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师曾中国绘画史:彩图珍藏版

陈师曾中国绘画史:彩图珍藏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师曾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绘画史
  • 陈师曾
  • 艺术史
  • 绘画
  • 彩图
  • 珍藏版
  • 艺术
  • 文化
  • 历史
  • 美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英典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77502
商品编码:11072660831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6-09-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陈师曾中国绘画史:彩图珍藏版

:39.80元

作者:陈师曾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6-09-01

ISBN:9787550277502

字数:

页码:272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全书从远古时期文字与绘画的起源说起,梳理先秦到清代中国画的发展脉络、技法沿革、题材变迁以及重要的画派、画家等,内容提纲挈领,文字简明扼要,可以使读者对中国历代绘画有一个初步的印象。本次出版精选中国绘画史上的代表画作,随文配图,精致印刷,带领读者漫游国画的缤纷世界。

目录


目 录 n
前 言 n
编·上古史 n
章 三代之绘画——文字与绘画的起源-011 n
第二章 汉代之绘画——画像石的古朴世界-015 n
第三章 六朝之绘画——艺术的超脱-021 n
第四章 魏晋之绘画——传神与风流-025 n
第五章 南北朝之绘画——画分南北-029 n
第六章 隋朝之绘画——蓄势待发-037 n
第二编·中古史 n
章 唐朝之绘画——百花灿烂-043 n
节 唐朝文化概论——唐宋转捩-044 n
第二节 唐朝前期之绘画——渐入佳境-047 n
第三节 唐朝后期之绘画——开创新纪元-051 n
第四节 李思训一家——金碧辉映-053 n
第五节 王维——画中有诗-055 n
第六节 鞍马画家——龙马精神-059 n
第七节 中唐及晚唐之绘画——厄于国乱-062 n
第八节 周昉与赵公佑一家——人物画高峰-064 n
第九节 花鸟画与论画——花鸟画初兴-066 n
第二章 五代之绘画——唐宋转捩-067 n
节 五代绘画概论——画院与院画兴起-068 n
第二节 南唐之绘画——后主好丹青-070 n
第三节 前后蜀之绘画——花鸟画典范-073 n
第四节 五代之山水画——荆关双子星-076 n
第三章 宋代之绘画——气韵生动-079 n
节 宋朝文化总论——文艺复兴-080 n
第二节 宋朝之画院——满朝风雅-082 n
第三节 宋朝画派之沿革——名手辈出-088 n
第四节 宋朝之论画——形似与传神-120 n
第四章 元朝之绘画——文人画兴起-121 n
节 元朝文化概论——弦歌不辍-122 n
第二节 元代绘画之变迁——画派林立-124 n
第三节 四大家——简淡高逸-130 n
第四节 题款及道释画——文人趣味与道释画衰微-134 n
第三编·近世史 n
章 明朝之绘画——再现新气象-139 n
节 明朝文化概论——文化勃兴-140 n
第二节 明朝之画院——竞美两宋-142 n
第三节 山水画之沿革——南北混合-151 n
第四节 浙派——健拔劲锐-153 n
第五节 院体画之一派——轻软优雅-159 n
第六节 吴派——南宗典范-162 n
第七节 道释、风俗画之变迁——嬗递分明-166 n
第八节 花鸟及杂画——写实与写意-170 n
第九节 闺秀、妓女之绘画——闺阁风雅-176 n
第二章 清朝之绘画——新生与挑战-179 n
节 清朝文化概论——隆盛、软化与危机-180 n
第二节 清朝之山水画——南宗独盛-185 n
第三节 人物画之变迁——主题与技法-195 n
第四节 花鸟及杂画——流派迭出-201 n
附 录 n
清代山水之派别-216 n
清代花卉之派别-228 n
中国人物画之变迁-240 n
文人画之价值-252 n
绘画源于实用说-266

