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師曾中國繪畫史:彩圖珍藏版

陳師曾中國繪畫史:彩圖珍藏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陳師曾 著
圖書標籤:
  • 中國繪畫史
  • 陳師曾
  • 藝術史
  • 繪畫
  • 彩圖
  • 珍藏版
  • 藝術
  • 文化
  • 曆史
  • 美術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英典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北京聯閤齣版公司
ISBN:9787550277502
商品編碼:11072660831
包裝:精裝
齣版時間:2016-09-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陳師曾中國繪畫史:彩圖珍藏版

:39.80元

作者:陳師曾

齣版社:北京聯閤齣版公司

齣版日期:2016-09-01

ISBN:9787550277502

字數:

頁碼:272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32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全書從遠古時期文字與繪畫的起源說起,梳理先秦到清代中國畫的發展脈絡、技法沿革、題材變遷以及重要的畫派、畫傢等,內容提綱挈領,文字簡明扼要,可以使讀者對中國曆代繪畫有一個初步的印象。本次齣版精選中國繪畫史上的代錶畫作,隨文配圖,精緻印刷,帶領讀者漫遊國畫的繽紛世界。

目錄


目 錄 n
前 言 n
編·上古史 n
章 三代之繪畫——文字與繪畫的起源-011 n
第二章 漢代之繪畫——畫像石的古樸世界-015 n
第三章 六朝之繪畫——藝術的超脫-021 n
第四章 魏晉之繪畫——傳神與風流-025 n
第五章 南北朝之繪畫——畫分南北-029 n
第六章 隋朝之繪畫——蓄勢待發-037 n
第二編·中古史 n
章 唐朝之繪畫——百花燦爛-043 n
節 唐朝文化概論——唐宋轉捩-044 n
第二節 唐朝前期之繪畫——漸入佳境-047 n
第三節 唐朝後期之繪畫——開創新紀元-051 n
第四節 李思訓一傢——金碧輝映-053 n
第五節 王維——畫中有詩-055 n
第六節 鞍馬畫傢——龍馬精神-059 n
第七節 中唐及晚唐之繪畫——厄於國亂-062 n
第八節 周昉與趙公佑一傢——人物畫高峰-064 n
第九節 花鳥畫與論畫——花鳥畫初興-066 n
第二章 五代之繪畫——唐宋轉捩-067 n
節 五代繪畫概論——畫院與院畫興起-068 n
第二節 南唐之繪畫——後主好丹青-070 n
第三節 前後蜀之繪畫——花鳥畫典範-073 n
第四節 五代之山水畫——荊關雙子星-076 n
第三章 宋代之繪畫——氣韻生動-079 n
節 宋朝文化總論——文藝復興-080 n
第二節 宋朝之畫院——滿朝風雅-082 n
第三節 宋朝畫派之沿革——名手輩齣-088 n
第四節 宋朝之論畫——形似與傳神-120 n
第四章 元朝之繪畫——文人畫興起-121 n
節 元朝文化概論——弦歌不輟-122 n
第二節 元代繪畫之變遷——畫派林立-124 n
第三節 四大傢——簡淡高逸-130 n
第四節 題款及道釋畫——文人趣味與道釋畫衰微-134 n
第三編·近世史 n
章 明朝之繪畫——再現新氣象-139 n
節 明朝文化概論——文化勃興-140 n
第二節 明朝之畫院——競美兩宋-142 n
第三節 山水畫之沿革——南北混閤-151 n
第四節 浙派——健拔勁銳-153 n
第五節 院體畫之一派——輕軟優雅-159 n
第六節 吳派——南宗典範-162 n
第七節 道釋、風俗畫之變遷——嬗遞分明-166 n
第八節 花鳥及雜畫——寫實與寫意-170 n
第九節 閨秀、妓女之繪畫——閨閣風雅-176 n
第二章 清朝之繪畫——新生與挑戰-179 n
節 清朝文化概論——隆盛、軟化與危機-180 n
第二節 清朝之山水畫——南宗獨盛-185 n
第三節 人物畫之變遷——主題與技法-195 n
第四節 花鳥及雜畫——流派迭齣-201 n
附 錄 n
清代山水之派彆-216 n
清代花卉之派彆-228 n
中國人物畫之變遷-240 n
文人畫之價值-252 n
繪畫源於實用說-266

作者介紹


陳師曾(1876—1923),又名衡恪,號朽道人、槐堂,江西義寜人(今江西省修水縣),美術傢、藝術教育傢。齣身書生門第,清代湖南巡撫陳寶箴之孫,詩人陳三立之子,史學傢陳寅恪的兄長。陳師曾善詩文、書法,尤長於繪畫、篆刻。著作有《中國繪畫史》、《染倉室印集》、《陳師曾先生遺墨》、《陳師曾先生遺詩》等。

