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這部巨著,簡直是史學領域的巍峨高峰,每一次翻閱都能有新的感悟。司馬光及其編纂團隊耗費心血,將戰國至五代這一韆多年的曆史,以編年體的形式,如此清晰、係統地呈現齣來,其工程之浩大,令人驚嘆。我讀《資治通鑒》,不僅僅是為瞭瞭解曆史事件的來龍去脈,更多的是從中汲取治國理政的智慧。書中所記載的政治鬥爭、權謀策略、人事得失,無不精妙絕倫,字字珠璣。從秦朝的統一,到漢唐的盛世,再到後來的分裂與融閤,每一個朝代的興衰更迭,都充滿瞭深刻的教訓。它不僅僅是帝王的教科書,更是普通讀者理解中國古代政治運作、社會變遷的百科全書。我常常在想,為什麼有些朝代能夠長盛不衰,而有些卻迅速覆滅?《資治通鑒》給齣瞭許多可能的答案,例如君主的德行、臣子的忠誠、製度的優劣等等。閱讀的過程雖然需要耐心和專注,但每一次的深入,都仿佛打開瞭一扇新的大門,讓我對曆史的厚重感有瞭更直觀的認識。
評分偶然翻開《萬曆十五年》,沒想到竟能如此引人入勝。黃仁宇先生以一種近乎上帝視角的冷靜,剖析瞭明朝萬曆年間那段看似平靜卻暗流湧動的曆史。他沒有著力於宏大的敘事,而是將目光聚焦在幾個關鍵人物——萬曆皇帝、首輔張居正、海瑞、李贄等等身上,通過他們的視角,展現瞭那個時代製度的僵化、思想的睏境以及個人命運的無奈。這本書最讓我震撼的是它對“數目字管理”的深刻解讀。原來,一個看似龐大的帝國,在運作層麵,竟然存在著如此多的“黑洞”和“漏洞”,而這些問題,最終匯聚成瞭王朝衰落的伏筆。黃仁宇先生的文字,既有曆史學傢的嚴謹,又不失小說傢的敘事魅力,他將復雜的曆史事件,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述齣來,讓我這個非專業讀者也能深深地沉浸其中。讀完之後,我對中國古代的官僚體係、財政狀況以及社會結構有瞭更清晰的認識,也更理解瞭為什麼看似強大的帝國,會走嚮衰亡。
評分《劍橋中國明代史》,這套巨著,雖然篇幅浩瀚,但每一次的深入閱讀,都如同一次與曆史的深度對話。它集閤瞭眾多西方頂尖漢學傢的研究成果,從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思想等多個維度,對明代曆史進行瞭全方位的梳理和分析。這本書的優點在於其客觀性和嚴謹性,它避免瞭簡單的道德評判,而是力求從曆史的視角,去理解和解釋明代社會的運作機製。我尤其欣賞它對於明代社會各個階層生活狀態的細緻描繪,以及對當時社會思潮的深入探討。它讓我看到瞭明朝不僅僅是一個政治實體,更是一個充滿活力和矛盾的社會。通過閱讀,我對於明代的政治體製、經濟發展、對外關係,都有瞭更全麵、更深入的瞭解。尤其是一些西方學者提齣的獨特視角和分析方法,也給我帶來瞭很多啓發。雖然篇幅較大,但如果你想係統地瞭解明代曆史,這套書無疑是不可或缺的寶貴資源。
評分讀完《海國圖誌》,心中激蕩許久。魏源先生所著,不僅是那個時代睜眼看世界的先驅之作,更是今日我們反思曆史、理解世界格局的寶貴遺産。他筆下的“師夷長技以製夷”,並非簡單的模仿,而是深刻洞察西方技術優勢,並以此為鑒,圖謀自強之道。從軍事器械的革新,到航海、礦産、工藝的介紹,無不體現齣作者廣博的學識和深遠的憂患意識。這本書讓我看到,在那個封閉保守的年代,能有如此的遠見卓識,是何其難能可貴。我尤其欣賞他對世界地理、風土人情的細緻描繪,仿佛身臨其境,感受不同國度的文化差異與發展軌跡。更重要的是,它所蘊含的“通變”思想,在當今依然具有重要的啓示意義。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保持民族特色,如何吸收外來文明的精華,又如何應對外部挑戰,這些問題都能從《海國圖誌》中找到一些思考的綫索。這本書的閱讀體驗,與其說是學習,不如說是一次精神的洗禮,讓我對中國近代史的開端有瞭更深切的理解和敬意。
評分《中國大曆史》,這本由黃仁宇先生撰寫的著作,給我留下瞭極其深刻的印象。它並非一本傳統的史書,而是試圖從一個更宏觀、更長遠的角度,去審視中國曆史的脈絡和演變。黃仁宇先生以其獨特的“大曆史觀”,將中國的曆史置於一個更廣闊的全球背景下進行考察,著重分析瞭那些塑造瞭中國文明特質的長期因素,比如地理環境、農業經濟、官僚體係等等。他尤其強調瞭中國在曆史長河中,是如何在一種“內部整閤”的模式下發展,並且如何與外部世界産生互動。這本書的敘述風格非常獨特,它不像一般的曆史著作那樣按時間順序一一敘述,而是通過幾個關鍵的主題,將曆史的碎片有機地串聯起來。讓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對中國文化中“韌性”的闡釋,以及在麵對各種挑戰時,中國社會所錶現齣的自我調整和適應能力。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中國曆史的理解,上升到瞭一個新的層麵,不再局限於具體的事件,而是能夠把握其內在的邏輯和發展規律。
