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一个人从在胎中孕育直到死去,甚至到死去很久很久,都始终处于民俗的环境中民俗像空气一样是人们须臾不能离开的,对于民众社会来说民俗又是沟通情感的纽带,是彼此认同的标志,是规范行为的准绳是维系群体团结的黏合剂,是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
内容简介
在戈壁草原,有飘着奶香的蒙古包;在山崖水边,有凌空建起的吊脚楼;在吐鲁番盆地,有矗立在炎炎夏日中的土房民居;还有海南黎族的“船形屋”、藏族和羌族的碉房、云南傣族的竹楼……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广阔地域上,不同的生态环境、生产及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造就了各民族、各地区不同的居住文化传统,并在其各自的民居结构、形式和风格上,显示出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各少数民族的居住文化,表现出不同的人文色彩。
作者简介
叶禾,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传播学院教授、民俗学博土生导师,中国民俗学会理事,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主要著作有《游牧文化》、《游牧习俗》、《中国女性民俗文化》等。
内页插图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内蒙古及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民居
蒙古包与“仙人柱”
东北地区固定式民居
火炕
王府建筑
昭庙建筑
第二章 西北地区少数民族民居
维吾尔民居
土房民居
居室布置及礼俗
毡房及毡房生活
清真寺的建筑文化
第三章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民居
干栏式的民居及居住环境
“三坊一照壁”和“一颗印”
形态多样的西南民族建筑
藏族、羌族等民族的民居
村寨中的公共建筑及习俗
宗教建筑及民间信仰
第四章 中南、东南地区少数
民族民居
不同民族的干栏式建筑
石房、木屋、茅屋、“船形屋”
别具特色的畲族和土家族民居
寺庙、祠堂、桥梁及公房
村寨聚落景观
室内的设施及家具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内蒙古及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民居
火炕
满族的“万字炕”
满族睡的炕称“万字炕”,或称“转圈炕”、“拐子炕”、“蔓枝炕”等。满语称“土瓦”。满族的火炕有自己的特点。第一,环室为炕。卧室内南北对起通炕,西边砌一窄炕,也有的西炕与南、北炕同宽的,与南、北炕相连,构成了“兀”型。烟囱通过墙壁通到外面。第二,炕面较为宽大,有五尺多宽。炕既是起居的地方,又是坐卧的地方。人称之为“火地”、“地炕”。第三,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是保暖。满族使用和发明的火炕是通过做饭的锅灶来供热的,做饭也罢,烧水也好,热气都通过火炕,所以炕总是热的。有的人家为了保暖,把室内地面以下也修成烟道,称为“火地”或者也叫“地炕”。第四,“烟囱出在地面上”是满族民居的又一个特色。满族炕大,烟囱也粗,用砖和泥垒成长方形,满语称为“呼兰”。烟囱高出屋檐数尺,通过孔道与炕相连。满族人喜欢热炕,他们往往在炕沿下镶上木板,上面镌刻着卷云纹等图案,朴素而美观的装饰与铺地的大方青砖相映成趣。
《宁古塔纪略》载:“房屋大小不等,木料极大。有白泥泥墙,极滑可观。墙厚几尺,然冬间寒气侵入,视之如霜。屋内南、西、北接绕三炕,炕上用芦席,席上铺大红毡。炕阔六尺,每一面长二丈五六尺。夜则横卧炕上,必并头而卧,即出外亦然。橱箱被褥之类,俱靠西北墙安放……靠东壁间以板壁隔断,有南北二炕,有南窗即为内房矣。无椅凳,有炕桌,俱盘膝坐。”
