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一個人從在胎中孕育直到死去,甚至到死去很久很久,都始終處於民俗的環境中民俗像空氣一樣是人們須臾不能離開的,對於民眾社會來說民俗又是溝通情感的紐帶,是彼此認同的標誌,是規範行為的準繩是維係群體團結的黏閤劑,是世世代代錘煉和傳承的文化傳統。
內容簡介
在戈壁草原,有飄著奶香的濛古包;在山崖水邊,有淩空建起的吊腳樓;在吐魯番盆地,有矗立在炎炎夏日中的土房民居;還有海南黎族的“船形屋”、藏族和羌族的碉房、雲南傣族的竹樓……在中國960萬平方公裏的廣闊地域上,不同的生態環境、生産及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造就瞭各民族、各地區不同的居住文化傳統,並在其各自的民居結構、形式和風格上,顯示齣明顯的空間差異性。各少數民族的居住文化,錶現齣不同的人文色彩。
作者簡介
葉禾,中央民族大學文學與傳播學院教授、民俗學博土生導師,中國民俗學會理事,中國東方文化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作傢協會會員。主要著作有《遊牧文化》、《遊牧習俗》、《中國女性民俗文化》等。
內頁插圖
目錄
引言
第一章 內濛古及東北地區少數民族民居
濛古包與“仙人柱”
東北地區固定式民居
火炕
王府建築
昭廟建築
第二章 西北地區少數民族民居
維吾爾民居
土房民居
居室布置及禮俗
氈房及氈房生活
清真寺的建築文化
第三章 西南地區少數民族民居
乾欄式的民居及居住環境
“三坊一照壁”和“一顆印”
形態多樣的西南民族建築
藏族、羌族等民族的民居
村寨中的公共建築及習俗
宗教建築及民間信仰
第四章 中南、東南地區少數
民族民居
不同民族的乾欄式建築
石房、木屋、茅屋、“船形屋”
彆具特色的佘族和土傢族民居
寺廟、祠堂、橋梁及公房
村寨聚落景觀
室內的設施及傢具
精彩書摘
第一章 內濛古及東北地區少數民族民居
火炕
滿族的“萬字炕”
滿族睡的炕稱“萬字炕”,或稱“轉圈炕”、“拐子炕”、“蔓枝炕”等。滿語稱“土瓦”。滿族的火炕有自己的特點。第一,環室為炕。臥室內南北對起通炕,西邊砌一窄炕,也有的西炕與南、北炕同寬的,與南、北炕相連,構成瞭“兀”型。煙囪通過牆壁通到外麵。第二,炕麵較為寬大,有五尺多寬。炕既是起居的地方,又是坐臥的地方。人稱之為“火地”、“地炕”。第三,也是最為重要的一點是保暖。滿族使用和發明的火炕是通過做飯的鍋竈來供熱的,做飯也罷,燒水也好,熱氣都通過火炕,所以炕總是熱的。有的人傢為瞭保暖,把室內地麵以下也修成煙道,稱為“火地”或者也叫“地炕”。第四,“煙囪齣在地麵上”是滿族民居的又一個特色。滿族炕大,煙囪也粗,用磚和泥壘成長方形,滿語稱為“呼蘭”。煙囪高齣屋簷數尺,通過孔道與炕相連。滿族人喜歡熱炕,他們往往在炕沿下鑲上木闆,上麵鎸刻著捲雲紋等圖案,樸素而美觀的裝飾與鋪地的大方青磚相映成趣。
《寜古塔紀略》載:“房屋大小不等,木料極大。有白泥泥牆,極滑可觀。牆厚幾尺,然鼕間寒氣侵入,視之如霜。屋內南、西、北接繞三炕,炕上用蘆席,席上鋪大紅氈。炕闊六尺,每一麵長二丈五六尺。夜則橫臥炕上,必並頭而臥,即齣外亦然。櫥箱被褥之類,俱靠西北牆安放……靠東壁間以闆壁隔斷,有南北二炕,有南窗即為內房矣。無椅凳,有炕桌,俱盤膝坐。”
滿族傢庭生活以炕為中心,其飲食起居都與炕分不開,所以對炕也很講究。在蓋房子的時候,也是先蓋西廂房後蓋東廂房。傳統上有“西炕為大”的習俗。西炕為至尊的位置。傢人不許坐臥,不在西炕進食,不許客人坐臥,不置放一般人的照片、畫像,更不允許亂放狗皮帽子、皮鞭子等雜物。滿族人傢居室的西牆為供奉傢中“祖宗闆”(祭祀神位)之處,因此,西炕也稱為“佛爺炕”,西牆上供奉的佛爺匣子是極為神聖的,一般人不能隨便看。匣子裏珍藏著本民族祖先、民族功臣及本氏族、民族尊崇的人物,還有宗譜,記載著傢族曆史的興衰及祖先的功績。所以炕上隻擺設祭器供品。總之西炕是供奉祖先的聖地,不隨便觸動。
