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话·近代政治史系列:抗日战争史话 [A Brief History of the Chinese Anti-Japanese War]

中国史话·近代政治史系列:抗日战争史话 [A Brief History of the Chinese Anti-Japanese War]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荣维木 著
图书标签:
  • 抗日战争
  • 近代史
  • 中国历史
  • 历史
  • 战争
  • 政治史
  • 史话
  • 民国史
  • 中日战争
  • 历史读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35077
版次:1
商品编码:1105665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史话·近代政治史系列:127
外文名称:A Brief History of the Chinese Anti-Japanese War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2-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9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史话·近代政治史系列:抗日战争史话》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抗日战争研究专家撰写的一部抗战通俗史话,详细叙述了中华民族抗击日本侵略的历史过程。作者思路清晰,紧扣中日历史关系、日本的局部侵华与全面侵华、国共两党合作抗日、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日军的罪行、中国的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抗日战争与中国的复兴等关键点,全面展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敌、英勇抗战的历史画卷。
作者文笔流畅、史料翔实,是一部介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优秀著作。

作者简介

荣维木,1952年出生于北京,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抗日战争研究》执行主编,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秘书长,中国口述史研究会副秘书长,中日历史共同研究中方委员。主要著作有《炮火下的觉醒——卢沟桥事变》、《李宗仁大传》、《日本教科书问题评析》(副主编、合著)、《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合著)、《抗日战争热点问题聚焦》(主编、合著)、《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主编、合著)、《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全史》(主编、合著)等,发表论文多篇,其中《谁在制造谎言——评日本右翼的军国主义史观》获中宣部第八届“五个一工程”理论文章入选奖。

内页插图

目录

一 近代中日两国的基本关系
1.清廷的没落与日本的崛起
2.日本出兵台湾
3.日本的大陆政策
4.甲午战争与台湾军民的抗日斗争

二 九一八事变与中国的局部抵抗
1.柳条湖事件与东北沦陷
2.伪满洲国的成立与日本对东北的殖民统治
3.东北人民的抗日武装斗争
4.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与局部抵抗

三中国的抗战准备与西安事变
1.国民政府对日政策的转换
2.中国的抗日军事准备
3.中国的抗日经济准备
4.西安事变爆发,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四 卢沟桥事变与中国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到来
1.卢沟桥事变
2.八一三事变
3.国共两党合作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4.持久战方针与国共两党的战略分工

五 阻敌于前、制敌于后
1.正面战场的防御作战
2.敌后战场的游击战争
3.国共两党的对日情报战
4.两个战场的变化对中国抗日全局的影响

六 侵略者的加害罪行
1.日军的屠杀罪行
2.日军的性暴力犯罪
3.细菌战与化学战
4.日军对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七 中国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融合
1.德意日三国同盟的建立
2.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与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同盟的建立
3.中国抗日战场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要战场
4.中国国际地位的上升与盟国的支援

八 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九 抗日战争是中国复兴的枢纽

精彩书摘

一 近代中日两国的基本关系
1 清廷的没落与日本的崛起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早在隋唐时期就建立了密切关系。从徐福东渡的传说,到日本至今仍沿用的汉字,都说明中国曾经对日本发生过巨大影响。在华夷秩序影响下,中日两国的发展走向有着许多相似之处。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19世纪中叶。那时,欧美一些国家如英国、法国、荷兰、美国,基本完成了近代工业化历程,开始大规模向海外扩张,以寻求更多的殖民地原料市场与商品贸易市场。在这种情况下,同处东亚地区的中国和日本难免受到西方列强的威胁,维持两千年之久的华夷秩序必将解体。
1840年,以鸦片战争为标志,英国的炮艇叩响了中国的大门。当时主政中国的清廷,未能抵挡英国的坚船利炮,战争以中国的失败告终。武器窳劣固然是中国失败的一个原因,但更为重要的是,一个开始走向没落的封建帝国,无论它如何努力,都难以抗拒新兴的资本主义主宰世界的潮流。1842年,中英两国签订了不平等的《南京条约》,中国被迫割地、赔款、开放口岸。不久,美国、法国、比利时、瑞典等西方列强效仿英国,也先后威逼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条约,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逐渐成为西方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供给地,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和中国一样,日本也很快遭到了西方列强的入侵。1853年,美国海军准将佩里率领舰队,驶抵日本江户湾的浦贺港,通告日本幕府,要求日本开港通商。由于佩里率领的舰船是黑色的,该事件在日本被称为“黑船事件”。事件的结局与鸦片战争一样,日本幕府最终只能屈服。1854年,日美签订了《和好条约》,通过这一条约,日本被迫开港,美国在日本享有最惠国待遇。此后,英、法、俄、荷等西方列强步美国后尘,逼迫日本政府与它们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日本开始从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前言/序言


