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 |||
| 商品名称: | 思考的艺术(原书第10版) | 其他参考信息 | |
| 作者: | 【美】文森特 赖安 拉吉罗 | 开本: | 32 |
| 定价: | 39元 | 页数: | 326 |
| 慧泉价: | 24.50(64折) | 出版时间: | 2013-01 |
| ISBN号: | 9787111405313 | 印刷时间: | 2013-01 |
| 出版社: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版次: | 1 |
| 商品类型: | 图书 | 印次: | 1 |
| 主编推荐 | |
| 批判性思维领域的“圣经”!权*大师之作! 兼具科学性与实用性的思维技能训练书! | |
| 内容简介 | |
思维活动是自动完成的吗?能不能通过主观努力来管理和控制它? | |
| 目录 | |
| 第一部分 你真了解思考吗 第1章 发展你的思考 什么是思考 思考的重要性 运用大脑和心智 良好的思考是一种习惯 本书的结构 努力获得最*收益 利用感觉 学会全神贯注 应对挫折 让讨论有意义 思考的初级策略 第2章 建立基础 自由意志和决定论 什么是真理 什么是知道 知道的方式 记忆的问题 什么是意见 理解原因和结果 道德问题 道德判断的基础 应对困境 第3章 拓宽视野 如何变得有个性 阻碍思考的习惯 克服坏习惯 第4章 做一个批判者 批判性评价的界定 进行重要区分 如何进行批判性阅读 评价范例 批判性倾听的策略 批判性观察的策略 第二部分 充满创造力 第5章 创新的过程 与创造力有关的重要真相 富有创造力的人所具有的特质 应用创造力解决问题和争议 创新过程的步骤 第6章 寻找挑战 好奇心的重要性 好奇心是如何丢失的 重拾你的好奇心 6种有帮助的技术 第7章 表达问题或者争议 如何区分问题和争议 如何表达问题 如何表达争议 当问题演变成争议 提出问题和表达争议的准则 精炼表达的益处 一个关于“问题”的例子 一个关于“争议”的例子 第8章 调查问题 我们该寻找什么 利用图书馆 使用互联网 保持批判精神 访问权*人士 避免剽窃 建构你自己的研究 永葆你的创造力 第9章 产生新想法 激发你的想象力 追求创意 保留判断 扫除障碍 顿悟是怎样发生的 问题范例 争议范例 第三部分 保持批判性 第10章 批判性思维的作用 第11章 改进问题的解决方法 第12章 评价你的问题论证 第13章 完善你的争议解决方案 第14章 说服他人 第15章 让写作和演讲变得更有效率 | |
如果非要说这本书有什么“缺点”,那可能就是它的全面性带来的阅读压力。因为它几乎涵盖了所有与有效思考相关的领域——从基础的认知心理学偏差到复杂的批判性推理模型,再到如何构建稳健的论证结构,内容广度令人叹服,但同时也要求读者对不同领域的知识都有一定的包容度。我发现,每次读完一个部分,我都需要花时间去沉淀和消化,否则那些新的概念和框架很快就会混在一起。然而,正是这种全面性,让它成为了一个真正的“思维工具箱”。我特别喜欢它在最后一部分探讨的“开放性思维”与“自我修正机制”,这部分内容超越了单纯的技巧层面,触及到了一个成熟思考者应有的态度和胸襟。它告诉我,思考的艺术并非是为了“赢”得每一次争论,而是为了更接近真理,并且随时准备好修正自己的航向。这本书无疑是一次深刻的心智洗礼,它让我的世界观不再那么轻易被外界的信息所撼动,变得更加扎实和可靠。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它不像那种东拉西扯的杂谈录,而是遵循着一个清晰的逻辑脉络逐步深入。我尤其欣赏它在各个章节之间建立的内在联系,这种层层递进的感觉,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就完成了从基础概念到高级策略的过渡。比如,在讨论批判性思维的基石之后,作者紧接着就引入了逻辑谬误的系统性分类,这一点非常实用。我以前对很多逻辑错误只是模糊的印象,读完这部分,就像是拿到了一本“错误操作手册”,我可以清晰地识别出哪些论证是站不住脚的。更难得的是,它没有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大量穿插了现实世界的案例分析,从商业广告到政治辩论,这些例子都处理得非常精妙,让你立刻就能体会到思维的“威力”——或者说“危害”。这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互动感,我常常需要停下来,拿出一张纸,画出某些论证的结构图,才能真正把握住作者想要表达的精髓。对于任何一个想要提升自己分析和辩论能力的人来说,这本书的框架本身就是一份无价的财富。
评分拿到这本《思考的艺术(原书第10版)》后,我的第一感受是,这玩意儿的厚度简直就是一本砖头书,内容密度高得吓人。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那种理论堆砌、晦涩难懂的学术著作,毕竟“艺术”这个词听起来就有点高深莫测。结果,翻开第一章我就被吸引住了,它没有上来就给你一堆哲学思辨,而是非常接地气地从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思维误区切入。比如,它会分析我们在做决策时,是如何轻易地被情绪或者表面现象所左右的,那种感觉就像是作者手里拿着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剖开了我们自以为“理性”的大脑。我记得有一段专门讲了“确认偏误”,作者用了很多生动的案例,比如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是如何只选择性地接收和相信那些符合我们既有观念的信息,而对反面证据视而不见。读完这一部分,我简直是醍醐灌顶,开始反思自己最近在社交媒体上看的那些“热门”观点,是不是也陷入了这种思维陷阱。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犀利,绝不是那种温吞水的说教,而是带着一种挑战者的姿态,逼着你去审视自己的思维习惯,这一点我非常欣赏。
评分我最近一直在尝试将书中的理论付诸实践,特别是关于“论证的有效性”那几章内容,对我日常的工作沟通产生了立竿见影的影响。以前开会讨论项目方案时,我常常因为措辞不当或者论据不充分而被质疑,但自从运用了书中教导的“清晰界定核心主张并提供可验证的支持证据”的原则后,情况大为改观。这本书的妙处在于,它提供的工具箱非常实用,不是那种空泛的“多思考”的口号,而是具体的“怎么做”的步骤。例如,它详细拆解了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的区别及适用场景,这帮助我明确了在不同情境下应该采用哪种论证方式才能更有说服力。我注意到,书中对于“假设”的探讨尤为深刻,它教会我,每一个论点背后都隐藏着一套未经检验的前提,只有把这些前提揪出来并加以审视,真正的思考才算开始。这本书读下来,与其说是学会了新知识,不如说是对旧有思维模式进行了一次彻底的“去魅”和重构。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需要投入精力的,它绝不是那种可以边刷手机边看的休闲读物。每次打开它,我都得准备好一个清醒的头脑和足够的专注度,因为它对读者的要求是很高的——你不能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你必须主动地参与到思考的过程中去。我感觉自己像是在和一位极其博学且不留情面的导师对话,他会不断地抛出挑战性的问题,让你无处遁形。有一点让我印象非常深刻,书中提到了如何识别语言的模糊性,很多时候我们争论不休,其实是因为我们对同一个词语有着不同的理解。作者提供了一套严谨的词汇界定方法,这对于我处理那些模棱两可的指令或者合同条款时,简直是救星。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强迫你从“我感觉”的层面,提升到“我能证明”的层面,这种跨越是痛苦的,但收益是巨大的。它让你明白,真正的思考,是需要付出汗水和耐心的。
评分喜欢,好书
评分好书
评分包装挺好
评分有点慢
评分有点深奥
评分很好
评分好
评分好
评分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