作者介绍


陈师曾(1876—1923),又名衡恪,号朽道人、槐堂,江西义宁人(今江西省修水县),美术家、艺术教育家。出身书生门第,清代湖南巡抚陈宝箴之孙,诗人陈三立之子,史学家陈寅恪的兄长。陈师曾善诗文、书法,尤长于绘画、篆刻。著作有《中国绘画史》、《染仓室印集》、《陈师曾先生遗墨》、《陈师曾先生遗诗》等。

文摘


魏晋之绘画——传神与风流 n
n
魏有高贵乡公曹髦(曹髦之迹,独高魏代, 有《祖二疏图》《盗跖图》《黄河流势》《新丰放鸡犬图》, 又有《於陵子黔娄夫妻图》)、杨修、桓范、徐邈,吴则有吴王赵夫人( 丞相赵达妹)、曹不兴,蜀汉则有诸葛亮、诸葛瞻、李意其,然其中惟曹不兴尤显。 n
不兴,吴兴人。赤乌元年,帝游青溪,赤龙自天而下,凌波而行,遂命不兴图之。权使画屏风,误落笔点素,因就以作蝇。既进,权以为生蝇,举手弹之。又连四十尺绢画一像,心敏手运,须臾立成,头面、手足、胸臆、肩背,亡失尺度。不兴尝从天竺僧康僧会见西域佛画仪范,因以写之。不兴之画,为后世人物画之所祖,亦受佛教之影响也。 n
西晋荀勖、张墨称为名手,入东晋则更加多。明帝善书画,以王廙为师,尤长佛像,精鉴识。及胡族入洛阳,魏晋以来名迹概遭焚掠。至明帝再搜集法书名画。其后桓玄篡立,此等名迹悉归桓温家。 n
东晋之名手如卫协、王廙、顾恺之、戴逵戴勃父子、史道硕兄弟,并为世重。而顾恺之、陆探微及宋之张僧繇,并称六朝三大家。卫协,曹不兴之弟子,道释人物冠绝当代。尝作《七佛图》《穆天子宴瑶池图》。谢赫云:“卫协以前之画尚未精微,至卫协始加细密;于形似未优,于骨法则卓然矣。” n
弟子顾恺之,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无锡人。博学有才,所著有《魏晋名流画赞》及《论画》,所画种类极多,自佛像、帝王、将相、烈女以至龙虎、神兽、鹅鹄等,无不俱备。每画人成,或数年不点睛。人问其故,答曰:“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兴宁中,瓦官寺初置,僧众设会,请朝贤鸣刹注疏。其时士大夫莫有过十万者,既至长康,直打刹注百万。长康素贫,众以为大言。后寺众请勾疏,长康曰:“宜备一壁。”遂闭户,往来一月余。所画维摩诘一躯,工毕将欲点睛,乃谓寺僧曰:“日观者请施十万,第二日可五万,第三日可任例责施。”及开户,光照一寺,施者填咽,俄得百万。 n
王廙,字世将,琅邪临沂人,工书画。晋室过江,廙书画,为明帝师。尝作《孔子十弟子图》,以励其兄子羲之。羲之书为古今冠冕,丹青亦妙,有《杂兽图》《临镜自写真图》。其子献之,工草隶,善丹青。温峤、谢安、嵇康、王濛、张收皆以善画称。 n
魏晋间文人弄笔,儒雅风流,耳濡目染,盖一时之风尚然也。且书画同途,善书者类能画。如蔡邕、谢安、王廙、羲之父子,皆以书法,涉及丹青,自能入妙。 n
n
n
n
五代之山水画——荆关双子星 n
