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个哲学家

孩子是个哲学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意] 皮耶罗·费鲁奇(PieroFerrucci) 著
图书标签:
  • 儿童哲学
  • 亲子教育
  • 思维训练
  • 教育心理学
  • 儿童成长
  • 家庭教育
  • 启蒙教育
  • 逻辑思维
  • 问题解决
  • 儿童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ISBN:9787552010619
商品编码:11017785955
出版时间:2016-10-01

具体描述

作  者:(意)皮耶罗·费鲁奇(Piero Ferrucci) 著;张晶 译 著作 定  价:42.8 出 版 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年10月01日 页  数:244 装  帧:精装 ISBN:9787552010619 引言1
关注11
空间27
过去45
身份61
一切在于你75
真相89
伴侣103
感激117
耐心131
智慧147
游戏167
纯真187
意志201
爱215
致谢
译后记

内容简介

皮耶罗·费鲁奇编著的《孩子是个哲学家(重新发现孩子,重新发现自己)(精)》是一本写给天下父母亲的书。身为两个孩子的父亲,皮耶罗·费鲁奇对育儿生活焦头烂额的体验与我们普通的父母别无二致。然而不同的是,作为一个哲学家和心理学家,他敏锐的双眼发现了繁琐育儿日常背后我们身为父母而发生的深刻心灵转变。孩子长大了,父母变老了。这仅仅只是一种流于表面的物理事实。而在孩子与父母彼此交织的生命和生活中,更深刻的变化发生在我们的心灵之中。那么,身为父母,除了日复一日的操劳和一长串的账单,孩子们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馈赠?本书正文共14章,从不同侧面陈述了父母能从孩子身上所学到的“生活的艺术”:“孩子上天赐给我们的礼物。”人们常常如是感叹,然而像作者如此深刻的剖析和觉察却并不多见。《孩子是个哲学家》正是这一观念的不错阐释。
(意)皮耶罗·费鲁奇(Piero Ferrucci) 著;张晶 译 著作 皮耶罗·费鲁奇(Piero Ferrucci),意大利有名精神治疗师、哲学家。1946年生于意大利都灵,1970年毕业于都灵大学,曾师从精神综合疗法创始人罗伯托·阿萨吉奥里(Roberto Assagioli,1888-1974)并担任其助手。费鲁奇从事心理治疗师职业三十余年,成就卓著,被誉为“当代欧洲精神心理学的引导者之一”。费鲁奇著述颇丰,除本书外还有:《我们可以成为什么:精神综合疗法的视野与技术》(1982),《不可避免的恩赐》(1990),《仁慈的力量》(2007),《美与心灵》(2010),内在意志》(2014),等等。他的理论从独特的角度把握了幼儿教育乃至所有教等
《孩子是个哲学家》——一个关于思辨、好奇与成长的探索之旅 在童稚的眼中,世界是全新的,而每一个“为什么”都蕴含着无限的可能。 《孩子是个哲学家》并非一本枯燥的说教指南,它更像是一扇通往孩子内心世界的窗户,让我们得以窥见他们那天马行空的想象、敏锐的观察以及对生命本质的深刻追问。本书将带领读者踏上一段引人入胜的旅程,深入理解那些看似简单却又极其复杂的孩子式哲学思维。 第一章:初露锋芒的“为什么”——好奇心的原点 从牙牙学语开始,孩子就展现出了惊人的探索欲望。他们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无论是天上飘过的云朵,地上爬行的蚂蚁,还是餐桌上的食物,都可能引发他们连绵不断的“为什么”。这些问题,有时会让我们这些成年人感到措手不及,甚至有些不知所措。然而,正是这些看似幼稚的问题,构成了孩子哲学思考的基石。 在本章中,我们将深入剖析孩子提出“为什么”的心理动机。这不仅仅是对知识的渴求,更是他们试图理解这个世界运作方式、探究事物因果关系、建立自身认知框架的本能驱动。我们将探讨如何引导孩子将这种好奇心转化为持续的学习动力,如何捕捉并回应他们每一个“为什么”,并将其转化为一次次宝贵的思想交流。 第二章:逻辑的萌芽——从具体到抽象的思考 孩子早期的思维方式往往是具体的,他们更依赖于感官经验和直观感受来理解世界。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开始逐渐发展出抽象思维的能力。他们会开始理解“大”和“小”、“快”和“慢”、“好”和“坏”等概念,并尝试在不同的情境下进行比较和判断。 本书将详细阐述孩子思维发展的几个关键阶段,从具象到抽象的过渡过程。我们将提供一系列生动有趣的案例,展示孩子们如何通过观察、模仿、游戏等方式,逐渐形成自己的逻辑推理能力。同时,我们也将探讨如何通过恰当的引导,帮助孩子区分事实与想象,建立初步的道德观念,并理解更复杂的社会规则。 第三章:情感的辩证法——理解与表达情绪的艺术 情绪是孩子世界里最直接、最丰富的表达。他们会因为一点小事而喜极而泣,也会因为无法满足的愿望而放声大哭。对于成年人来说,理解和处理孩子的情绪常常是一项巨大的挑战。然而,孩子的情绪波动背后,往往隐藏着他们对自身感受的探索,以及对外部世界的回应。 本章将聚焦于孩子的情感世界,探讨他们如何学习识别、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绪。我们将深入分析不同年龄段孩子的情感特点,并提供实用的方法,帮助家长和教育者更好地与孩子进行情感沟通。我们将学习如何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如何在他们感到沮丧或愤怒时给予支持,以及如何引导他们学习分享和共情。从孩子的愤怒到喜悦,从恐惧到好奇,我们将一起探寻情感背后的哲学意义。 第四章:道德的初探——善恶的边界与公平的追求 当孩子开始与其他小朋友互动时,关于“对”与“错”、“好”与“坏”的讨论便随之而来。