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沉思录 | 作者 | 马可·奥勒留;王燕珍 陈利红 |
| 定价 | 28.00元 | 出版社 |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568022576 | 出版日期 | 2016-10-01 |
| 字数 | 页码 | 240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32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沉思录》全书分十二卷共487则箴言,是奥勒留在二十多年的征战生涯中,在鞍马劳顿之余,写下的与自己心灵的对话录。毫无疑问,这是一部个人哲学思考录,是写给自己的书。也因此,作者并没有试图做哲学探讨,也没有藏诸名山、传之后世的奢望,甚至都不曾想给别人阅览的机会——作者只是在实践对道德的热忱。在书中,他记录下了被宫廷、被责任和义务所牵绊的自己,以及自身所处混乱世界的感受,思考了诸如道德、宗教、人生伦理、自然哲学等问题。《沉思录》不仅是斯多葛学派的一个里程碑,也是整个西方历史上感人的伟大名著。 n斯多葛学派是公元前300年前后,形成于古代希腊的一个哲学学派,因创始人芝诺经常在雅典集会广场的廊苑(希腊文stoa,原意是“门廊”)聚众讲学而得名。斯多葛学派认为世界是理性的,宇宙是美好、秩序和和谐的整体,人是宇宙的一部分,因而也是一个独立的“小宇宙”;人类是一个整体,因而人类也是神圣的,国家应该由智慧君主来治理。 n在古希腊罗马时期的众多哲学流派里,只有斯多葛学派懂得如何培养公民、伟人和帝王。也因此,斯多葛学派在整个西方文化思想史上产生了深远而广博的影响。而《沉思录》就是斯多葛学派的一部杰作,正是它的传世,才使得这个学派的哲学精神得以流传至今,并且深刻影响了近代西方思想文化启蒙。 n |
| 作者简介 | |
| 奥勒留,全名马可?奥勒留?安东尼?奥古斯都(Marcus Aurelius Antoninus Augustus),罗马帝国“五贤帝”i后一位,斯多葛学派著名哲学家和代表人物之一。公元121 年 4 月 26 日出生于罗马贵族家庭,从小便接受斯多葛派哲学训练,学习过简单淳朴、吃苦耐劳的生活;同时在希腊文学、绘画、法律等方面接受了当时好的教育。奥勒留还在孩提之时,就得到了哈德良(“五贤帝”的第三帝,公元117年-138年在位)的垂青,被指定为隔代继承人;自青年时代起,即辅佐安东尼(“五贤帝”的第四帝,公元138年-161年在位,哈德良的养子。安东尼继位的条件之一,就是哈德良要求他认领奥勒留为养子和继承人)治理国家。公元161年,安东尼逝世,奥勒留正式成为拥有全权的皇帝。 n彼时,罗马帝国的“黄金时代”已接近尾声。国内的自然灾害、瘟疫频发,东部和北部边境与外族的战争不断。作为一代贤君,奥勒留工作勤勉,体恤民情;作为统帅,为了稳定边境、平定叛乱而长期征战四方,武功赫赫。奥勒留也因此成为罗马帝国历史上伟大的皇帝之一。 n奥勒留辛勤的工作,未能挽救衰败的帝国。在一次远征前夕,他的朋友们似乎预感到了不祥,便请求他留下自己的箴言。战争还未结束,作为皇帝和统帅的奥勒留便因劳累病倒军中,于公元180年3月17日逝世,享年五十九岁。他身后是一个千疮百孔的帝国,而一个完美哲学家却由此诞生,这也是他为后世所称道的——作为哲学家的奥勒留。《沉思录》得以保存和流传,斯多葛学派的哲思和精神,也得以传承。 n |
| 目录 | |
| ◎ 卷一 /001 n◎ 卷二 /015 n◎ 卷三 /027 n◎ 卷四 /041 n◎ 卷五 /063 n◎ 卷六 /083 n◎ 卷七 /107 n◎ 卷八 /133 n◎ 卷九 /157 n◎ 卷十 /177 n◎ 卷十一 /197 n◎ 卷十二 /217 n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1 n从我祖父维鲁斯身上,我学到了良好的品德,学会了自我克制。 n2 n从别人对父亲 的传颂和我对他的追忆,我懂得了谦逊和勇敢。 n3 n从我母亲身上,我感受到了虔诚和仁慈,学会了行不为恶,思无邪念。从她身上,我学会了简朴生活,远离奢靡。 n4 n我的曾祖父让我认识到,切不可吝惜于对教育的投入。聘请好的家庭教师胜过在公立学校接受教育。 n5 n我的家庭教师教导我,不要去拥护竞赛活动中的任何一队,也不要去支持角斗赛里的任何一方。从他身上,我学会了克制欲望,辛勤劳动,自力更生,学会了不插手他人事务,不听信流言蜚语。 n6 n戴奥吉纳图斯 教会我,不要忙碌于烦琐之事,也不要轻信那些江湖术士 口中所谓灵符和驱魔等诸如此类的胡言乱语;不畏惧但也不热衷于格斗;要乐于接纳直率之言;要学习并热爱哲学,从熟悉巴克尔斯的思想开始,继而去阅读坦达西斯和马西安的作品;要在年轻之时就开始记录日常言谈;生活起居要遵从希腊学者所奉行的律条:住不求舒适,衣不求奢华。 n7 n从拉斯迪克斯身上,我意识到,我的品格仍需提升和磨炼。从他身上我学习到:要提防自己误入歧途,不执迷于诡辩,也不在臆想之事上大书特书;不要进行刻意说教,不要以修为高尚者自居,对自己大吹特吹,亦不要刻意地张扬做作的善行;学会了不迷恋于华丽的辞藻、精美的诗篇和精雕细琢的文萃;不行诸如身着户外服装在室内游走等所有不合时宜之事;学会了书信要简洁明了,就像他从锡纽萨写给我母亲的书信一样简练;对于在言行上冒犯我的人要同样予以尊重,且只要对方有和解的意向,就应该乐于化干戈为玉帛。从他身上,我还学会了读书要态度严谨,不可浅尝辄止;对于夸夸其谈之人不可以轻易相信。此外,我也感谢他与我分享他收藏的爱比克泰德 的书籍及其思想。 n8 n阿波罗尼奥斯 教导我,要坚持自由的意志,对待目标要坚定不移,要时刻保持理性;在丧子 和长期病痛的折磨下也要坚强冷静。他既坚韧又柔和,教导他人时总是温文尔雅;他身体力行,在践行哲学思想中增长自己的经验和技能,且 n不以此而自傲。从他身上,我懂得了如何对待朋友给予的恩惠:既不因此自惭形秽,也不对其冷漠视之。 n |
