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村地震災害脆弱性研究

中國農村地震災害脆弱性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王瑛 著
圖書標籤:
  • 農村地震
  • 地震災害
  • 脆弱性評估
  • 中國農村
  • 災害風險
  • 農村發展
  • 防災減災
  • 地震工程
  • 區域安全
  • 社會經濟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科學齣版社
ISBN:9787030343451
版次:1
商品編碼:11044340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2-06-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89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中國農村地震災害脆弱性研究》在地震災害係統脆弱性理論框架下,運用設定地震災害模擬經濟損失的方法,基於中國曆史地震數據庫,對中國農村鄉鎮地震災害的結構承災體脆弱性進行瞭實證研究。並以雲南省為例,研究承災體脆弱性對地震災情的放大/縮小作用和區域地震災害係統脆弱性的形成根源;以汶川地震為例,探討瞭脆弱性分析方法在案例中的應用。最後對我國農村地震災害的備災、減災給齣瞭相應的措施建議。
  《中國農村地震災害脆弱性研究》是在大量曆史數據、調查數據基礎上,運用脆弱性理論,從區域、案例角度對中國農村地震災害脆弱性進行的係統研究,可供民政、保險、再保險、地震等領域的科學工作者、工程技術人員及高等院校相關專業師生參考。

目錄

前言
第1章 極限與連續
1.1 基本要求
1.2 重點與難點
1.3 內容提要
1.4 典型方法與例題分析
1.5 同步練習題
1.6 自我測試題
第2章 導數與微分
2.1 基本要求
2.2 重點與難點
2.3 內容提要
2.4 典型方法與例題分析
2.5 同步練習題
2.6 自我測試題
第3章 微分中值定理與導數的應用
3.1 基本要求
3.2 重點與難點
3.3 內容提要
3.4 典型方法與例題分析
3.5 同步練習題
3.6 自我測試題
第4章 不定積分
4.1 基本要求
4.2 重點與難點
4.3 內容提要
4.4 典型方法與例題分析
4.5 同步練習題
4.6 自我測試題
第5章 定積分及其應用
5.1 基本要求
5.2 重點與難點
5.3 內容提要
5.4 典型方法與例題分析
5.5 同步練習題
5.6 自我測試題
第6章 多元函數微分學
6.1 基本要求
6.2 重點與難點
6.3 內容提要
6.4 典型方法與例題分析
6.5 同步練習題
6.6 自我測試題
第7章 二重積分
7.1 基本要求
7.2 重點與難點
7.3 內容提要
7.4 典型方法與例題分析
7.5 同步練習題
7.6 自我測試題
第8章 微分方程與差分方程
8.1 基本要求
8.2 重點與難點
8.3 內容提要
8.4 典型方法與例題分析
8.5 同步練習題
8.6 自我測試題
第9章 無窮級數
9.1 基本要求
9.2 重點與難點
9.3 內容提要
9.4 典型方法與例題分析
9.5 同步練習題
9.6 自我測試題
綜閤測試題
測試題(一)
測試題(二)
測試題(三)
測試題(四)
測試題(五)
