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殿建筑史话

宫殿建筑史话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泓勋 著
图书标签:
  • 建筑史
  • 宫殿建筑
  • 中国建筑
  • 西方建筑
  • 建筑文化
  • 历史
  • 文化
  • 艺术
  • 建筑设计
  • 古代建筑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30768
版次:1
商品编码:11053712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2-05-01
页数:16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宫殿是集中社会财富、智慧与技能而建造的最高级的建筑,是王权或皇权的象征,是当时社会的思想意识、文化艺术、生产水平和工程技术的集中体现,反映了当时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等级秩序。《宫殿建筑史话》概括、通俗地讲解了中国宫殿的发生和发展情况,列举了历代典型宫殿实例,生动具体地显现了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建筑成就。

作者简介

杨泓勋,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理事长,中国科技史学会建筑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俄罗斯国家建筑遗产科学院院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顾问。

目录

引言
一 宫殿的雏形--原始氏族"大房子"的蜕变
1 氏族盛期的"大房子"--半坡F
2 宫殿的雏形--大地湾F

二 原始宫殿--二里头F1是"夏后氏世室"吗?
三 "宗"、"庙"一体建筑--二里头F
四 商王宫殿--至尊的"四阿重屋"
1 尸乡商城的宫殿
2 殷晚期的离宫楼阁--小屯殷墟甲12基址
3 小屯殷墟妇好墓上的享堂--"母辛宗"
4 方国都城的宫殿--盘龙城F1和F
5 郑州商城的台榭残迹
6 殷商宫殿的营造成就

五 殷晚期周邦君的祖庙和西周"瓦屋"宫殿
1 殷晚期周邦君的祖庙
2 周原的"瓦屋"

六 周代宫殿制度
七 周王的宫廷前殿--"明堂"
八 东周列国的"高台榭"、"美宫室"
1 春秋时期的秦都雍城宫殿--凤翔马家庄3号遗址
2 春秋时期秦国宫殿的青铜构件和饰件--金
3 战国时期飞阁复道相连的秦咸阳宫殿
4 战国时期中山国王和王后的陵墓享堂
5 燕下都宫殿的屋脊装饰

九 周代宫殿的营造成就
1 营造器具的使用和工种的分化
2 土结构的成就--版筑和泥土砌块工艺的定型
3 木结构的成就--栌、栾和抬梁屋架的创造
4 人工建筑材料的应用
5 建筑装饰的多样化

十 秦帝国气吞山河的宫殿群落
1 新朝宫的前殿--"阿房"
2 东海疆的"国门"--"碣石门"与"碣石宫"

十一 "非壮丽无以重威"--西汉宫殿
1 长乐宫(东宫)
2 未央宫(西宫)
3 建章宫

十二 东汉洛阳的宫殿
十三 三国、魏、晋、南北朝的宫殿
1 三国曹魏邺都宫殿的"东、西堂"制度
2 东晋建康宫殿
3 北魏洛阳的太极殿--最早副阶周匝的实例

十四 庄严富丽的隋、唐宫殿
1 太极宫(西内)
2 威名远扬的大唐帝国朝宫前殿--大明宫含元殿
3 大明宫著名的"三殿"--麟德殿
4 隋避暑离宫--仁寿宫(唐改称"九成宫")

十五 秀丽典雅的两宋宫殿
1 北宋东京城的宫殿
2 南宋临安城的宫殿

十六 北方游牧民族政权的辽、金、元三朝宫殿
1 辽上京的宫殿
2 辽南京的宫殿
3 金上京的宫殿
4 金中都的宫殿
5 元大都的宫殿

十七 硕果仅存的明、清宫殿
1 明南京的宫殿
2 未完成的杰作--明中都的宫殿
3 世界现存最宏伟的宫殿群落--明、清北京紫禁城
4 满汉合璧的"帐篷型"殿堂组合--后金时期关外奉天(盛京)的宫殿