他们会自然而然地形成对公平的朴素认知,并对不公正的行为产生质疑。这些关于道德的初步思考,是他们社会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书将探讨孩子是如何构建自己的道德体系的。我们将分析他们从模仿、规则接受到初步内化道德准则的过程。通过大量鲜活的例子,我们将展示孩子们在玩伴之间、在家庭生活中,如何进行关于公平、分享、规则的讨论,以及他们如何理解“分享”与“独占”、“帮助”与“伤害”之间的区别。我们将学习如何引导孩子理解规则的意义,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并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价值观。 第五章:想象力的宇宙——现实与虚幻的边界 孩子们的想象力是无穷无尽的,他们可以在自己的世界里扮演各种角色,创造出各种奇妙的场景。从童话故事到角色扮演,想象力是孩子认识世界、表达自我的重要途径。然而,有时我们也担心他们的想象力是否会与现实混淆。 本章将深入探究孩子想象力的特质与功能。我们将分析想象力在孩子认知发展、情感宣泄、解决问题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我们将提供方法,帮助家长和教育者区分孩子的幻想与现实,并巧妙地利用想象力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造力。我们将理解,为何孩子在游戏中能成为勇敢的骑士,为何他们对奇幻的故事如此着迷,并从中发现他们独特的哲学视角。 第六章:语言的魔力——词汇背后的意义世界 语言是思想的载体,而孩子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他们学习思考、表达自我、理解世界的过程。他们会用新学会的词语来描述自己的感受,用自己的方式来组织句子,有时甚至会创造出独特的词汇。 本书将关注孩子语言发展与哲学思考的紧密联系。我们将探讨孩子如何通过语言来探索概念、表达观点,以及如何从听到的故事和对话中汲取思想的养分。我们将学习如何与孩子进行有意义的对话,如何鼓励他们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如何帮助他们理解更深层次的语言含义。从一个简单的词语,到一段充满哲理的对话,我们将一起感受语言的魔力。 第七章:游戏即哲学——玩乐中的探索与学习 游戏是孩子最重要的“工作”,也是他们学习和思考的主要方式。在游戏中,孩子们可以自由地探索、尝试、犯错,并从中获得经验和感悟。许多看似简单的游戏,却蕴含着深刻的哲学道理。 本章将揭示游戏在孩子哲学启蒙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将分析不同类型的游戏,如角色扮演游戏、规则游戏、建构游戏等,如何促进孩子的认知发展、社交能力和情感表达。我们将学习如何设计和参与孩子的游戏,如何引导他们在游戏中思考问题、解决冲突,并从中获得乐趣和成长。从一堆积木到一次角色扮演,游戏就是孩子探索世界的哲学实践。 第八章:艺术的共鸣——用多元方式表达哲学 绘画、音乐、舞蹈……艺术是孩子们表达内心世界、传递情感和思想的重要途径。他们可能会用抽象的色彩来表达愤怒,用欢快的旋律来抒发喜悦,用肢体语言来诠释心中的想法。 本书将探讨艺术如何成为孩子表达哲学思想的有力工具。我们将分析不同艺术形式如何帮助孩子释放情感、激发想象、理解概念。我们将学习如何鼓励孩子进行艺术创作,如何欣赏他们的作品,并从中解读他们隐藏的哲学思考。从一幅稚拙的画作,到一段充满力量的舞蹈,艺术为孩子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哲学表达空间。 第九章:成长的足迹——从孩子到思想者的蜕变 孩子的哲学思考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持续发展、不断深化的过程。他们从最初的好奇心,到逐渐形成自己的观点,再到能够参与更复杂的讨论,每一步都标志着他们思想的成长。 在本章中,我们将回顾孩子哲学思考发展的整体脉络。我们将强调家长和教育者在这一过程中的角色——倾听者、引导者、陪伴者。我们将探讨如何为孩子创造一个安全、开放、鼓励思辨的环境,如何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并最终引导他们成长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个体。这本书,不仅仅是为了理解孩子,更是为了与孩子一同成长,在他们的哲学之路上,我们也能找回失落的纯真与智慧。 《孩子是个哲学家》——献给所有渴望理解孩子、陪伴孩子共同探索世界、共同成长的家长和教育者。让我们一起,从孩子的视角,重新发现世界的奇妙与深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让我对“教育成功”这个概念有了彻底的颠覆。以往我们衡量一个孩子是否优秀,标准无非是成绩、礼貌、听话。但这本书却将焦点引向了“内在的健全性”。它提倡的不是让孩子学会如何更好地适应社会机器的运转,而是如何保有自己独立思考的火花,即使这个火花在某些时刻看起来有点“叛逆”或“不合时宜”。作者对于如何处理孩子那些充满“形而上”色彩的困惑,比如“死亡是什么”、“我为什么会存在”,提供了极其富有同理心的指导。重点在于,这些指导不是教你如何敷衍过去,而是教你如何与孩子一起“面对”这些终极问题,从而培养出强大的内心韧性。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问自己:我希望我的孩子最终成为一个高效的工具人,还是一个能拥有丰富内心世界的思考者?这本书坚实地站在了后者的一边,其文字的力量,在于它能唤醒我们内心深处对纯粹求知的那份敬畏。