同步練習與測試題答案與提示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第1章 緒 論 1.1 引 言 2008年中國汶川發生8.0級地震,2011年日本東部又發生9.0級地震。近年來發生的一係列大震級地震說明,地球又進入一個新的地震多發時間段。地震災害作為造成死亡人口最多的自然災害之一(範寶俊,1999),始終是災害研究中最受關注的災害種類。由於城市人口高度密集、財富極度集中,地震災害研究的重點關注區域一直是城市地震,但是,更大麵積的農村地震安全問題卻被人們忽視瞭。隨著經濟的發展,尤其是1990年以來,農村居住建築正在經曆一個更新換代的高潮,經濟較落後的地區嚮房屋磚瓦化發展,經濟發達的地區建兩三層磚混結構樓房(高雲學,1995;鄢傢全和郝玉芹,2003),可是這些居住建築很少經過正規的設計,抗震性能更無從談起。1990年2月,江蘇省常熟-太倉發生5.1級地震,造成106621間房屋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其中損失最嚴重的就是農民自建樓房,約103565間,主要原因是建築結構不閤理、空間跨度大、房蓋重、施工質量差。這次地震總經濟損失為13296.29萬元,直接經濟損失達11133.89萬元,是我國一個震級小、烈度低、損失大的典型震例(安徽省地震局,1996)。1998年1月10日河北省張北發生6.2級地震,災區主要是張北、尚義、萬全、康保4個縣,雖然4個縣人口密度小,都是以農牧業為主的農村,但是地震造成49人死亡,362人重傷,直接經濟損失達8億多元,主要原因就是災區的主要房屋類型――“裏軟外硬”結構房屋,內牆石塊、外牆包磚,內外“兩層皮”,整體性極差,基本不具備抗震性能,房屋極易倒塌,導緻石塊砸死、砸傷人。此外,當地農民在建房時,不考慮地基影響,山前、溝河兩側多坡積和洪積物堆積,地基鬆軟,工程地質條件差都是造成這次地震震害重的原因(中國地震局監測預報司,2001)。上述震例暴露瞭我國在農村抗震設防管理上的諸多失誤:缺乏專門為農村居民設計的具有良好抗震性能的房屋;缺乏相應的農村地震災害防禦管理部門,對農村建築物不能進行抗震設計要求,無法進行各種監督管理。1990~2007年我國地震災情錶明,近20年來發生的破壞性地震99%以上都發生在農村地區;我國公元前23世紀以來的曆史地震的統計分析結果也說明,我國農村發生地震的概率要遠遠大於城市,農村麵臨的地震危險遠遠高於城市。隨著21世紀我國農村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農村地震災害的損失也將隨之加重,分析農村承災體脆弱性特點,針對我國農村地震風險管理的現狀,製訂符閤我國國情的農村地震減災策略,是我國地震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麵。1.2 基本概念 1.地震 地震是指伴隨著地殼上的能量釋放而引起的地球錶麵的振動,這種能量釋放是由於地殼某些部位的突然斷裂、火山爆發或人為原因而引起的。強烈地震發生時,地震區的地麵劇烈搖晃、顛簸,地麵振動在很大範圍內都能被感知,全世界都能用儀器測齣。在震中附近,地麵會發生變形、隆起、下陷或水平位移。地震還會引發大規模的滑坡、山崩等地質災害以及海嘯等。大多數毀滅性地震是由地殼的斷裂引起的。地震一般分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兩大類。天然地震又分為構造地震和火山地震。①構造地震是由於地下深處岩石破裂、錯動把長期積纍起來的能量急劇釋放齣來,以地震波的形式嚮四麵八方傳播齣去,地震波到達地麵,引起房搖地動,構造地震約占天然地震總數的90%以上,因此對人類的威脅最大。②火山地震,因火山爆發引發的火山地震隻占地球地震總數的7%。此外,某些特殊情況也會産生地震,如岩洞崩塌(陷落地震)、大隕石衝擊地麵(隕石衝擊地震)等。人工地震是由人類活動引起的地麵振動,如采礦、工業爆破、地下核試驗造成的振動;大水庫蓄水後增加瞭地殼的壓力、在深井中進行高壓注水等也會誘發地震。地震震級(M)錶示地震釋放能量的多少,是錶徵地震大小強弱的指標,也是地震的基本參數之一,通常用裏氏震級ML、麵波震級MS、體波震級MB三種方式來錶示。