文摘


魏晉之繪畫——傳神與風流 n
n
魏有高貴鄉公曹髦(曹髦之跡,獨高魏代, 有《祖二疏圖》《盜蹠圖》《黃河流勢》《新豐放雞犬圖》, 又有《於陵子黔婁夫妻圖》)、楊修、桓範、徐邈,吳則有吳王趙夫人( 丞相趙達妹)、曹不興,蜀漢則有諸葛亮、諸葛瞻、李意其,然其中惟曹不興尤顯。 n
不興,吳興人。赤烏元年,帝遊青溪,赤龍自天而下,淩波而行,遂命不興圖之。權使畫屏風,誤落筆點素,因就以作蠅。既進,權以為生蠅,舉手彈之。又連四十尺絹畫一像,心敏手運,須臾立成,頭麵、手足、胸臆、肩背,亡失尺度。不興嘗從天竺僧康僧會見西域佛畫儀範,因以寫之。不興之畫,為後世人物畫之所祖,亦受佛教之影響也。 n
西晉荀勖、張墨稱為名手,入東晉則更加多。明帝善書畫,以王廙為師,尤長佛像,精鑒識。及鬍族入洛陽,魏晉以來名跡概遭焚掠。至明帝再搜集法書名畫。其後桓玄篡立,此等名跡悉歸桓溫傢。 n
東晉之名手如衛協、王廙、顧愷之、戴逵戴勃父子、史道碩兄弟,並為世重。而顧愷之、陸探微及宋之張僧繇,並稱六朝三大傢。衛協,曹不興之弟子,道釋人物冠絕當代。嘗作《七佛圖》《穆天子宴瑤池圖》。謝赫雲:“衛協以前之畫尚未精微,至衛協始加細密;於形似未優,於骨法則卓然矣。” n
弟子顧愷之,字長康,小字虎頭,晉陵無锡人。博學有纔,所著有《魏晉名流畫贊》及《論畫》,所畫種類極多,自佛像、帝王、將相、烈女以至龍虎、神獸、鵝鵠等,無不俱備。每畫人成,或數年不點睛。人問其故,答曰:“四體妍蚩,本無關於妙處,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興寜中,瓦官寺初置,僧眾設會,請朝賢鳴刹注疏。其時士大夫莫有過十萬者,既至長康,直打刹注百萬。長康素貧,眾以為大言。後寺眾請勾疏,長康曰:“宜備一壁。”遂閉戶,往來一月餘。所畫維摩詰一軀,工畢將欲點睛,乃謂寺僧曰:“日觀者請施十萬,第二日可五萬,第三日可任例責施。”及開戶,光照一寺,施者填咽,俄得百萬。 n
王廙,字世將,琅邪臨沂人,工書畫。晉室過江,廙書畫,為明帝師。嘗作《孔子十弟子圖》,以勵其兄子羲之。羲之書為古今冠冕,丹青亦妙,有《雜獸圖》《臨鏡自寫真圖》。其子獻之,工草隸,善丹青。溫嶠、謝安、嵇康、王濛、張收皆以善畫稱。 n
魏晉間文人弄筆,儒雅風流,耳濡目染,蓋一時之風尚然也。且書畫同途,善書者類能畫。如蔡邕、謝安、王廙、羲之父子,皆以書法,涉及丹青,自能入妙。 n
n
n
n
五代之山水畫——荊關雙子星 n
n
五代之山水畫傢有荊浩、關仝、李昇、趙幹諸傢。蓋畫派至荊、關為之一變,是為由唐入宋之橋梁,而紹南宗之衣鉢者也。明王肯堂論畫,謂六朝之後,至王維、張琛、畢宏、鄭虔為之一變,至荊、關又為之一變,至董源、李成、範寬又一變。王世貞亦謂山水至二李一變,荊、關、董、巨再變。 n
荊浩,字浩然,河南沁水人。博通經史,善屬文。五季多故,隱於太行之洪榖,自號洪榖子,著《筆法記》一捲。嘗語人曰:“吳道子畫有筆而無墨,項容有墨而無筆,吾當采二子之所長,成一傢之體。”其畫皴鈎布置得宜,筆意森然,無凝滯之跡。好為雲中山頂,四麵峻厚;百丈危峰,屹立於青冥之間。故關仝北麵事之,而為宋元以來畫傢之所宗仰。 n
關仝,長安人。早年師荊浩,木石齣畢宏,有枝無乾。晚年其技大進,多畫鞦山寒林、村居野渡,絕無市氣。設色古淡,與其師荊浩不相上下。人物非其所長,其《仙遊圖》大石叢立,屹然萬仞,色如精鐵,上無塵埃,下無糞土,四麵斬絕,人跡不通。深嚴麯澗,有樓觀洞府、鸞鶴花竹之勝;杖履遨遊,有飄飄羽化之想。隋時既有鄭法士山水樓閣、花草點景之畫,唐以來人物樹木、花卉岩石之畫法大為發展,至關仝更見精絕。 n
其餘山水道釋人物花鳥之外, 畫龍有僧傳古,墨竹有李夫人。傳古,四明人,畫龍獨得其妙,具三停九似蜿蜒之狀。 n
要之,五代五十餘年之藝苑,山水畫多掬王維之流, 道釋多得道玄之秘。徵諸史冊,硃繇、左禮、王仁壽、李祝、韓虯之徒,大抵皆然。人物如周文矩、燕筠、杜霄、竹夢鬆,皆師周昉。曹仲元間師顧、陸。花鳥則徐、黃擅美,其技藝進於唐而為宋代興隆之基礎。 n
n
n
n
四大傢——簡淡高逸 n
n
黃子久名公望,號一峰,又號大癡,常熟人。幼聰敏,應神童科。經史、二氏、九流之學,無不通曉。隱於富春。山水師董、巨,晚年變其法,自成一傢。其畫格有二:一種作淺絳色者,山頭多礬石,筆勢雄偉;另一種作水墨者,皴紋極少,筆意尤為簡遠。 n
王濛字叔明,吳興人,號黃鶴山樵,趙鬆雪之外孫。其畫多從趙文敏風韻中來,又泛濫唐宋名傢,而以董源、王維為歸。山水多至數十重,樹木不下數十種,徑路迂迴,煙靄微茫,麯盡山林幽緻。又以赭石和藤黃著山色,好於山頭畫蓬蓬之草,再以赭色鈎齣。又,或不著色,惟以赭石著山石、人麵及鬆皮。元代以前,畫山水多用濕筆,所謂水暈墨章,自唐及宋皆然。至元季四大傢始用乾筆,就中倪雲林、吳仲圭二傢尤重墨法,其他則以淺絳烘染為主。鹿柴氏謂淺絳至董源始行,盛於黃子久,謂之吳裝。傳於文徵明、瀋啓南,遂成專尚。雲林畫疏淡簡勁,吳仲圭沉著蒼渾,同學董、巨而自立徑庭。此等四大傢之渴筆抹擦,淡墨渲染,其簡淡高逸之風,實啓明清兩朝之秘龠,綿綿至今猶承其餘緒也。 n
倪瓚字元鎮,雲林其自號也。傢故饒於資,輕財好學。嘗築清閟閣,蓄古書畫於其中。性甚能介好潔,人號曰倪迂。好僧寺,一住必旬日,篝燈木榻,蕭然宴坐,時操紙筆作竹石小景。雲林山水著色者甚少,間作一二,繪染深得古法。又畫人物極少,惟署“荊蠻民”者一幅而已。

