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典

紫砂壶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黎平 著
图书标签:
  • 紫砂壶
  • 茶文化
  • 工艺美术
  • 收藏
  • 紫砂
  • 宜兴
  • 茶具
  • 文玩
  • 传统工艺
  • 壶艺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湖北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9466378
版次:1
商品编码:11458346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21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最丰富的紫砂壶全集、最实用的紫砂壶查询手册、馈赠紫砂爱好者的最佳礼品。
  市面上介绍紫砂壶的图书繁多,可是不但内容丰富,而且简单易查的,却少之又少。
  简单说,这是一本爱壶之人的工具书。
  所有内容均以条目式结构陈列内容,将每一个知识点,以最准确精炼的方式,介绍紫砂壶的相关知识。
  这本书,既可通读,也可以当你碰到任何与紫砂壶相关的问题时,拿起来,轻松查阅。

内容简介

  《紫砂壶典》成品规格160*115CM,皮面圆脊高档精装,全部彩色印刷。全书共计60万字,彩图2347幅,分结构、制坯额、装饰、烧成、壶形、释铭、名文221条、古贤255人、令巧238人,设问答776条。条文缕析,雅俗融通,全面精确地对紫砂壶进行介绍解读,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对坯手、用家、藏家均有裨益。

作者简介

  刘黎平,山西人。自接触紫砂壶之日起,便“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浸淫紫砂壶的世界里多年,奔走四方,只为欣赏散落在祖国各地的名壶,拜访烧制各种器形的大师。与徐汉棠等紫砂壶名家,均结为好友。有个愿望:成为懂壶的人里最会写的,会写的人里最懂壶的。

目录

结构篇
泥料篇
制坯篇
装饰篇
烧成篇
制壶篇
释铭篇
名家篇
购壶篇
养护篇
赏壶篇
逸闻篇

精彩书摘

  兴紫砂壶,始于宋,成于明,盛于清,繁荣于当代。名师辈出如群星,技艺完整成体系。1915年,曾在美国旧金山“太平洋万国巴拿马博览会”获头奖;1926年又获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特等奖;1930年获比利时“国际博览会”银牌奖;1932年获美国芝加哥“世界工艺博览会”优秀奖;1935年获英国伦敦“国际艺术展览会”金奖;1984年获德国“莱比锡春季国际博览会”金奖,1991年获首届北京国际博览会金奖……
  宜兴紫砂壶,泥料材质独特、成型工艺独特、文化表达独特。既是实用品,又是工艺品,是用与赏的结合;既是物质的,亦是精神的,是物质和精神的统一。
  材质独特,是说宜兴紫砂泥,化学、矿物、颗粒组成合理,可塑性能好,生坯制成强度高。干燥、烧成时收缩率小,成品致密度理想,气孔率适宜,可冷热急变。因含铁量不一,烧成后分呈不同的红、棕、紫色,且色调丰富。贮茶不变色,泡茶不走味,盛暑不易馊。
  成型独特,是说手工拍打、镶接成型的工艺,与世界各地陶器成型方法有本质不同,不论圆、方、侧角、筋囊,不论高、矮、曲、直,均可随意制作,并能结构严谨、口盖紧密、线条清晰。
  文化独特,是说素形、素色、素饰,本就质朴无华、简洁大方,加上文人切茶、切水、切壶、切情的设计、书铭、题诗、绘画和印章,使“诗书画三位一体”的风韵,在一把壶上完美展现。热衷于文化的艺人,与热衷于紫砂的文人携手,将紫砂壶的文化内涵扩展着、深化着。
  紫砂壶自古价格昂贵。
  ……