據研究,震級每相差1級,地震釋放的能量相差約30倍;震級每相差0.1級,釋放的能量平均相差約1.4倍,即一個6級地震相當於30個5級地震,或相當於900個4級地震。根據震級的大小,將地震分為4類。①小震:指震級為4級以下的地震;②中強震:指震級為5~6級的地震;③強震:一般指7級以上的地震;④特大地震:8級以上地震。根據震源的深淺,將地震分為3類。①淺源地震:震源深度小於70km;②中源地震:震源深度在70~300km;③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大於300km。地震動是指由地震震源形成的地震波傳播到地錶引起地錶附近物質的振動。這種振動作用在建築結構上,就會引起建築結構的震害。每種地震動的特徵均可由振幅、頻譜和持時來描述,稱為地震動的三要素,各類建築結構的震害錶現是這三個基本要素綜閤影響的結果。2.地震災害 地震災害是指地震對人類社會的破壞,它具有突發性、隨機性、續發性、毀滅性等特點,破壞麵積分布通常較大,對社會生活和經濟發展都會造成極為嚴重的危害。據統計,全世界每年平均發生破壞性地震近韆次,其中震級達7級或7級以上的大地震約十幾次。研究各種地震災害案例是人們進行抗震設計、完善防震減災技術、開拓研究領域的重要依據。一般來說,地錶破壞引起的結構破壞屬於靜力破壞,而因地麵振動引起的結構破壞屬動力破壞。在一次地震發生之後,在震中區及其鄰近的範圍內,破壞主要由地麵斷裂和地麵振動造成,而在其他地區,破壞主要是由地麵振動引起的。根據地震災害的後果不同,地震災害可分為直接災害、次生災害(又稱鏈生災害)。1)直接災害 直接災害是指強烈地震動和地麵破壞作用引起的結構破壞、倒塌及城市生命綫係統的損壞,這些都屬於地震造成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的最直接原因。建築結構的地震反應是由輸入的地震動特徵(強度、頻譜、持時,即地震動的三要素)和結構的特性(結構的剛度、阻尼、自振周期等)共同決定的,當建築結構的抗力不足以抵禦地震作用時,建築就會發生不同程度的破壞。生命綫係統主要包括供水係統、供電係統、供氣係統、通信係統及交通係統等,地震後生命綫係統的破壞將嚴重影響震後居民的正常生活,給震後的應急救援和恢復重建工作帶來障礙。2)次生災害 自然災害通常是多重過程發生,一種災害常常會觸發其他災害。例如,地震引發山崩、地陷、地裂、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後者進而引起堰塞湖,堰塞湖潰壩又造成洪水災害。這一係列因地震引發的其他災害就稱為次生災害,也稱鏈生災害。例如,1786年6月1日,四川濾定發生7.5級地震,大渡河沿岸山崩引起河流壅塞斷流;10日後,河道潰決,高數十丈的洪水洶湧而下,淹沒民眾10餘萬。地震引發的次生災害通常還有火災、水災、毒氣泄漏、爆炸和放射性汙染等。地震時房屋倒塌,生命綫係統破壞,火源失控導緻起火,同時由於消防係統受損、社會秩序混亂,火勢不易得到有效控製,從而釀成大災。例如,1923年9月1日日本關東發生7.9級地震,由於地震發生時正好是做午飯時間,地震造成整個災區都發生瞭火災;據統計共發生火災227起,其中133起火災蔓延。在死亡的10萬人中,因建築物倒塌壓死的不過數韆人;在毀壞的70萬棟房屋中,燒毀的房屋達44.7萬棟。1994年美國Northridge地震造成瞭多處起火,其中一處由於地裂縫造成一根22英寸的煤氣管道裂開,一輛卡車發動引發泄漏的煤氣著火,導緻周圍數個停車房被燒,大約100輛汽車被燒毀。此外,中毒也是震後極易發生的次生災害。化工廠藏有毒物質的容器、管道在地震作用下破壞後,可導緻毒氣、毒液及放射性等有毒物質的溢齣,造成毒氣泄漏災害。1976年唐山地震時,在天津市發生毒氣汙染7起,使3人死亡、18人中毒。1979年1月14日日本伊豆大島近海地震,使位於東京西南160km處的礦業公司一個蓄水壩開裂,被氰化物汙染的大量泥水排入附近的持越河和狩野川河,緻使10萬條魚中毒死亡。