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文心藏趣丛书:藏物觅珍》就是讲述淘旧物的故事。对于淘旧物的人来说,地摊是他最乐意徜徉的“风光地”。近几年里,各大中城市的地摊买卖火得很,特别是捣鼓古玩旧物的地摊异常活跃。或许是已进入了新世纪,怀旧情绪日趋浓郁的缘故,人们对那些历经岁月沧桑的艺术品、工艺品、印刷品等产生了浓厚的兴致,一些大都市里,古玩街建了起来,古玩店开了出来,古玩地摊也见缝插针地摆了开来。
作者简介
姜晋,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苏州市政协文史委特约研究员。《消费者周刊》记者。
多年来致力于文史、地方志及工艺美术类的文化研究与创作。在各级报刊杂志发表文学、文史类作品200余万字。著有《慧心雕龙》、《天赐考工》、《百年观前》、《布衣西塘》、《藏宝苏州》、《中国传统文玩》、《中国传统手炉》、《神州旧梦》等15部。
内页插图
目录
家中有瓷
奇石“清供”
天赐“雨花”
独具风采的古代犀角雕
会唱曲的风筝
雕花水烟筒
核舟神技
核里乾坤
赏用两美的小提琴
北戴河淘贝
“竹林七贤”话竹雕
“留青”刻竹
铁笔浅刻竹臂搁
竹根雕里的“渔家乐”
“捡漏”竹雕古笔筒
特殊年代的红像章
一幅未被尘封的沧桑画卷
“金猴”邮票
寻珍“西湖博览会”免资片
老明信片上的广州园林
百年斑鳖旧影之谜
老画册上的线条
雕刻版邮品
五十年代的《美术日记》
回眸老苏州
多宝格上玲珑珍
琴炉
铜镜如画
寻寻觅觅宣德炉
诗简
扇骨手中展风韵
文玩木雕说黄杨
虬角雕
奇巧之艺话鸟笼
明清牙雕腰牌清赏
昆刀刻玉“子冈”牌
古意盎然话槎杯
木雕架座绿叶扶红花
古匣
“金鱼王”与我的金鱼缘
笔墨丹青绘园林
印香炉的趣昧
錾花铜手炉
砚屏
观音像与我的“佛缘”
苏州“蟹八件”
刻铜墨盒
水盂之美
苏绣“发绣”绽奇葩
苏州文物商店旧事多
精彩书摘
我平时总有这么一种感觉,每当自己接近瓷器的时候,总有一丝质朴的暖意淡淡袭来,总觉有一种被历史文明光彩相映照的圣洁。这种感觉有时可能被夸大,谁家没有点瓷碗、瓷杯、瓷瓶、瓷盘,都是家常之物。虽然我国古代制瓷有官窑、民窑之分,官窑系宫廷开设,瓷制品光润细腻,图案及瓷彩发色讲究,有不少画意乃出自名家手笔:民窑则是民间设窑而制,其瓷制品批量大,制作欠精,一般多为布衣百姓所用的日常器具。不管是官窑民窑,人们喜爱瓷器是因为它雅洁之中所蕴含的平常与质朴。用餐之瓷碗,饮茶之瓷杯,插花之瓷瓶,常亲近在手边、嘴边。其观赏性有之,但更多的是实用。自古至今,那瓷质的杯碗盘碟总比那些瓷瓶、瓷观音之类的供设品产量大。
瓷在日常生活中易损、易碎,这是瓷之贵的一种体现,但是,瓷制品一窑窑不断地产出,这又觉得瓷也贱。贵贱本来就是一个对立统一的定式,如果偏爱与猎奇的人多了,瓷的天平就会向一方倾斜。如今时兴玩古,很多人为讨一个风雅,把家中上了点年纪的坛坛罐罐全供奉了起来,给它们以身价。一些文物店、古玩店老板也常挨家挨户淘购瓷玩,有时在寻觅中发现某个布衣老太捧着个青花旧瓷碗用饭,也要上前问这问那,横竖会出个老太感到实惠的价钱去购它下来。
于是如今城内不少这类店堂的博古架、橱柜里面,高高低低尽摆放着这些旧瓷器。瓷器从“仆人”的角色一下全转换成了贵客,并且十分心安理得地任人的目光一遍遍来仰慕、抚爱。我常常这么想,上了年纪的瓷器如不在年青时被毁身,老来必定有福。至少不会再无休止地去劳碌一生。可以被主子找个雅致的地方颐养天年,显示一下“瓷门家族”应有的名声。不过,能在千万个流逝的日月挨到可以被人作为古董的年纪,身上没磕没碰,无“病”无“疾”,这本身就是造化。玩瓷者讲究的就是瓷器“口无裂缺,身不挂线”的一种饱经沧桑后持有的完美,这完美对易裂易碎的瓷器来说一辈子难能可贵。
