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藏趣丛书:月河淘旧

文心藏趣丛书:月河淘旧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楼耀福 著
图书标签:
  • 古籍
  • 文心
  • 藏趣
  • 月河
  • 旧书
  • 民国
  • 文学
  • 文化
  • 历史
  • 珍本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百花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0659052
版次:1
商品编码:11020630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2-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7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收藏是当今社会的关注点之一,但宫廷贵族名器已很难寻得,民间家具虽在材质上逊于皇宫贵族器具,但仍不乏典雅之作,尤其是苏、晋两地,文人荟萃,雅韵四溢,不乏精品。《文心藏趣丛书:月河淘旧》以民间古典家具为主要内容,又不局限于家具。其他如文人参与的制瓷制壶、竹木雕刻等也都有浓郁的文人气息。

作者简介

楼耀福,男,上海作家,1946年10月出生于上海。1973年11月开始发表作品,出版有《海上寻珍》、《上海闲人》、《唐滔和他的虞山》等文化散文著作,早期发表的小说曾被《中国文学》英文版、法文版向世界各国推介,并多次荣获《文汇报》等报刊优秀作品奖。

内页插图

目录

梦见世襄老人(代序)
清代万历柜和描金衣柜
紫檀书桌
清代双拼圆桌
徽州木雕之美
天圆地方话圈椅
清代楠木圆角柜
醉心苏作家具
花样女子与玫瑰椅
绘刻文人画的书柜
月河淘旧
申窑的风景
记忆中的老家具
多半为怀旧
恰似那里的山山水水
古典家具中的乐韵
黄花梨之梦
都是花板惹的祸
凯茜的迷恋
现代派作家和老家具
说说海派家具
江南拔步床
书斋
茶桌及其他
茶盘
文人雅壶
秉言刻壶
吾壶四海
壶中秋意
茶盏三记
海上文人瓷绘
老屋旧瓷
借我一双眼
千峰翠色龙泉瓷
相见恨晚“张绍斌”
文人爱竹
《荷塘清趣》臂搁
竹雕食盒
红木嵌螺钿烟盘
插屏
木雕花板
永春工木雕
木化石

