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的底气

民国的底气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落尘 著
图书标签:
  • 民国史
  • 历史
  • 文化
  • 社会
  • 人物
  • 近代史
  • 回忆录
  • 传记
  • 旧时光
  • 国风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4051518
版次:1
商品编码:1100668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5
字数:198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民国的底气》是介于学术和通俗读物之间的图书,或者说,它力图在两者之间打通壁垒,架起一座桥梁。通俗读物往往太缺乏根柢,学术书籍又常常艰深枯燥。既给人轻松愉悦的阅读快感,又能给人以精神上的深度拓展和启迪,这恐怕就是作者的写作企图。
   2005年,病榻上的钱学森面对前来探望的温家宝,问道:“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并说:“回过头看,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和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也被称为“世纪之问”。
   这同样也是许多人心中的困惑。中国人怎么了?中国社会怎么了?六七十年的岁月在历史长河中并不算长久,但在此过程中,我们究竟遗忘和失落了什么?
   这本书以严肃而幽默的笔墨带给我们的,正是一次笑与泪中的追问和思索。

内容简介

   阅读民国,不仅仅是在阅读一段历史和文化,更是在回望和追念一种精神。那是中国知识分子群体远承魏晋之后,以独立姿态演奏出的最后一个华彩乐章。
   《民国的底气》以风骨为准绳,选取辜鸿铭、王国维、陈寅恪、吴宓、傅斯年等十二位或为人熟知、或为人所少闻的民国教授学者,采用参差忽见的笔法,融会贯通,以小见大,意欲从这十二位教授中投射出当时的知识分子群体,从一件件趣闻佚事入手,来探寻他们的生命体验和最终关怀,力图描摹出那个剧烈动荡变革年代中,文化和人生辗转零落的吉光片羽。

作者简介

落尘,70年代人,独立译著。目前专注于民国文化的研究与写作。致力于让美好的人物和思想流传。

目录

辜鸿铭:“菊残犹有傲霜枝”
王国维:一种文化的背影
黄侃:八部书外皆狗屁
钱玄同:从不判卷子的教授
梅贻琦:寡言君子
陈寅恪:最是文人不自由
赵元任:多好玩儿的语言
吴宓:他生未卜此生休
刘文典:两个半懂庄子的人
金岳霖:半生情缘四月天
叶公超:是真名士自风流
傅斯年:归骨于田横之岛