精彩书摘

  宋时中国北方地区的契丹族建立了辽国,不久女 真族建立的金国兴起。辽设立了“五京”,以临潢为 “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林东镇南)、辽阳为“东 京”、大同为“西京”、大定为“中京”(今内蒙古宁 城县西)、析津为“南京”又称“燕京”(今北京市西 部)。金朝国势强大后灭掉了辽和北宋。金初,以上京 会宁府(今吉林省阿城南)为国都。上京地偏北方,气候寒冷,为了进取中原,于金贞元元年(1153年) 由上京迁都到南京(燕京),改名为“中都大兴府”。金朝皇帝命右丞相张浩仿照北宋东京的规划扩建原燕 京城。1234年北方蒙古族兴起,灭掉金朝,蒙古蒙哥 汗六年(1256年)忽必烈在滦河以北筑城建宫,3年 告成。中统元年(1260年)定名“开平府”;四年,称“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闪电河北岸)。1264年 定都燕京,沿袭金朝仍称“中都”。1267年开始,以 中都东北的琼华岛离宫为中心,建设新皇宫。1271年 蒙古可汗仿照汉族习惯称帝,并建立元朝,统一了中 国。1272年命汉人刘秉忠和阿拉伯人也黑迭儿主持在 琼华岛新皇宫周围规划新国都——大都城,历时8年 建成。辽、金、元三朝同属北方游牧民族的政权,这三 朝的共同之处都是注重文化的提高,统治者学习汉文 化、任用汉人,以图进取中原、建立全国性的政权。所以,辽、金、元三朝在统治方法和宫廷典章制度方 面,都采取汉族的传统;宫殿也基本上采取汉族传统 宫廷形制,但是其中也反映出游牧民族的观念和习俗。辽上京的宫殿 辽上京的宫殿是天显元年(926年)所建,遗址 在内蒙古巴林左旗林东镇南二里。上京分南北两城,北城为皇城。皇城东西长2200米、南北宽2000米,东、西、北各有一门,都设瓮城。皇城内,中部有连 接东、西宫门的横路,路北利用高地建成500米见方 的宫殿区。宫殿区内正中是一个前为长方形、后为圆 形的主殿。圆形殿堂,反映了游牧民族所习惯的穹庐 型帐篷——毡包的造型。主殿以北是内宫。宫殿区正 南200米处,为“承天门”,尚存基址和雕刻。门外中 轴大街,将城市分为东、西两区。辽南京的宫殿 《辽史·地理志》载南京(燕京)城的皇宫情况 是:“燕京大内在西南隅,皇城内有景宗、圣宗御容殿 二:东日‘宣和’,南日‘大内’。内门日‘宣教’,改‘元和’;外三门日‘南端’、‘左掖’、‘右掖’,左 掖改‘万春’,右掖改‘千秋’。门有楼阁,球场在其 南,东为永平馆。皇城西门日‘显西’,设而不开;北 日‘子北’。西城颠有‘凉殿’,东北隅有‘燕角 楼”’。皇城里还有于越王庙、清凉殿、嘉宁殿、五花 楼、五凤楼、迎月楼、凤凰门、昭庆殿、乾文阁、九 层台、天膳堂、游仙殿、仁政殿等。金上京的宫殿 金上京城内,由一道东西横墙将城市分为南北两 部分。横墙中部偏东开有一门;横墙南部西北隅地势 高平,这里建有560米见方的宫城,宫城后墙就利用 了城市的横隔墙。宫城南面正门与城市南门相对,宫 门前左右有高台观,既是礼仪双阙,又是军事设施。宫城南面正门有三个门道,进宫门沿向北的长甬 道两侧为东、西廊庑;甬道通向正面一殿门。进殿门,正面一座大殿,通面阔约150米,进深约50米。大殿 北面有和正殿规模相等的一殿,殿后为“工”字形殿 堂。“工”字殿位于宫城中央,为宫城主殿,显然是效 仿宋东京的宫殿形制。“工”字殿东西有墙,将宫城分 为前南北两区:南部“前朝”,北部“后寝”。“工”字殿以北中轴线上还有南北排列的三座宫殿,东西两 侧仍有廊庑。以上是宫城中路;另外还有与中路差不 多宽度的东、西两路宫殿。东、西路殿堂各有四进。所有宫殿都敷黄、绿琉璃瓦或琉璃剪边。金上京的宫 殿仿宋宫,只是具体而微。正像《大金国志》所说:宫殿“规模曾仿汴京,然十之二三而已”。金中都的宫殿 金贞元元年(1153年)改燕京为中都大兴府。在 中都宫殿建设之前,先派画工到北宋东京绘制宫殿建 筑图样,然后按照这些图来建造宫殿。皇城在中都的中央,南面宣阳门外有龙津桥,过 桥大道直通中都城的南面的丰宜门。皇城宣阳门里左 有文楼,右有武楼,两侧并有千步廊各250余间。直 北为宫城正门——应天门。东廊外,北有太庙,南为 球场;西廊外,北为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南为三省。东西千步廊外偏南,分别有西夏馆和会同 馆等,并各有民房杂处其间。宫城应天门内800米处是正朝的大安殿,也就是 举行皇帝登基、元旦、万寿节(皇帝生日)等大典的 地方。后面是仁政殿,是常朝使用的殿堂。东面是太 后宫、太子东宫和东苑;西面为后、妃居住的寝宫。宫城中轴线正对天宁寺塔(完好保存至今,位于现在 北京市西南部)。中都的宫城前有大朝大安殿和后有日朝仁政殿两 座主殿,并没有按照隋、唐以降的外朝三大殿制度,后来的元大都宫殿也与此类似。P120-123

