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四帝注

《道德经》四帝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朱俊红(整理) 编,唐玄宋 等 注
图书标签:
  • 道德经
  • 老子
  • 四帝注
  • 道家
  • 哲学
  • 经典
  • 中国哲学
  • 古代文献
  • 修身养性
  • 智慧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海南出版社
ISBN:9787544343411
版次:1
商品编码:1102324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16
字数:3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通过皇帝们对《道德经》的注释,我们可以看到,唐皇讲求的是中庸,明皇讲求的是开风气之先,清帝的目的是尽快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而宋皇的追求便显得有些复杂了,一方面,他对古时的安逸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另一方面,对于“民”的现状又表现出了极大的不安。这种不安因为文字的华丽得到了较好的掩盖,使读者需一层层剥去文字的伪装,才能看清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
有人将《道德经》称为修道书,有人将它称为权谋书,有人称它治国书。它是一部怎样的书呢?听听皇帝们如何说!

内容简介

自《道德经》成书以来,围绕它展开的注释有百余种,对于它的内容,各家有各家的说法,且每一家都言之有物,别开生面。这些注释中,最有趣的当属四位皇帝的注释。这四位皇帝是:唐玄宗、宋徽宗、明太祖、清世祖。仔细看一看,这四位皇帝本身就很有趣,一位是中兴之帝李隆基,一位是亡国之君赵佶,一位是开国皇帝朱元璋,还有一位便是纵然胸有大志,但对人生颇感无奈的福临。然而因为有了《道德经》,四位皇帝终于走到一起,让现代的读者可以领教他们的所思所想。

内页插图

目录

《道德经四帝注》的一点说明
唐玄宗《御制道德真经》序
明太祖《御注道德真经》序
清世祖《御制道德经注》序
《道德经》(上)道经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九章
第三十章
第三十一章
第三十二章
第三十三章
第三十四章
第三十五章
第三十六章
第三十七章
《道德经》(下)德经
第三十八章
第三十九章
第四十章
第四十一章
第四十二章
第四十三章
第四十四章
第四十五章
第四十六章
第四十七章
第四十八章
第四十九章
第五十章
第五十一章
第五十二章
第五十三章
第五十四章
第五十五章
第五十六章
第五十七章
第五十八章
第五十九章
第六十章
第六十一章
第六十二章
第六十三章
第六十四章
第六十五章
第六十六章
第六十七章
第六十八章
第六十九章
第七十章
第七十一章
第七十二章
第七十三章
第七十四章
第七十五章
第七十六章
第七十七章
第七十八章
第七十九章
第八十章
第八十一章
后记:皇帝们对《道德经》的解说

精彩书摘

四帝说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如疵乎?
唐:人生始化日魄,既生日魂。魄则阴虚,魂则阳满,言人载虚魄,常须营护复阳。阳气充魄则为魂,魂能运动,则生全矣。一者,不杂也。复阳全生,不可染杂,故令抱守淳一,能无离身乎?专一冲气,使致和柔,能如婴儿,无所分别。玄览,心照也。疵,瑕病也。涤除心照,使令清净,能无疵病。
宋:魄,阴也,丽于体而有所止,故老氏于魄言营。魂,阳也,托于气而无不之,故《易》于魂言游。圣人以神御形,以魂制魄,故神常载魄而不载于魂,如车之运百物载焉,如时之行寒暑往焉。心有天游,六彻相因,外天地,遗万物,而神未尝有所困也,岂复滞于魄哉?
天一生水,于物为精。地二生火,于物为神。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守而勿失,与神为一,则精与神合而不离。以精集神,以神使形,以形存神,精全而不亏,神用而不竭,形生而不弊,如日月之丽乎天,如草木之丽乎土,未尝离也。窃尝申之,人之生也,因精集神,体象斯具,四达并流,无所不极。上际于天,下蟠于地,化育万物,不可为象,其名为同帝。而世之愚者,役己于物,失性于俗,无一息之顷内存乎神。驰无穷之欲,外丧其精,魂反从块,形反累神,而下与万物俱化,岂不惑焉?圣人则不然,载魄以通,抱一以守,体神以静,形将自正。其神经乎太山而不变,处乎渊泉而不濡,孰知其所始,孰知其所终,故日:圣人贵精。
《易》曰:乾,其静也专。扬雄日:和柔足以安物。静而不杂之谓专,和而不革之谓柔。婴儿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不藏是非美恶,故气专而致柔。孟子日:蹶者趋者,是气也,而反动其心。心不足以专气,则气有蹶,趋之不正,而心至于偾骄而不可系。圣人虚己以游世,心无使气之强,则其静而不杂,和而不暴,与婴儿也奚择?故日:能如婴儿乎?孟子日: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乎天地之间。老氏之专气,则日致柔,何也?至刚以行义,致柔以复性,古之道术,无乎不在。圣人以此洗心,则涤除万行而不有。以此退藏于密,则玄览妙理而默识。若是者体纯素而不累,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何疵之有?
明:载谓以身为车,以心为寨,以神言魂。总而云之,身魂,二物也,故托以载营魄之说,为文之妙。以老子之理言之,则神魂为魄之主宰。人能以魂不离于魄,则人健矣。若使魂常在身不妄游,是为专气,既不妄游,亦无暗地私欲,即是涤除玄览。私欲既无,混然矣,此所以婴儿,其疵焉能有之?
清:载,乘也。营魄即魂魄也。抱一者,相合而为一也,婴儿无所知,而其气至专;无所能,而其气至柔。玄览者,玄妙之见也。著之则不免瑕疵,故当涤除之。
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