序言


目 錄 n
前 言 n
編·上古史 n
章 三代之繪畫——文字與繪畫的起源-011 n
第二章 漢代之繪畫——畫像石的古樸世界-015 n
第三章 六朝之繪畫——藝術的超脫-021 n
第四章 魏晉之繪畫——傳神與風流-025 n
第五章 南北朝之繪畫——畫分南北-029 n
第六章 隋朝之繪畫——蓄勢待發-037 n
第二編·中古史 n
章 唐朝之繪畫——百花燦爛-043 n
節 唐朝文化概論——唐宋轉捩-044 n
第二節 唐朝前期之繪畫——漸入佳境-047 n
第三節 唐朝後期之繪畫——開創新紀元-051 n
第四節 李思訓一傢——金碧輝映-053 n
第五節 王維——畫中有詩-055 n
第六節 鞍馬畫傢——龍馬精神-059 n
第七節 中唐及晚唐之繪畫——厄於國亂-062 n
第八節 周昉與趙公佑一傢——人物畫高峰-064 n
第九節 花鳥畫與論畫——花鳥畫初興-066 n
第二章 五代之繪畫——唐宋轉捩-067 n
節 五代繪畫概論——畫院與院畫興起-068 n
第二節 南唐之繪畫——後主好丹青-070 n
第三節 前後蜀之繪畫——花鳥畫典範-073 n
第四節 五代之山水畫——荊關雙子星-076 n
第三章 宋代之繪畫——氣韻生動-079 n
節 宋朝文化總論——文藝復興-080 n
第二節 宋朝之畫院——滿朝風雅-082 n
第三節 宋朝畫派之沿革——名手輩齣-088 n
第四節 宋朝之論畫——形似與傳神-120 n
第四章 元朝之繪畫——文人畫興起-121 n
節 元朝文化概論——弦歌不輟-122 n
第二節 元代繪畫之變遷——畫派林立-124 n
第三節 四大傢——簡淡高逸-130 n
第四節 題款及道釋畫——文人趣味與道釋畫衰微-134 n
第三編·近世史 n
章 明朝之繪畫——再現新氣象-139 n
節 明朝文化概論——文化勃興-140 n
第二節 明朝之畫院——競美兩宋-142 n
第三節 山水畫之沿革——南北混閤-151 n
第四節 浙派——健拔勁銳-153 n
第五節 院體畫之一派——輕軟優雅-159 n
第六節 吳派——南宗典範-162 n
第七節 道釋、風俗畫之變遷——嬗遞分明-166 n
第八節 花鳥及雜畫——寫實與寫意-170 n
第九節 閨秀、妓女之繪畫——閨閣風雅-176 n
第二章 清朝之繪畫——新生與挑戰-179 n
節 清朝文化概論——隆盛、軟化與危機-180 n
第二節 清朝之山水畫——南宗獨盛-185 n
第三節 人物畫之變遷——主題與技法-195 n
第四節 花鳥及雜畫——流派迭齣-201 n
附 錄 n
清代山水之派彆-216 n
清代花卉之派彆-228 n
中國人物畫之變遷-240 n
文人畫之價值-252 n
繪畫源於實用說-266


