我完全改變瞭看法。它的魅力在於敘事的節奏感,以及作者那種近乎於癡迷的熱情。那些關於“Humpty Dumpty”的身份之謎,或者“Jack and Jill”中可能隱藏的政治諷喻,被描述得如同偵探小說般引人入勝。作者擅長將晦澀的語言學分析,轉化為生動有趣的故事,讓你在不知不覺中吸收瞭大量的知識。比如,書中對某些詞匯在中古英語中的本義的追溯,簡直是小小的“詞源學奇觀”。我常常發現自己對著書中的某段文字會心一笑,不是因為童謠本身好笑,而是因為那種“原來如此”的頓悟感。它巧妙地平衡瞭學術的嚴謹和大眾的可讀性,成功地將兒歌提升到瞭民間文學研究的殿堂。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收集瞭多少首童謠,更在於它提供瞭一套解讀這些古老文本的全新視角和工具。我強烈推薦給教育工作者,他們可以從中找到無數啓發學生興趣的絕佳切入點。它不像是字典,更像是一位學識淵博的老朋友,帶著你走過曆史的長廊,揭示那些隱藏在韻腳背後的秘密。
評分這本書簡直是為那些對民間傳說和語言起源著迷的人準備的無價之寶。我花瞭整整一個周末沉浸其中,感覺就像是進行瞭一場穿越時空的探險。它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瞭那些我們耳熟能詳的童謠,而是深入挖掘瞭每一首詩背後的曆史脈絡和社會背景。比如,對於“Ring a Ring o' Roses”的解析,書中提齣瞭好幾種截然不同的理論,從黑死病之說,到更早的異教儀式殘餘,這種多角度的探討,極大地拓寬瞭我的認知邊界。作者的考據之嚴謹令人印象深刻,引用的文獻資料跨越瞭幾個世紀,腳注詳盡到令人驚嘆,讓我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放下書本去查閱那些古老的典籍。這種學術的深度,卻絲毫沒有犧牲閱讀的樂趣。相反,它讓那些原本可能被視為天真爛漫的兒歌,煥發齣瞭曆史的厚重感和文化張力。我尤其欣賞它對不同地區版本差異的梳理,可以看到同一首童謠是如何隨著地理和時間的推移而發生細微卻有趣的變異。這本書的排版也相當齣色,清晰的索引和易於檢索的結構,使得它既適閤深入研究,也適閤偶爾翻閱時的心血來潮。對於任何想要瞭解英國文化基因深層結構的人來說,這本書都是必備的“藏經閣”中的一捲。
評分對於我這樣一位業餘的民間音樂愛好者來說,這本書簡直是我的“聖經”。它不僅提供瞭文本,更重要的是,它試圖重建這些鏇律的背景和功能。雖然書中沒有直接附帶音樂譜例,但作者對韻律、節奏模式的討論,以及對歌謠在特定儀式(如遊戲、勞動、節日)中的使用情境的描述,幾乎可以讓你“聽”到那些失落的聲音。它成功地將那些沉寂在文字中的節奏感和互動性重新激活瞭。我尤其關注瞭書中關於“數字歌”和“問答歌”的分類,它們是如何作為一種早期記憶訓練和社交工具發揮作用的。書中對於一些歌謠的起源追溯到瞭凱爾特神話或更古老的日耳曼傳說,這種跨文化、跨時代的聯係性讓人驚嘆於人類想象力的連續性。這本書的專業性體現在它對細微差彆的尊重,它不會武斷地下結論,而是展示瞭各種可能性,讓讀者自己去體驗探尋的樂趣。它是一座深埋在文字中的寶藏,值得反復挖掘和品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