前言/序言


穿越时空的宏伟殿堂:一段关于人类居住与文明演进的壮丽史诗 本书并非仅仅是一部关于宏伟建筑的冰冷图录,而是一次跨越数千年、横跨五大洲的文明探索之旅。我们将一同潜入人类文明的腹地,审视那些矗立于时间长河中的宏伟建筑,探寻它们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意义。这不仅仅是对物质形态的描摹,更是对人类智慧、信仰、社会结构、权力意志以及审美情趣的深刻解读。 我们的旅程,从人类最古老的定居点开始。想象一下,在那个火光摇曳的时代,是什么促使原始部落开始建造更为持久、更为有序的居所?是对于安全的需求,是对抵御风雨的渴望,还是已经萌发了初步的社群意识,需要一个共同的空间来维系联系?我们将在文字的缝隙中,在考古遗迹的残片里,追溯那些最早的“家”,那些部落的集会场所,它们或许简陋,却已经蕴含了人类对“庇护”与“归属”的最初追求。 随着文明的曙光渐次显露,人类的创造力开始绽放出更为耀眼的光芒。在古埃及,尼罗河畔的法老们,凭借着对来世的虔诚信仰和至高无上的权力,倾举国之力建造了金字塔。这些庞大的石质巨构,与其说是陵墓,不如说是人类试图触及永恒的纪念碑,是连接人间与神界的桥梁,更是对统治者神圣地位的永恒宣示。我们将解析金字塔的建造之谜,思考其背后凝聚的组织能力、数学智慧以及对宇宙秩序的理解。 与此同时,在美索不达米亚的沃土上,苏美尔人、巴比伦人、亚述人等古老民族,则在平原之上构建起了他们辉煌的城邦。宏伟的神庙(Ziggurat)高耸入云,象征着人与神灵的沟通;坚固的城墙环绕着繁华的都市,守护着文明的火种。这些建筑,反映了早期城市生活的复杂性,宗教在社会生活中的核心地位,以及王权对于城市规划和防御工事的投入。我们将细致描绘这些失落的文明留下的物质印记,感受它们曾经的繁荣与活力。 远在东方,古中国的大地上,也孕育了独树一帜的建筑传统。从早期的宫殿雏形,到秦汉时期巍峨的宫阙,再到唐宋时期精巧的园林和宏伟的寺庙,中国古代建筑以其独特的木结构体系、和谐的比例、丰富的装饰以及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设计理念,在世界建筑史上独树一帜。我们将探寻“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如何在建筑中体现,了解斗拱的精妙结构如何承载屋顶的重量,以及宫殿、园林、民居等不同类型建筑所承载的社会功能与文化内涵。 当我们目光转向古希腊,一座座宏伟的神庙如珍珠般散落在爱琴海的岛屿和大陆上。帕特农神庙,以其完美的比例、优雅的线条和精湛的雕塑,成为了古典美的永恒象征。它不仅仅是对智慧女神雅典娜的献祭,更是对民主理念、理性精神和城邦荣耀的赞颂。我们将深入剖析多立克、爱奥尼、科林斯三大柱式的演变与特征,理解古希腊人如何在建筑中追求和谐、平衡与秩序。 罗马人,以其卓越的工程技术和务实的精神,在建筑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从引水渠、道路、公共浴场到雄伟的斗兽场和神庙,罗马建筑的实用性与宏伟性完美结合。万神庙,这座穹顶建筑的杰作,以其跨越千年的结构技术和对光影的巧妙运用,至今仍令人惊叹。罗马人对拱券、穹顶和混凝土的熟练运用,极大地拓展了建筑的可能性,为后世建筑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将解析罗马人如何用建筑来巩固帝国、服务民众,以及他们对城市规划的独特见解。 中世纪的欧洲,在宗教的强大感召下,哥特式教堂如雨后春笋般崛起。高耸的尖顶刺破苍穹,飞扶壁将侧推力巧妙转移,玫瑰花窗折射出斑斓的色彩,这一切都旨在将信徒的目光引向上帝。这些教堂,是信仰的宣言,是中世纪社会组织能力和技术水平的集中体现,更是对精神世界的无限追求。我们将追溯哥特式建筑的起源与发展,理解其独特的结构技术和象征意义。 在伊斯兰世界,清真寺以其优美的穹顶、宣礼塔和精美的几何图案装饰,展现出独特的宗教建筑风格。从麦加的克尔白到伊斯坦布尔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在奥斯曼帝国时期改为清真寺),再到科尔多瓦的大清真寺,伊斯兰建筑在融合了拜占庭、波斯以及当地传统风格的同时,发展出了独具特色的审美情趣和空间营造方式。我们将探讨几何学在伊斯兰艺术与建筑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宗教仪式如何影响着清真寺的空间布局。 地理大发现和殖民扩张,将不同地域的建筑风格相互碰撞、融合。欧洲的巴洛克、洛可可风格,以及后来新古典主义的回归,都在各地留下了印记。同时,殖民者也将西方的建筑理念带到了世界各地,与当地的传统建筑相互影响,形成了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混杂风格。 文艺复兴时期,人们重新发现了古希腊罗马的建筑遗产,开始追求古典的和谐与比例,强调人性的解放和理性思考。