《藝海溯源:中國繪畫巨匠的時代畫捲》 這是一部宏大的中國繪畫史梳理,它並非僅僅羅列名傢名作,更旨在揭示不同時代背景下,藝術傢們如何以畫筆迴應社會變遷、哲學思潮以及文人心境的跌宕起伏。本書將帶領讀者穿越韆年,從史前岩畫的粗獷神秘,步入魏晉南北朝的玄遠意境,曆經隋唐的恢弘氣象,抵達宋代山水的理性極緻,再到元明清的個性張揚與文人雅趣。我們不僅會欣賞到那些傳世的傑作,更會深入探究其背後凝聚的時代精神、哲學觀念以及藝術傢的個人生命體驗。 第一章:文明的曙光——史前與夏商周的繪畫印記 在文字記錄尚不發達的遠古時代,我們的祖先便以岩壁、陶器為畫布,留下瞭最早的視覺敘事。從分布於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的洞穴壁畫,到新石器時代彩陶紋飾的抽象符號,我們能夠窺見早期人類對自然萬物的觀察、對生命繁衍的祈願,以及樸素的圖騰崇拜。這些原始的藝術錶達,雖顯稚拙,卻蘊含著中華民族早期精神文化的萌芽。 進入夏商周時期,青銅器上的紋飾成為繪畫藝術的重要載體。饕餮紋、龍紋、鳳紋等神秘而極富錶現力的圖案,不僅彰顯瞭王權的威嚴與神權的力量,更透露齣當時社會對宇宙秩序、神靈世界的認知與想象。雖然這一時期的繪畫作品以器物紋飾的形式流傳下來,但其精湛的構圖、嚴謹的綫條以及獨特的審美風格,已足以令後人驚嘆,並為後世的繪畫藝術奠定瞭初步的造型基礎和象徵體係。 第二章:魏晉風骨——玄學清談與人物畫的崛起 魏晉時期,中國社會經曆瞭政治動蕩與文化轉型。“亂世齣英雄,治世齣聖賢”,在社會動蕩不安的背景下,士人階層逐漸興起,玄學思潮盛行,追求精神的自由與個性的解放。這種風氣深刻地影響瞭當時的藝術創作。 人物畫在此時迎來瞭重要的發展。顧愷之、曹不興、陸探微等藝術大師,開始關注人的精神世界,將筆墨從簡單的記錄轉嚮對人物神態、情感的深入刻畫。顧愷之提齣的“以形寫神”,強調通過外在的形象捕捉內在的精神氣質,將人物畫提升到瞭新的藝術高度。《洛神賦圖》便是這一理念的集大成者,畫中人物飄逸的姿態,眼神中流露的哀婉情思,無不展現齣藝術傢對人物內心世界的細膩洞察。同時,佛教藝術的傳入也為人物畫注入瞭新的元素,齣現瞭佛像、菩薩像等宗教題材的繪畫,並吸收瞭西域藝術的技法,使得人物形象更加豐滿、生動。 第三章:大唐氣象——繁盛帝國與壁畫、山水畫的輝煌 隋唐是中國曆史上一個開放、包容、繁榮的時代。強盛的國力、頻繁的對外交流,為繪畫藝術的蓬勃發展提供瞭沃土。唐代繪畫在繼承前代的基礎上,呈現齣雄渾、壯麗、色彩絢爛的時代特色。 人物畫在唐代達到瞭鼎盛。張萱、周昉等畫傢以細膩的筆觸描繪宮廷生活、貴族女子,展現瞭盛唐女性的豐腴之美與雍容華貴的儀態,如《簪花仕女圖》便是典型代錶。閻立本則以其寫實的人物造型和精湛的綫條功力,創作瞭《步輦圖》、《曆代帝王圖》等,將帝王將相的威嚴與風采錶現得淋灕盡緻。 壁畫藝術在唐代更是達到瞭前所未有的高度。敦煌莫高窟、大同雲岡石窟等地的壁畫,規模宏大,內容豐富,色彩鮮艷,不僅是佛教藝術的瑰寶,更是研究唐代社會生活、服飾、建築、民族交往的寶貴資料。這些壁畫展現瞭唐代繪畫技法的多樣性,融閤瞭中原、西域等多種藝術風格,堪稱中華民族藝術的輝煌篇章。 山水畫在此時也開始獨立發展,雖然仍以人物為主,但已齣現對自然景色的描繪,預示著獨立的山水畫時代即將來臨。展子虔的《遊春圖》便是早期山水畫的代錶作,雖然描繪的仍是人物在山水中的活動,但山水的描繪已占據相當的篇幅,顯示齣對自然景象的初步關注。 第四章:宋韻雅緻——理性精神與山水畫的成熟 宋代是中國曆史上一個哲學、藝術、科技都高度發達的時期。宋代人崇尚理性、追求格物緻知,這種精神滲透到藝術創作中,使得宋代繪畫呈現齣精密、寫實、富有哲理的特點。 山水畫在宋代迎來瞭其藝術生命力的巔峰。範寬、郭熙、李唐、馬遠、夏圭等大師,將對自然的觀察提升到哲學高度。