前言/序言


好的,以下是一部名为《古陶瓷鉴藏实录》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尽,不涉及紫砂壶相关信息: --- 《古陶瓷鉴藏实录》图书简介 一部跨越千年,探寻东方泥土与火焰的艺术史诗 作者: [此处可填入虚构的资深陶瓷史学家或收藏家姓名,例如:沈怀德] 出版社: [此处可填入虚构的权威出版社名称,例如:翰墨轩文化] 定价: [此处可填入合理定价,例如:RMB 398.00] 开本/页数: [例如:16开 / 680页] --- 内容概述 《古陶瓷鉴藏实录》并非一部枯燥的学术论著,而是一部融合了精深考据、实地考察、实物解析与鉴藏心得的集大成之作。本书深度聚焦于中国自新石器时代至清代中期,横跨数千年的主要陶瓷窑系发展脉络,特别是那些在世界艺术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青瓷、白瓷、彩绘瓷以及特定区域的特色硬质陶器。 本书以“实录”为核心理念,旨在为当代收藏家、研究者和爱好者提供一个全面、立体且高度实操性的鉴赏指南。作者凭借数十年如一日的田野考察经验和对传世珍品的细致入微的观察,辅以最新的科技检测成果,力求揭示古人如何将寻常的泥土,通过对火候的精准掌控与对釉料配方的世代积累,转化为承载着时代精神与审美情趣的永恒艺术品。 全书结构宏大而严谨,从制瓷原料的地理分布讲起,逐步深入到不同历史阶段的技术革新、审美取向的转变,直至最终呈现为一件件具有高度辨识度的传世名作。 核心章节与内容深度解析 第一部分:史前与早期陶器的文化烙印 (约占总篇幅 15%) 本部分将追溯至中国陶瓷工艺的源头。重点解析了仰韶文化的彩陶图案符号学,探讨其几何纹饰与早期宇宙观、氏族图腾的关联。随后,深入研究马家窑文化彩陶的晕染技法,如何用简练的线条勾勒出令人惊叹的旋转与流动感。不同于侧重紫砂的论著,本书将大量篇幅用于区分红陶、灰陶与早期的黑陶,特别是对龙山文化蛋壳黑陶的烧制工艺和其对后世黑釉瓷的潜在影响进行了详细的化学分析和结构复原推演。 第二部分:青瓷的千年流光——从原始到巅峰 (约占总篇幅 30%) 青瓷,作为中国陶瓷史上最早成熟的釉色体系,是本书的重中之重。 1. 越窑秘境: 详述唐五代至宋代的越窑青瓷,特别是对秘色瓷的釉色理论进行了深入探讨。书中收录了大量高倍显微镜下的釉层结构图,对比了不同时期釉料中铁、钛含量的细微变化,揭示了“千峰翠色”的科学成因。 2. 龙泉的雄浑: 重点分析了宋元明三代龙泉窑的发展轨迹,尤其关注其最具标志性的粉青与梅子青。作者提供了区分官窑与民窑(如大窑、小梅溪)的实例对比,并详细记录了“开片”(冰裂纹)在不同胎土与釉药结合下的自然生成机理,而非仅仅停留在美学描述层面。 3. 南方兄弟: 对婺州窑、瓯窑等地方性青瓷体系进行了梳理,强调了它们在南宋外销贸易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并对比了不同窑口在仿制官窑器型时的细微差异。 第三部分:白瓷的纯粹与辉煌 (约占总篇幅 20%) 本书对白瓷的探讨聚焦于其对“白”的极致追求,以及如何利用白度来反衬釉下或釉上的装饰。 1. 邢白与定白: 详细对比了唐代邢窑的“假玉器”之誉与宋代定窑的“覆烧法”对器物形态的制约与成就。书中收录了多件定窑刻花、划花、篦划花的精细拓片和线条分析,展示了工匠对工具的掌握已达到出神入化的地步。 2. 