满族家庭生活以炕为中心,其饮食起居都与炕分不开,所以对炕也很讲究。在盖房子的时候,也是先盖西厢房后盖东厢房。传统上有“西炕为大”的习俗。西炕为至尊的位置。家人不许坐卧,不在西炕进食,不许客人坐卧,不置放一般人的照片、画像,更不允许乱放狗皮帽子、皮鞭子等杂物。满族人家居室的西墙为供奉家中“祖宗板”(祭祀神位)之处,因此,西炕也称为“佛爷炕”,西墙上供奉的佛爷匣子是极为神圣的,一般人不能随便看。匣子里珍藏着本民族祖先、民族功臣及本氏族、民族尊崇的人物,还有宗谱,记载着家族历史的兴衰及祖先的功绩。所以炕上只摆设祭器供品。总之西炕是供奉祖先的圣地,不随便触动。
满族长期生活在东北松花江和黑龙江下游的广阔地域。这里的地理气候条件、生产、生活方式以及社会发展水平决定了满族的民居特征,并逐渐形成北方少数民族特点鲜明的寝居习俗。为了抵御冬季风雪和严寒,满族先世肃慎人、挹娄人和勿吉人基本为“穴居”。女真族在形成初期,仍然沿袭先世的“穴居”习俗。
……
前言/序言
中国民俗文化丛书:少数民族民居 探寻中华大地上的多元建筑之美 中国,这片古老而辽阔的土地,孕育了璀璨的中华文明。在这片沃土上,生活着五十六个民族,每一个民族都拥有独特的文化、习俗和信仰。而居住,作为人类最基本的生活方式,也深深地打上了民族文化的烙印。本书《中国民俗文化丛书:少数民族民居》正是这样一本致力于深入探索和展现中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丰富多彩的民居建筑艺术的著作。它并非泛泛而谈,而是将视角聚焦于那些在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的、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的民居形态,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阻隔,走进各民族的日常生活,感受他们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 本书并非一本简单的建筑图录,更不是枯燥的学术论文。它以一种温情而细腻的笔触,结合翔实的田野考察资料,将每一个民族的民居置于其特定的地理环境、社会结构、宗教信仰、生产生活方式以及历史文化背景之下进行解读。我们将从地理环境这一最直观的因素入手,探究不同地貌特征如何塑造了民居的形制。例如,在云南、贵州等地潮湿多雨的山区,竹楼、干栏式建筑便应运而生,它们高出地面,通风防潮,巧妙地适应了当地的气候条件。而在西北干旱地区,窑洞、土墙房则因地制宜,利用土壤的保温性,冬暖夏凉,最大限度地节约了能源。书中将详细阐述这些建筑选址、布局、材料选择与当地自然条件的紧密联系,展示出各民族人民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哲学思想。 除了自然环境,我们还将深入剖析社会文化因素对民居的影响。中国少数民族的家庭结构、婚姻习俗、祭祀仪式、节日庆典等,无不体现在民居的空间组织和装饰细节之中。以藏族为例,他们的帐篷(犛牛毛帐篷)和藏式民居(土木结构,有平顶和坡顶之分)的布局,往往反映了家庭成员的分工和等级关系,院落的设计也兼顾了祭祀和家庭活动的需要。伊斯兰教的习俗则影响了维吾尔族民居的内部隔断和采光设计,例如,房屋的朝向、庭院的处理以及妇女活动空间的设置,都体现了宗教的规范。书中将逐一梳理这些文化层面的影响,揭示民居不仅仅是遮风挡雨的物理空间,更是承载民族记忆、传承民族文化的精神载体。 本书的重点在于对具体民族民居的细致描绘与深入分析。我们将带领读者走进各个民族的家园,用文字和图片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西南地区的千姿百态: 苗族“干栏”建筑: 探究其高架结构如何应对潮湿地形,木质雕花的精美如何展现苗族人民的艺术天赋,以及不同分支的苗族在建筑风格上的细微差异。我们将描述苗族吊脚楼层层叠叠依山而建的壮观景象,以及其内部空间如何满足一家几代同堂的生活需求。 侗族“鼓楼”与“风雨桥”: 介绍这些标志性建筑的功能与象征意义,不仅仅是交通或集会场所,更是侗族社会组织和精神信仰的集中体现。我们将描述鼓楼内部精湛的木结构工艺,以及风雨桥在联系村寨、促进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壮族“干栏”与“板瓦房”: 对比分析这两种不同风格的民居,探究其在材料、结构和居住习惯上的演变。