| 序言 | |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虽然是以碎片化的形式呈现,但整体上却形成了一个坚不可摧的思想体系。我个人认为,它最强大的地方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应对人生“无常”的稳定内核。生活总是在变,环境总是在挑战我们的适应能力,但如果内心足够坚固,外界的波动就很难真正击垮我们。作者毫不避讳地讨论了死亡、痛苦和人性的弱点,正是这种直面黑暗的勇气,才使得书中所有的光明和希望显得如此真实可信。我常常在思考,如果能早一些接触到这些思想,我的许多过去的遗憾和错误的决定或许会有所不同。这本书对于“如何做人”的探讨,远超出了简单的道德说教,它触及到了生存的本质意义和个体的责任。它不是让你变得冷漠,而是让你以更富有同情心和更理智的方式去参与生活。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拿起的,没想到竟然产生了如此巨大的阅读冲击。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不像一般的哲学著作那样晦涩难懂,反而带着一种近乎日记体的坦诚和真挚。我仿佛能感受到作者在每一个艰难时刻,那种与自己进行的严肃对话。这种“自我对话”的模式,非常有效地引导读者也进行自我反思。我发现自己很久以来积压在心底的一些困惑,在这本书的字里行间找到了某种微妙的共鸣和解答的线索。它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而是提供了一种思考的框架和工具,让你自己去打磨出属于自己的答案。读完之后,我开始有意识地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书中的一些理念,比如如何更加有意识地度过每一天,如何接纳不完美,以及如何保持谦逊。这种实践带来的改变是缓慢而深远的,它改变的不是外部世界,而是我与世界互动的方式,这才是最宝贵的收获。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精神食粮,读完之后感觉整个世界都清晰了不少。我尤其欣赏作者那种深入骨髓的冷静和对人性的洞察。很多时候,我们在日常琐事中迷失了方向,被外界的喧嚣裹挟着走,这本书就像一盏明灯,把我拉回到内心深处,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它不是那种空泛的说教,而是充满了生活智慧的箴言,每一个字都像是经过千锤百炼的真理。我常常在感到迷茫或者焦虑的时候翻开它,随便看到一页,就能从中汲取到面对困难的勇气和坦然。作者的哲学思考非常深刻,他教导我们如何区分什么是我们能控制的,什么是我们无法控制的,从而将精力集中在真正有意义的事情上。这种内在的修炼,对于现代社会中疲惫的灵魂来说,无疑是一种及时的抚慰和力量的源泉。我发现自己看待问题的角度都变得更加开阔了,不再轻易被表面的得失所困扰,开始注重内心的平和与成长。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用“醍醐灌顶”来形容或许都不够贴切,更像是一次深入灵魂的“洗礼”。它所蕴含的古老智慧,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注意力分散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作者对于“时间”流逝的警醒,让我深深地震撼。他提醒我们,生命是有限的,每一刻都值得被认真对待,而不是被无谓的忧虑和无意义的纷争所吞噬。我被他那种超越时代的胸襟和气度所折服。他所描绘的“理想状态”——那种不以外物喜,不为外物忧的境界——虽然难以企及,但至少为我们指明了努力的方向。我喜欢它那种不动声色的力量感,它不像有些励志书籍那样张扬外放,而是通过一种深沉的、内敛的方式,潜移默化地重塑读者的心性。每次读完,总会有一种宁静感油然而生,仿佛所有的烦恼都变得微不足道了。
评分这次阅读经历对我来说,是一次对“内在秩序”的重建。我注意到书中的许多观点都围绕着“自律”和“专注”展开,这对于我这个容易分心的人来说,简直是量身定做的指导。作者强调,真正的自由来自于对自身欲望的约束和对心智的严格管理。他提出的那些关于如何对待他人的看法,也充满了深刻的辩证法,既要求我们保持原则,又要求我们理解人性的局限。我尤其欣赏他那种对宇宙秩序的敬畏之心,这使得个人的烦恼显得渺小,从而更容易放下执念。这本书的文字凝练到了极致,几乎没有一句废话,每一个短句都如同一个精密的哲学工具箱里的配件,等待着读者去发现它们各自的用途。它不是一本读完就束之高阁的书,而是那种需要反复咀嚼、常读常新的“活的经典”,每次重温都会有新的感悟涌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