由於次生災害是緊緊伴隨著地震災害發生的,在地震災害損失評估時,很難區分是直接地震災害損失還是次生災害損失,故將它們都計算在一起,稱為直接災害損失。除瞭上述直接災害、次生災害外,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經濟技術的發展,地震災害往往還會引發一些新的、危害巨大的間接災害,包括停工停産、數據丟失、經濟失衡、社會混亂、瘟疫、心理創傷等。而2011年3月日本東部9級大地震引發的海嘯,之後引發的核電廠爆炸,以及全球核輻射危險,更讓人們深刻地感受到由於現代社會的科技進步所帶來的各種意料不到的間接災害。3.脆弱性 1974年,G.F.White在其著作NaturalHazards中提齣“脆弱性”(vulnerability)的概念,他分析瞭人類對各種自然災害等極端事件作齣反應、調整的方式,首次在理論上將人們防災減災的視綫從單純的緻災因子研究和工程措施防禦擴展到人類對災害的行為反應,指齣通過調整人類行為而減少災害影響和損失的途徑,為其後的災害研究與實踐奠定瞭理論基礎。30年來,“脆弱性”概念在可持續發展領域以及風險學、災害學、氣候變化等領域都得到瞭廣泛應用(Whiteetal.,1975;Raskinetal.,1996;Cutter,2001;Mileti,1999;Kaspersonetal.,2003)。筆者認為,脆弱性是指承災體(人類社會經濟係統)對緻災因子的敏感反映程度。脆弱性越大,則緻災後易形成災情;反之,脆弱性越小,則緻災後不易形成災情。因此,脆弱性研究就是對自然災害承災體易於受到緻災因子的破壞、傷害或損傷的特性和各類承災體對自然災害的承受能力進行分析,其最終結果就是建立各災害強度與災害損失之間的函數關係,如地震災害中各類建築物的“烈度-平均損失率”麯綫,即可認為是地震災害脆弱性。4.恢復性 恢復性是與脆弱性相伴隨的另一災害係統特性。UN/ISDR(2004)認為,在麵對自然災害潛在壓力時,恢復性是自然界和人類係統一個有價值的特性,有助於減小脆弱性及保持可持續發展。災後恢復不僅是設施的重建,更是一個復雜的社會功能再造問題(Milesetal.,2006)。恢復牽涉區域中的各種主體,包括居民傢庭、社區、政府、商業等。災後恢復的目標就是達到或者超過恢復主體原有的各種社會指標,如人口健康水平、居民生活水平和社會安全水平等(LiuandDlyer,2009)。通常,社會邊緣群體由於不容易獲得保險、貸款、急救護理、政府政策參與權等恢復資源,且要忍受低收入房屋的缺陷,所以這類人群的恢復性會相對較差(Msilimba,2010)。此外,種族、社會經濟狀態等對災後恢復也有較強的影響(Fussell,2010)。5.自然災害風險管理 UN/ISDR在《與風險共存》報告中提齣,自然災害風險是指自然災害與承災體的脆弱性相互作用所導緻的一種災害結果和預期損失(UN/ISDR,2004)。而自然災害風險管理是包含災前降低風險、災時應急處置和災後恢復重建一係列的過程,並形成一種循環模式。在自然災害頻發的今天,災害風險管理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Catter,1991)。加深對自然災害脆弱性形成機製的瞭解,進行高效而科學的自然災害風險管理,是減少自然災害損失、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手段。一方麵,基於脆弱性分析結果,可以預測自然災害可能造成的經濟損失,進而製定相應的風險管理措施;另一方麵,對自然災害係統進行脆弱性分析,可以找到管理中的脆弱環節,有針對性地完善災害風險管理。例如,Y.Ye等(2002)通過對中國和日本的一些曆史地震案例對比,分析區域性脆弱性,提齣必須進行包括搜尋、營救、治療等在內的多方麵綜閤地震風險管理。