n
五代之山水画家有荆浩、关仝、李昇、赵幹诸家。盖画派至荆、关为之一变,是为由唐入宋之桥梁,而绍南宗之衣钵者也。明王肯堂论画,谓六朝之后,至王维、张琛、毕宏、郑虔为之一变,至荆、关又为之一变,至董源、李成、范宽又一变。王世贞亦谓山水至二李一变,荆、关、董、巨再变。 n
荆浩,字浩然,河南沁水人。博通经史,善属文。五季多故,隐于太行之洪谷,自号洪谷子,著《笔法记》一卷。尝语人曰:“吴道子画有笔而无墨,项容有墨而无笔,吾当采二子之所长,成一家之体。”其画皴钩布置得宜,笔意森然,无凝滞之迹。好为云中山顶,四面峻厚;百丈危峰,屹立于青冥之间。故关仝北面事之,而为宋元以来画家之所宗仰。 n
关仝,长安人。早年师荆浩,木石出毕宏,有枝无干。晚年其技大进,多画秋山寒林、村居野渡,绝无市气。设色古淡,与其师荆浩不相上下。人物非其所长,其《仙游图》大石丛立,屹然万仞,色如精铁,上无尘埃,下无粪土,四面斩绝,人迹不通。深严曲涧,有楼观洞府、鸾鹤花竹之胜;杖履遨游,有飘飘羽化之想。隋时既有郑法士山水楼阁、花草点景之画,唐以来人物树木、花卉岩石之画法大为发展,至关仝更见精绝。 n
其余山水道释人物花鸟之外, 画龙有僧传古,墨竹有李夫人。传古,四明人,画龙独得其妙,具三停九似蜿蜒之状。 n
要之,五代五十余年之艺苑,山水画多掬王维之流, 道释多得道玄之秘。征诸史册,朱繇、左礼、王仁寿、李祝、韩虬之徒,大抵皆然。人物如周文矩、燕筠、杜霄、竹梦松,皆师周昉。曹仲元间师顾、陆。花鸟则徐、黄擅美,其技艺进于唐而为宋代兴隆之基础。 n
n
n
n
四大家——简淡高逸 n
n
黄子久名公望,号一峰,又号大痴,常熟人。幼聪敏,应神童科。经史、二氏、九流之学,无不通晓。隐于富春。山水师董、巨,晚年变其法,自成一家。其画格有二:一种作浅绛色者,山头多矾石,笔势雄伟;另一种作水墨者,皴纹极少,笔意尤为简远。 n
王蒙字叔明,吴兴人,号黄鹤山樵,赵松雪之外孙。其画多从赵文敏风韵中来,又泛滥唐宋名家,而以董源、王维为归。山水多至数十重,树木不下数十种,径路迂回,烟霭微茫,曲尽山林幽致。又以赭石和藤黄着山色,好于山头画蓬蓬之草,再以赭色钩出。又,或不着色,惟以赭石着山石、人面及松皮。元代以前,画山水多用湿笔,所谓水晕墨章,自唐及宋皆然。至元季四大家始用干笔,就中倪云林、吴仲圭二家尤重墨法,其他则以浅绛烘染为主。鹿柴氏谓浅绛至董源始行,盛于黄子久,谓之吴装。传于文徵明、沈启南,遂成专尚。云林画疏淡简劲,吴仲圭沉着苍浑,同学董、巨而自立径庭。此等四大家之渴笔抹擦,淡墨渲染,其简淡高逸之风,实启明清两朝之秘龠,绵绵至今犹承其余绪也。 n
倪瓒字元镇,云林其自号也。家故饶于资,轻财好学。尝筑清閟阁,蓄古书画于其中。性甚能介好洁,人号曰倪迂。好僧寺,一住必旬日,篝灯木榻,萧然宴坐,时操纸笔作竹石小景。云林山水着色者甚少,间作一二,绘染深得古法。又画人物极少,惟署“荆蛮民”者一幅而已。