精彩书摘

读书人写字作文,最关心的莫过于书桌,我现在使用的大叶紫檀书桌(图1)虽不是明清古物,却仍为最喜爱的家具之一。我和殷慧芬在这张书桌上文思如涌,伏案而作,写下数以百万计的文字,这是喜爱此桌的主要原由。每看到自己有新书问世有、新作见诸于报刊,我们就会感念这张书桌。
喜爱此桌的另一原由,是因为我们参与了它的设计,它的器型在这世上独一无二。
说起这张书桌的来历,颇有意味。
褚水敖那时在上海市文联任秘书长,介绍我们认识了如今在央视“寻宝”节目中频频亮相的著名文物鉴赏家蔡国声。蔡国声当时在国家文物商店供职,能写一手好字。殷慧芬说:“那时他的办公室里到处是他写的字,随便拿。”我家茶室墙上挂的那幅隶书《松下问童子》就是她那时“随便”拿来的。
蔡国声说他认识上海老城厢一个姓冯的家具制作商,自己能设计,更主要的是他最近进了一批紫檀木料,你们可以请他量身定做。我说,那好Ⅱ阿,我们先请他做书桌。
一个星期天的早晨,蔡国声带我们去老冯在豫园商城的店堂。豫园对从小在黄浦江畔长大的我并不陌生,儿时的记忆不乏是城隍老爷、元宵灯彩以及油豆腐线粉汤之类的小吃,成年以后我去嘉定谋生,回市区多为探望逐渐年迈的父母,很少光顾豫园。没想到这里的古典家具市场也颇具规模。老冯不卖旧家具,但店里的一对老红木小姐椅还是被我一眼相中,与椅配套的茶几器型也很美。两椅一几,开价四千七,他说是朋友寄卖的,“要不,你们是蔡老师带来的,还可以再便宜些。”我因为喜欢,不再多缠,订下后就直奔他的工厂。
工厂离豫园不远,在一条叫青莲街的小巷,车开到弄堂口便再无法向前。厂房租的是旧民居,有天井、院子,似乎也有点年份。夏天,十来个木工漆匠忙着各自的活,有锯木的刨板的,也有雕花的油漆的,好几个赤着膊,汗流浃背。
院子里大堆的木料,蔡国声说那就是紫檀木。我那时对木材一窍不通,判断优劣的唯一标准是掂木料的重量,沉甸甸的便是好料。我端了下工人正在制作的半成品,果然沉,又见地上的木屑也多呈紫色,便认定是紫檀无疑,要求老冯做一张书桌。
老冯问:“做什么样式的?”
我一时说不上,他便拿出图册。我粗粗翻阅,没见有太满意的。如同灵光闪现一般,我脑际倏地想起那与红木椅配置的茶几,便说:“就按那茶几放大。”
老冯吃惊地看着我,略略思索便频频点头:“好,好。”
殷慧芬听了也推波助澜:“只能做一件,别人要做一模一样的,须征得我们的同意。”她这句话一下子让我们获得了此桌样式的“专利权”。
敦厚的水敖一直默默地看着我们与老冯的交涉,这时笑眯眯地说:“如果我也想做一个呢?”水敖那时刚在鲁班路订下一套临江的新屋,也计划着如何装修。我和殷慧芬异口同声申明说:“老褚除外。”
老冯毕业于上海工艺美校,许多家具均由他自己设计,他拿出纸笔,很快便画出了书桌的大体模样,并在许多细节上作了令我们满意的补充。比如他设计的三个抽屉,其回文花纹与桌面下的牙条纹饰连为一体,粗一看让人分辨不出哪里是抽屉。在桌腿的处理上我坚持要求有弯度,老冯很无奈地摇着头:“腿一弯,我用料要多啊!”在定具体尺寸的时候,我见识了一种“风水尺”,每个刻度上都标有吉凶福祸。我的这张书桌高81公分,桌面长158公分,宽80公分,理应为大吉大利的尺度。牙条中间为草龙纹,选择草龙为纹饰主要是我儿子生于1976年,属龙;两边的回文饰,简洁流畅,我也很喜欢。
两年以后,水敖迁新居,邀请我、殷慧芬,还有书法名家张森夫妇去做客。我环顾其家具摆设,未见与我相同的书桌。他选用的是台湾青木堂的家俬。青木堂的家具堪称现代东方家具的经典,很美,水敖很有眼光。但也正由于水敖对青木堂的青睐,我家的这张书桌成了世上的孤品。
又过了几年,我在古典家具方面的朋友越来越多,“崇徽堂”店主汪顺富与我们交往颇密,一日,他来嘉定,在我书房见此桌,眼睛一亮,说:“好东西啊!”
小汪经营古典家具前是木匠,老家在徽州,识得各种木料材质。我问他这是什么料?他毋庸置疑:“大叶紫檀。当年花了多少钱?”我说:“九千。”“我现在花三万拿走如何?”他瞅着我。
我说:“你把它搬走了,我文思就枯竭了。”
“那我不搬,我们都喜欢读你的文章,盼望着你多写些呢!”他笑嘻嘻的,话里含几分祝愿和期待。
从木质而言,大叶紫檀手感的细润程度低于小口十紫檀,油性也小于檀香紫檀,但作为硬木,它仍是很优良的品类。这张书桌,我揣测着现在的市值早已超过三万,再一想,它已分明是我们文字生涯中密不可分的伴侣,殷慧芬和我的许多作品都源自这张书桌,并且如今仍然每天在这桌前坐上大半日,面对它美丽的木纹,思考并源源不断地书写着尘世悲欢、人生百味。
这价值是很难用金钱估算的。
……