他們筆下的山水,不再僅僅是自然的摹寫,更是融入瞭 artist 的內心世界和對宇宙人生規律的體悟。範寬的《溪山行旅圖》以其雄渾壯闊的山勢、嚴謹的筆法,錶現齣巍峨的山巒與渺小的人物,傳遞齣一種對自然偉力的敬畏。郭熙的《早春圖》則以其細膩的筆觸、豐富的層次,描繪齣初春萬物復蘇的生機。宋代山水畫的特點在於其“理性之美”,強調景物的閤理性、結構的嚴謹性,以及對自然光影、氣候變化細緻入微的描繪。 花鳥畫也在宋代得到瞭極大的發展。宋徽宗本人就是一位傑齣的畫傢,他創立的“寫生”畫院,對花鳥畫的寫實性提齣瞭更高要求。黃荃、趙佶、崔白、宋子文等畫傢,以其精湛的技藝,描繪齣栩栩如生的花鳥形象,如《芙蓉錦雞圖》、《瑞鶴圖》等,展現瞭宋代花鳥畫的細膩、典雅與生機。 士大夫階層對繪畫的喜愛,也催生瞭文人畫的初步萌芽,強調筆墨情趣和個人抒懷。 第五章:元韻遺風——民族融閤與水墨的自由 元代是中國曆史上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其統治帶來瞭民族文化的融閤,也影響瞭繪畫藝術的發展。在政治動蕩和社會變革的大背景下,許多文人士大夫選擇退隱山林,寄情於山水,使得繪畫成為他們錶達心誌、抒發情感的重要方式。 元代水墨畫得到瞭極大的發展,強調筆墨的寫意性和錶現力。趙孟頫是元代繪畫的集大成者,他提齣瞭“尚古”的藝術主張,倡導復興唐宋遺韻,並將文人畫的創作理念推嚮瞭新的高度。他的山水畫,筆墨蒼勁,意境高遠,將文人的情懷融入畫中。 黃公望、王濛、倪瓚、吳鎮“元四傢”的齣現,標誌著中國山水畫在筆墨技法和意境營造上達到瞭新的高峰。他們各自以獨特的筆墨風格,錶現瞭對自然景物的深刻理解和個人情感的抒發。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以其渾厚蒼潤的筆墨,描繪齣江南山水的秀美與寜靜;倪瓚的《漁莊鞦景圖》則以其簡淡孤高的風格,展現瞭士人的清高情懷。 元代的人物畫和花鳥畫也各具特色,但總體而言,文人畫的興起,使得繪畫更趨嚮於主觀精神的錶達,筆墨的解放成為重要的發展趨勢。 第六章:明清雅集——個性解放與世俗情懷 明清兩代是中國繪畫史上一個承前啓後、風格紛呈的時期。在社會經濟繁榮、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的背景下,繪畫藝術呈現齣多元化的發展態勢。 明代繪畫,尤以吳門畫派最為突齣。瀋周、文徵明、唐寅、仇英等藝術傢,在繼承元代文人畫的基礎上,更加注重筆墨的趣味和繪畫的裝飾性。瀋周的畫風蒼潤渾厚,文徵明的畫風秀麗典雅,唐寅的人物畫則生動活潑,仇英的人物畫設色艷麗,各具特色,共同構成瞭明代繪畫的輝煌一頁。 同時,宮廷畫院的創作也占據著重要地位,如唐寅曾任職宮廷畫院。江南的市井生活與民間藝術也逐漸融入繪畫創作,錶現齣更加世俗化、生活化的傾嚮。 進入清代,繪畫藝術呈現齣更為復雜的局麵。一方麵,繼承明代文人畫傳統的藝術傢不斷湧現,如“四王”代錶的“正統派”,他們推崇古法,追求筆墨的精妙。另一方麵,一些藝術傢則力求創新,錶現齣強烈的個性。 以揚州為中心的“揚州八怪”,如鄭燮、金農、李方膺等,以其奇特怪誕的畫風、不拘一格的筆墨,打破瞭傳統繪畫的束縛,錶現齣強烈的反叛精神和對現實生活的關注。他們的作品色彩鮮明,構圖大膽,充滿生機與趣味。 海上畫派的齣現,則標誌著中國繪畫藝術進入瞭一個新的時代,更加開放包容,吸收瞭西方繪畫的一些技法和觀念,展現齣更加鮮活的生命力。 本書將通過對這些不同時代、不同風格的繪畫藝術的深入剖析,展現中國繪畫史的壯麗圖景,揭示不同時代藝術傢的心靈軌跡與時代精神的交融。它不僅是一部藝術史的梳理,更是一次穿越時空的文化之旅,帶領讀者領略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藝術智慧與審美情趣。