景德镇的崛起: 在青白瓷(影青)阶段,本书着重解析了景德镇如何以其优质的高岭土资源,逐步取代北方窑口,成为全国陶瓷中心。对元代枢府青白瓷上清晰的莲花纹、竹纹的刻划深度和模印技术进行了专题研究。 第四部分:彩绘的盛宴——釉上与釉下装饰艺术 (约占总篇幅 25%) 彩瓷的章节是本书色彩最为丰富的部分,完全避开了与茶道相关的器物叙述,专注于装饰艺术的演变。 1. 青花瓷的基因: 详尽梳理了元代苏麻离青与永乐、宣德时期国产钴料的化学差异,并通过对“铁锈斑”的微观分析,提供了鉴别不同时期青花料的可靠依据。本书特别收录了对明代中期“淡描青花”和晚期“对比强烈的青花”的风格演变路径分析。 2. 五彩的交响: 深入研究了明代斗彩(釉下青花勾勒轮廓,釉上彩料填色)的复杂工艺流程,以及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粉彩技术从模仿到超越的历程。本书对粉彩“玻璃白”的运用,如何使得色彩更具柔和的层次感,进行了专门的实验性描述。 3. 单色釉的极诣: 虽名为彩绘,但作者认为某些单色釉的烧制难度和审美高度不亚于彩绘。因此,本书独立辟章论述了祭红(郎窑红)、仿古铜釉、以及雍正时期高度成熟的茶叶末、仿官釉等,强调这些釉色对于胎体吸热速率的极端要求。 第五部分:实战鉴藏与技术解读 (约占总篇幅 10%) 本部分回归鉴藏的实用层面,但完全聚焦于青瓷、白瓷、彩瓷的断代和辨伪。包括: 胎釉结合部(“火石红”与“缩釉”)的观察要点。 款识的演变规律: 重点对比明清官窑与民窑款识的书法风格和刻印手法。 辅助材料的辨识: 如垫圈、支钉、垫砂的形态特征与窑炉环境对它们的影响。 本书的独特价值 《古陶瓷鉴藏实录》的价值在于其“硬核”的实证精神。作者拒绝依赖二手资料,所有结论均建立在对出土遗址、传世名作以及实验室成分分析报告的交叉验证之上。本书尤其擅长将矿物学、化学分析与历史审美相结合,帮助读者建立起一套科学的、不易被表象迷惑的鉴赏体系。 这是一部面向深度研究者和资深藏家的权威参考书,它将带领读者穿透历史的迷雾,真正理解中国古代陶瓷艺术中,那份源于泥土、炼于烈火的、不可复制的伟大造物精神。 --- 推荐阅读对象: 资深陶瓷收藏家、博物馆研究人员、艺术史专业学生、以及对中国古代青瓷、白瓷及彩绘瓷有深入研究兴趣的鉴赏爱好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编排逻辑非常值得称赞,它没有固守传统的年代顺序,而是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分析框架。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泥料与水土学”的那一章,作者深入探讨了宜兴不同矿区的紫砂泥料(如黄龙山、青龙山等)的矿物成分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微妙地影响到成品的透气性与茶汤的口感,这一点对于追求极致品饮体验的玩家来说,价值千金。书中还穿插了一些非常实用的保养与“养壶”的经验分享,但绝非市面上那些流于表面的技巧,而是基于对泥料物理特性的深刻理解得出的科学建议。例如,关于开壶时水温的控制、茶垢的清洁与“留白”的艺术,都体现了作者极高的专业素养和对这门古老手艺的敬畏之心。总而言之,这是一部集学术性、鉴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的鸿篇巨制,读之受益匪浅。

