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年川菜传奇
定价:39.9元
作者:向东 著
出版社: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6-1
ISBN:9787539047515
字数:250000
页码:33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
本书以章回小说体之风格,摆龙门阵、讲评书之方式,讲述了1860年至2010年,从近代川菜之崛起到当代川菜之壮景,其跌拓起伏、辉煌沉沦、荣辱沧桑,无不惊心动魄、感人至深。作者历几十余年之心血,遍及巴山蜀水,以采集之详实的史事、真实的传闻、生动地记述、淳朴之语言,将150年间川菜名店、名师、名菜的传奇经历与秘闻趣事,淋漓尽致、鲜活真实地展现在字里行间。
本书集名馆、名师、名肴之史料、秘闻、故事、经营、烹技、风味、风情、风物于一体,是讲述川菜演绎发展史之前所未有的通俗川菜文化专著。既能让你悲催泪奔、馋延欲滴,又使你心潮澎湃、感慨。对美食爱好者而言,它是本难得的深入了解川菜的趣味性休闲读物,对餐饮业者来说,确是一本踏破铁鞋无处觅的川菜史料与资料性藏书,会让你之厨艺与川菜人生受益匪浅。
中国川菜文化人向东先生,生于成都市井,长于锦江河畔。早年(1972-1975年)曾在四川群众艺术馆、四川人民出版社从事音乐创作和音乐编辑;1988-1992年,出任四川国际公驻东办事处(肯尼亚首都内罗毕)英文翻译;1998-2006年,先后任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天府早报》餐饮娱乐周刊主编、餐饮娱乐杂志《食色成都》总编。专职从事餐饮市场及川菜文化研究近20年,现为四川省烹饪协会副秘书长,《四川省志?川菜志》编撰委员会主编。
主要作品:
40集纪录片《中国川菜》
对外宣传片《今日川菜》
代表著作:
《食悟:滋味话川菜》《食悟:般风情在巴蜀小吃》《食悟:一日三餐聊养生》(繁体版)
《路边的川菜史1:正宗川菜篇》《路边的川菜史2:成都小吃篇》(简体版)
●四川省美食家协会,《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总顾问沈宏,以及董克平、飞哥、小宽、闫涛等多位美食家隆重推荐。
●1860—2010 跨越一个半世纪的川菜史诗
●100多家名馆名店、100多位名厨大师、500多道名品佳肴
●几乎囊括近现代川菜历史上所有重要名馆、名师和名菜
●为您奉上一道跌宕起伏、荣辱沧桑、可歌可泣的川菜文化盛宴
●中国川菜文化人向东先生,潜研一生,重磅出炉。迄今全景立体式展示近现代川菜文化变迁,多幅珍贵“老成都食俗画”真实还原历史场景,汇集名店、名师、名菜之史料、秘闻、典故、经营、烹技、风味、风情、风物于一体。
●150年的川菜文化传奇,演绎了巴山蜀水间激荡沉浮的川菜史诗。既有文字的娓娓道来,又有图片的鲜活展现,既有名店经营的成败得失,又有名肴制作的年秘方;既有大气恢弘的皇家鸿宴,又有家常平凡的农家小味;既有阳春白雪的风情,又有下里巴人的俗貌。
●对美食爱好者而言,这是本难得的深入了解川菜的趣味性休闲读物,对餐饮业者来说,确是一本踏破铁鞋无处觅的川菜史料与资料性藏书,会让你之厨艺与川菜人生受益匪浅。
前言
回 高原雪水古流 年川菜年风
di二回 今古奇观话成都 别洞观景说食肆
di三回 关大侠蓉城显身 正兴园引领川风
di四回 福桥麻婆亮招 陈兴盛豆腐艳世
di五回 李九如标新立异 聚丰园笑傲江湖
di六回 里桥畔枕江楼 新派南馆独风流
di七回 一代宗师蓝光鉴 川菜正宗荣乐园
di八回 姑姑筵韵醉锦城 黄晋临命归汪山
di九回 不醉无归小酒家 食苑美谈哥哥传
di十回 颐之时巴蜀称雄 罗国荣冤死京城
di十一回 竟成圆别出心裁 川南堂独霸锦江
di十二回 朵颐食堂市美轩 独领风骚温泡菜
di十三回 盘飧市远无兼味 卤肉锅魁为君香
di十四回 美味佳肴藏竹林 白肉罐汤满城香
di十五回 洞天福地有珍肴 奇侠圣手曾亚光
di十六回 耗子洞樟茶鸭美 青石桥冒烤鸭香
di十七回 治德治文龙虎斗 小笼牛肉独自香
di十八回 烽火狼烟革命饭 惊心动魄努力餐
di十九回 弃教从厨李劼人 挥笔舞勺小雅轩
di二十回 三汤三肉美巴蜀 风华八十老四川
di二十一回 夫妻情缘肺片牵 麻辣味浓六十年
di二十二回 带江草堂邹鲢鱼 风韵犹存浣花溪
di二十三回 古老饕猪肉颂 东坡肘子味之腴
di二十四回 中外合璧真耀华 西风洋味诱家
di二十五回 俏不争春粤香村 清真绝味迷皇城
di二十六回 少城食风邱佛子 多宝道人张淮俊
di二十七回 金牛宾馆祥云罩 锦江饭店风水起
di二十八回 成都芙蓉双雄会 八仙过海抖雄风
di二十九回 民间大师迷踪拳 少坤乡风漫西川
di三十回 红杏酒家闹出墙 独占枝头满城艳
di三十一回 浓墨染巴国布衣 重彩绘何农豪情
di三十二回 肖见明厨界办展 飘香楼力挽江河
di三十三回 老成都一枝独秀 公馆菜食苑奇葩
di三十四回 川西坝子乡老坎 民间野宴味更真
di三十五回 卞克开悟得真经 事可为菜根香
di三十六回 老渔翁三江逍遥 美河鲜欢闹川西
di三十七回 海纳川大蓉和 有容乃大刘长明
di三十八回 悟园悟道法自然 中华菜痴张元富