滿族長期生活在東北鬆花江和黑龍江下遊的廣闊地域。這裏的地理氣候條件、生産、生活方式以及社會發展水平決定瞭滿族的民居特徵,並逐漸形成北方少數民族特點鮮明的寢居習俗。為瞭抵禦鼕季風雪和嚴寒,滿族先世肅慎人、挹婁人和勿吉人基本為“穴居”。女真族在形成初期,仍然沿襲先世的“穴居”習俗。
……
前言/序言
中國民俗文化叢書:少數民族民居 探尋中華大地上的多元建築之美 中國,這片古老而遼闊的土地,孕育瞭璀璨的中華文明。在這片沃土上,生活著五十六個民族,每一個民族都擁有獨特的文化、習俗和信仰。而居住,作為人類最基本的生活方式,也深深地打上瞭民族文化的烙印。本書《中國民俗文化叢書:少數民族民居》正是這樣一本緻力於深入探索和展現中國少數民族聚居地區豐富多彩的民居建築藝術的著作。它並非泛泛而談,而是將視角聚焦於那些在曆史長河中沉澱下來的、具有鮮明地域特色和民族風格的民居形態,帶領讀者穿越時空的阻隔,走進各民族的日常生活,感受他們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智慧。 本書並非一本簡單的建築圖錄,更不是枯燥的學術論文。它以一種溫情而細膩的筆觸,結閤翔實的田野考察資料,將每一個民族的民居置於其特定的地理環境、社會結構、宗教信仰、生産生活方式以及曆史文化背景之下進行解讀。我們將從地理環境這一最直觀的因素入手,探究不同地貌特徵如何塑造瞭民居的形製。例如,在雲南、貴州等地潮濕多雨的山區,竹樓、乾欄式建築便應運而生,它們高齣地麵,通風防潮,巧妙地適應瞭當地的氣候條件。而在西北乾旱地區,窯洞、土牆房則因地製宜,利用土壤的保溫性,鼕暖夏涼,最大限度地節約瞭能源。書中將詳細闡述這些建築選址、布局、材料選擇與當地自然條件的緊密聯係,展示齣各民族人民尊重自然、順應自然的哲學思想。 除瞭自然環境,我們還將深入剖析社會文化因素對民居的影響。中國少數民族的傢庭結構、婚姻習俗、祭祀儀式、節日慶典等,無不體現在民居的空間組織和裝飾細節之中。以藏族為例,他們的帳篷(犛牛毛帳篷)和藏式民居(土木結構,有平頂和坡頂之分)的布局,往往反映瞭傢庭成員的分工和等級關係,院落的設計也兼顧瞭祭祀和傢庭活動的需要。伊斯蘭教的習俗則影響瞭維吾爾族民居的內部隔斷和采光設計,例如,房屋的朝嚮、庭院的處理以及婦女活動空間的設置,都體現瞭宗教的規範。書中將逐一梳理這些文化層麵的影響,揭示民居不僅僅是遮風擋雨的物理空間,更是承載民族記憶、傳承民族文化的精神載體。 本書的重點在於對具體民族民居的細緻描繪與深入分析。我們將帶領讀者走進各個民族的傢園,用文字和圖片描繪齣一幅幅生動的畫麵。 西南地區的韆姿百態: 苗族“乾欄”建築: 探究其高架結構如何應對潮濕地形,木質雕花的精美如何展現苗族人民的藝術天賦,以及不同分支的苗族在建築風格上的細微差異。我們將描述苗族吊腳樓層層疊疊依山而建的壯觀景象,以及其內部空間如何滿足一傢幾代同堂的生活需求。 侗族“鼓樓”與“風雨橋”: 介紹這些標誌性建築的功能與象徵意義,不僅僅是交通或集會場所,更是侗族社會組織和精神信仰的集中體現。我們將描述鼓樓內部精湛的木結構工藝,以及風雨橋在聯係村寨、促進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壯族“乾欄”與“闆瓦房”: 對比分析這兩種不同風格的民居,探究其在材料、結構和居住習慣上的演變。我們將呈現壯族人如何利用當地的竹、木、石等天然材料,建造齣既實用又美觀的房屋。 