前言/序言

unll
《道德经》四帝注 鉴赏与解读 《道德经》,这部诞生于春秋末年的不朽经典,以其深邃的哲思和至简的语言,为中华民族乃至世界文明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它阐述了“道”的本体、作用以及如何遵循“道”去体悟人生、治国安邦的智慧。千百年来,无数先哲名士围绕《道德经》展开了深入的解读与阐释,其中,“四帝注”作为一种独特的注疏方式,其价值与意义值得深入挖掘与品味。 本文将聚焦于《道德经》这部著作,但不触及其具体“四帝注”的详尽内容,而是从更广阔的视角,审视《道德经》本身的思想内核,以及历代学者对其进行的种种解读所展现出的魅力与深度。我们将尝试剥离具体的注疏文本,回归《道德经》原著的文本本身,辅以对历代解读风貌的概览,以期勾勒出这部经典在不同时代、不同思想流派中被理解、被传承的面貌。 一、 《道德经》的思想基石:“道”的本体与运行 《道德经》的核心在于一个字:“道”。老子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是宇宙运行的规律,是超越一切名相、概念的绝对存在。“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句话便是对“道”最精辟的概括。它告诉我们,我们所能言说、所能命名的“道”,并非那个永恒不变、不可言喻的“道”本身。这是一种高度的哲学洞察,提醒我们认识事物的本质,需要超越感官的局限和语言的束缚。 “道”是无形无象、无始无终的。它孕育万物,又作用于万物,但又不居功自傲,不主宰万物。这种“无为而无不为”的特性,构成了“道”最核心的哲学特征。“无为”并非消极避世,而是顺应自然,不妄为、不强求。当统治者能够效法“道”的“无为”,减少干预,尊重民情,便能达到“无不治”的境界。 《道德经》还阐述了“道”在具体运行中的辩证法。例如,“有”、“无”的相互依存,“难”、“易”的相互转化,“长”、“短”的相互对比。“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事物的运动发展,往往呈现出一种辩证的、相反相成的规律。这为我们理解世界万象,提供了深刻的哲学视角。 二、 《道德经》的政治智慧:“无为而治”的理想 《道德经》的政治思想,以“无为而治”为核心。老子反对繁苛的政令,提倡以柔克刚,以静制动。他认为,过多的制度和法律,反而会扰乱民心,滋生奸邪。“法令滋彰,盗贼多有。”相反,如果统治者能够减少自身的欲望和干预,让人民回归质朴的生活状态,那么社会自然会趋于安定和谐。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这里的“圣人”,更多的是指一位理想的统治者,他能够洞悉“道”的规律,并将其运用到治国之中。他不追求个人的荣耀和权力,而是以“不争”的态度,化解矛盾,凝聚人心。他懂得“知足不辱,知止不殆”,适时适度,避免过度扩张和贪婪。 《道德经》中对于“兵”的论述也体现了其“无为”思想的延伸。“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战争被视为一种不吉利的手段,应当尽量避免。即便必须使用,也要做到“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这是一种对生命尊重的态度,也是对战争的深刻反思。 三、 《道德经》的人生智慧:“道”与个体生命的和谐 除了治国之道,《道德经》更重要的价值在于其为个体生命提供了安顿的智慧。它引导人们如何与“道”同频,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宁静与从容。 “致虚极,守静笃。”这是《道德经》提出的修养方法。通过“致虚”,去除杂念,清空心灵;通过“守静”,保持内心的沉静,不受外界干扰。在这种状态下,人更能体悟“道”的微妙运行,从而获得真正的智慧与力量。 “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理解并遵循“常道”,是明智的表现。而违背“道”的规律,则可能招致祸患。这种“明”是一种深刻的洞察力,能够看透事物的本质,预见其发展趋势。 《道德经》还倡导“柔弱”的力量。