di三十九回 深巷老宅有可居 中外惊艳喻家菜
di四十回 棍棒大刀桂兰均 私家密筵玉芝兰
di四十一回 川菜怪杰舒国重 拍案叫绝三
di四十二回 一代儒厨张中尤 五洲四海显风流
di四十三回 大风味守护神 一代宗师杨国钦
di四十四回 声震川南唐家菜 名冠三江唐泽铨
di四十五回 中华烹坛常青树 川菜泰斗史正良
川渝名店、名厨、名菜一览表
后记
这本书的文字魅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它对“味道与记忆”之间微妙关系的捕捉。作者似乎拥有某种魔力,能够将味觉的描述转化为可以触摸、可以感知的画面。当他描述某道经典川菜的味型组合时,用的词汇不是我们常用的“麻辣咸香”,而是更具画面感的比喻,仿佛是在用文字作画,每一笔都精准地勾勒出食材与调料在舌尖上相互碰撞、融合、最终爆发的全过程。这种文学性的表达,使得即便是对烹饪知识不甚了解的读者,也能被深深吸引。它成功地做到了将严肃的历史研究,转化为一场充满感官享受的阅读盛宴。读完之后,我立刻起身去厨房尝试还原书中所描绘的某个场景下的传统做法,那不仅仅是烹饪,更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与书中那些伟大的川菜匠人进行了一次无声的致敬。
评分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合上书本,陷入沉思。作者在描述特定历史断层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克制与洞察力,令人叹服。例如,在论及特定政治气候下,某些菜系如何隐蔽地进行自我保护和传承时,文字的张力达到了顶点。那不是简单的描述,而是对“如何在压力下保持文化主体性”的深刻反思。它让读者明白,味道的传承,有时比文字的记载更坚韧。与其说这是一本关于食物的书,不如说这是一部关于“如何在剧变中坚守自我文化内核”的教科书。作者对于史料的辨析也极为严谨,但绝不卖弄学术腔调,而是将那些繁复的考证巧妙地融入到叙事的流畅性中,使得每一个历史细节都服务于故事的整体推进,读起来酣畅淋漓,毫无晦涩之感。
评分初翻开这本书时,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年代记述,充斥着大量的历史名词和不易理解的旧时计量单位。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作者采用了极其鲜活的“故事线索”来串联起整个跨度一百五十年的川菜发展史。每一章的过渡都如同高明的武侠小说家布局般,张弛有度,高潮迭起。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对“盐商”与“茶马古道”对川菜口味影响的论述,那种将地理、贸易与味觉偏好进行深度耦合的分析角度,简直是洞察秋毫。它不再是简单地告诉你“这个菜用了什么佐料”,而是告诉你“在那个特定历史时期,为什么这个地方的人们会偏爱这种特定的复合味型”。这种对“为什么”的追问,使得整部作品的厚度一下子被拔高了不止一个层次,它不再是食谱的注解,而是对一个地域饮食灵魂的深度剖析,让人读后回味无穷,对脚下的土地也多了一层敬畏之心。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笔触如同川剧变脸,时而热烈奔放,时而沉郁内敛,着实让人耳目一新。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梳理那些历史脉络时的那种细致入微,仿佛手中拿着一把精巧的刻刀,小心翼翼地在时间的年轮上雕刻出每一道深刻的印记。它不仅仅是在记录某道菜肴的诞生或某个烹饪技法的演变,更像是在为我们呈现一幅波澜壮阔的社会风情画卷。那些隐藏在麻辣鲜香背后的家族故事、时代变迁下的市井百态,都被作者以一种近乎“口述史”的生动方式娓娓道来。读着读着,我仿佛能闻到老成都茶馆里的烟火气,感受到码头上纤夫的汗水味,那些沉淀在味道里的“时间颗粒”,被这本书一一剥开,呈现出川菜那令人震撼的生命力与韧性。这种对历史深层肌理的挖掘,远超出了普通美食书籍的范畴,更像是一部深入人心的地域文化人类学研究。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堪称精妙绝伦,它没有采取简单的线性时间轴叙事,而是巧妙地利用了“人物群像”和“地域板块”交替推进的模式。想象一下,你刚刚沉浸在一场围绕某位清末大厨的传奇经历中,下一页笔锋一转,又将你带到了民国时期某座新兴城市的商业酒楼的诞生现场,那种时空的跳跃感,非但没有让人迷失,反而增强了历史的全景式视野。最让我震撼的是作者对民间俚语和地方方言的运用,那些夹杂在正文中的口语化表达,瞬间打破了历史的疏离感,让那些遥远的年代仿佛触手可及。它没有将川菜塑造成高高在上的宫廷艺术品,而是将其牢牢地扎根于江湖烟火之中,展现了其生命力的源泉——底层民众的智慧与创造力,这才是真正的“史诗感”所在。
评分还可以
评分还可以
评分还可以
评分好
评分还可以
评分还可以
评分还可以
评分好
评分还可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