《风雨激荡:近代中国风云变幻录》 在中国近代史的宏大画卷中,有一段时期,风雨激荡,巨浪滔天,深刻地塑造了中华民族的命运走向。那是一个充满矛盾与抗争、屈辱与觉醒的时代,一个旧秩序的崩塌与新纪元的萌芽交织的时期。《风雨激荡:近代中国风云变幻录》便是一部旨在深入剖析这一关键历史阶段的著作。它并非孤立地呈现某一场战役的细节,也不是仅仅罗列政治事件的年表,而是试图从更广阔的视角,勾勒出近代中国政治格局的演变、社会思潮的涌动以及各方力量的较量,力求展现一个立体而生动的历史图景。 本书的叙述起点,我们将目光投向十九世纪中叶,那是一个中国传统帝制面临前所未有挑战的时刻。闭关锁国的大门被坚船利炮轰开,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屈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这样的背景下,本书首先将深入探讨晚清时期统治阶级的自救与改革努力。从洋务运动的技术引进和军事近代化,到戊戌变法的政治体制改革尝试,再到清末新政的有限度开放,作者将细致梳理这些改革的动机、内容、过程及其最终的局限性。我们将看到,面对内忧外患,统治精英们尝试了多种途径,试图挽救摇摇欲坠的王朝,但这些努力往往受制于根深蒂固的封建残余、官僚体系的腐朽以及外部列强的压力,最终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命运。 与此同时,本书也将着重描绘下层社会和知识分子阶层的觉醒与反抗。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虽然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其洪流般的农民起义,深刻地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根基,并反映了底层民众对剥削与压迫的强烈反抗。更重要的是,在一系列对外战争的失败和民族危机的加深中,新式的救亡图存思想逐渐传播开来。从林则徐的“开眼看世界”,到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再到洪仁玕的《资政新篇》,思想的火花在黑暗中闪烁。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的出现,更是将改革的呼声推向高潮。本书将深入分析这些思想的渊源、传播方式以及它们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我们将理解,正是这些思想的启蒙,为后来的革命埋下了伏笔。 进入二十世纪,中国政治舞台迎来了更加剧烈的动荡。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以其摧枯拉朽之势,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本书将对辛亥革命的爆发、过程、影响以及其未能完全成功的历史原因进行深入的探讨。我们将看到,革命的胜利并非一蹴而就,其背后是无数仁人志士的浴血奋战和不懈努力。同时,辛亥革命后的中国,依然未能摆脱军阀割据、民生凋敝的困境。袁世凯的复辟野心、北洋政府的腐败无能,都让中国人民陷入了新的苦难。 在这样的背景下,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爆发,标志着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本书将详细阐述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批判,以及对民主、科学等西方思潮的引入。五四运动作为一场波澜壮阔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其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响彻云霄,极大地激发了民族主义情绪,并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我们将看到,正是这些思想和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和组织基础。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便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本书将重点聚焦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各个重要历史时期,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探索与挫折,到抗日战争时期的全民族抗战,再到解放战争时期的战略决战,勾勒出中国共产党一步步发展壮大,最终夺取全国政权的艰难历程。我们将深入分析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所采取的战略方针、政策措施,以及其如何团结和领导各阶层人民,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实现民族解放的伟大成就。 同时,本书也并非单方面地强调某一政治力量的作用,而是力求展现近代中国复杂多样的政治力量的博弈。国民党作为辛亥革命后的主要政治力量,其在不同时期的政策选择、内部派系的斗争,以及与中国共产党的合作与分裂,都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本书将客观地分析国民党在领导国家建设和维护国家统一方面所做的努力,以及其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得失。 此外,本书还将关注中国近代政治史中一些被忽视的侧面。例如,各地方实力派在政局中的作用,民族资本家的发展与困境,以及新式知识分子群体在社会转型中的角色。通过对这些多元力量的考察,我们能够更全面地理解近代中国政治的复杂性和动态性。 在叙述过程中,本书将大量运用史料,力求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通过对奏折、电报、回忆录、报刊杂志等一手史料的解读,以及对相关学术研究的梳理,作者将呈现一系列生动而详实的历史场景。我们将读到晚清官员们在危机中的挣扎,革命党人的慷慨陈词,以及普通民众在历史洪流中的命运。 《风雨激荡:近代中国风云变幻录》旨在提供一个对近代中国政治史的深入理解,它不仅仅是关于战争、政变和政策的记述,更是关于一个民族在生死存亡关头,如何探索救亡图存之路,如何经历痛苦的蜕变,最终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叙事。本书期望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深刻地体会到近代中国人民的坚韧不拔,以及那个时代所蕴含的深刻历史教训,从而更好地理解当今中国的形成与发展。它是一部关于选择、关于抗争、关于觉醒、关于重塑的史书,一部值得所有关注中国命运的人认真阅读的作品。