用戶評價

評分

我必須說,《陳師曾中國繪畫史:彩圖珍藏版》這本書,超齣瞭我所有關於“一本中國繪畫史”的期待。它不僅是一部詳實的學術著作,更是一場跨越韆年的藝術之旅。從書的整體品質來看,它就已經達到瞭“珍藏版”的水準:精美的封麵設計,極具質感的紙張,以及無可挑剔的印刷效果,尤其是那些彩圖,色彩還原度和細節錶現都非常齣色,讓人賞心悅目。陳師曾先生的敘述風格,既有學者的嚴謹,又不失文人的雅趣。他對於不同畫派的形成原因,不同藝術傢的創作風格,以及他們所處的時代背景,都有著深刻的洞察和精闢的分析。我尤其被他對於元代繪畫的解讀所吸引,那種文人畫的崛起,以及濛古族文化與漢族文化交融所帶來的藝術新氣象,都被他描繪得淋灕盡緻。書中對於趙孟頫及其繪畫思想的論述,更是讓我對這位藝術巨匠有瞭全新的認識。這本書不僅僅讓我“知道”瞭中國繪畫史,更是讓我“感受”到瞭中國繪畫的魅力,它讓我明白瞭,中國畫不僅僅是綫條和色彩的組閤,更是文人心靈的寄托,是東方哲學思想的載體。

評分

《陳師曾中國繪畫史:彩圖珍藏版》這本書,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智者,緩緩嚮我打開瞭中國繪畫藝術的宏偉殿堂。單從書籍本身來說,它的裝幀設計就足夠吸引人,厚重的硬殼,細膩的紙張,散發齣一種溫潤的光澤,拿在手裏非常有分量。而書中最令人稱道的,無疑是那些高品質的彩圖,每一幅畫作都色彩鮮明,細節畢現,仿佛能觸摸到畫師的筆觸,感受到畫作的氣韻。陳師曾先生的文字,嚴謹而不失溫度,他不僅僅是梳理瞭繪畫史的脈絡,更是深入探討瞭各個時期繪畫所反映的社會風貌、思想觀念和審美取嚮。我最喜歡他關於明代繪畫的部分,他詳細闡述瞭文徵明、唐寅等人的藝術風格,以及江南地區繪畫發展的繁榮景象。他對這些畫傢的藝術成就和人生際遇的解讀,都充滿瞭人文關懷,讓我對這些古代藝術傢有瞭更加立體和深刻的認識。這本書讓我明白,中國畫不僅僅是簡單的模仿自然,更是畫傢內心世界的錶達,是他們對生命、對自然、對宇宙的感悟。

評分

拿到《陳師曾中國繪畫史:彩圖珍藏版》的時候,我的第一反應是,“哇,這絕對是送禮或者自己收藏的絕佳選擇。”書的整體質感非常棒,從封麵設計到內部排版,都透露著一股沉靜大氣又不失精緻的審美。彩圖的質量尤其令人稱道,那些原本隻在博物館或畫冊中纔能一睹真容的國寶級畫作,在這本書裏被賦予瞭鮮活的生命力。色彩還原度很高,細節處理也十分到位,仿佛能看到筆觸的起伏和墨色的濃淡變化。更讓我驚喜的是,陳師曾先生的論述並沒有流於錶麵,而是深入到每一個時代、每一個流派的核心特徵。他對於不同畫傢創作理念的分析,對於繪畫技法的演進的梳理,都顯得格外有見地。我特彆欣賞他對佛教藝術在中國繪畫中影響的闡述,以及士大夫階層在文人畫發展中的關鍵作用。這些都不是泛泛而談,而是通過具體的作品和史實來佐證,使得論述更加有說服力。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時常會翻到某一頁,對著彩圖,再對照陳師曾先生的文字描述,仿佛置身於畫作之中,與古人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這本書不僅是知識的匯聚,更是一種精神的享受,它讓我重新認識瞭中國繪畫的博大精深,也讓我對傳統文化有瞭更深的敬意。

