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有史以来规模的战争,无论是战火波及的区域、直接或间接参与的国家、生命财产的损失等,没有其他的战争堪与比拟;其所造成的冲击与影响,更是全面而深远,值得我们加以关注、省思。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的著作中,李德哈特的这本书无疑是其中具通盘关照的作品之一。作者凭藉着个人的军事经历、丰富的资料文件、当事人的访谈记录,集22年之功才完成这部巨著。本书对历时6年的二战中大小战役均有翔实的叙述,铺陈详尽。此外,作者更对此段历史作冷静、客观的分析与思考。人们常说“历史是一面镜子”,本书能使读者鉴往知今,历史的真实在今天依然有警醒意义。
李德·哈特爵士(Basil H.Liddell Hart,1895-1970),英国军事记者、军事理论家、战略学家。生于法国巴黎。早年就读于英国剑桥大学。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服役,任步兵团军官,并曾在战斗中负伤。后来加入英国皇家军事教育协会。一战结束后,先后服务于《英国每日电讯报》(1925-1935)和《英国泰晤士报》(1935-1939),从事军事记者工作。李德·哈特同时也是著名的军事战略家,在军事学上提出了“间接路线”的观念以及涵盖军事以外领域的“大战略”概念,同时他也是现代战争“装甲兵”作战的鼓吹者。李德哈特与克劳塞维兹同时被誉为西方战略思想史中的两位现代战略大师。主要著作有:《大战略——间接路线》、《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史》、《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沙漠之狐隆美尔》等。1966年被英国皇家授予爵士勋章。
第一篇前奏
第一章战争是如何引起的
第二章战争爆发时双方的兵力
第二篇爆发(1939—1940)
第三章对波兰的蹂躏
第四章“假的战争”
第五章芬兰战争
第三篇狂澜(1940)
第六章对挪威的蹂躏
第七章对西欧的蹂躏
第八章不列颠之战
第九章从埃及发起的反击
第十章对意属东非洲的征服
第四篇蔓延(1941)
第十一章对巴尔干和克里特岛的蹂躏
第十二章希特勒转向苏联
第十三章对苏联的侵入
第十四章隆美尔进入非洲
第十五章“十字军”作战
第十六章远东的涨潮
第十七章日本的征服狂潮
第五篇转向(1942)
第十八章在苏联的潮流转向
第十九章隆美尔的高潮
第二十章在非洲的潮流转向
第二十一章“火炬”作战
第二十二章向突尼斯的赛跑
第二十三章在太平洋的潮流转向
第二十四章大西洋之战
第六篇退潮(1943)
第二十五章非洲的肃清
第二十六章再度进入欧洲
第二十七章进入意大利
第二十八章德国在苏联的退潮
第二十九章日本在太平洋的退潮
第七篇低潮(1944)
第三十章攻克罗马和在意大利第二次受阻
第三十一章法国的解放
第三十二章苏联的解放
第三十三章轰炸的逐渐增强
第三十四章西南太平洋及缅甸的解放
第三十五章希特勒的阿登反攻
第八篇终结(1945)
第三十六章从维斯瓦河到奥得河
第三十七章希特勒在意大利最后据点的崩溃
第三十八章德国的崩溃
第三十九章日本的崩溃
第九篇尾声
第一章战争是如何引起的
1939年4月1日,全世界的报纸都登载出下述的新闻:英国张伯伦(Nevillechamberlain)内阁,正在改变其绥靖和孤立政策,并以维持欧洲和平为目的,已向波兰提出保证,将保卫该国以对抗任何来自德国方面的威胁。
但是9月1日,希特勒已越过波兰国界前进。两天以后,经要求其撤兵无效后,英法两国也就参战了。另一次欧洲大战已经发动——而且终于发展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
西方同盟国在进入战争时是具有一种双重目标的。其当前的目的就是履行他们维护波兰独立的诺言。其最后的目的则为消灭一个对他们本身的潜在威胁,从而确保自己的安全。结果是两个目的都没有能够达到。他们不仅未能阻止波兰被蹂躏,继而又受到德苏两国的瓜分,而且经过6年苦战之后,虽然能以表面的胜利为结束,但却还是被迫承认苏联对波兰的支配地位——而放弃了他们对于曾经比肩作战的波兰人的保证。