用户评价

评分

读过一些关于抗日战争的书籍,有的是侧重于军事战役的描写,有的是专注于某个时期的历史事件。我希望这本《抗日战争史话》能够提供一种更为全面的视角,将军事、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融为一体,呈现出一幅立体而生动的抗战画卷。我特别好奇它是否能够深入挖掘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深远影响,例如民族意识的觉醒、社会结构的变迁,以及文化思潮的演进。我期待它能够不仅仅停留在战争的表面,而是能够触及到战争背后更深层次的社会原因和历史动因。我希望这本书能够通过对细节的深入刻画,让读者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体会到和平的珍贵。它能否将那些分散的历史碎片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清晰而连贯的叙事,并从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是我十分关注的。

评分

这本书的作者,我相信他一定是一位对中国近代史有着深刻研究的学者。从书名中“中国史话·近代政治史系列”的定位来看,这套书的出版旨在系统地梳理和呈现中国近代政治发展的脉络,而“抗日战争史话”作为其中一环,必然承载着重要的历史意义。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宏观的视角,展现抗日战争在中国近代政治史中的地位和作用。它是否能够解释清楚,这场战争如何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的政治格局,如何影响了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的命运,以及它最终为新中国的诞生奠定了怎样的基础。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严谨的史料支撑,但又不失可读性,让普通读者也能够理解和消化其中的政治分析。我特别关注书中是否会对战争期间的政治决策、战略部署,以及各方势力之间的博弈进行深入的探讨。这本书能否成为理解中国近代政治转折的关键一环,是我衡量其价值的重要标准。

评分

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真正触动我内心深处的抗日战争史书。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能引发我的情感共鸣。我期待它能够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出战争年代普通中国人的生活状态,他们的恐惧、他们的希望、他们的坚韧,以及他们如何在绝望中寻找光明。我希望书中能够有令人动容的故事,那些小人物的命运,他们的牺牲,他们的爱国热情,能够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抗日战争的意义。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让我感受到那份民族精神的伟大,以及中国人民为了生存和自由所爆发出的强大力量。我希望它能够不仅仅是记录历史,更是对历史的致敬,对那些为国捐躯的先烈的缅怀。这本书能否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眼眶湿润,内心澎湃,这正是我对它最真切的期盼。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虽然题目上标注了“抗日战争史话”,但它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其叙事的“史话”二字。这意味着它不仅仅是一本严肃的学术著作,更可能带有一定的文学色彩,能够将枯燥的历史事件变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我一直认为,历史的魅力在于它的故事性,而“史话”正是这种故事性的最佳载体。我希望它能够用流畅的语言,如同讲故事一般,将抗日战争的来龙去脉娓娓道来,让读者在轻松愉悦的阅读中,深刻理解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我特别期待它能够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刻画出战争时期中国人民的英勇形象,以及他们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所付出的巨大牺牲。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它能够让读者了解历史的真相,更在于它能够激发读者的爱国情怀,激励我们铭记历史,珍爱和平。我希望它能像一位老者,坐在炉火旁,向我们讲述一段刻骨铭心的往事,让我们感受到那份沉甸甸的历史责任。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精美,纸张厚实,拿在手里很有分量,单是这一点就让人心生欢喜。封面上的那幅抗日战争时期的老照片,黑白颗粒感十足,仿佛能瞬间将人拉回到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初拿到手,我并没有急于翻阅,而是仔细地打量了它一番。封底的简介寥寥数语,却勾勒出了一个宏大的叙事框架,让我对即将展开的阅读之旅充满了期待。我尤其关注的是它是否能够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是否能够深入挖掘那些鲜为人知的细节。毕竟,历史不是冰冷的数字和事件堆砌,而是由无数鲜活的个体命运交织而成。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是告诉我们“发生了什么”,更能让我们体会到“为什么会发生”以及“当时的人们是如何感受的”。我对它能够提供新鲜的视角、独特的见解,以及那种直击人心的力量,有着很高的期望。这本书能否在宏观的战争进程叙述之外,捕捉到那些在历史洪流中被湮没的个体声音,他们的挣扎、他们的牺牲、他们的信仰,这正是我最为期待的部分。

评分

3.日本的大陸政策

评分

1.清廷的沒落與日本的崛起

评分

1.國民政府對日政策的轉換

评分

1.國民政府對日政策的轉換

评分

3.中國的抗日經濟準備

评分

3.國共兩黨合作與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

评分

五 阻敵於前、制敵於後

评分

4.西安事變爆發,中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

评分

2.日軍的性暴力犯罪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