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版本质量上来说,作为一套“典藏本”,它在细节的打磨上体现出了出版方的诚意和对文化传承的尊重。我注意到书中对于一些难以用文字精确表达的礼仪细节,比如站姿、跪姿的微妙差异,配有非常清晰且经过考证的插图或图解。这些视觉辅助材料的质量极高,线描精准,有助于读者形成直观的印象。更让人惊喜的是,它似乎还收录了一些相关的历史遗址照片或者出土文物图片作为旁证,极大地增强了论述的真实感和历史厚度。这种图文并茂的编排,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发现的乐趣,也为研究者提供了多方面的参考依据。总而言之,这本书在内容深度、学术严谨性以及最终的产品呈现上,都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准,无愧于“典藏”二字。
评分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来大致浏览了一下全书的结构和目录,感觉编写团队的功力深厚,体系搭建得非常完整。它似乎不是那种零散介绍各个仪式的简单汇编,而是试图构建一个宏观的框架,将中国古代社会各个层面的礼仪——从宫廷朝会到民间婚丧嫁娶,从祭祀典礼到日常起居的细节——系统地串联起来。目录页中那些细分的小标题,比如“周制丧服的等级划分”、“唐代宴饮中的座次礼仪考辨”之类的,都显示出作者在资料搜集和梳理上的严谨态度。这种由宏观到微观,再由微观回归到文化影响力的叙事方式,让人感觉不是在看一本枯燥的教条,而是在阅读一部关于古代社会运行逻辑的百科全书。它提供的不是孤立的知识点,而是一个完整的文明图景,这一点非常难得,也更符合“文史知识文库”这个定位。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描述“做什么”,更在于深挖“为什么这样”。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礼仪文化“功能性”的探讨。例如,它不仅仅会告诉你古代官员觐见皇帝时应行何种礼节,还会深入分析这种礼节在维护皇权神授、强化等级秩序方面起到的关键作用。这种从表象到本质的剖析,使得原本可能被视为繁文缛节的古代仪式,瞬间鲜活了起来,展现出它们作为社会稳定器和文化认同基石的强大力量。这种对礼仪“社会学意义”的挖掘,让这本书的深度远超一般的礼仪普及读物,它实际上是在通过礼仪的棱镜,折射出整个中国古代政治哲学和社会结构的演变脉络。对于希望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内核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份极其宝贵的思想资料。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实在太精美了,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那种厚重的质感一下子就让人觉得物有所值。封面设计古典又不失大气,金色的纹饰在深色的背景下显得格外引人注目,一看就是下了血本的精装版本。我尤其喜欢它内页的纸张选择,米白色,触感细腻,印刷的字体清晰锐利,即便是那些复杂的古代图文都能看得一清二楚。装订工艺也十分扎实,翻阅起来非常顺畅,不用担心用力过猛会导致散页。光是看着它摆在书架上的样子,就觉得整个书房的文化气息都提升了好几个档次。这种级别的典藏本,不光是阅读的工具,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摆着赏心悦目,偶尔翻阅也尽显格调。对于追求阅读体验和收藏价值的读者来说,光是这外在的考究,就已经值回票价了。我甚至在想,如果送给长辈或者对传统文化有偏爱的朋友,这份心意也绝对是拿得出手、让人眼前一亮的。
评分阅读体验上,作者的处理方式非常巧妙,做到了学术的严谨与可读性的完美平衡。很多涉及礼仪规范的著作,往往因为过度引用古籍原文或者术语堆砌而变得晦涩难懂,让人望而却步。然而,这本书在阐释复杂概念时,大量采用了现代化的语言进行解析和比对,同时又恰到好处地嵌入了古代文献的佐证,让你既能理解其“为何如此”,又能追溯到其“出处何在”。比如在描述某一特定的古代礼仪动作时,它不仅描述了动作本身,还会延伸探讨这个动作背后所蕴含的儒家伦理思想或等级观念,这种多维度的解读,极大地丰富了读者的理解深度。感觉作者是真正站在一个现代学者的角度,去重新构建和解读这些历史遗存,而不是简单地复述古人所写的东西,阅读起来代入感很强,思维也被不断牵引着向前探索。
评分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序、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
评分给单位买的,挺不错的书!!
评分三、礼器
评分一 成人之者,将责成人礼焉
评分彭林,男,1949年10月15日出生于江苏无锡市。中共党员。198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主要从事先秦史等历史文献学和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史的教学和研究,偏爱经学,尤其注重对儒家经典《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以及中国古代礼乐文化的研究。曾专程前往韩国农村考察元代从中国传往朝鲜半岛、至今民间犹存的婚礼、享祭、家祭、丧礼、禫祭等古礼。著有《中国古代礼仪文明》等。[
评分……
评分一如既往的好,非常喜欢这本书的装订
评分彭林,1949年生于江苏无锡,历史学博士,现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经学研究中心主任,兼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教授等;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特殊津贴;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史、历史文献学的教学和研究;著有《(周礼)主体思想与成书年代研究》、《中国礼学在古代朝鲜的播迁》、《礼乐人生》等,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20余篇;在清华大学主讲的“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中国古代礼仪文明”,均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曾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宝钢优秀教师奖、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清华大学首届“十佳教师”称号等。
评分第十六章 称情而立文:丧服(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