同时,所有一切用来毁灭希特勒德国的努力,结果也就使欧洲变得如此的残破和衰弱,以至于当它面临着一个新的较大威胁时,其抵抗力也就大不如前——于是英国,连同其所有的欧洲邻国,都已经变成美国的穷亲戚。
这些都是铁硬的事实,作为胜利追求的基础是如此充满了希望,而其达成却又是如此的痛苦——在把美苏两国的巨大力量引入以对抗德国之后,其结果就是如此。这种结果也就粉碎了那种以为“胜利”就是和平的流行幻想。它也重新证明了“殷鉴不远”这句话,那就是说胜利只不过是“沙漠中的蜃楼”(amirageinthedesert)——当使用近代兵器和无限方法来打一个长期战争时,则此种沙漠即为其所创造的产品。
在尚未分析战争的起因之前,对于战争的后果是值得首先加以清查的。在认清了战争所带来的后果之后,就使我们对于战争是怎么产生的问题更能作较现实的观察。就纽伦堡战犯审判(NurembergTrials)的目的而言,只要假定战争的爆发以及其一切的发展都纯粹是由于希特勒的侵略,也许就够了。--但这却是一太简单和太肤浅的解释。
希特勒并不想制造另一次大战以达到其目的。他的人民,尤其是他的将领,对于任何这一类的冒险都是深感畏惧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已经在他们的心灵中留下了很深的创痕。强调此种基本事实,并非是想替希特勒的侵略野心洗刷,也不是想减轻许多甘心跟着他走的德国人的责任。希特勒虽然是异常地骄横,但当他在追求其目标时,却又还是极端地慎重。而军事将领则比他还更要谨慎,对于任何可能挑起全面冲突的步骤都是感到非常焦虑的。
战后有一大部分德国档案都已被俘获,而且也可供研究之用。这些文件显示出德国人对于他们自己有无能力进行一次全面战争是深感怀疑和不信任的。
1936年,当希特勒主张重占莱茵河岸非军事化地区时,德军将领们对于他的决定和可能挑起的法国反应感到十分忧惧。由于他们的抗议,结果最初只派遣了少数象征性的部队来作为一种试探。当希特勒在西班牙内战期间想要出兵援助佛朗哥时,德军将领们对于可能引起的危险又再度提出了新的抗议,结果希特勒也就同意限制其所给予的援助。但是在1938年3月,当希特勒决心向奥地利进军时,他却不理会那些将领们的反对。
不久以后,希特勒又宣布他决心压迫捷克斯洛伐克归还苏台德区(Sude-tenland)。于是当时的陆军参谋总长贝克将军(Gen.Beck)就草拟了一项备忘录,其中指出希特勒的侵略扩张计划必然会产生一次世界浩劫,而使德国也化为废墟。这份文件在高级将领的会议中宣读并获得他们的赞同后,送请希特勒考虑。当看到希特勒对于他的政策并未表示任何改变的迹象时,贝克遂辞去了参谋总长的职务。希特勒向其他的将领们保证,英法两国决不会为捷克而战,但他们并不信服,于是着手计划一次军人政变,想要拘捕希特勒和其他的纳粹党领袖以避免冒战争的风险。
但是张伯伦却使他们的计划受到了釜底抽薪般的打击。他不仅接受了希特勒对于捷克问题的一切要求,并和法国人一致同意坐视那个不幸的国家受到德国的吞并。
……
这本书的史料引用之丰富,确实让人望而生畏,可以想见作者在档案室中度过了多少不眠之夜。那些第一次被公之于众的官方文件、私人信件的穿插运用,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说服力和现场感。然而,正如任何一部力图包罗万象的巨著一样,其广度也必然牺牲了部分深度。我注意到,对于一些边缘战场的记录,比如北非沙漠深处的游击战,或者南太平洋岛屿的残酷争夺,其篇幅明显不足以展现其特殊的战略意义和人道主义悲剧。这些侧面战场的叙述,往往被快速地总结性带过,仿佛它们只是为了服务于对主要大国战略决策的论证。这种取舍是可以理解的,毕竟要处理如此庞大的信息量,必然需要有所侧重。但对于真正想了解这场战争全貌的读者来说,这种“重心不均”的现象,可能会导致对整个冲突复杂性的认知产生偏差,以为战争的重心永远只在那些被大肆报道的主战场。