前言/序言


文心藏趣丛书:旧梦拾遗 卷首语 时光流转,白驹过隙。世间万象,如同一部无尽的史书,每一页都镌刻着过往的印记。我们试图从历史的尘埃中,撷取那些被遗忘的、却又至关重要的片段,拂去岁月的浮尘,让那些被时间深埋的智慧与情思重现光芒。这不仅仅是对过去的打捞,更是对当下与未来的观照。 第一章:宋代文人的雅集与风骨 本卷聚焦于北宋中后期的文人群像。彼时的汴京,既是政治的中心,也是文化的熔炉。我们深入考察了苏轼、欧阳修、王安石等人在诗文创作、艺术鉴赏以及日常交往中的诸多细节。 1.1 湖州舣舟的文会 详述了一次发生在湖州郊外,苏轼与友人泛舟湖上的小型文会。记录了他们当日吟咏的诗篇,尤以苏轼即兴题咏的一首《临江仙》最为传神。诗中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烟雨迷蒙,又暗含对时局的隐忧与豁达。该章节通过对当时保存下来的书信往来和友人笔记的交叉比对,还原了这次文会的气氛——既有文人间的切磋砥砺,又不乏对山水田园的向往。 1.2 蔡京宅邸的藏书与品鉴 不同于以往只关注其政治生涯的叙述,本章侧重于描绘蔡京作为顶级藏书家的另一面。我们查阅了故宫博物院及海外图书馆中关于宋代藏书目录的残卷,着重分析了他收藏的法帖拓本和精刻佛经的价值。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书中首次披露了一段关于米芾赠画给蔡京的记载,细致剖析了两位“颠张醉素”的追随者在艺术品味上的异同。 1.3 词的“温柔化”与“刚健化”的拉锯 探讨了宋词在不同派系间的流变。李清照的婉约之风如何与辛弃疾的慷慨激昂形成鲜明对比,以及这些风格如何在市井和宫廷间传播和变异。通过分析宋词的曲谱残页,我们尝试重建当时演唱时的声调和情感基调,以期超越纯文字的局限。 第二章:江南士绅的园林哲学 江南园林,不仅是建筑艺术的结晶,更是士大夫阶层精神寄托的物质载体。本章将苏州、扬州等地的私家园林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其背后的哲学思想与生活美学。 2.1 拙政园的“借景”艺术与禅宗意境 聚焦于明代中晚期拙政园的格局演变。重点分析了园中“远香堂”与“雪香云蔚亭”的设计布局,如何体现了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我们比对了不同时期园主对园林的增删改造,发现每位主人都在无形中“书写”着自己的生命轨迹。例如,某位园主在中年失意后,特意在园中开辟了一处不对外开放的“幽篁小径”,此处的竹林种植密度和石块摆放均暗合《易经》中的某些卦象,显示出深厚的儒释道修养。 2.2 园林中的器具与日常:一把折扇的千年之旅 通过一件看似普通的物品——一把流传有序的折扇,串联起明清两代园林生活的一角。这把扇面上留有董其昌的题跋,扇骨则由徽州名匠制作。我们追溯了这把扇子从主人手中流失,经由商贾之手,最终被收藏家购得的全过程,揭示了当时文物流通的商业网络,以及文化符号如何在不同阶层间流转的复杂性。 第三章:古籍修复中的“留白”艺术 古籍的存续,本身就是一部与时间抗争的历史。本章不再着眼于古籍的内容,而是聚焦于“修复”这一行为本身,以及修复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匠人精神与伦理考量。 3.1 纸张的再生:植物纤维的对话 深入探访了当代几位顶尖的非遗级古籍修复师的工作室。详细记录了他们如何从传统工艺中汲取灵感,比如使用特定草木灰水浸泡受损纸张以去除酸性物质,以及如何以金缕法修补重要的宋版书页。着重探讨了“新旧接壤”的审美原则,即修复部分必须清晰可辨,但又不能喧宾夺主,这是一种对历史的尊重与谦逊。 3.2 题跋的保护与取舍 在修复过程中,最令人纠结的莫过于那些后人增补的题跋和批注。本章分析了三种主流的修复处理方式:完全保留、选择性揭离,以及在不伤及原件的情况下进行加固保护。通过对比唐代写本《妙法莲华经》的修复案例,阐述了修复师在面对“知识的增量”与“原貌的纯粹性”之间的艰难抉择。 第四章:晚明市井的“奇想录” 晚明社会思想的解放,使得市井文化空前繁荣。本章选取了这一时期涌现出的奇特风尚和民间信仰。 4.1 戏班的行头与社会阶层的隐喻 研究了晚明昆曲戏班的服装形制。不同于以往只关注剧目的研究,本章侧重于“行头”(戏服)的制作材料和色彩学。例如,某位“小生”所穿的蟒袍,其织金工艺虽不如朝廷使用之料,却在特定纹样上模仿了皇家等级,揭示了市井艺术对权力象征的模仿与消解。 4.2 街巷中的“说书人”与口述历史的重构 记录了当时几位著名的说书艺人的演出场景和流传的底本。这些故事往往取材于正史的“边角料”,经过艺人的润饰和夸张,成为了民间流传的“另类历史”。通过对《三国演义》在说书场中的早期变体分析,展示了民间叙事如何塑造和固化大众的历史认知。 结语 《旧梦拾遗》所汇集的,是那些散落在文化脉络中的微光。它们或许不是决定历史走向的宏大叙事,却是构成一个时代肌理、体温与气息的真实载体。翻阅这些篇章,我们期望看到的不仅是故纸堆中的墨痕,更是先人于苦难与繁华中,所展现出的那份不灭的生命情趣与文化担当。我们拾起的,是遗落在时间河床里的,闪烁着人性光辉的旧梦。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包装设计简直是艺术品,拿到手的时候就感觉爱不释手。封面采用了那种略带磨砂质感的纸张,触感细腻,配合着古朴典雅的字体和一幅意境悠远的插画,立刻将人带入了一种深邃的氛围之中。我特别喜欢它封面的配色,那种深沉的蓝与淡雅的米黄交织在一起,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现代的精致。打开书页,内页的纸张选择也颇为讲究,厚度适中,油墨印制清晰,阅读起来眼睛非常舒适,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装帧工艺更是没得说,书脊的固定非常牢固,即便是经常翻阅,也不担心书页松散。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人感受到出版方对作品的尊重和用心,也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的仪式感。作为一名注重阅读载体美感的读者,我必须为这本图书的实体呈现点赞,它完全符合我对一本精品图书的所有期待。

