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计中的设计(全本) | ||
| 定价 | 98.00 | |
| 出版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
| 版次 | 第一版 | |
| 出版时间 | 2010年09月01日 | |
| 开本 | 16开 | |
| 作者 | 原研哉 | |
| 装帧 | 平装 | |
| 页数 | ||
| 字数 | ||
| ISBN编码 | 9787563394180 | |
《设计中的设计(全本)》是对原研哉的设计理念以及作品的沿承、发展的归总。作为日本中生代设计师的中坚,原研哉的设计
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现当代日本设计的精髓。他以一双无视外部世界飞速发展变化的眼睛面对“日常生活”,以谦虚但同时尖锐
的目光寻找设计被需要的所在,并将自己精确地安置在他的意图能够被赋予生命的地方。当我们的日常生活正在越来越陷入自身
窠臼之时,他敏锐地感知到了设计的征候和迹象,并且自觉自主地挑战其中的未知领域。他的设计作品显现出来不落陈规的清新,
在这样的态度下,他拓展了设计的视野和范畴,在他所经历之处,崭新的地平线不断被发现和拓展。
作者亲自重新精心汇编多篇内容,大幅延伸、修订、扩增更丰富的图文,以专业的面貌结集成册。
大陆简体版收录:北京前门再造计划视觉系统提案
新增内容:RE-DESIGN[建筑师的通心粉展]、HAPTIC——五感的觉醒、SENSEWARE[长崎县美术馆视觉识别系统、斯沃琪集团尼
古拉斯·G.哈耶克中心的标识系统]、白、无印良品[历年视觉推广方案]、从亚洲的顶端看世界[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标识设计竞
赛]、EXFORMATION[四万十川、度假地]、设计到底是什么?[人类史起源的考察]……
一种设计的方言:辨析原研哉
隐形的美学
收到的信息
前言 原研哉
1 RE—DESIGN Daily Products of the 21st Century再设计——一十一世纪的日常用品
2 HAPTIC Awakening the Senses HAPTIC——五感的觉醒
3 SENSEWARE Medium That Intrigues Man SENSEWARE——引人兴趣的媒介
4 WHITE白
5 MUJI Nothing,Yet Everything无印良品——无,亦所有
6 vIEwING THE WoRLD FROM THE TIP OF ASIA从亚洲的顶端看世界
7 ZONE QIANMEN Special contents for Lnlna前门再造计划的视觉系统提案
8 EXFORMATION A New Information Format EXFoRMATION——一种新的信息形式
9 WHATIS DESIGN设计到底足什么?
关于原研哉
深泽直人
中文版后记
原研哉
作品一览
展览/获奖/著作·共著/简历
总的来说,这本书像一位低语的智者,它不急于让你看到光芒万丈的成品,而是耐心地带你走过那些泥泞却至关重要的设计原点。它的语言风格是克制而有力的,很少有浮夸的形容词,但每一个选择的词汇都像是经过了千锤百炼,直指核心。我特别喜欢作者那种对“日常性”的尊重,他没有把设计仅仅限定在高端艺术品或商业广告中,而是将目光投向了那些构成我们生活肌理的每一个微小元素。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不自觉地合上书本,走到窗边,观察光线如何洒在墙壁上,或是桌面上水杯留下的印记,试图在现实世界中捕捉到书中描绘的那种“设计之所以成为设计”的瞬间。这种将理论与生活无缝对接的阅读体验,是其他任何一本纯粹的技术手册都无法给予的,它教会了我,设计,最终要回归到对生活的精细化体验和尊重之上。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学习知识,不如说是一次思想的重塑过程。它没有提供可以直接套用的模板,而是不断地在抛出问题,引导你去质疑既有的审美标准和设计范式。我记得有一段论述,关于“空”的概念,作者把它与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留白艺术做了深入的关联,这种跨媒介的类比,极大地拓宽了我对“负空间”的理解。以往我们总觉得负空间是用来衬托正形的背景,但在书中,它被赋予了主动的存在感,它不是“没有”,而是“有待填充的潜能”。这种颠覆性的视角,让我在后续的项目中,开始有意识地去设计那些“未完成”或“留白”的部分,期待它们能被观看者自身的经验和想象力所完成。这种从内容输出到激发体验的过程,是我从这本书中获得的,最宝贵的思维转变。它让我意识到,真正的设计大师,是叙事的引导者,而非信息的灌输者。
评分初读此书,我最大的感触是那种扑面而来的东方美学气息,它和西方那种强调结构、逻辑和功能至上的设计理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却又在某种更深层次的语境下达成了和解。书中对于材料的质感、光影的运用,以及空间感的把握,都有着近乎于诗歌般的描绘。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探讨“减法”哲学时所采用的那些看似简单的案例,它们往往是日常生活中最容易被我们忽略的物件,但经过作者的重新审视和阐释后,立刻焕发出了不一样的生命力。比如,他对一个简单容器的描述,与其说是描述它的功能,不如说是在描绘它与使用者之间建立起来的微妙关系。这种对人与物之间关系的细腻捕捉,让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去在做设计时,是不是过于沉迷于视觉的“炫技”,而忽略了人本关怀的根本。这本书提供了一种慢下来的视角,让你有时间去体味那些藏在表象之下的“气韵生动”,这对于一个长期在高速迭代的商业设计环境中摸爬滚打的设计师来说,无疑是一剂清醒剂。
评分这本厚重的书籍,拿到手里沉甸甸的,光是封面设计就透着一股子深邃的哲学意味,那种留白和字体的处理,简直就是对现代平面设计美学的无声宣言。我最初翻阅这本书,是带着一种朝圣般的心情,期待能从中学到什么立竿见影的“设计秘籍”,毕竟书名里的“设计中的设计”听起来就充满了某种玄机。然而,阅读的过程却像是在剥洋葱,你以为触及了核心,却发现那更深处还有一层需要用更广阔的视角去看待的东西。它不像那些教你软件操作或者特定风格模仿的指南,这本书更像是邀请你去进行一场漫长而深入的对话,探讨“设计”这个行为本身的意义。我花了很长时间去消化其中一些关于“物哀”和“禅意”的论述,它们将设计从纯粹的技术层面提升到了文化和精神的层面。这种深思熟虑的表达方式,着实让我这个习惯了快餐式信息的读者感到了一丝挑战,但正是这份挑战,最终带来了更持久的回味。我发现,真正的高级设计,从来都不是关于“加法”,而是关于如何精准地做到“减法”,如何让作品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反而能沉淀下来,引发人们的静默思考。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文字密度非常高,而且逻辑跳跃性有时挺大,初次阅读时,我需要频繁地停下来,查阅一些相关的文化背景资料,才能完全跟上作者的思路。它对传统文化符号的引用,不是那种表面化的点缀,而是深入到其哲学内核的挖掘。比如,书中对“侘寂”美学在现代设计语境下的重构,就非常精彩,它不是简单地挪用破损的陶器作为装饰,而是探讨了时间如何在物品上刻下痕迹,以及这种“不完美”如何体现了设计的谦逊与真实。对我个人而言,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强大的批判性工具。它让我学会用一种更审慎的态度去看待那些充斥在市场上的、同质化严重的设计产品,并思考我们是否可以创造出更具人性温度和文化深度的作品。这不光是技艺层面的提升,更像是一种职业素养的淬炼,让你从一个单纯的“执行者”,转变为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创作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