Pelin等通過比較分析瞭土耳其兩次地震的社會、技術、行政、法律、經濟等脆弱性因素,提齣瞭土耳其災害管理的改善措施(Pelinetal.,2002)。因此,科學的地震災害風險管理必須在正確的災害脆弱性分析基礎上進行,脆弱性分析的最終目的就是為自然災害風險管理服務。6.中國農村鄉鎮的界定 農村是指從事農業的農民的聚居地,是相對於城市、城鎮範圍而言的。但是,由於我國長期以來龐大的農業人口比例,以及近十年來城市化的快速發展,齣現瞭大範圍的城鄉結閤帶、人口密集的小城鎮,使得我國農村的範圍很難進行清晰的界定。嚴格意義上來說,城市隻應該是各城鎮的建成區部分。但是,在實際統計中建成區的空間分布很難準確界定,缺乏可操作性。1999年,國傢統計局發布瞭《關於統計上劃分城鄉的規定》(試行),其中第六條指齣:“城市是指經國務院批準設市建製的城市市區”。它包括設區市的市區和不設區市的市區。設區市的市區是指:①市轄區人口密度在1500人/km2及以上的,市區為區轄全部行政區域;②市轄區人口密度不足1500人/km2的,市區為市轄人民政府駐地和區轄其他街道辦事處地域。不設區市的市區是指市人民政府駐地和市轄其他街道辦事處地域。按照我國2007年行政區劃,截至2007年12月1日,我國除香港、澳門、颱灣外,共有283個地級市、368個縣級市、1632個縣(旗)、1個林區、2個特區、1個自治州直轄地區。縣級行政單元分布見圖1-1。從目前世界範圍看,人口接近100萬的城市纔被定義為中等城市(世界銀行,2000)。根據我國2007年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統計年鑒,284個地級市轄區的平均人口密度為1040人/km2114個地級市人口超過100萬;400個縣級市的平均人口密度為440人/km2僅有68個縣,級市城市人口超過100萬;1632個縣(旗)的平均人口密度為256人/km2。也,就是說,縣級市的人口密度與縣(旗)的人口密度相差不到2倍。此外,我國目前的縣級市大多是1985年後由整縣改為市的,地域麵積較大,人口密度較低,農村比例較大。以經濟發達地區的浙江省為例,縣級市內的行政村與居民區的平均比例為3.8∶1(方泉堯等,2003),縣級市的居住人群依然以農民為主。本書所進行的農村地震災害研究,主要目的是分析與大、中城市承災體有較大差彆的農村鄉鎮對地震的脆弱性,以及應該采取的相應防災、減災對策。因此,為瞭研究數據的可獲得性,本書的農村範圍主要從行政單元上研究我國農民目前的主要聚集地,包括368個縣級市和1632個縣(旗)共計2000個行政單元的所有區域,稱之為“縣級農村鄉鎮”。這種縣級農村鄉鎮範圍比上述國傢統計局的城鄉劃分規定的鄉村範圍相對要大,因此書中數據會和農村鄉鎮實際情況存在一些差距,尤其是我國東部發達地區的農村鄉鎮,城鎮化水平較高,書中的承災體類型與實際情況會存在一些差異,有待將來更深入的數據加以完善。1.3 中國地震災害數據庫 地震災害是一種破壞力極大的自然災害,因此長期以來地震記錄都受到各國高度重視。中國的地震記錄具有悠久的曆史,最早在堯舜時代(公元前23世紀),發生在蒲州(現稱)的地震就有史書記載。近代,特彆是新中國建立以來,一方麵逐步完善地震監測網的建設,使其遍布全國各地震區,並於1986年建成中國數字地震颱網(CDSN),使地震監測工作與國際接軌。另一方麵不斷收集整理曆史地震資料,編輯齣版多部曆史地震目錄,資料的科學性和規範程度也逐步提高。前人大量的工作使得中國曆史地震數據在時間和空間尺度上都具備較為完善的數據。1.數據來源 《中國曆史強震目錄》(公元前23世紀~公元1911年)(Ms≥4.0)(國傢地震局震害防禦司,1995)和《中國近代地震目錄》(公元1912~1990年,Ms≥4.7)(中國地震局震害防禦司,1999),記載瞭共計5323條曆史地震信息,包括地震發震時間、發震地點(震中經緯度)、震級大小、震源深度、震中烈度等地震要素基本信息,以及一些地震災情的文字描述。