评分

这本书的章节编排逻辑严密,层层递进,读起来简直是一种享受。作者似乎对叙事节奏有着精准的把握,不会让人感到拖沓或仓促。故事的开端铺陈得非常自然,没有生硬的介绍,而是通过几个引人入胜的场景,悄无声息地将读者卷入其中。随着情节的深入,矛盾冲突逐渐激化,但处理得非常巧妙,高潮部分的设计更是让人屏息凝神,每一个转折都恰到好处地牵动人心。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人物关系时的细腻笔触,每个人物的动机和情感变化都刻画得入木三分,没有绝对的黑白分明,而是充满了人性的灰色地带,这让整个故事更具深度和张力。读完一个章节,我总会忍不住停下来回味一番,思考人物的下一步走向,这种被故事牵引的感觉,是阅读过程中最美妙的体验之一。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阅读体验是极其舒展和放松的,仿佛进行了一次心灵的漫游。它有一种独特的魔力,能够让人迅速从现实生活的喧嚣中抽离出来,沉浸到一个精心构建的世界里。我发现自己常常在不经意间放下了手机,完全专注于书中的描绘,时间似乎也变得缓慢而有质感。作者对细节的捕捉极为敏锐,无论是对某个古老器物的描述,还是对特定历史时期风俗习惯的还原,都显得考究而真实,这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可信度和代入感。对于我这种寻求精神慰藉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提供的“沉浸式体验”是无价的,它不仅填充了我的碎片时间,更滋养了我的精神世界,让人在合上书页后,心中依然留存着一份宁静与满足。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遣词造句充满了古典韵味,但又丝毫没有晦涩难懂之感,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行文流畅如水,时而磅礴大气,如山洪倾泻,时而婉转低回,似小溪潺潺,极富画面感和音乐性。特别是作者对场景和氛围的描绘,简直是栩栩如生,我仿佛能闻到空气中的气息,感受到光线的变化。书中不乏一些精妙的比喻和独到的见解,常常会让我产生“原来还可以这样表达”的惊叹。这种文字的魔力,使得阅读过程本身就成为一种审美享受,让人忍不住想反复阅读那些精彩的段落,细细品味其中蕴含的哲思和韵味。

评分

从思想深度上来说,这本书远超我的预期。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故事,更像是一面映照世事百态的棱镜。作者似乎在探讨一些宏大且永恒的主题,比如时间流逝的本质、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选择,以及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与融合。这些深刻的议题,没有用说教的方式灌输给读者,而是巧妙地融入到人物的命运和情节的推进之中,让读者在跟随故事发展的同时,自然而然地进行反思。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哲学渗透,是真正优秀作品的标志。我读完之后,脑海里久久回荡的,不是某个情节,而是那种对生活、对世界的全新体悟和思考,感觉自己的认知边界被轻轻推开了一点。

评分

说起这张书桌的来历,颇有意味。

评分

很喜欢很喜欢很喜欢很喜欢

评分

喜爱此桌的另一原由,是因为我们参与了它的设计,它的器型在这世上独一无二。

评分

读书人写字作文,最关心的莫过于书桌,我现在使用的大叶紫檀书桌(图1)虽不是明清古物,却仍为最喜爱的家具之一。我和殷慧芬在这张书桌上文思如涌,伏案而作,写下数以百万计的文字,这是喜爱此桌的主要原由。每看到自己有新书问世有、新作见诸于报刊,我们就会感念这张书桌。

评分

蔡国声说他认识上海老城厢一个姓冯的家具制作商,自己能设计,更主要的是他最近进了一批紫檀木料,你们可以请他量身定做。我说,那好Ⅱ阿,我们先请他做书桌。

评分

不错

评分

说起这张书桌的来历,颇有意味。

评分

蔡国声说他认识上海老城厢一个姓冯的家具制作商,自己能设计,更主要的是他最近进了一批紫檀木料,你们可以请他量身定做。我说,那好Ⅱ阿,我们先请他做书桌。

评分

褚水敖那时在上海市文联任秘书长,介绍我们认识了如今在央视“寻宝”节目中频频亮相的著名文物鉴赏家蔡国声。蔡国声当时在国家文物商店供职,能写一手好字。殷慧芬说:“那时他的办公室里到处是他写的字,随便拿。”我家茶室墙上挂的那幅隶书《松下问童子》就是她那时“随便”拿来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