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边疆研究文库——北洋政府时期的蒙古地区历史资料

中国边疆研究文库——北洋政府时期的蒙古地区历史资料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吕一燃 著
图书标签:
  • 蒙古地区
  • 北洋政府
  • 边疆研究
  • 历史资料
  • 近代史
  • 民族问题
  • 中国边疆
  • 历史学
  • 档案文献
  • 内蒙古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英典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1668114
商品编码:11060883085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4-01-01

具体描述


中国边疆史料精粹:清末至民国初期边疆治理与民族关系研究 本书汇集了清末至民国初年,中国中央政府在西南、西北及东北边疆地区推行的政策文件、地方官员奏折、士绅访谈录以及相关外交档案,旨在为深入理解这一剧烈变革时期中国边疆形态的变迁提供扎实的史料基础。全书严格依照地理区域和时间脉络进行编排,旨在还原历史现场,避免后世解读带来的阐释性偏差。 第一部分:西南边陲——云南、四川与西藏的治理困境(1900-1928) 本部分重点关注在“新政”与辛亥革命的双重冲击下,清廷在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区推行的改土归流政策遭遇的阻力与成效。 一、 云南边疆的土司制度瓦解与“法外地”的秩序重塑 收录了云南边务大臣关于滇西保山、腾冲等地少数民族(如傈僳族、怒族)部落头人更迭的详细报告。尤其关注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后,地方设立“委员”对土司权力进行蚕食的过程。资料展示了清政府试图将国家法律体系强行引入传统社会结构的努力,以及由此引发的数次地方叛乱的官方记录。 核心档案摘录: 边关道员呈送关于“外夷”(指缅甸、老挝的部落)越界放牧引发的纠纷处理文书,揭示了近代中国对传统“朝贡”关系边界的模糊化处理方式。 侧重分析: 辛亥革命后,滇军与地方士绅在边疆控制权上的拉锯战,如何影响了对少数民族的财政汲取与兵役征集。 二、 川边(今藏区东部)的“改土归流”与“川藏善后” 本部分聚焦于四川总督对康区(巴塘、理塘、昌都等地)的军事“经略”。资料详述了清末以来,四川与西藏地方政府围绕金沙江流域的管辖权争端。 史料展示: 1911年前后,川军入藏受挫的内部评估报告,重点分析了清廷对当地藏传佛教寺院势力的低估。 民国初期: 收集了北洋政府时期,由中央委派的“川边宣慰使”与拉萨“噶厦”之间关于税收权和司法权的往来公函,以及成都与北京之间在边防经费上的长期扯皮记录。 第二部分:西北边疆的军事化与省区重划(1900-1920) 此部分聚焦于陕西、甘肃、新疆及蒙古(指外省藩部)地区,体现了中央政府在面对内部叛乱(如回乱残余势力)和外部列强渗透时的策略调整。 一、 新疆的“新政”与俄国势力的渗透 本书收录了清末新疆巡抚端方、杨增新等人关于加强伊犁、塔尔巴哈台地区的防务和财政改革的奏折。 重点文件: 沙俄领事官员在喀什、塔城地区设立商站和领事机构的相关交涉记录,反映了清廷在“保路”与“割地”之间的艰难平衡。 民国初期: 杨增新上任后,关于如何“自治”新疆、暂时搁置中央指令以维持地方稳定的策略性文件,揭示了边疆大员对中央权威衰弱的务实应对。 二、 陕甘地区的军事化建设与回族问题的复杂性 资料展示了清政府在光绪年间平定西北回民起义后,为防止边乱再起而推行的屯垦政策的执行情况。 档案内容: 地方官员对新开垦荒地的收益报告,以及对回族聚居区(如宁夏、河州)进行人口普查和军事训练的实施细则。这些文件清晰勾勒出清末中央对西北地区实施军事控制的密度。 第三部分:东北边陲——辽河流域与满洲的近代转型(1904-1916) 本部分侧重于日俄战争前后,中国东北地区行政体制的剧变以及对满洲族群(满、蒙、汉)关系的重塑。 一、 东北的“新县制”推行与“移民实边” 收集了民国初年,东北三省官员关于在辽宁、吉林、黑龙江推行郡县制的具体步骤,以及鼓励汉族百姓向黑土地移民的招垦告示。 史料价值: 详细记录了新任的民国地方政府如何接管原沙俄在满洲修建的铁路沿线驻军和行政机构,以及与日本关东都督府在不动产和资源开发上的初期摩擦。 二、 满族身份的重塑与清室遗老 本部分包含一些民国政府对前清宗室、八旗子弟的安置政策文件。这些文件展现了新政权如何试图将前朝的统治阶层纳入新的国家体制,或将其边缘化,反映了民族身份在近代国家构建中的流动性。 总结: 本书的资料汇编避免了对边疆史的宏大叙事,而是通过具体、琐碎的行政公文、地方报备和外交往来,勾勒出清末民初,中国中央政权在边疆地区权威的衰减、地方力量的兴起,以及在内忧外患中试图维持领土完整的复杂图景。研究者可从中直接探究当时治理者面对的实际难题和采取的变通之策。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初次接触这套文库时,我曾担心其学术性过强会导致阅读障碍,但实际体验下来,感觉编者在史料的选择上做到了很好的平衡。虽然主题高度集中于政治史和外交史,但其中涉及的许多事件和人物,恰好是理解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和国家构建过程中的关键节点。它不是那种干巴巴的、只有专业人士才看得懂的档案堆砌,而是通过特定的历史时间线索将这些散乱的文书组织起来,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叙事张力。我个人认为,即便是对这段历史有一定了解的人,通过阅读这些一手材料,也能发现许多过去被忽略的细节,从而对北洋政府在处理民族问题上的复杂性有一个更为 nuanced(细致入微)的认识。