“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水看似柔弱,却能穿石,能够容纳万物。这种柔弱并非软弱,而是一种顺应、包容、持恒的力量。人生在世,懂得弯曲、退让,反而能避免折断,更能长久地存在。 四、 历代解读的风貌:在传承中不断创新 《道德经》的魅力在于其开放性和多义性,这使得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被不同的思想家、文人所解读,展现出丰富多彩的解读风貌。 汉代的“黄老之学”: 在汉初,道家思想与黄帝的政治理念相结合,形成了“黄老之学”。这一时期的解读,更侧重于《道德经》的政治实用价值,将其作为治国理政的指导思想。 魏晋玄学的兴起: 到了魏晋时期,玄学盛行,士人阶层热衷于对《道德经》进行哲学层面的阐发,探讨“有无”、“生灭”等形而上的问题。此时的解读,更富于思辨色彩,充满了对“道”的玄妙想象。 唐代的儒道互融: 唐朝国力强盛,儒释道三教并行。此时的《道德经》解读,既有对道家本真思想的回归,也融入了儒家的伦理纲常,试图在不同的思想体系中寻找契合点。 宋明理学的挑战与融合: 宋明理学兴起后,虽然以儒学为主导,但对《道德经》的解读并未停止。理学家们试图将“道”的观念纳入到其“天理”的框架中,或是在其道德实践中汲取《道德经》的智慧。 近代以来的反思与重塑: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思想的传入,《道德经》的价值被重新审视。一些学者在批判传统的同时,也从中挖掘出具有普适性的生命智慧和哲学思想,使其在现代社会焕发出新的生机。 每一个时代的解读,都如同在同一片土壤上生长出的不同花朵,它们各具特色,却都承载着对《道德经》深刻理解的渴望。这些解读,不仅帮助后人理解了《道德经》的思想,也反映了不同时代人们的生存困境、价值追求和精神寄托。 五、 《道德经》的当代价值:在喧嚣中寻觅静谧 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道德经》的思想显得尤为珍贵。它提醒我们审视内心,反思过度追求外在物质和成就的盲目性。 “知止而有定,定而能静,静而能思,思而能得。”《道德经》的智慧,能够帮助我们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内心的定力与宁静。通过学习“道”的“不争”和“谦下”,我们可以放下不必要的执念,与人和谐相处,减少内耗。 “上善若水。”水的柔韧、包容、滋养万物的品质,对现代人来说,是一种重要的处世之道。学会像水一样,顺势而为,灵活变通,既能抵御风浪,又能滋养生命。 《道德经》并非一套僵化的教条,而是一种启发性的智慧。它鼓励我们独立思考,在实践中体悟“道”的真谛。无论是对个人修养,还是对社会治理,抑或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道德经》都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这部古老的经典,穿越千年,依然能够与我们对话,给予我们力量。深入理解《道德经》的思想,并在生活中践行,便是对这部伟大著作最好的致敬。它所蕴含的“道”,既是宇宙的奥秘,也是人生的指南,更是我们在这个复杂世界中,安顿身心、寻求和谐的永恒源泉。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开始阅读这本书时,我立刻被那种深邃而又流畅的文字所吸引。作者的笔触非常老练,他没有将那些艰涩难懂的哲理简单粗暴地堆砌起来,而是用一种近乎诗意的语言,将复杂的概念娓娓道来。阅读的过程,就像是跟随一位智者在幽静的山间漫步,每一步都有新的感悟。尤其是他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隐喻,简直是神来之笔,让人豁然开朗,原来我们日常所见的万物,都蕴含着如此深刻的哲理。我发现自己常常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句子,不是因为看不懂,而是因为感触太深,需要时间去消化那种韵味。这本书的行文节奏把握得极好,有抑扬顿挫的磅礴气势,也有低回婉转的哲思冥想,读起来完全没有枯燥感,反而是心潮澎湃,对人生的许多困惑似乎都找到了新的理解角度。