布鲁内莱斯基设计的佛罗伦萨大教堂穹顶,是这一时期工程与艺术完美结合的典范。 工业革命的到来,为建筑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钢铁、玻璃等新材料的应用,使得建筑的尺度和功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摩天大楼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在垂直空间上的征服,也反映了现代都市生活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的繁荣。我们还将审视包豪斯等现代主义建筑运动,它们如何倡导功能至上、形式简化,以及对人居环境的深刻思考。 进入20世纪,建筑风格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从装饰艺术到国际主义风格,从后现代主义的解构到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建筑,每一个时期、每一个运动,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文化和技术发展的特点。我们将探讨后现代主义建筑如何挑战现代主义的单一性,以及新材料、新技术如何不断为建筑领域注入新的活力。 更重要的是,本书将深入探讨建筑与权力、宗教、社会阶层、经济发展以及日常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一座宫殿,不仅仅是统治者居住的场所,更是其权力的象征,是展示国家富强的舞台,是进行政治活动的中心。一座教堂,是信仰的寄托,是社区的精神凝聚点,也是艺术和知识的宝库。一座民居,则承载着家庭的温情,反映着地域的文化和生活习俗。 我们将关注建筑的建造者——那些默默无闻的工匠、技艺精湛的建筑师,以及那些倾注了毕生心血的艺术家。他们的智慧、汗水和创造力,共同铸就了这些不朽的丰碑。 最终,本书将带领读者超越单纯的建筑形式,去理解建筑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如何记录人类的历史,如何塑造我们的生活,又如何表达我们内心深处的渴望与梦想。这是一部关于人类居住的进化史,一部关于文明记忆的视觉化呈现,一部关于人类与空间永恒对话的壮丽篇章。希望通过这段旅程,读者能够以全新的视角去观察身边的建筑,感受那些隐藏在砖瓦石木之间的故事,体会人类文明的厚重与辉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简直是神来之笔,它没有按照简单的地域或时间顺序来编排,而是采用了一种主题式推进的策略,将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宫殿置于同一个文化或技术议题下进行对比讨论。这种非线性的组织方式,极大地拓展了读者的思维边界。例如,它可能会将拜占庭的宏伟穹顶和波斯的拱券结构放在一起讨论光线与神性的表达,然后再过渡到文艺复兴时期对古典比例的回归。这种跳跃式的关联,迫使我不断地在脑海中建立知识的连接,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对我来说,学习的过程不再是线性的积累,而更像是一张不断被拓宽和加固的网络,让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变得异常清晰和牢固。这种高阶的编排艺术,是很多同类书籍难以企及的。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内文排版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我一拿到手就被那种厚重典雅的气质吸引住了。纸张的质感非常棒,那种略带纹理的触感,让人忍不住想一页一页地翻阅。插图和图解的选取更是独具匠心,不仅仅是简单的平面图或效果图,很多细节的描绘都非常精妙,让我仿佛能感受到那些宏伟建筑的呼吸。比如书中对一些古代宫殿内部装饰材料的描述,那种对色彩、光影、材质的细腻捕捉,让我对古人的审美情趣有了全新的认识。而且,排版上留白的运用也恰到好处,既保证了文字的易读性,又为图片留出了足够的空间展示其魅力。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进行一场精心策划的博物馆之旅,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更是一种审美上的熏陶。对于我这种对书籍外观有着高要求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制作水平绝对是顶级的,拿在手上都觉得赏心悦目。