評分

這是一本讓我沉醉其中,久久不能自拔的《陳師曾中國繪畫史:彩圖珍藏版》。它的厚重感不僅僅體現在紙張和篇幅上,更在於其內容所蘊含的深邃思想。陳師曾先生以其淵博的學識和獨到的視角,為我們呈現瞭一幅波瀾壯闊的中國繪畫發展長捲。他不僅僅是羅列名傢名作,而是將繪畫藝術置於廣闊的社會文化背景中去考察,分析政治變遷、經濟發展、思想潮流對繪畫創作的影響。我特彆欣賞他對於唐代繪畫的論述,從盛唐的雄渾奔放,到中晚唐的細膩典雅,他都進行瞭細緻的梳理和深入的分析,讓我看到瞭一個王朝從鼎盛走嚮轉摺時期的藝術縮影。書中的彩圖印刷質量絕佳,每一幅畫作都栩栩如生,尤其是那些描繪人物的作品,那些細膩的服飾紋樣、生動的錶情神態,都讓我驚嘆於古人的技藝和錶現力。陳師曾先生對於人物畫在不同朝代的演變,其社會功用和審美價值的變化,都有著精彩的論述。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看”畫,更是關於“懂”畫,它引領我進入瞭一個全新的藝術世界,讓我對中國傳統藝術的理解上升到瞭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評分

老實說,我買這本書之前,對中國繪畫史的瞭解僅限於一些零碎的印象。但《陳師曾中國繪畫史:彩圖珍藏版》徹底顛覆瞭我過去的認知。這本書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導遊,帶著我一步步穿越中國繪畫的韆年長河。陳師曾先生的文字功底非常紮實,但又不顯得枯燥晦澀。他善於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將復雜的繪畫史料和理論娓娓道來。我尤其喜歡他對不同時期繪畫主題和錶現手法的對比分析,比如山水畫從寫實到寫意的轉變,花鳥畫從工筆到寫意的演變,以及人物畫在不同朝代社會功能的變化。這些分析讓我對中國繪畫的多元性和發展性有瞭更深刻的認識。書中的彩圖更是錦上添花,每一幅都經過瞭精心的挑選,覆蓋瞭中國繪畫史上的重要時期和代錶性作品。高清的印刷質量讓那些畫作的細節,如綫條的勾勒、色彩的暈染、墨色的層次,都清晰可見,極大地增強瞭閱讀的直觀感受。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仿佛經曆瞭一場視覺與思想的盛宴,我對中國繪畫的理解不再是停留在“好看”的層麵,而是開始觸摸到它背後承載的文化、哲學和藝術精神。

評分

拿到《陳師曾中國繪畫史:彩圖珍藏版》這本書,我整個人就被一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所包裹。首先,這書的“硬實力”擺在那裏:精美的裝幀,觸感極佳的紙張,還有那令人驚嘆的彩圖印刷質量,每一個細節都透露著“珍藏”的誠意。陳師曾先生的筆觸,與其說是學術研究,不如說是藝術的再現。他不僅僅在講述繪畫史,更是在解讀畫作背後的靈魂。我尤其欣賞他對中國繪畫中“氣韻生動”的探討,這種抽象的藝術理念,在他筆下變得具體可感,讓我這個普通讀者也能領略到中國畫的獨特魅力。書中對清代繪畫的梳理,特彆是“揚州八怪”的論述,讓我看到瞭在傳統繪畫體係之外,一股充滿個性和反叛精神的藝術力量。陳師曾先生對他們藝術風格的解讀,以及他們所麵臨的社會環境,都讓我對這些“怪纔”有瞭更深的理解和尊重。這本書讓我明白,中國畫的生命力不僅僅在於傳承,更在於創新和突破,在於每一個時代藝術傢對藝術的不懈追求。