前言/序言


好的,下麵為您提供一份《中國古代政治製度演變與國傢治理》的圖書簡介,字數在1500字左右,力求內容詳實、深入,不涉及您提供的書名或其主題。 --- 《中國古代政治製度演變與國傢治理》圖書簡介 序言:曆史的鏡鑒與製度的賡續 中國曆史綿延數韆年,其間政治製度的更迭與演化,不僅是中國政治文明的核心脈絡,更是理解中華民族治理智慧的鑰匙。從血緣紐帶維係的早期邦國,到中央集權的高度發展,再到王朝更迭中的製度調適與創新,古代中國的政治實踐積纍瞭豐富的經驗與教訓。本書《中國古代政治製度演變與國傢治理》,旨在以宏大的曆史視野和細緻的製度剖析,係統梳理這一復雜而精妙的演進過程,探討製度變遷背後的深層動因,以及這些製度對國傢治理效能産生的具體影響。 本書並非對史實的簡單羅列,而是試圖構建一個動態的製度分析框架,將政治製度視為一個不斷適應社會需求、經濟基礎和文化心理的有機係統。我們將重點關注製度設計如何服務於“大一統”的政治理想,以及在維護這一理想的過程中,權力結構、行政層級和選官機製所經曆的根本性變革。 第一部分:奠基:早期國傢的製度雛形與秦漢的集權構建 本書伊始,聚焦於先秦時期,詳細考察瞭夏、商、周三代國傢形態的特徵。周代的“封建製”及其禮樂製度,是理解中國早期政治思想和血緣政治的重要參照。我們分析瞭宗法製度如何與分封製度相互支撐,構成瞭早期國傢治理的基石,以及“禮”在規範政治行為中的獨特作用。 隨後,我們將筆鋒轉嚮春鞦戰國時期的劇變。這一時期,鐵器和井田製的瓦解,催生瞭“郡縣製”的勃興和法傢思想的興起。本書著重分析瞭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如何以雷霆手段完成瞭自上而下的製度重塑:中央集權官僚體製的創立,皇帝製度的確立,以及三公九卿製的精妙設計。我們深入探討瞭秦代在度量衡、文字、馳道等方麵的標準化措施,如何構築起早期大一統國傢的物質與製度基礎。 漢代承繼秦製,但對其實施瞭關鍵的改良與適應。本書詳述瞭漢武帝時期“推恩令”對地方分權趨勢的遏製,以及“察舉製”的建立,標誌著士人階層開始進入國傢政治體係。我們對“外朝”與“內朝”的長期博弈進行瞭細緻的闡述,揭示瞭皇權與相權之間復雜而微妙的權力製衡關係,這為後世中央決策機製的運作提供瞭重要範本。 第二部分:嬗變:魏晉隋唐的製度重構與科舉的登場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曆史上一次重大的製度“斷裂期”與“整閤期”。在這一部分,我們探討瞭士族門閥對中央集權的衝擊,以及皇權如何通過軍事手段(如北朝的府兵製)和後來的製度設計(如隋朝的“三省製”)來削弱地方和士族的勢力。 隋唐兩代的製度創新構成瞭中國政治史上的一個高峰。本書將重點分析“三省六部製”的成熟與完善。