序言


目 录 n
前 言 n
编·上古史 n
章 三代之绘画——文字与绘画的起源-011 n
第二章 汉代之绘画——画像石的古朴世界-015 n
第三章 六朝之绘画——艺术的超脱-021 n
第四章 魏晋之绘画——传神与风流-025 n
第五章 南北朝之绘画——画分南北-029 n
第六章 隋朝之绘画——蓄势待发-037 n
第二编·中古史 n
章 唐朝之绘画——百花灿烂-043 n
节 唐朝文化概论——唐宋转捩-044 n
第二节 唐朝前期之绘画——渐入佳境-047 n
第三节 唐朝后期之绘画——开创新纪元-051 n
第四节 李思训一家——金碧辉映-053 n
第五节 王维——画中有诗-055 n
第六节 鞍马画家——龙马精神-059 n
第七节 中唐及晚唐之绘画——厄于国乱-062 n
第八节 周昉与赵公佑一家——人物画高峰-064 n
第九节 花鸟画与论画——花鸟画初兴-066 n
第二章 五代之绘画——唐宋转捩-067 n
节 五代绘画概论——画院与院画兴起-068 n
第二节 南唐之绘画——后主好丹青-070 n
第三节 前后蜀之绘画——花鸟画典范-073 n
第四节 五代之山水画——荆关双子星-076 n
第三章 宋代之绘画——气韵生动-079 n
节 宋朝文化总论——文艺复兴-080 n
第二节 宋朝之画院——满朝风雅-082 n
第三节 宋朝画派之沿革——名手辈出-088 n
第四节 宋朝之论画——形似与传神-120 n
第四章 元朝之绘画——文人画兴起-121 n
节 元朝文化概论——弦歌不辍-122 n
第二节 元代绘画之变迁——画派林立-124 n
第三节 四大家——简淡高逸-130 n
第四节 题款及道释画——文人趣味与道释画衰微-134 n
第三编·近世史 n
章 明朝之绘画——再现新气象-139 n
节 明朝文化概论——文化勃兴-140 n
第二节 明朝之画院——竞美两宋-142 n
第三节 山水画之沿革——南北混合-151 n
第四节 浙派——健拔劲锐-153 n
第五节 院体画之一派——轻软优雅-159 n
第六节 吴派——南宗典范-162 n
第七节 道释、风俗画之变迁——嬗递分明-166 n
第八节 花鸟及杂画——写实与写意-170 n
第九节 闺秀、妓女之绘画——闺阁风雅-176 n
第二章 清朝之绘画——新生与挑战-179 n
节 清朝文化概论——隆盛、软化与危机-180 n
第二节 清朝之山水画——南宗独盛-185 n
第三节 人物画之变迁——主题与技法-195 n
第四节 花鸟及杂画——流派迭出-201 n
附 录 n
清代山水之派别-216 n
清代花卉之派别-228 n
中国人物画之变迁-240 n
文人画之价值-252 n
绘画源于实用说-266