评分

坦白说,我原本对这类探讨“思维”的书持保留态度,总觉得这些概念太虚,不够实用。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彻底打消了我的疑虑。它没有晦涩难懂的哲学术语,而是巧妙地将那些深奥的逻辑思辨,融入到孩子与玩具、孩子与自然、孩子与兄弟姐妹的互动之中。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其中关于“时间感”的描述。孩子对时间的感知和成人是完全不同的,他们活在当下,对未来没有明确的概念。书里通过一个孩子坚持要“立刻”看到月亮的小故事,生动地展示了这种时间错位感如何影响他们的决策和情绪。这本书的文笔是那种带着泥土芬芳的智慧,它不要求你成为专家,只需要你成为一个更敏锐的观察者。它让我学会去欣赏孩子那些看似毫无章法的提问,因为那些提问里,藏着对存在、变化、永恒这些宏大命题最本真的探索。每一次阅读,都像进行了一次心灵的深呼吸,把那些被社会磨平的棱角重新找回来。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给所有为人父母者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它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理论说教,而是用一种非常接地气、充满生活气息的方式,娓娓道来那些我们常常忽略的育儿细节。我记得有一次,孩子对着一只蚂蚁看了足足十分钟,我当时正忙着处理工作邮件,心里不耐烦地催促他快点,但这本书却让我瞬间停下了敲击键盘的手指。它让我意识到,这种“无聊”的观察,恰恰是孩子内心世界最真挚的投射。书里分析了很多日常场景,比如孩子突然问“为什么天空是蓝色的”这种看似简单却蕴含无限深意的问题时,我们应该如何回应。作者强调的不是给出标准答案,而是鼓励追问背后的逻辑和好奇心,这对我触动极大。我开始尝试放下自己的评判标准,真正去倾听孩子那不加修饰的“为什么”,感受那种纯粹的求知欲。这本书真正教会我的,是如何在忙碌的生活中,为孩子那颗正在萌芽的、充满哲思的头脑,留出足够的空间和耐心去生长。它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作为大人在面对世界时,是不是已经丢失了那种最原始的探究精神。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它不像一本循规蹈矩的指南,更像是一本精心编排的观察手记,每一章都像一个独立的观察窗口,让我们窥见孩子心智成长的某个关键节点。比如,书中有一段关于“规则与例外”的讨论,非常精辟。孩子一开始坚信“所有穿红衣服的都是好人”,当他遇到一个穿红衣服做了坏事的人时,他的世界观瞬间崩塌。这本书没有简单地告诉父母去纠正这个错误认知,而是引导父母去探讨:规则是死的,但世界是活的。这种对认知冲突的深度挖掘和温柔引导,是我在其他任何育儿书籍中都未曾见过的。它鼓励我们接受孩子思维的“不完美”和“过渡性”,并将其视为通往更复杂理解的必经之路。读完之后,我对待孩子那些看似“幼稚”的言论,态度都有了质的飞跃,从最初的不解变成了带着敬意的倾听,仿佛真的在与一位尚未被成人世界污染的“小智者”对话。

评分

读完这本书后,我感觉自己的世界观被某种温柔的力量进行了重构。我以前总觉得,教育就是要“塑造”孩子,要让他们学会规矩,懂得社会常识,走一条“正道”。然而,这本书却鼓励我们去拥抱孩子身上那些“不合时宜”的特质。比如,我的孩子有时候会因为一块颜色不对的饼干而大发雷霆,我过去只会认为是任性,是需要纠正的情绪失控。但书里将这种行为解读为一种对“秩序”和“真实”的执着追求,一种初级的对世界一致性的探讨。这让我开始反思,我们强加给孩子的规则,有多少是真正出于对他们成长的需要,又有多少,只是为了方便我们这些成年人进行管理。这种细腻的心理剖析,配上那些生活化的实例,读起来毫不费力,却又让人深思。特别是关于“界限”的探讨,它不像其他育儿书那样强硬地说“必须怎么样”,而是引导父母去理解孩子划定界限的原因,从而建立起一种互相尊重的、更有韧性的亲子关系。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理解”的视角,而不是“控制”的技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