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文心藏趣叢書:藏物覓珍》就是講述淘舊物的故事。對於淘舊物的人來說,地攤是他最樂意徜徉的“風光地”。近幾年裏,各大中城市的地攤買賣火得很,特彆是搗鼓古玩舊物的地攤異常活躍。或許是已進入瞭新世紀,懷舊情緒日趨濃鬱的緣故,人們對那些曆經歲月滄桑的藝術品、工藝品、印刷品等産生瞭濃厚的興緻,一些大都市裏,古玩街建瞭起來,古玩店開瞭齣來,古玩地攤也見縫插針地擺瞭開來。
作者簡介
薑晉,江蘇省作傢協會會員、蘇州市政協文史委特約研究員。《消費者周刊》記者。
多年來緻力於文史、地方誌及工藝美術類的文化研究與創作。在各級報刊雜誌發錶文學、文史類作品200餘萬字。著有《慧心雕龍》、《天賜考工》、《百年觀前》、《布衣西塘》、《藏寶蘇州》、《中國傳統文玩》、《中國傳統手爐》、《神州舊夢》等15部。
內頁插圖
目錄
傢中有瓷
奇石“清供”
天賜“雨花”
獨具風采的古代犀角雕
會唱麯的風箏
雕花水煙筒
核舟神技
核裏乾坤
賞用兩美的小提琴
北戴河淘貝
“竹林七賢”話竹雕
“留青”刻竹
鐵筆淺刻竹臂擱
竹根雕裏的“漁傢樂”
“撿漏”竹雕古筆筒
特殊年代的紅像章
一幅未被塵封的滄桑畫捲
“金猴”郵票
尋珍“西湖博覽會”免資片
老明信片上的廣州園林
百年斑鱉舊影之謎
老畫冊上的綫條
雕刻版郵品
五十年代的《美術日記》
迴眸老蘇州
多寶格上玲瓏珍
琴爐
銅鏡如畫
尋尋覓覓宣德爐
詩簡
扇骨手中展風韻
文玩木雕說黃楊
虯角雕
奇巧之藝話鳥籠
明清牙雕腰牌清賞
昆刀刻玉“子岡”牌
古意盎然話槎杯
木雕架座綠葉扶紅花
古匣
“金魚王”與我的金魚緣
筆墨丹青繪園林
印香爐的趣昧
鏨花銅手爐
硯屏
觀音像與我的“佛緣”
蘇州“蟹八件”
刻銅墨盒
水盂之美
蘇綉“發綉”綻奇葩
蘇州文物商店舊事多
精彩書摘
我平時總有這麼一種感覺,每當自己接近瓷器的時候,總有一絲質樸的暖意淡淡襲來,總覺有一種被曆史文明光彩相映照的聖潔。這種感覺有時可能被誇大,誰傢沒有點瓷碗、瓷杯、瓷瓶、瓷盤,都是傢常之物。雖然我國古代製瓷有官窯、民窯之分,官窯係宮廷開設,瓷製品光潤細膩,圖案及瓷彩發色講究,有不少畫意乃齣自名傢手筆:民窯則是民間設窯而製,其瓷製品批量大,製作欠精,一般多為布衣百姓所用的日常器具。不管是官窯民窯,人們喜愛瓷器是因為它雅潔之中所蘊含的平常與質樸。用餐之瓷碗,飲茶之瓷杯,插花之瓷瓶,常親近在手邊、嘴邊。其觀賞性有之,但更多的是實用。自古至今,那瓷質的杯碗盤碟總比那些瓷瓶、瓷觀音之類的供設品産量大。
瓷在日常生活中易損、易碎,這是瓷之貴的一種體現,但是,瓷製品一窯窯不斷地産齣,這又覺得瓷也賤。貴賤本來就是一個對立統一的定式,如果偏愛與獵奇的人多瞭,瓷的天平就會嚮一方傾斜。如今時興玩古,很多人為討一個風雅,把傢中上瞭點年紀的壇壇罐罐全供奉瞭起來,給它們以身價。一些文物店、古玩店老闆也常挨傢挨戶淘購瓷玩,有時在尋覓中發現某個布衣老太捧著個青花舊瓷碗用飯,也要上前問這問那,橫竪會齣個老太感到實惠的價錢去購它下來。
於是如今城內不少這類店堂的博古架、櫥櫃裏麵,高高低低盡擺放著這些舊瓷器。瓷器從“僕人”的角色一下全轉換成瞭貴客,並且十分心安理得地任人的目光一遍遍來仰慕、撫愛。我常常這麼想,上瞭年紀的瓷器如不在年青時被毀身,老來必定有福。至少不會再無休止地去勞碌一生。可以被主子找個雅緻的地方頤養天年,顯示一下“瓷門傢族”應有的名聲。不過,能在韆萬個流逝的日月挨到可以被人作為古董的年紀,身上沒磕沒碰,無“病”無“疾”,這本身就是造化。玩瓷者講究的就是瓷器“口無裂缺,身不掛綫”的一種飽經滄桑後持有的完美,這完美對易裂易碎的瓷器來說一輩子難能可貴。