评分

对于一个对建筑细节特别有探究欲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参考价值和启发性是巨大的。书中对不同历史时期施工技术的演变描述得细致入微,比如罗马混凝土的配方、中世纪石匠的榫卯技术,乃至后来工业革命时期对新材料的运用。这些技术细节的呈现,让读者能更具体地理解建筑“如何”被实现,而不仅仅是“看起来怎样”。作者在描述这些复杂工艺时,总能找到一种恰到好处的平衡点,既不会过度专业到让人望而却步,也不会过于简化而失去科学性。我个人从中获得了许多关于材料特性和结构力学的直观感受,这对我后续的个人思考和创作都提供了宝贵的养分。这本书真正做到了将艺术、历史与工程技术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成为了一部可以反复咀嚼的智力盛宴。

评分

我必须得说,这本书在学术深度的挖掘上做得非常到位,完全对得起“史话”这个名字,它不仅仅是描绘宫殿的华丽外表,更是深入探讨了它们作为权力中心、政治符号以及社会阶层的象征意义。作者对建筑功能与意识形态之间关系的分析,逻辑严密,论据扎实,每一次的论证都让人拍案叫绝。特别是书中对不同文明在权力表达上对建筑语言的借鉴与超越的比较分析,视角新颖,令人耳目一新。这绝不是一本泛泛而谈的入门读物,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知识,但回报也极其丰厚。我感觉自己仿佛站在了历史的交汇点上,去审视那些建筑是如何被设计、建造,并最终服务于统治者意志的工具。这种深度解读,让原本静态的建筑变得充满了动态的政治张力。

评分

作者的叙事方式实在是太引人入胜了,完全不是那种枯燥的教科书式罗列,更像是一位博学的老者在给你娓娓道来那些尘封的往事。他似乎对每一个建筑背后的历史脉络和社会背景都有着深刻的洞察,把冰冷的砖石建筑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和情感。我尤其欣赏作者那种穿插在宏大叙事中的微观视角,比如某个国王的某个怪癖如何影响了特定房间的设计,或者某个工匠家族世代相传的独门技艺如何体现在雕花的细节里。这种叙事层次的丰富性,让读者在了解建筑形制的同时,也能更深切地体会到人类文明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挣扎与辉煌。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不仅是了解了建筑学的知识,更像是参与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对历史的理解也变得立体而丰满了许多。

评分

最后一本库存了,满身尘土给我送来啦,装订松散,凑合用!

评分

杨先生是研究古建筑的大家,这样的小书是非常值得购买的。

评分

还不错

评分

大师作品,很好的一本小书~

评分

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

评分

很好!谢谢!

评分

大师作品,很好的一本小书~

评分

杨先生是研究古建筑的大家,这样的小书是非常值得购买的。

评分

杨先生是研究古建筑的大家,这样的小书是非常值得购买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