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我是一个对文字排版和视觉呈现要求很高的人。很多工艺书籍,内容或许扎实,但版式设计得呆板沉闷,读起来非常费力。然而,这本修订本在视觉体验上给了我一个惊喜。版面布局疏朗有致,大量的精美实物高清图片穿插其中,色彩还原度极高,甚至能感受到葫芦皮色的深浅变化。最让我欣赏的是,它并非简单地堆砌图片,而是让图片与文字形成了一种巧妙的对话。比如,讲解某一种特殊的雕刻风格时,紧接着就会配上一张特写照片,让你对抽象的描述有一个具象的感知。这种用心的编辑和排版,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愉悦感,让原本可能枯燥的工艺知识变得鲜活起来,读起来毫不费神,反而像是在欣赏一本高规格的艺术画册。
评分作为一名对传统工艺保持好奇心的业余爱好者,我最看重的书籍是对“修缮与保养”的实用指导。很多关于传统物件的书籍,往往重在创作,轻于维护,导致我学会了如何去欣赏一件精美的老物件,却不知道如何让自己的心爱之物长久保持状态。这本书的这部分内容简直是雪中送炭。它详细列出了不同气候条件下,葫芦把件需要注意的防潮、防晒细节,甚至连日常清洁的工具和使用的介质都做了具体推荐。最实用的一点是,书中还提供了一些针对轻微开裂或表面损伤的应急处理方法。这些建议既科学又接地气,没有故作高深,而是以一种非常实用的态度,告诉我们如何与这些易受损的自然艺术品和平共处,让这份“把玩”的乐趣得以延续。
评分这本书的修订版,相较于早些年的版本,无疑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了显著的提升。我特别注意到,新增的内容明显加强了与当代艺术的联系。作者并没有将葫芦把玩固步自封于传统,而是探讨了现代设计师如何从传统中汲取灵感,并融入当代审美进行再创作。这使得整本书的视野变得开阔,不再是故纸堆里的陈旧知识,而是充满了生命力的活态文化。它激励着读者,不仅要做一个被动的欣赏者或收藏家,更要去思考如何在新时代语境下,赋予葫芦艺术新的生命和表达方式。这种对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探讨,让我对这项古老的技艺充满了信心和期待,觉得它绝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黯淡失色。
评分我一直觉得,对一门手艺的理解,除了动手实践,更需要深入了解其背后的精神内核。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极为出色。它没有停留在简单的技法罗列,而是深入探讨了葫芦在古代社会中的文化象征意义——从道家的飘逸洒脱,到文人墨客的雅致情趣,乃至民间信仰中的辟邪纳福。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思考,那些看似简单的纹饰,背后竟然承载了如此厚重的历史与哲学。作者的笔触非常灵动,行文流畅自然,像是在和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友娓娓道来。特别是关于如何鉴赏“老葫芦”的章节,对于如何判断年代、辨别做旧痕迹的论述,条理清晰,逻辑严密,对于想要进入收藏领域的初学者来说,简直是福音。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教会你如何“看”葫芦,而不是仅仅“玩”葫芦。
评分这本关于葫芦把玩的书,初拿到手,就被它那种沉甸甸的质感所吸引。装帧设计得很有韵味,那种带着岁月感的纸张触感,一下子就把人拉回到了那个慢节奏的年代。我本来对葫芦雕刻只是略有耳闻,觉得它就是一种传统工艺,但翻开内页,才发现其中蕴含的学问竟然如此之深。书里详细介绍了葫芦从种植、选材到风干、雕刻的全过程,每一步骤的讲解都图文并茂,看得人热血沸腾。尤其是关于“烫画”和“线刻”的技法,作者的描述细致入微,仿佛能从文字中感受到刻刀与葫芦表皮摩擦时发出的轻微沙沙声。书中还穿插了一些老一辈葫芦把玩大师的故事,那些关于坚持和匠心的传奇经历,让人在欣赏工艺的同时,也对这种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敬意。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本引人入胜的文化之旅的向导,让人忍不住想立刻找个葫芦,亲手试试看。
评分R(80%好评)
评分给妈妈买的,她喜欢看。这个系列的书都买来了。
评分好书~~~~~~~~~~~~~~~~~~~
评分还是那话,串种葫芦也是不错的,关键是别被卖家忽悠了高价!性价比是关键。
评分本地葫芦手捻,是指我国传统的小亚腰葫芦里面极小的手捻葫芦;因为一般正常的小亚腰葫芦都有十几、二十几厘米高,所以,小亚腰里面能长出手捻是比较难得的,形状好的小亚腰葫芦就更难得了。
评分正在不断的学习中。。。。。。
评分书封皮上被戳了个洞。。。
评分天然葫芦
评分我看了这本书籍很好,有不错的感想。认真学习了这本书,给我几个感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