评分

从一个对蒙古族近代社会变迁有兴趣的普通读者的角度出发,我最欣赏的是其中蕴含的社会肌理的展现。当然,书中主体是政治和军事资料,但透过那些关于税收、贸易、以及边防调动的记录,我们依然能描摹出当时蒙古牧民的日常生活受到了怎样的影响。比如,某些关于牲畜流向和物资短缺的记录,侧面反映了当时经济活动的困顿与调整。这些“非政治”信息的穿插,使得历史不再是抽象的权力斗争,而带有了烟火气和民生重量。如果说政治资料是骨架,那么这些零星的经济和民情记录就是血肉,让整个历史图景变得立体而真实,这对于理解历史事件的深层动因至关重要。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很有历史感,厚重而内敛,拿到手上就能感觉到其中蕴含的学术分量。内页的纸张质量上乘,印刷清晰,即使是扫描的原始档案,辨识度也相当高,这对于深入研究历史文献的学者来说,无疑是巨大的福音。它不仅仅是一套资料汇编,更像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让我得以窥见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北洋政府与蒙古地区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我特别欣赏编者在排版上所做的努力,注释详尽且恰当,使得即便是对相关历史背景不太熟悉的新手,也能相对顺畅地进入文本脉络。这种对细节的打磨,充分体现了研究者对历史的敬畏之心。整体来看,这套书的物理呈现,完美地衬托了其内容的严肃性和学术价值。

评分

对于研究特定历史时期地方治理的学者而言,这套文库的价值几乎是无可替代的。它极大地拓宽了研究的史料基础,使得原本只能依靠少数几家档案馆资料的局限性得到了突破。我注意到其中收录了一些在其他公开出版物中极为罕见的、涉及具体行政执行层面细节的文件,例如关于地方官吏任命的提名和考察意见,以及中央对地方紧急事件的批复过程。这些资料揭示了北洋政府在遥远边疆地区实施其政策时所遭遇的巨大信息差和执行上的掣肘。可以说,这套书为重构清末民初中国对北方边疆控制力的演变,提供了坚实而细密的微观证据链条。

评分

阅读这套资料集的过程,简直是一场关于“碎片化叙事”的盛宴。它没有给我们一个连贯的、经过后世史学家加工提炼的“标准答案”,而是直接将那些官方电报、地方呈文、外交往来文书原原本本地摊在了我们面前。这种原始性带来的冲击力是巨大的。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些关于盟旗内部权力更迭和外部势力渗透的记载,那种紧张、微妙的政治博弈,远比教科书上的简单描述要复杂得多。它强迫读者跳出既有的认知框架,去细致比对不同视角的记录,去辨识哪些是揣测,哪些是确凿的证据。这种“做一手侦探”的阅读体验,极大地激发了我的批判性思维,让我对“历史真相”的构建过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