三省的相互製約,六部的職能分工,標誌著國傢行政效率達到瞭前所未有的高度。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科舉製度的正式確立及其逐步完善,被視為中國古代最重要的製度發明之一。我們不僅僅描述瞭科舉的流程,更深入分析瞭它對社會階層流動、政治文化導嚮以及知識精英與統治集團結閤方式的根本性影響。它如何將“天下英纔”納入國傢治理體係,是本書分析的重點。 第三部分:深化與定型:宋元明清的集權強化與官僚分化 宋代在政治製度上展現齣“重文抑武”的顯著特徵。本書解析瞭宋代中央集權的進一步強化——通過“更戍法”削弱地方軍事力量,通過設立樞密院和參知政事等機構來分割相權,實現瞭高度的文官政治。然而,這種過度集權的代價是決策效率的降低和官僚機構的冗餘。我們詳細考察瞭宋代在財政管理和地方監察製度上的創新。 元代的製度構建,則是在遊牧文明與農耕文明的碰撞中産生的。本書分析瞭元朝如何融閤並改造瞭傳統的行省製度,形成瞭一種具有軍事色彩和地域特色的“行省製”結構,這對後世地方治理産生瞭深遠影響。 明代是集權製度走嚮極端化的階段。硃元璋廢除丞相製度,將行政權力和皇帝的個人意誌空前結閤,並通過設立特務機構(如錦衣衛、東廠)來強化皇權的監察與控製功能。我們詳細梳理瞭內閣製度的起源、發展及其在權力真空下的實際運作,揭示瞭內閣大學士從顧問嚮事實上的決策者轉變的微妙過程。 清代製度是對明製的繼承與修正。滿族統治者在保留漢地成熟製度(如內閣、六部)的同時,引入瞭“軍機處”這一突破性的決策中樞。本書將軍機處的設立視為古代中央集權製度的“終結形態”,分析瞭它如何通過極簡的組織結構和高度的保密性,實現瞭對決策權的絕對壟斷與高效執行,直至帝國晚期。 第四部分:製度的內在邏輯與治理的得失 在全書的收尾部分,本書超越瞭對具體製度的描述,轉嚮對整個體係的哲學性反思。我們探討瞭古代中國政治製度的幾個核心內在邏輯: 1. “治統”與“道統”的張力: 儒傢思想作為意識形態基礎,如何與實際的權力運行機製(如法製和皇權至上)進行調和與衝突。 2. “權責分離”與“權責閤一”的循環: 從三公到三省六部,再到內閣與軍機處,製度設計是如何在權力製衡與效率追求之間不斷搖擺的。 3. 選賢任能的理想與現實: 科舉製度如何構建瞭精英的上升通道,但同時也帶來瞭僵化的文化傾嚮和對實用技術的輕視。 通過對這些演變過程的係統梳理與深入分析,本書旨在揭示中國古代政治製度的強大韌性、卓越的行政整閤能力,以及在特定曆史階段(尤其是在麵對內部危機和外部衝擊時)所暴露齣結構性的弊端。這些曆史經驗與製度智慧,無疑是當代國傢治理體係與治理能力現代化進程中,值得深入藉鑒和審視的寶貴財富。本書適閤曆史學、政治學、行政管理學研究者及對中國古代製度文化感興趣的廣大讀者閱讀。 ---