傣族“竹樓”: 詳細介紹其獨特的圓柱形或方形竹結構,以及上下兩層的空間劃分,上層居住,下層堆放雜物或飼養牲畜,是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典範。我們將描繪傣族竹樓在熱帶雨林中的清新雅緻,以及其內部的簡潔與實用。 彝族“土掌房”: 展現其依山而建,層疊而上的特色,以及利用夯土技術建造厚實牆體的智慧。我們將介紹彝族土掌房的外部形態與內部布局,以及其如何與陡峭的山地地形巧妙融閤。 西北地區的粗獷與堅韌: 維吾爾族“庭院式民居”: 強調其四閤院式的布局,以及精美的木雕、彩繪裝飾,展現齣濃鬱的伊斯蘭文化和地域特色。我們將描述維吾爾族民居寬敞的庭院,以及其內部房間的通風采光設計,體現瞭對陽光的珍視。 哈薩剋族“氈房”: 深入探討這種遊牧民族的標誌性建築,其結構巧妙,易於搭建和拆卸,是適應草原遊牧生活的最佳選擇。我們將描繪哈薩剋族氈房的內部陳設,以及其如何成為傢庭成員溫馨的居所。 柯爾剋孜族“氈房”與“土木結構房”: 分析在不同居住環境下,柯爾剋孜族民居的演變與適應。我們將對比介紹他們靈活選擇的建築形式,以及各自的特點。 迴族“北方傳統民居”: 探討其深受漢族影響,同時又融入伊斯蘭教元素,形成的獨特風格。我們將介紹迴族民居的對稱布局,以及其在細節處理上體現的宗教要求。 東北與內濛古的地域特色: 朝鮮族“草房”與“磚瓦房”: 介紹其獨特的“地闆”和“火炕”設計,以及簡潔實用的建築風格。我們將描繪朝鮮族民居的整潔與溫馨,以及其如何適應寒冷的氣候。 濛古族“濛古包”: 詳細解讀其圓形的結構、骨架和圍氈的組成,以及其在草原上的適應性與文化象徵意義。我們將描繪濛古包內部的溫馨氛圍,以及其在遊牧文化中的核心地位。 鄂倫春族“撮羅子”: 介紹這種由樹枝和獸皮搭建的簡易住所,展現瞭狩獵民族的智慧與野外生存能力。我們將描繪鄂倫春族人如何利用最原始的材料,搭建齣適應季節變化的住所。 高原與邊疆的獨特風貌: 藏族“碉房”與“帳篷”: 深入分析其厚實的石木結構,以及適應高原氣候的特點。我們將描繪藏族碉房的高聳與堅固,以及其內部的宗教色彩和生活痕跡。 珞巴族“簡易木屋”: 展現其與原始森林融為一體的建築形態,以及對自然資源的極緻利用。我們將介紹珞巴族人如何就地取材,搭建齣滿足基本需求的住所。 本書不僅關注民居的外部形態和結構,更著重於展現民居內部的生活場景和人文關懷。我們將通過對室內空間的描繪,展現各民族人民的起居習慣、傢庭活動、待客之道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書中的圖片將力求真實、生動,配以詳實的文字說明,讓讀者仿佛置身於其中,親身感受少數民族民居的獨特魅力。 此外,本書還將探討少數民族民居在現代社會轉型中的挑戰與傳承。隨著城市化的進程和現代化生活方式的普及,許多傳統的民居麵臨著被改造、甚至消失的命運。本書將呼籲保護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産,探究如何在保留其原真性的基礎上,實現與現代文明的融閤,讓這些承載著民族記憶的建築在新時代煥發新的生命力。 《中國民俗文化叢書:少數民族民居》是一次對中華民族多元文化豐富性的深刻禮贊。它以嚴謹的學術態度,結閤充滿人文關懷的視角,為讀者呈現瞭一部關於少數民族民居的百科全書。通過閱讀本書,您將不僅僅是瞭解不同民族的建築風格,更是深入理解各民族人民的生活智慧、價值觀念和精神世界,從而進一步深化對中華民族大傢庭的認識與認同。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扇窗,一扇通往中國廣袤大地,通往少數民族深邃心靈的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