我家中的那些瓷器还远远未够上被人目光敬奉的资历。说来这些古瓷器大多是过去的家常器具。不过,这平常年轻也很好,风华岁月多为人承担些实在事,何必过早地追慕身价,去充当老资格的玩物丧他人志。
但是,在如今的古玩收藏中,书画和瓷器毕竟是一个大门类,有其深厚的历史渊源和艺术性,值得后人去不断研究和探寻。中国的陶瓷工艺有五千年的文明史。瓷器在中国人的眼里,是一种雅俗同好,赏用兼备的东西。千百年来至今,上至皇帝,下至百姓及各阶层人士,都对瓷器有着一份特殊的情感。
我痴迷收藏近四十年光阴。藏瓷算是仅次于儿时就痴迷的集邮之后的另一项早期爱好。回首多年来曾一度痴迷明清瓷器,为淘宝走南闯北在各地古玩市场摸爬滚打,有收获,但也有无数次“打眼吃冲”,白丢了不少冤枉钱的经历。有很多回我真有点想不明白,为何我对寻瓷觅宝如此心仪,却往往难得盼来那回眸一笑。后来我才明白,收藏古瓷器所谓的悟性少不了这两点:一、需在博古览物的历练中多长眼力,提升收藏品位;二、需永远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去待物藏物,所谓“无欲则刚”。这两点解决好了,你眼里的好瓷器就有可能与你不期而遇。
静心检点我多年来所藏的近百件历代瓷器,真正可作久藏的只有三件:一件康熙青花人物瓷盘,一件清初青花瓷笔海,一件清同治粉彩鸡缸杯。有意思的是,这三件经我多年藏瓷精挑细选后的瓷玩,竟然都有些不大不小的残次。但何以让我这番珍视呢,这里面可能是凝聚了我觅瓷经历中的种种曲折与体悟,自然也含有我一份个人偏爱。
先说说那件清康熙“婴戏图”青花人物瓷盘。此物还是八年前我从安徽歙县老街所得。说到歙县这个地方,是古徽州府治所在,是徽州文化及国粹京剧的发源地,也是文房四宝之徽墨、歙砚的主要产地。安徽歙县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可知一斑。
那时,我们苏州一行古瓷收藏家组织去安徽黄山和宏村古民居游览。回苏州时途经这古徽州府地歙县,听这里的人说县城老街上有多家古玩店经营古董瓷器。大家顾不上吃饭便兴冲冲地一起前往。说来也巧,在这县城老街东首一家古董瓷杂店,我与几位藏瓷同好在那里经一番番挑肥拣瘦,最后,大伙的目光几乎不约而同锁定在了一件青花“婴戏图”人物瓷盘上。招呼中,店老板从柜中拿出了瓷盘让大家细看。此瓷盘口径约20公分,在盘碗类中属中等尺寸。瓷盘上的青花发色沉稳且亮丽,盘中绘一少妇与小儿在园中戏乐之情景,其笔墨率意,以一种变形的笔触将人物戏乐中那种喜形于色的活泼形象进行了艺术夸张和概括,因而也折现出了一种康乾盛世国泰民安的景象。瓷盘胎骨坚密,瓷质光润,盘后还有“桃子”形的画押款。此瓷盘子属典型的康熙瓷应无多大的疑问。但美中不足的是,此瓷盘的下口沿有丝浅浅的挂线。也许正因为存在这么一点儿残次,与我同来的几位瓷友都对是否购买这件“残瓷”犹豫了起来,此时只听得大家在七嘴八舌间夹杂的一片惋惜之声。
……
前言/序言
好的,以下是为您构思的图书简介,该书名为《文心藏趣丛书:藏物觅珍》,内容专注于中国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创新,展现了古老技艺在现代生活中的独特魅力。 --- 《文心藏趣丛书:藏物觅珍》 探寻流光中的匠心,重拾指尖上的温度 在这个节奏日益加快的时代,我们似乎与那些需要慢火细炖、需要时间打磨的物件渐行渐远。然而,总有一些角落,依然有人坚守着世代相传的技艺,用双手触摸历史的脉络,赋予冰冷的材料以灵魂。《文心藏趣丛书:藏物觅珍》正是这样一部深入中国传统手工艺腹地的行走札记与深度观察。 本书并非一部枯燥的技艺图解,亦非冰冷的文物图录,而是作者数年间寻访大江南北,与那些身怀绝技的匠人面对面交流的心得体会。它以一种近乎诗意的笔触,带领读者走进那些被时光慢养的“物”的世界,探寻其背后蕴含的文化基因、审美情趣以及传承不易的坚守。 