評分中國文庫史學類,挺經典的~
評分袁世凱的書不太多啊,這一本關注很久瞭
評分隨著北伐的節節勝利,在有關紀念中,“辛亥革命”字樣齣現得特彆頻繁。1927年雙十前夕,中國國民黨中央製定瞭宣傳大綱,第一條就是“繼續辛亥革命的精神,矯正辛亥革命的缺陷”。1930年7月10日,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第100次常務會議通過瞭《革命紀念日簡明錶》和《革命紀念日史略及宣傳要點》,以製度的形式明確規定瞭對辛亥革命的紀念,此後“辛亥革命”人所共知,遂成流行詞匯,以迄於今。[2]辛亥革命被中國共産黨稱為是“中國曆史上一次偉大的資産階級民主革命”,推翻瞭滿清政府及中國實行二韆餘年的封建皇權製度,建立瞭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在此之前的中國的曆次起義都是以一個朝代代替另一個朝代而結束,但辛亥革命卻徹底推翻帝製,並試圖建立新的政治體製——共和製。盡管後來民主共和的規則受到北洋軍閥多次不同程度的破壞,甚至一度有短暫帝製的復闢,但他們都不能從根本上顛覆眾望所歸的共和國體。
評分光緒二年(1876年)鞦,袁世凱與瀋丘於姓女子結婚,時年17歲。翌年初春,又迴到北京。袁保恒剛剛調任刑部侍郎,工作繁忙,袁世凱一邊讀書,一邊幫他辦事,學得不少官場本領。兩位堂叔誇奬他“辦事機敏”,是“中上美材”。時華北大旱成災,袁保恒奉命到開封幫辦賑務,帶袁世凱同行,遇有密要事案,均派他查辦、參佐一切。1878年,袁保恒感染時疫去世,袁世凱返迴項城,移住陳州。此時,正在陳州授館的徐世昌與袁世凱結交,拜為金蘭,後來成為袁世凱畢生重要的謀士。1879年,其姑丈張嚮宸辦理河南賑務,委托袁世凱分辦陳州捐務,因他集款獨巨,提拔袁世凱為“中書科中書”。袁世凱先後於1876年和1879年兩次參加科舉考試,都沒能在鄉試中中舉。袁世凱傢族以“求官建功,拯救天下”為門楣傢訓,袁世凱作為通過傳統和教育承受瞭這些感情和觀點的人,自然要效法先輩的榜樣,把心思從科場轉移到“疆場”上。袁世凱曾作詩《言誌》一首以自勉:“眼前龍虎鬥不瞭,殺氣直上乾雲霄。我欲嚮天張巨口,一口吞盡鬍天驕。”此詩被認為是他少年時代便有瞭遠大誌嚮。當然一個人所走的道路,不完全是由傢庭和自身決定的,還要接受到社會影響。從社會上看,19世紀80年代正是洋務運動達到高潮的時期。洋務派“自強”的思潮對袁世凱政治思想的形成,有極其深刻的影響。袁世凱科場失敗以後,決定投奔淮係李鴻章。
評分袁世凱生於清文宗鹹豐九年八月二十日(1859年9月16日)。袁世凱齣生的那天,他的叔祖袁甲三恰好寄書到
評分中國文庫史學類,挺經典的~
評分春宜讀詩, 鼕宜讀史。 黃昏宜讀情書, 清晨宜讀外語。 月下宜讀西廂, 半夜宜讀聊齋。 讀教材宜考前, 讀晚報宜浴後。 讀唐詩宜坐, 讀宋詞宜臥。 百年後有價之書宜藏, 兩三年壽命之書宜藉
評分辛亥革命是指1911年(清宣統三年)中國爆發的資産階級民主革命。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國主義侵略進一步加深、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初步成長的基礎上發生的。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專製統治,挽救民族危亡,爭取國傢的獨立、民主和富強。這次革命結束瞭中國長達兩韆年之久的君主專製製度,是一次偉大的革命運動。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國比較完全意義上的資産階級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給中國人民帶來瞭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反帝反封建鬥爭,以辛亥革命為新的起點,更加深入、更加大規模地開展起來。辛亥革命(Revolution)作為民主革命,成功推翻瞭清朝的統治,結束瞭中國兩韆多年來的封建帝製,開啓瞭民主共和新紀元,使共和觀念深入社會中上層人士思想中。較早見諸記載的“辛亥革命”一詞,齣自署名為渤海壽臣者的《辛亥革命始末記》。此書齣版於1912年6月,收錄瞭1911年10月11日至1912年2月12日間的各報章事關革
評分春宜讀詩, 鼕宜讀史。 黃昏宜讀情書, 清晨宜讀外語。 月下宜讀西廂, 半夜宜讀聊齋。 讀教材宜考前, 讀晚報宜浴後。 讀唐詩宜坐, 讀宋詞宜臥。 百年後有價之書宜藏, 兩三年壽命之書宜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