精彩书摘

傅斯年:归骨于田横之岛
傅斯年(1896-1950),字孟真,山东聊城人,祖籍江西永丰。著名教育家、历史学家,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之一,仿效《新青年》创办《新潮》月刊,宣传科学和民主思想。1919年底赴欧洲留学,先入英国爱丁堡大学,后转入伦敦大学,研究实验心理学、物理、化学和高等数学。1923年进入德国柏林大学哲学研究院,学习语言比较学等。历任中山大学教授、北京大学教授、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等职,抗战胜利时曾代理北京大学校长,直到胡适到任。1949年以后,他担任台湾大学校长。
在中国近代学术史上,傅斯年是一个不应被忽略,但由于特殊原因却不为更多民众所熟知的人物。他不仅是著名的历史学家、教育家、五四运动的北大学生领袖、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创始人,还是北京大学代理校长、台湾大学校长,一生富有传奇色彩。傅斯年去世后,他的老师胡适一连用了十四个“最”字来表彰傅斯年,说他是“人间一个最稀有的天才。他的记忆力最强,理解力也最强。他能做最细密的绣花针工夫,他又有最大胆的大刀阔斧本领。他是最能做学问的学人,同时他又是最能办事、最有组织才干的天生领袖人物。他的情感是最有热力,往往带有爆炸性的;同时,他又是最温柔、最富于理智、最有条理的一个可爱可亲的人。这都是人世最难得合并在一个人身上的才性,而我们的孟真确能一身兼有这些最难兼有的品性与才能。”
傅斯年1896年出生于山东聊城一个名门望族,其七世祖傅以渐是清代开国的第一位状元,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兵部尚书。曾叔祖傅绳勋为清嘉庆进士,官至武英殿协修、军机处章京等职,后外放为浙江、江西、江苏等省巡抚,晚年讲学于济南泺源书院和聊城启文书院;其弟傅继勋,亦即傅斯年的曾祖,在安徽为官多年,清末名臣李鸿章、丁宝珍等皆是他的门生。祖父傅淦少负才名,博通经史,工诗书画,又精通医道。同治十二年拔贡,但他自甘淡泊,不乐仕进,得到贡生资格后,便绝意仕途,终生不参加科试。傅斯年之父傅旭安,光绪甲午年举人,曾任东平县龙山书院山长。
傅斯年成人后,从不向人提及他的宰相先祖傅以渐,更不引以为荣,其原因是傅以渐在明清易鼎之际,出仕清朝,傅斯年认为他有违汉族士人的民族气节。
……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江山故垒》的图书的详细简介,该书内容与《民国的底气》完全无关。 --- 《江山故垒:中州望族的百年兴衰》 引言 历史的洪流裹挟着无数家族的命运,而“望族”则是这洪流中最为醒目的浪花。他们曾站在时代的潮头,掌握着土地、权力与文化的话语权,他们的兴盛与衰落,往往映射着一个时代的整体变迁。《江山故垒:中州望族的百年兴衰》,便将目光聚焦于中原腹地一个显赫的家族——耿氏。本书以耿氏家族自清末鼎盛至民国初期瓦解的百年历程为经纬,试图还原一个特定群体在剧烈社会转型期的挣扎、适应与最终的消亡。 第一部分:旧世界的荣光与根基(清末至辛亥革命前夕) 本书的开篇,将读者带入一个看似稳定,实则暗流涌动的晚清时代。耿氏家族,世代簪缨,世代耕读,在方圆数百里内拥有着无可匹敌的影响力。 一、土地与血脉的联结: 耿氏的财富基石并非单纯的商业贸易,而是深厚的土地所有权。他们通过宗族力量,构建了一个庞大的庄园经济体系。书中细致描绘了耿氏庄园的运作模式,包括佃农的结构、收租的规制,以及族学中的伦理教育。这种根植于土地的“底气”,是他们对抗外部世界变化的最初防线。 二、士绅的责任与局限: 耿氏族长耿鸿文,是当时有名的儒学大家。他深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古训,积极参与地方水利、教化事务。然而,他的“士绅良知”在面对帝国衰败的紧迫感时,显得力不从心。本书探讨了这一代士绅在“中体西用”思潮中的内心矛盾:他们既渴望维护祖宗之法,又不得不承认新式学堂和洋枪洋炮带来的冲击。 三、家族的内部分歧: 在晚清的暮色中,耿氏内部开始出现裂痕。以耿鸿文之子耿之翰为代表的新一代,开始接触维新思想,他们试图通过科举之外的途径(如留学或实业救国)来挽救家族命运。这种父辈的“持守”与子辈的“激进”之间的张力,预示着家族文化即将面临的考验。 第二部分:剧变中的摇摆与适应(辛亥革命至民国初建) 辛亥革命的炮声不仅推翻了清廷,更彻底动摇了以血缘和土地为纽带的传统社会结构。耿氏的“底气”开始被掏空。 一、政治立场的艰难选择: 耿氏家族是旧秩序的既得利益者,对共和制抱有天然的警惕。书中详尽分析了耿鸿文如何从最初的观望、不合作,到最后在地方军阀的压力下,不得不象征性地支持新政权。这种“顺势而为”的策略,在动荡的时代背景下,既是生存之道,也是荣誉的贬值。 二、经济基础的动摇: 军阀混战的开启,使得传统的地权保护伞消失。地方土匪的滋扰、新式税收的增加,以及佃农自我意识的觉醒,使得耿氏的庄园经济难以为继。书中插入了多份关于地契抵押、粮食歉收的账目分析,直观展示了家族财富的快速流失。 三、文化身份的重塑危机: 知识分子群体开始将“旧士绅”视为阻碍进步的旧势力。耿之翰试图利用他留洋的背景,在新的政治舞台上为家族谋求一席之地,但他的现代知识与本土政治生态格格不入。他努力学习如何在新的“游戏规则”下生存,却发现自己已经失去了父辈所拥有的那种基于道德和传统的权威性。 第三部分:消散与重构:中州望族的终局 本书的后半部分,着重描绘了耿氏家族在民国初年,面对北洋军阀的盘剥、地方势力的崛起以及社会风气的全面转变时,所经历的解体过程。 一、权力真空下的内耗: 随着核心人物的逝去和财富的耗尽,耿氏内部的凝聚力彻底瓦解。亲缘关系让位于利益算计。各个分支为争夺剩余的田产、古董和名声而互相倾轧,加速了家族衰亡的速度。 二、从“士”到“绅”的跌落: 传统士绅的“底气”源于其社会评价体系——道德、学问和对地方的贡献。当社会评价标准转变为金钱和枪杆子时,耿氏的文化资本迅速贬值。书中通过对耿氏后人职业选择的对比——从一代的翰林到后代的教员、小职员,体现了这种身份的断裂与失落。 三、故垒的遗存与记忆: 最终,耿氏的祖宅被政府征用,大量的文物散失或流散民间。家族成员星作鸟兽散,散落于上海、天津乃至海外。本书以一种近乎挽歌的笔调,记录了最后一位坚守在故乡的耿氏后人,如何面对那座空旷的宅邸,以及他心中对“故垒”的复杂情怀——那是荣耀的象征,也是沉重的枷锁。 结语: 《江山故垒》不是一部简单的家族史,它是一部关于中国近代社会转型中,一个特定精英阶层如何从“稳定”走向“失语”的微观历史。耿氏的百年沉浮,为我们理解大时代下个体的无力和命运的必然性,提供了深刻的注脚。它展示了当支撑一个家族的文化、经济和政治支柱同时崩塌时,即便拥有再深的“底气”,也无法抵挡历史长河的冲击。 ---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向来对民国题材的作品持谨慎态度,总担心会陷入某种过度浪漫化的陷阱。然而,这本书的笔触非常克制而有力。它没有刻意去拔高或贬低任何一方,而是将焦点放在“底气”二字的源头——那份面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和自我构建的努力上。书中对教育制度改革、实业救国思潮的探讨,提供了非常多新鲜的切入点。我印象最深的是对几位女性角色的塑造,她们不再是依附于男性的符号,而是有着清晰的自我意识和强烈的社会参与感,她们的“底气”更多来源于对知识的渴求和对独立人格的捍卫。这种不落窠臼的叙事视角,让整本书显得尤为厚重和真实,它揭示了那个时代最核心的驱动力,远比表面的政治风云更加深刻。