《艺海溯源:中国绘画巨匠的时代画卷》 这是一部宏大的中国绘画史梳理,它并非仅仅罗列名家名作,更旨在揭示不同时代背景下,艺术家们如何以画笔回应社会变迁、哲学思潮以及文人心境的跌宕起伏。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千年,从史前岩画的粗犷神秘,步入魏晋南北朝的玄远意境,历经隋唐的恢弘气象,抵达宋代山水的理性极致,再到元明清的个性张扬与文人雅趣。我们不仅会欣赏到那些传世的杰作,更会深入探究其背后凝聚的时代精神、哲学观念以及艺术家的个人生命体验。 第一章:文明的曙光——史前与夏商周的绘画印记 在文字记录尚不发达的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便以岩壁、陶器为画布,留下了最早的视觉叙事。从分布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洞穴壁画,到新石器时代彩陶纹饰的抽象符号,我们能够窥见早期人类对自然万物的观察、对生命繁衍的祈愿,以及朴素的图腾崇拜。这些原始的艺术表达,虽显稚拙,却蕴含着中华民族早期精神文化的萌芽。 进入夏商周时期,青铜器上的纹饰成为绘画艺术的重要载体。饕餮纹、龙纹、凤纹等神秘而极富表现力的图案,不仅彰显了王权的威严与神权的力量,更透露出当时社会对宇宙秩序、神灵世界的认知与想象。虽然这一时期的绘画作品以器物纹饰的形式流传下来,但其精湛的构图、严谨的线条以及独特的审美风格,已足以令后人惊叹,并为后世的绘画艺术奠定了初步的造型基础和象征体系。 第二章:魏晋风骨——玄学清谈与人物画的崛起 魏晋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政治动荡与文化转型。“乱世出英雄,治世出圣贤”,在社会动荡不安的背景下,士人阶层逐渐兴起,玄学思潮盛行,追求精神的自由与个性的解放。这种风气深刻地影响了当时的艺术创作。 人物画在此时迎来了重要的发展。顾恺之、曹不兴、陆探微等艺术大师,开始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将笔墨从简单的记录转向对人物神态、情感的深入刻画。顾恺之提出的“以形写神”,强调通过外在的形象捕捉内在的精神气质,将人物画提升到了新的艺术高度。《洛神赋图》便是这一理念的集大成者,画中人物飘逸的姿态,眼神中流露的哀婉情思,无不展现出艺术家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洞察。同时,佛教艺术的传入也为人物画注入了新的元素,出现了佛像、菩萨像等宗教题材的绘画,并吸收了西域艺术的技法,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生动。 第三章:大唐气象——繁盛帝国与壁画、山水画的辉煌 隋唐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开放、包容、繁荣的时代。强盛的国力、频繁的对外交流,为绘画艺术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沃土。唐代绘画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呈现出雄浑、壮丽、色彩绚烂的时代特色。 人物画在唐代达到了鼎盛。张萱、周昉等画家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宫廷生活、贵族女子,展现了盛唐女性的丰腴之美与雍容华贵的仪态,如《簪花仕女图》便是典型代表。阎立本则以其写实的人物造型和精湛的线条功力,创作了《步辇图》、《历代帝王图》等,将帝王将相的威严与风采表现得淋漓尽致。 壁画艺术在唐代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等地的壁画,规模宏大,内容丰富,色彩鲜艳,不仅是佛教艺术的瑰宝,更是研究唐代社会生活、服饰、建筑、民族交往的宝贵资料。这些壁画展现了唐代绘画技法的多样性,融合了中原、西域等多种艺术风格,堪称中华民族艺术的辉煌篇章。 山水画在此时也开始独立发展,虽然仍以人物为主,但已出现对自然景色的描绘,预示着独立的山水画时代即将来临。展子虔的《游春图》便是早期山水画的代表作,虽然描绘的仍是人物在山水中的活动,但山水的描绘已占据相当的篇幅,显示出对自然景象的初步关注。 第四章:宋韵雅致——理性精神与山水画的成熟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哲学、艺术、科技都高度发达的时期。宋代人崇尚理性、追求格物致知,这种精神渗透到艺术创作中,使得宋代绘画呈现出精密、写实、富有哲理的特点。 山水画在宋代迎来了其艺术生命力的巅峰。范宽、郭熙、李唐、马远、夏圭等大师,将对自然的观察提升到哲学高度。他们笔下的山水,不再仅仅是自然的摹写,更是融入了 artist 的内心世界和对宇宙人生规律的体悟。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以其雄浑壮阔的山势、严谨的笔法,表现出巍峨的山峦与渺小的人物,传递出一种对自然伟力的敬畏。郭熙的《早春图》则以其细腻的笔触、丰富的层次,描绘出初春万物复苏的生机。