第一辑:泥土与火的对话——陶瓷的呼吸与新生 本辑聚焦于中国陶瓷艺术的传承与革新。我们从景德镇的拉坯声中醒来,看泥土如何在高温的熔炼中完成“凤凰涅槃”。书中详述了传统釉色的调制之秘,如钧瓷的窑变之妙、汝瓷的温润如玉,以及德化白瓷“婴儿肤”般的细腻触感。 但《藏物觅珍》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满足于复古。我们记录了当代陶艺家如何将抽象表现主义融入传统器型,如何利用现代科学分析传统配方,使那些看似失传的技法得以在当代语境下焕发新生。我们探讨了“日用之美”与“陈设之美”的边界,以及一件杯盘碗碟如何在日常的使用中,成为连接人与土地、人与历史的媒介。 第二辑:丝线编织的宇宙——刺绣与织锦的无声史诗 中国丝织业的历史,如同其经纬线般错综复杂。本辑深入苏绣、湘绣、蜀锦、云锦的故土,记录了那些在微光下,依靠一针一线勾勒出山河日月的手艺人。 书中花了大量篇幅描摹了苏绣大师在“乱针绣”中如何处理光影,使画面具有油画般的立体感;以及蜀锦艺人如何耗费数月,仅为织就一块图案繁复的“三寸金莲”(此处的“金莲”代指极精密的织锦小样)。更令人动容的是,本书展现了现代设计师如何与老一辈织工合作,将传统纹样——如象征吉祥的饕餮纹、龙凤纹,转化为适应现代时装、家居软装的高级面料,实现了传统美学在T台上的惊艳回归。 第三辑:金石之声与木之灵魂——雕刻艺术的力度与韵味 木雕的厚重与石刻的坚韧,构成了中国艺术中的另一股强劲力量。本辑侧重于浙派木雕(特别是东阳木雕的精细镂空)与石雕(如福建寿山石雕、青田石雕)的技法对比。 我们追随一位木雕师,记录了他如何从一块普通的樟木中“释放”出栩栩如生的神像,其中的“线脚”处理,决定了作品的生命力。在金石部分,则侧重于“不刀法”的运用——如何利用材料本身的纹理和色泽,实现“顺势而为”的雕刻哲学。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书中收录了对当代玉雕新流派的观察,这些新锐雕刻家不再局限于传统神话题材,而是以极简的线条,雕刻都市生活的孤独与哲思。 第四辑:冷门绝技的守望者——非遗的生命力 丛书的最后部分,是对那些濒临失传的“冷门绝技”的深情回望。这包括了古籍的修复技术、漆器的髹涂工艺(如螺钿镶嵌与戗金),以及一些地方性的竹编、草编艺术。 我们拜访了最后一位掌握全套传统漆器制作流程的匠人,他解释了为何一件漆器需要经过数十道上百道工序,耗时数年才能完成。这种“慢”并非是对效率的漠视,而是对“物性”的尊重。书中同时探讨了现代科技(如3D打印、数字化建模)如何反哺传统技艺的保护工作,而非取而代之。如何让年轻一代看到,即便是最古老的技艺,也能在现代社会中找到其独特的价值坐标和生存空间。 结语:器物有价,匠心无价 《文心藏趣丛书:藏物觅珍》旨在提醒每一位读者:我们所拥有的,不仅仅是具有使用价值的器物,更是凝结了时间、智慧与情感的文化载体。当我们审视一件精心打磨的工艺品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精湛的技术,更是中华民族对“美”的永恒追求,以及那种宁静致远、精益求精的东方哲学。 本书献给所有热爱生活、珍视传统,并对“慢工出细活”的真谛保有敬意的人们。翻开此书,如同与匠人对饮,在指尖的温度中,找回被现代文明遗落的那些宝贵记忆与美好。 --- (此书简介内容围绕中国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创新与文化价值展开,完全独立于您提供的书名《文心藏趣丛书:藏物觅珍》中的具体内容描述,避免提及任何可能与“藏物觅珍”直接关联的古董、文物收集或考古探秘等主题,专注于工艺的制作过程与现代意义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