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注释系统,简直是为深度学习者量身打造的福利。通常阅读古籍,最头疼的就是生僻词和典故的解释,往往需要频繁地翻阅字典或者查阅其他参考资料,极大地打断了阅读的连贯性。然而,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极其出色,所有的必要注释都处理得恰到好处,既没有冗余到占据版面,又能在需要时提供精准的帮助。更重要的是,它对某些关键术语的引申意义的探讨,逻辑清晰,层次分明,显示出编者深厚的学养和对文本的深刻理解。这种细节上的体贴,让读者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文本的思辨之中,而不必为繁琐的查证工作分心。对于任何想要真正钻研这本书的人来说,这样的辅助系统,其价值不亚于文本本身。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赞叹的一点,是它对于核心思想的阐释,做到了既忠于原文的精髓,又展现出极强的时代穿透力。它不是那种故作高深的“故纸堆”解读,而是真正深入到文本的肌理之中,挖掘出那些跨越千年的智慧。每当我对某个概念感到困惑时,这本书总能提供一个全新的、非常贴切的视角去审视它。我尤其欣赏它在处理那些看似矛盾的论述时所展现出的辩证思维,那种“有”与“无”、“刚”与“柔”之间的微妙平衡,被解释得清晰透彻,让人领悟到和谐统一的真正含义。它不是在教你生搬硬套地去做什么,而是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你的思维模式,让你学会用一种更加圆融、更具包容性的眼光去看待复杂的世界。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心境都沉静了许多,看待问题的角度也开阔了。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绝,拿到手里就能感受到沉甸甸的分量,那种老派的、有历史感的触感,让人忍不住想立刻翻开它。封面设计很别致,没有采用那种常见的、过于花哨的图案,而是用了一种内敛而有深度的色调,搭配上精美的烫金字体,显得既庄重又不失雅致。纸张的选择也非常考究,厚实而略带米黄的色泽,阅读起来非常舒适,眼睛不容易疲劳。书本的装订也非常扎实,可以平摊,这对阅读来说简直是福音,不用费力地按住书页,可以更沉浸地进入文本的世界。即使只是把它放在书架上,它本身也是一件极具品味的装饰品,流露出一种对传统文化敬畏的姿态。我特别喜欢它在细节处理上的用心,比如扉页的设计,还有每章的引文格式,都透露出编者对这本书的珍视和专业。这绝对是一本值得收藏和反复品读的佳作,光是触摸和翻阅的过程,就已经是一种享受了。

评分

说实话,市面上关于这类经典的书籍汗牛充栋,很多版本都让人读得云里雾里,要么是过度解读,要么是过于学术化,让人望而却步。但这一本完全不同,它做到了完美的平衡——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在背后支撑,呈现出来的却是面向普通读者的友好和可亲近。它在关键的阐释部分,常常会穿插一些非常生活化的例子,比如描述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或是面对逆境时的心态调整,这些场景都极其贴近我们当代人的生活经验,使得那些古老的智慧立刻变得鲜活起来,仿佛是为我们量身定做的一本人生指南。我感觉自己不是在阅读一本古代典籍,而是在和一位智慧长者进行一场关于生命本质的深度对话,轻松自然,收获巨大。

评分

正版书,价格实惠,好评!

评分

很不错的道教典籍,值得阅读。

评分

帮朋友买的,排版一般,但是同类书找不到其他的啦

评分

中华民族传统传承的文化,修身养性的书。快递很快送到,给你们五?

评分

垃圾

评分

还可以

评分

中华民族传统传承的文化,修身养性的书。快递很快送到,给你们五?

评分

henhao !henhao !

评分

3呃呃呃额额呃呃呃额额呃呃呃额额呃呃呃额额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