评分

坦白说,我是在周末一口气读完的,完全被那种时代特有的张力所吸引住了。这本书最吸引我的一点是它对“精神构建”过程的细致描摹。民国时期,旧的秩序崩塌,新的价值尚未完全建立,那种精神上的真空和焦虑感,被作者拿捏得恰到好处。它不是那种讲故事的流畅,更像是一种思想的碰撞,每一次阅读都会带来新的思考。我尤其关注到作者对于“文化自信”萌芽阶段的捕捉,那些在国难当头时,依然坚持要建立属于自己的文化体系和学术话语权的知识分子,他们的执着,构筑了后世我们能仰仗的精神高地。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我们明白,真正的“底气”,并非来自武力或财富的突然降临,而是千万人日积月累的文化自觉和道德勇气。非常值得所有对近现代史有兴趣的人仔细研读。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被书名吸引,以为会是那种宏大叙事、堆砌史料的严肃读物,没想到它在叙事节奏和语言风格上展现出一种令人惊喜的灵动。作者似乎深谙如何用现代的视角去重新审视那段被神化或被过度贬低的岁月,他没有回避那个时代的荒诞和无奈,却又能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那一代人所展现出的勇气和智慧的由衷敬佩。我特别喜欢其中几段对于城市生活的描绘,那时的上海、北京,那种中西文化碰撞出的奇特韵味,被描绘得如同油画一般立体饱满。从服饰的变迁到思想的激荡,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作者扎实的考据功底,但所有的考据都巧妙地融入了故事的血脉之中,读起来毫不费力,却又让人回味无穷,简直是一次酣畅淋漓的文化考古之旅。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独特,有一种抽丝剥茧,拨云见日的感觉。作者的文字功底极佳,尤其擅长运用对比手法,将理想主义的澎湃与现实的残酷并置,使得人物的抉择显得格外艰难而动人。比如,书中有一段描写某位学者在列强面前的隐忍与在家中面对学子的激昂,那种矛盾的张力几乎要透过纸面扑面而来。我个人认为,这本书最成功之处在于,它成功地将那些“大人物”的宏伟叙事,与“小人物”的日常生活巧妙地编织在一起。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历史的洪流,更是被洪流裹挟着前行的人们,如何在泥泞中依然保持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份坚持,就是那份看不见的“底气”。读完后,我对“坚韧”二字有了全新的理解。

评分

这本《民国的底气》读得我心潮澎湃,作者对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刻画真是入木三分。初读时,我以为这只是一本简单的历史叙事,但随着情节的深入,我发现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商人乃至普通人在动荡中挣扎与坚守的复杂心灵。书中对于社会风气的描摹尤其细腻,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比如一张泛黄的旧报纸、一封未寄出的家书,都承载着沉甸甸的历史重量。我尤其欣赏作者处理人物命运的笔触,没有简单地将人物脸谱化,无论是激进的革命者还是守旧的士绅,每个人都有其内在的逻辑和挣扎。读罢掩卷长思,仿佛能闻到彼时空气中弥漫的硝烟与墨香混合的气味,那种在夹缝中求生存的韧劲,正是那个“底气”的真正来源吧。这本书不只是在讲述历史,更是在探讨一种精神气质,值得反复品味。

评分

这本书是以前高中语文老师推荐的,一直想要买,可是很多时候都是缺货的,这次终于买到了,虽然等了很久的说,不过真的很好很好

评分

好书值得推荐!

评分

纸质还行

评分

好书,纸质也好

评分

null

评分

这本书很好,很实用,值得一读

评分

这些才是真正的大师,今天那些个顶着大师头衔的跟他们相比就是垃圾

评分

质量非常好,价格便宜。比店里的好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