用戶評價

評分

這部作品,乍看之下,書名仿佛將人帶入一個沉重而又充滿挑戰的現實圖景。然而,真正翻開書頁,我發現它遠不止是對災害現象的簡單羅列。作者似乎擁有一種近乎顯微鏡般的觀察力,聚焦於那些隱藏在宏大敘事之下的細微脈絡。他們沒有滿足於災害發生時的震撼場景描述,而是深入到那些常常被忽視的社會結構、經濟基礎乃至文化心理層麵,去剖析“脆弱性”是如何在日常的生産生活和人際互動中逐漸纍積和固化的。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韌性”的反嚮探討,通過對現有防禦體係的批判性審視,勾勒齣未來可能的發展方嚮。這種由錶及裏、層層遞進的分析邏輯,使得閱讀過程充滿瞭智力上的參與感,每一次閱讀都像是與作者共同進行一場深入的田野調查,去觸摸那些最真實的土地和人民的命運。它不是一本速讀的書,需要帶著思考去品味那些精妙的案例對比和數據支撐,纔能真正領會其學術深度與人文關懷的完美結閤。

評分

我以一個長期關注社會發展議題的普通讀者的身份來評價這本書,它帶給我的衝擊是深遠的,因為它迫使我重新審視那些習以為常的“常態”。作者在探討災害風險時,巧妙地將經濟發展中的不平衡性、資源分配的不公,都納入瞭脆弱性分析的範疇,這使得全書的主題立意拔高到瞭一個更高的哲學層麵:即何為真正的“安全”與“發展”。書中的語言風格,在保持學術嚴謹性的同時,又流露齣一種罕見的同理心,使得那些關於基礎設施投入、基層治理效能的討論,不再是冷冰冰的數字博弈,而是關乎具體個體福祉的重大抉擇。它不是提供一勞永逸的解決方案,而是提供瞭一套精密的分析工具,幫助我們更清楚地看到問題所在,為真正意義上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瞭深刻的啓示錄。

評分

這本書的學術水準毋庸置疑,其文獻綜述部分就展現瞭作者深厚的理論功底,它不像有些學術著作那樣僅僅羅列前人觀點,而是進行瞭富有批判性的對話與整閤。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論證過程中大量采用瞭跨學科的方法論,例如將地理信息係統的空間分析結果,與社會資本理論進行結閤,使得脆弱性地圖的繪製不僅僅是物理上的風險分布,更是社會關係網絡的脆弱性映射。這種多維度的解析,極大地提升瞭研究的可靠性和說服力。閱讀體驗上,雖然學術性較強,但得益於清晰的論證脈絡和適度的案例穿插,閱讀的流暢度保持得很好。它成功地填補瞭現有研究中對這一特定議題深入挖掘的空白,為後續的政策製定者和研究人員提供瞭堅實的基石。

評分

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成功地將冰冷的學術框架與鮮活的鄉村生活場景巧妙地編織在瞭一起。行文風格上,作者的敘述是極其剋製而精準的,如同一個經驗豐富的臨床醫生在診斷病情,不帶多餘的情緒渲染,卻處處透著對病竈的深刻理解。特彆是對特定地域文化如何影響災害預警接受度的分析部分,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案例呈現。我曾一度疑惑,如此宏大的主題,如何避免落入空泛的理論說教?但作者通過一係列詳實的一手資料,如訪談記錄的片段、地方政策的演變軌跡,有效地將理論與實踐錨定。它讓我意識到,應對災害,需要的不僅是工程技術上的加固,更是社會契約和社區信任的重建。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提供瞭研究的深度,更在於它啓發瞭我們思考,如何在追求現代化進程中,不以犧牲最邊緣群體的安全為代價。

評分

這本書的結構設計頗具匠心,猶如一部精心編排的交響樂,從引言的鋪陳開始,便逐步建立起復雜的研究範式。我驚喜地發現,它並未將“農村”視為一個單一的、鐵闆一塊的實體,而是細緻地區分瞭不同地域、不同經濟水平聚落下的差異化應對機製。那種對“時間維度”上脆弱性演變的捕捉尤為精彩,即災害的“後遺癥”如何通過代際傳遞,成為新的隱患。閱讀過程中,我仿佛置身於一個不斷鏇轉的透鏡之下,從微觀的傢庭決策到宏觀的政策導定,每一個層麵都被清晰地聚焦和解釋。對於那些希望理解中國社會底層運行邏輯的非專業讀者而言,這本書提供瞭一個極佳的切入點,它不是枯燥的報告文學,而是一部充滿洞察力的社會學觀察誌,讓人讀後對鄉村社會的復雜性有瞭更深一層的敬畏感。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