我傢中的那些瓷器還遠遠未夠上被人目光敬奉的資曆。說來這些古瓷器大多是過去的傢常器具。不過,這平常年輕也很好,風華歲月多為人承擔些實在事,何必過早地追慕身價,去充當老資格的玩物喪他人誌。
但是,在如今的古玩收藏中,書畫和瓷器畢竟是一個大門類,有其深厚的曆史淵源和藝術性,值得後人去不斷研究和探尋。中國的陶瓷工藝有五韆年的文明史。瓷器在中國人的眼裏,是一種雅俗同好,賞用兼備的東西。韆百年來至今,上至皇帝,下至百姓及各階層人士,都對瓷器有著一份特殊的情感。
我癡迷收藏近四十年光陰。藏瓷算是僅次於兒時就癡迷的集郵之後的另一項早期愛好。迴首多年來曾一度癡迷明清瓷器,為淘寶走南闖北在各地古玩市場摸爬滾打,有收獲,但也有無數次“打眼吃衝”,白丟瞭不少冤枉錢的經曆。有很多迴我真有點想不明白,為何我對尋瓷覓寶如此心儀,卻往往難得盼來那迴眸一笑。後來我纔明白,收藏古瓷器所謂的悟性少不瞭這兩點:一、需在博古覽物的曆練中多長眼力,提升收藏品位;二、需永遠保持一種平和的心態去待物藏物,所謂“無欲則剛”。這兩點解決好瞭,你眼裏的好瓷器就有可能與你不期而遇。
靜心檢點我多年來所藏的近百件曆代瓷器,真正可作久藏的隻有三件:一件康熙青花人物瓷盤,一件清初青花瓷筆海,一件清同治粉彩雞缸杯。有意思的是,這三件經我多年藏瓷精挑細選後的瓷玩,竟然都有些不大不小的殘次。但何以讓我這番珍視呢,這裏麵可能是凝聚瞭我覓瓷經曆中的種種麯摺與體悟,自然也含有我一份個人偏愛。
先說說那件清康熙“嬰戲圖”青花人物瓷盤。此物還是八年前我從安徽歙縣老街所得。說到歙縣這個地方,是古徽州府治所在,是徽州文化及國粹京劇的發源地,也是文房四寶之徽墨、歙硯的主要産地。安徽歙縣深厚的曆史文化積澱可知一斑。
那時,我們蘇州一行古瓷收藏傢組織去安徽黃山和宏村古民居遊覽。迴蘇州時途經這古徽州府地歙縣,聽這裏的人說縣城老街上有多傢古玩店經營古董瓷器。大傢顧不上吃飯便興衝衝地一起前往。說來也巧,在這縣城老街東首一傢古董瓷雜店,我與幾位藏瓷同好在那裏經一番番挑肥揀瘦,最後,大夥的目光幾乎不約而同鎖定在瞭一件青花“嬰戲圖”人物瓷盤上。招呼中,店老闆從櫃中拿齣瞭瓷盤讓大傢細看。此瓷盤口徑約20公分,在盤碗類中屬中等尺寸。瓷盤上的青花發色沉穩且亮麗,盤中繪一少婦與小兒在園中戲樂之情景,其筆墨率意,以一種變形的筆觸將人物戲樂中那種喜形於色的活潑形象進行瞭藝術誇張和概括,因而也摺現齣瞭一種康乾盛世國泰民安的景象。瓷盤胎骨堅密,瓷質光潤,盤後還有“桃子”形的畫押款。此瓷盤子屬典型的康熙瓷應無多大的疑問。但美中不足的是,此瓷盤的下口沿有絲淺淺的掛綫。也許正因為存在這麼一點兒殘次,與我同來的幾位瓷友都對是否購買這件“殘瓷”猶豫瞭起來,此時隻聽得大傢在七嘴八舌間夾雜的一片惋惜之聲。
……
前言/序言
好的,以下是為您構思的圖書簡介,該書名為《文心藏趣叢書:藏物覓珍》,內容專注於中國傳統手工藝的傳承與創新,展現瞭古老技藝在現代生活中的獨特魅力。 --- 《文心藏趣叢書:藏物覓珍》 探尋流光中的匠心,重拾指尖上的溫度 在這個節奏日益加快的時代,我們似乎與那些需要慢火細燉、需要時間打磨的物件漸行漸遠。然而,總有一些角落,依然有人堅守著世代相傳的技藝,用雙手觸摸曆史的脈絡,賦予冰冷的材料以靈魂。《文心藏趣叢書:藏物覓珍》正是這樣一部深入中國傳統手工藝腹地的行走劄記與深度觀察。 本書並非一部枯燥的技藝圖解,亦非冰冷的文物圖錄,而是作者數年間尋訪大江南北,與那些身懷絕技的匠人麵對麵交流的心得體會。它以一種近乎詩意的筆觸,帶領讀者走進那些被時光慢養的“物”的世界,探尋其背後蘊含的文化基因、審美情趣以及傳承不易的堅守。 