評分

《陳師曾中國繪畫史:彩圖珍藏版》這本書,是一次令人心曠神怡的學術與美學之旅。它的外觀設計就足夠讓人眼前一亮,厚實的硬殼,高質量的紙張,拿在手裏就有一種珍貴感。而最吸引我的,莫過於書中那些經過精心挑選和高清印刷的彩圖,每一幅畫作都如同擁有瞭生命,色彩鮮活,細節豐富,仿佛置身於畫展之中。陳師曾先生的敘述,帶著學者特有的嚴謹,又不乏藝術傢的敏感。他不僅僅是在羅列畫傢的名字和作品,而是深入挖掘瞭每一個時代、每一個流派的文化根源和藝術特色。我特彆喜歡他對於中國繪畫中“寫意”精神的闡述,以及這種精神如何在山水畫、花鳥畫等不同題材中得以體現。書中對近代繪畫的梳理,特彆是對那些在傳統與現代之間探索的藝術傢們的介紹,都讓我看到瞭中國繪畫的活力和韌性。這本書讓我明白,中國畫不僅僅是曆史的遺存,更是不斷發展的活態藝術,它在吸收外來文化的同時,也在不斷地自我更新和創造。

評分

《陳師曾中國繪畫史:彩圖珍藏版》這本書,對於任何一個熱愛中國文化,對傳統藝術抱有好奇心的人來說,都是一份難得的禮物。它的裝幀設計非常用心,厚實的硬殼,優質的紙張,以及高清的彩圖,都讓這本書在視覺和觸覺上都給人以極大的享受。陳師曾先生的論述,嚴謹又不失生動。他不僅僅是梳理瞭繪畫史的脈絡,更是深入挖掘瞭各個時代繪畫的時代精神和文化內涵。我特彆喜歡他對於宋代繪畫的解讀,特彆是理性精神在宋代山水畫中的體現,以及文人畫在宋代的發展壯大。他筆下的趙佶,不僅僅是一個皇帝,更是一個傑齣的藝術傢,他對於花鳥畫的貢獻,以及他獨特的藝術理念,都讓我印象深刻。書中的彩圖,讓這些文字描述變得更加鮮活。那些山水畫的筆墨韻味,花鳥畫的生機盎然,都躍然紙上,讓我仿佛能聽到風吹過竹林的沙沙聲,聞到花草的芬芳。這本書讓我認識到,中國繪畫不僅僅是簡單的“畫”,更是中國人觀察世界、錶達情感、傳承文化的重要方式。

評分

《陳師曾中國繪畫史:彩圖珍藏版》這本書,用“驚艷”來形容一點都不為過。從拿到手那一刻起,就被它沉甸甸的質感和精美的設計所吸引。封麵的設計簡約大氣,內頁的排版也十分考究,重點突齣,閱讀起來非常舒服。而最讓人心動的,無疑是書中的彩圖。這些曆代名傢的精品畫作,經過高質量的印刷,色彩飽滿,細節生動,仿佛穿越瞭時空,近在眼前。我最喜歡的是書中對早期繪畫的梳理,陳師曾先生不僅僅是列舉瞭作品,更是深入分析瞭那個時期人們的思維方式、審美情趣,以及宗教信仰如何影響瞭繪畫的創作。他對佛教傳入對中國繪畫藝術帶來的深遠影響,以及道傢思想如何體現在山水畫的意境營造中,都有非常獨到的見解。我反復閱讀瞭關於顧愷之《洛神賦圖》的章節,陳師曾先生的解讀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立體、更加飽滿的藝術傢形象,以及那幅畫作背後所蘊含的豐富情感和哲學思考。這本書不僅是一部繪畫史的教科書,更像是一本藝術鑒賞指南,它教會我如何去欣賞一幅畫,如何去理解畫傢的用心,如何去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評分

這本《陳師曾中國繪畫史:彩圖珍藏版》簡直是我近期閱讀體驗中的一股清流,一股帶著曆史墨香的激流。首先,從裝幀上看,這本書就透著一股“珍藏”的誠意。硬殼精裝,紙張厚實溫潤,觸感極佳,拿在手裏沉甸甸的,有一種被知識厚度擁抱的感覺。更不用說那些精美的彩圖瞭,那絕對是經過瞭精心挑選和高清印刷,每一幅畫作都色彩飽滿、細節畢現,仿佛能透過紙頁穿越時空,親身感受古人的筆墨神韻。我特彆喜歡書中對不同朝代繪畫風格演變的梳理,不僅僅是簡單的羅列,而是深入剖析瞭當時的社會背景、哲學思想、技術發展如何共同塑造瞭繪畫的走嚮。比如,從魏晉時期的飄逸秀麗,到唐代的雄渾壯麗,再到宋代的雅緻內斂,以及元明清的文人畫崛起,陳師曾先生的敘述條理清晰,邏輯嚴謹,仿佛一位博學的老者在娓娓道來。他不僅僅是介紹畫傢和作品,更重要的是在解讀作品背後的文化密碼。我最印象深刻的是關於“意境”的探討,陳師曾先生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將抽象的繪畫理念轉化為讀者能理解的感受,讓我這個非專業讀者也能窺見中國畫的精髓所在。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繪畫史,更是一扇瞭解中國文化和曆史的窗戶,它讓我對“畫”的理解從錶麵的欣賞,上升到瞭對文化底蘊的體悟。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