评分这本书在学术界引发的讨论热度是显而易见的,其观点无疑为既有的战争叙事增添了新的维度和解释框架。作者对“必然性”和“偶然性”在历史进程中作用的探讨,尤其引人深思,他成功地将决策者的主观能动性与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进行了巧妙的辩证统一。但这种高度的理论提炼,有时也会使得阅读过程显得有些沉重,需要读者具备相当的背景知识储备才能完全领会其深意。对于初次接触二战史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门槛可能略高,一些晦涩的政治术语和复杂的历史背景需要不断查阅注释或参考其他入门读物。它更像是历史学家的案头工具,而非轻松的睡前读物。总而言之,它是一部扎实、全面、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但它要求读者以一种严肃、探究的态度去对待,而不是期待一场轻松愉快的历史漫游。
评分从结构上看,该书的编排逻辑清晰得令人称赞,时间线索和地域划分结合得非常巧妙。每一次章节的切换,都像是镜头焦点的调整,从一个战区迅速拉到另一个战区,有效维持了“世界大战”的全局观。但正因为这种结构上的极度平衡,导致在阅读过程中,你很难对某一个单一的战役产生那种深入挖掘、层层剥茧的沉浸感。它更像是一张巨大的世界地图,每一块区域都有所标注,但地图上的标记,终究无法替代深入实地考察的体验。比如,关于后勤补给线的复杂性,书中只是作为影响战局的一个重要变量被提及,而关于物资调配、技术迭代等具体操作层面的艰深细节,则被一笔带过,留给读者自行去探寻更专业的军事技术史籍。这使得本书在宏大叙事方面表现卓越,但在微观层面的“战术迷”可能会感到意犹未尽,希望看到更多关于武器装备发展、密码破译等小切口的深入探讨。它提供的是框架,而非填充的血肉。
评分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行文节奏把握得相当不错,起伏跌宕,绝非枯燥的流水账。作者擅长通过生动的细节叙事,将冰冷的史实转化为富有张力的故事。我特别喜欢他描绘关键转折点时的笔法,那种在绝望与希望之间反复拉扯的心理描写,让人不禁为那些身处历史洪流中的个体命运而唏嘘。当然,这种叙事上的精彩,偶尔也会让其在某些纯粹的军事分析上显得略微“煽情”了一点,但这对于非专业历史研究者来说,无疑是提升阅读兴趣的法宝。我曾花了数个晚上,沉浸在对某些关键战略失误的讨论中,作者的分析角度往往新颖,挑战了许多传统定论。不过,在处理跨文化语境的心理描摹时,偶尔会察觉到一种微妙的“局外人”视角,虽不失客观,却少了那么一层深入骨髓的理解,仿佛是站在高空俯瞰,而非身处泥泞之中感受。总体来说,它在学术深度和大众可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精妙的平衡点,是一部可以放在床头细品,而非束之高阁的工具书。
评分这本厚重的历史著作,坦白说,初次翻开时,我被那庞大的资料量和严谨的学术气息压得有些喘不过气来。作者显然下了苦功,对战役的细节描摹得细致入微,那种仿佛置身前线的临场感是许多同类作品难以企及的。我尤其欣赏他对政治决策层面的剖析,那种高屋建瓴的视角,将那些看似孤立的军事行动串联成一幅宏大的战略棋局。然而,也正因为这种对“全景式”叙述的追求,使得某些特定区域和群体的声音,在浩瀚的史料海洋中显得有些单薄。例如,对于远东战场的侧重,相较于欧洲的西线和东线,似乎只是点到为止,更多的是作为对全球冲突的背景补充,而非独立的主体进行深入挖掘。这或许是篇幅所限,但对于渴望了解太平洋战局复杂性的读者来说,不免留下了些许遗憾。整体而言,它是一部值得反复研读的权威参考书,但若想从中寻得对某个特定小主题的深入洞察,可能需要借助其他更专业的书籍来补充。它更像是一部宏伟的史诗总纲,而非某一特定章节的精雕细琢。那种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是无法用轻佻的笔调来替代的。
评分挺好的,很喜欢,信赖京东,以后光顾
评分618活动,便宜入手,了解欧洲历史看看
评分十五字十五字十五字十五字十五字
评分精装两本 经典 值得 就是不知道以后会不会搞活动比现在优惠
评分挺不错的,送货速度也很快,配送员很尽责
评分好。。。。。。。。。。
评分京东的速度就是快 书的质量也很好
评分东西不错,包装很好,快递迅速
评分李德·哈特是英国著名军事思想家,一生著述宏富,作为其遗著,《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更是他的重要代表作之一。此书出版后,风靡全球,受到了读者的好评,是一部公认的权威性著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