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中华民俗是炎黄子孙沟通情感的纽带,是彼此认同的标志,是规范行为的准绳,是维系群体团结的黏合剂,是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在民俗中凝聚着民族的性格、民族的精神、民族的文化创造、民族的真善美。
内容简介
一个人从在胎中孕育直到死去,甚至到死去很久很久,都始终处于民俗的环境中,民俗像空气一样是人们须臾不能离开的。对于民众社会来说,民俗又是淘通情感的纽带,是彼此认同的标志,是规范行为的准绳,是维系群体团结的黏合剂,是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说。
作者简介
杜尚侠,男,1938年生,辽宁省兴城市人,1961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高级教师。历任教师、编剧、中学校长等职。辽宁省历史学会理事,辽宁省历史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奉系军阀研究会理事。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如《试论郭松龄反奉的性质》、《论渤海与日本的通聘》、《满族文学艺术浅谈》等。出版著作:《辽宁地方史》(辽宁教育出版社)、《张作霖沉浮录》(延边大学出版社)、《辽海文化》(人民教育出版社)、《正说汉朝二十四帝》(中华书局)等。
刘魁立,著名民俗学家,民间文艺学家,哲学博士(俄罗斯),研究员、教授、博导,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
张旭,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曾任《群众文化》、《文化月刊》主编,现为文化部社会文化图书馆司(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重阳的由来
重阳的含义
重阳的溯源
重阳的传说
第二章 重阳的历史
形成期——东汉六朝时期
鼎盛期——唐宋时期
延续期——元明清时期
衰落期——近代时期
第三章 重阳的寄托
求寿
辟邪
寻根
尝新
辞青
第四章 重阳的习俗
登高野宴
把酒赏菊
佩插茱萸
重阳食糕
纸鸢飞天
重阳杂俗
第五章 重阳的文学
重阳诗
重阳词
重阳曲
重阳典故
……
第六章 重阳话敬老
精彩书摘
(2)放晦气
与“送吉祥”风俗相反的是“放晦气”。放晦气又称“放公灾”。清乾隆二十年福建《龙溪县志》载:“九月九日登高。童子作纸鸢,乘风放之,方言谓之‘放公灾。”’广东《鹤山县志》(油印本)也载:“童子于秋初放纸鹞,是日(九月九日)以火断其线,任其随风而去,谓之‘流鹞’,以除疾病云。”①这种风俗影响到宫廷,据说慈禧太后就曾经用风筝放过晦气。所谓放晦气,就是放飞者把自己的不幸、烦恼和灾难写在风筝上,风筝升空后有意扯断或剪断风筝线,让风筝飘走,这样也就把“晦气”放走了。风筝落人谁家,谁家便认为沾上了晦气,是不吉利的事,要面临灾难。这时风筝主人要带上礼物到房主家赔礼道歉,然后取走风筝,否则,房主就会将风筝扯烂烧毁,表示已经驱走晦气。
《红楼梦》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史湘云偶填柳絮词”中,有放晦气风俗的生动描写:林黛玉正在怡红院里对诗时,忽有一个大蝴蝶风筝落挂竹梢。黛玉笑道:“把咱们的(风筝)拿出来,咱们也放放晦气。”丫鬟们听见放风筝,纷纷忙着拿出风筝来,偏偏宝玉的大鱼风筝让晴雯给放走了。宝玉道:“我还没放一遭呢!”探春笑道:“横竖是给你放晦气罢了。”最后,拿来一个林大娘送来的美人风筝。不一会儿,大家都取来风筝,放了起来。由于风紧,黛玉的线尽,风筝随风去了。众人都说:“林姑娘的病根儿都放了去了,咱们大家都放了吧。”于是,用剪子绞断了线,那风筝都飘飘飘飘随风而去,一会儿就不见了,众人仰面说道:“有趣,有趣!”
直到今天,不少地方仍非常忌讳风筝落入自家庭院,认为会带来晦气。从原始思维来讲,放晦气与前面说的掷物移灾邪一样,都是源于“接触律”的原始思维原则。
与“放晦气”不同,有的地方则有“放吉祥”、“放福气”的忌讳,放风筝时一旦脱线,便认为“福气”丢了,“吉祥”跑了,很不吉利,总是千方百计地找回来,以求取回福气。风筝如果落到别人家的房屋上或院子里,会给房主带来福音,叫做“吉祥临门”。为此,房主不肯将风筝送还,如果实在留不住风筝,就在风筝上扎个洞,表示已将“福气”和“吉祥”留下了。
由于几千年的传承历史和诸多因素的影响,放风筝不免带有一些有悖于时代的封建迷信色彩和内容,这与民俗文化良莠不齐的现象是相同的。
……
前言/序言
中国民俗文化丛书:重阳节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民俗文化丛书:重阳节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