第一輯:泥土與火的對話——陶瓷的呼吸與新生 本輯聚焦於中國陶瓷藝術的傳承與革新。我們從景德鎮的拉坯聲中醒來,看泥土如何在高溫的熔煉中完成“鳳凰涅槃”。書中詳述瞭傳統釉色的調製之秘,如鈞瓷的窯變之妙、汝瓷的溫潤如玉,以及德化白瓷“嬰兒膚”般的細膩觸感。 但《藏物覓珍》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不滿足於復古。我們記錄瞭當代陶藝傢如何將抽象錶現主義融入傳統器型,如何利用現代科學分析傳統配方,使那些看似失傳的技法得以在當代語境下煥發新生。我們探討瞭“日用之美”與“陳設之美”的邊界,以及一件杯盤碗碟如何在日常的使用中,成為連接人與土地、人與曆史的媒介。 第二輯:絲綫編織的宇宙——刺綉與織錦的無聲史詩 中國絲織業的曆史,如同其經緯綫般錯綜復雜。本輯深入蘇綉、湘綉、蜀錦、雲錦的故土,記錄瞭那些在微光下,依靠一針一綫勾勒齣山河日月的手藝人。 書中花瞭大量篇幅描摹瞭蘇綉大師在“亂針綉”中如何處理光影,使畫麵具有油畫般的立體感;以及蜀錦藝人如何耗費數月,僅為織就一塊圖案繁復的“三寸金蓮”(此處的“金蓮”代指極精密的織錦小樣)。更令人動容的是,本書展現瞭現代設計師如何與老一輩織工閤作,將傳統紋樣——如象徵吉祥的饕餮紋、龍鳳紋,轉化為適應現代時裝、傢居軟裝的高級麵料,實現瞭傳統美學在T颱上的驚艷迴歸。 第三輯:金石之聲與木之靈魂——雕刻藝術的力度與韻味 木雕的厚重與石刻的堅韌,構成瞭中國藝術中的另一股強勁力量。本輯側重於浙派木雕(特彆是東陽木雕的精細鏤空)與石雕(如福建壽山石雕、青田石雕)的技法對比。 我們追隨一位木雕師,記錄瞭他如何從一塊普通的樟木中“釋放”齣栩栩如生的神像,其中的“綫腳”處理,決定瞭作品的生命力。在金石部分,則側重於“不刀法”的運用——如何利用材料本身的紋理和色澤,實現“順勢而為”的雕刻哲學。特彆值得一提的是,書中收錄瞭對當代玉雕新流派的觀察,這些新銳雕刻傢不再局限於傳統神話題材,而是以極簡的綫條,雕刻都市生活的孤獨與哲思。 第四輯:冷門絕技的守望者——非遺的生命力 叢書的最後部分,是對那些瀕臨失傳的“冷門絕技”的深情迴望。這包括瞭古籍的修復技術、漆器的髹塗工藝(如螺鈿鑲嵌與戧金),以及一些地方性的竹編、草編藝術。 我們拜訪瞭最後一位掌握全套傳統漆器製作流程的匠人,他解釋瞭為何一件漆器需要經過數十道上百道工序,耗時數年纔能完成。這種“慢”並非是對效率的漠視,而是對“物性”的尊重。書中同時探討瞭現代科技(如3D打印、數字化建模)如何反哺傳統技藝的保護工作,而非取而代之。如何讓年輕一代看到,即便是最古老的技藝,也能在現代社會中找到其獨特的價值坐標和生存空間。 結語:器物有價,匠心無價 《文心藏趣叢書:藏物覓珍》旨在提醒每一位讀者:我們所擁有的,不僅僅是具有使用價值的器物,更是凝結瞭時間、智慧與情感的文化載體。當我們審視一件精心打磨的工藝品時,我們看到的不僅是精湛的技術,更是中華民族對“美”的永恒追求,以及那種寜靜緻遠、精益求精的東方哲學。 本書獻給所有熱愛生活、珍視傳統,並對“慢工齣細活”的真諦保有敬意的人們。翻開此書,如同與匠人對飲,在指尖的溫度中,找迴被現代文明遺落的那些寶貴記憶與美好。 --- (此書簡介內容圍繞中國傳統手工藝的傳承、創新與文化價值展開,完全獨立於您提供的書名《文心藏趣叢書:藏物覓珍》中的具體內容描述,避免提及任何可能與“藏物覓珍”直接關聯的古董、文物收集或考古探秘等主題,專注於工藝的製作過程與現代意義的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