我们将呈现壮族人如何利用当地的竹、木、石等天然材料,建造出既实用又美观的房屋。 傣族“竹楼”: 详细介绍其独特的圆柱形或方形竹结构,以及上下两层的空间划分,上层居住,下层堆放杂物或饲养牲畜,是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我们将描绘傣族竹楼在热带雨林中的清新雅致,以及其内部的简洁与实用。 彝族“土掌房”: 展现其依山而建,层叠而上的特色,以及利用夯土技术建造厚实墙体的智慧。我们将介绍彝族土掌房的外部形态与内部布局,以及其如何与陡峭的山地地形巧妙融合。 西北地区的粗犷与坚韧: 维吾尔族“庭院式民居”: 强调其四合院式的布局,以及精美的木雕、彩绘装饰,展现出浓郁的伊斯兰文化和地域特色。我们将描述维吾尔族民居宽敞的庭院,以及其内部房间的通风采光设计,体现了对阳光的珍视。 哈萨克族“毡房”: 深入探讨这种游牧民族的标志性建筑,其结构巧妙,易于搭建和拆卸,是适应草原游牧生活的最佳选择。我们将描绘哈萨克族毡房的内部陈设,以及其如何成为家庭成员温馨的居所。 柯尔克孜族“毡房”与“土木结构房”: 分析在不同居住环境下,柯尔克孜族民居的演变与适应。我们将对比介绍他们灵活选择的建筑形式,以及各自的特点。 回族“北方传统民居”: 探讨其深受汉族影响,同时又融入伊斯兰教元素,形成的独特风格。我们将介绍回族民居的对称布局,以及其在细节处理上体现的宗教要求。 东北与内蒙古的地域特色: 朝鲜族“草房”与“砖瓦房”: 介绍其独特的“地板”和“火炕”设计,以及简洁实用的建筑风格。我们将描绘朝鲜族民居的整洁与温馨,以及其如何适应寒冷的气候。 蒙古族“蒙古包”: 详细解读其圆形的结构、骨架和围毡的组成,以及其在草原上的适应性与文化象征意义。我们将描绘蒙古包内部的温馨氛围,以及其在游牧文化中的核心地位。 鄂伦春族“撮罗子”: 介绍这种由树枝和兽皮搭建的简易住所,展现了狩猎民族的智慧与野外生存能力。我们将描绘鄂伦春族人如何利用最原始的材料,搭建出适应季节变化的住所。 高原与边疆的独特风貌: 藏族“碉房”与“帐篷”: 深入分析其厚实的石木结构,以及适应高原气候的特点。我们将描绘藏族碉房的高耸与坚固,以及其内部的宗教色彩和生活痕迹。 珞巴族“简易木屋”: 展现其与原始森林融为一体的建筑形态,以及对自然资源的极致利用。我们将介绍珞巴族人如何就地取材,搭建出满足基本需求的住所。 本书不仅关注民居的外部形态和结构,更着重于展现民居内部的生活场景和人文关怀。我们将通过对室内空间的描绘,展现各民族人民的起居习惯、家庭活动、待客之道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书中的图片将力求真实、生动,配以详实的文字说明,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其中,亲身感受少数民族民居的独特魅力。 此外,本书还将探讨少数民族民居在现代社会转型中的挑战与传承。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和现代化生活方式的普及,许多传统的民居面临着被改造、甚至消失的命运。本书将呼吁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探究如何在保留其原真性的基础上,实现与现代文明的融合,让这些承载着民族记忆的建筑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 《中国民俗文化丛书:少数民族民居》是一次对中华民族多元文化丰富性的深刻礼赞。它以严谨的学术态度,结合充满人文关怀的视角,为读者呈现了一部关于少数民族民居的百科全书。通过阅读本书,您将不仅仅是了解不同民族的建筑风格,更是深入理解各民族人民的生活智慧、价值观念和精神世界,从而进一步深化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认识与认同。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扇窗,一扇通往中国广袤大地,通往少数民族深邃心灵的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