评分

翻开这本书,首先被其严谨的考据和清晰的脉络所折服。它不仅仅是一本图鉴,更像是一部关于紫砂文化符号演变的研究报告。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讨论紫砂壶的“实用性”与“艺术性”之间的平衡时所采用的辩证手法。书中用大量的篇幅对比了光素器和筋纹器的结构力学,分析了流嘴、壶把与壶身的比例关系如何影响注水的流畅度与出汤的速度,这些细节的探讨,绝非一般浮光掠影的介绍能够企及。此外,关于紫砂壶的“款识”鉴别部分,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存在。作者细致入微地对比了不同历史阶段的印章字体、落款位置甚至是钤印的深浅,这种对细节的执着,足以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对“真”与“伪”之间那道细微界限的敬畏。读完这部分,再去看市面上的紫砂壶,立马能有种拨开云雾见真容的清醒感。它教会我的不是“买什么”,而是“如何看”,这种认知上的提升,才是真正宝贵的财富。

评分

老实说,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著作,没想到《紫砂壶典》的文笔竟然如此富有画面感和代入感。作者在描述紫砂壶的“包浆”形成过程时,那段文字简直是神来之笔,他将长期的摩挲与环境的熏陶比作时间的雕刻刀,将壶体表面那种温润如玉的光泽,描述得如同陈年佳酿的醇厚与幽深,让人读完就想立刻拿起自己手中的老壶,仔细端详那份岁月的痕迹。书中对不同流派的壶艺风格差异的归纳总结,也极具洞察力。比如“筋囊式”的严谨与“掇只”的圆融,那种线条的张力与和谐,作者用极简的语言就能精准捕捉到。它教会我们欣赏的不仅仅是壶的造型,更是造型背后所蕴含的哲学思想,是追求和谐统一的东方审美情趣。这本书的阅读过程,与其说是学习知识,不如说是一种审美潜能的激发与唤醒。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它成功地将冰冷的泥土和千年的历史通过文字的力量重新激活了。我特别喜欢它对“紫砂文化圈层”的剖析,那种对文人、士大夫如何将紫砂壶纳入其日常精神生活的描摹,非常生动。比如书中引用了多篇清代笔记中关于茶会、赏壶的片段,读来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雅致的年代,想象着文人在炉火旁,手持一方佳壶,品茗论道的场景。书中对特定历史时期,如民国“紫砂七大家”的集体画像,也勾勒得极为传神,不是简单的个人介绍,而是将他们置于那个动荡时代背景下,探讨了他们是如何在传统与变革的夹缝中坚守并发展紫砂工艺的。这种将艺术置于社会文化结构中的考察方式,使得全书的厚度大大增加,它不再是孤立的工艺指南,而是一部社会文化史的侧写。

评分

这本《紫砂壶典》真是让人爱不释手,它以一种近乎诗意的笔触,描绘了紫砂艺术的深邃与灵动。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对于明清时期几位制壶大家技艺传承的梳理,简直是一部微缩的艺术史。比如,书里详细分析了时大彬的“减法美学”,那种洗尽铅华、返璞归真的境界,通过文字都能让人感受到泥土在高手手中化为生命的奇妙过程。作者并没有停留在简单的作品罗列上,而是深入探讨了不同时期紫砂泥料的配方演变,比如陈腐时间对砂砾颗粒感的影响,以及不同含铁量泥料在烧成后呈现的“火气”差异。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跟随作者的脚步,走进了宜兴的古老窑口,亲眼见证了匠人如何将粗粝的泥巴塑造成具有生命力的器物。书中对紫砂壶“形、神、意、韵”的解读,更是别开生面,尤其是在论述“意”的部分,提到了许多文人雅士与紫砂壶之间的精神共鸣,使得紫砂壶不再是单纯的饮具,而成为了承载文人情怀与审美理想的载体。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对于资深玩家而言,其中精妙的鉴赏角度也足以令人醍醐灌顶。

评分

像一本字典,纸质不错,有分量。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市面上介绍紫砂壶的图书繁多,可是不但内容丰富,而且简单易查的,却少之又少。

评分

内容简介

评分

刘黎平,山西人。自接触紫砂壶之日起,便“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浸淫紫砂壶的世界里多年,奔走四方,只为欣赏散落在祖国各地的名壶,拜访烧制各种器形的大师。与徐汉棠等紫砂壶名家,均结为好友。有个愿望:成为懂壶的人里最会写的,会写的人里最懂壶的。

评分

真的很不错哦!

评分

《紫砂壶典》成品规格160*115CM,皮面圆脊高档精装,全部彩色印刷。全书共计60万字,彩图2347幅,分结构、制坯额、装饰、烧成、壶形、释铭、名文221条、古贤255人、令巧238人,设问答776条。条文缕析,雅俗融通,全面精确地对紫砂壶进行介绍解读,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对坯手、用家、藏家均有裨益。

评分

我以为是大本,原来是小本。还不错

评分

像本辞典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