宋代山水画的特点在于其“理性之美”,强调景物的合理性、结构的严谨性,以及对自然光影、气候变化细致入微的描绘。 花鸟画也在宋代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宋徽宗本人就是一位杰出的画家,他创立的“写生”画院,对花鸟画的写实性提出了更高要求。黄荃、赵佶、崔白、宋子文等画家,以其精湛的技艺,描绘出栩栩如生的花鸟形象,如《芙蓉锦鸡图》、《瑞鹤图》等,展现了宋代花鸟画的细腻、典雅与生机。 士大夫阶层对绘画的喜爱,也催生了文人画的初步萌芽,强调笔墨情趣和个人抒怀。 第五章:元韵遗风——民族融合与水墨的自由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其统治带来了民族文化的融合,也影响了绘画艺术的发展。在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的大背景下,许多文人士大夫选择退隐山林,寄情于山水,使得绘画成为他们表达心志、抒发情感的重要方式。 元代水墨画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强调笔墨的写意性和表现力。赵孟頫是元代绘画的集大成者,他提出了“尚古”的艺术主张,倡导复兴唐宋遗韵,并将文人画的创作理念推向了新的高度。他的山水画,笔墨苍劲,意境高远,将文人的情怀融入画中。 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元四家”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山水画在笔墨技法和意境营造上达到了新的高峰。他们各自以独特的笔墨风格,表现了对自然景物的深刻理解和个人情感的抒发。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以其浑厚苍润的笔墨,描绘出江南山水的秀美与宁静;倪瓒的《渔庄秋景图》则以其简淡孤高的风格,展现了士人的清高情怀。 元代的人物画和花鸟画也各具特色,但总体而言,文人画的兴起,使得绘画更趋向于主观精神的表达,笔墨的解放成为重要的发展趋势。 第六章:明清雅集——个性解放与世俗情怀 明清两代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个承前启后、风格纷呈的时期。在社会经济繁荣、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的背景下,绘画艺术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 明代绘画,尤以吴门画派最为突出。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等艺术家,在继承元代文人画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笔墨的趣味和绘画的装饰性。沈周的画风苍润浑厚,文徵明的画风秀丽典雅,唐寅的人物画则生动活泼,仇英的人物画设色艳丽,各具特色,共同构成了明代绘画的辉煌一页。 同时,宫廷画院的创作也占据着重要地位,如唐寅曾任职宫廷画院。江南的市井生活与民间艺术也逐渐融入绘画创作,表现出更加世俗化、生活化的倾向。 进入清代,绘画艺术呈现出更为复杂的局面。一方面,继承明代文人画传统的艺术家不断涌现,如“四王”代表的“正统派”,他们推崇古法,追求笔墨的精妙。另一方面,一些艺术家则力求创新,表现出强烈的个性。 以扬州为中心的“扬州八怪”,如郑燮、金农、李方膺等,以其奇特怪诞的画风、不拘一格的笔墨,打破了传统绘画的束缚,表现出强烈的反叛精神和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他们的作品色彩鲜明,构图大胆,充满生机与趣味。 海上画派的出现,则标志着中国绘画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更加开放包容,吸收了西方绘画的一些技法和观念,展现出更加鲜活的生命力。 本书将通过对这些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绘画艺术的深入剖析,展现中国绘画史的壮丽图景,揭示不同时代艺术家的心灵轨迹与时代精神的交融。它不仅是一部艺术史的梳理,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带领读者领略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艺术智慧与审美情趣。

用户评价

评分

《陈师曾中国绘画史:彩图珍藏版》这本书,对于任何一个热爱中国文化,对传统艺术抱有好奇心的人来说,都是一份难得的礼物。它的装帧设计非常用心,厚实的硬壳,优质的纸张,以及高清的彩图,都让这本书在视觉和触觉上都给人以极大的享受。陈师曾先生的论述,严谨又不失生动。他不仅仅是梳理了绘画史的脉络,更是深入挖掘了各个时代绘画的时代精神和文化内涵。我特别喜欢他对于宋代绘画的解读,特别是理性精神在宋代山水画中的体现,以及文人画在宋代的发展壮大。他笔下的赵佶,不仅仅是一个皇帝,更是一个杰出的艺术家,他对于花鸟画的贡献,以及他独特的艺术理念,都让我印象深刻。书中的彩图,让这些文字描述变得更加鲜活。那些山水画的笔墨韵味,花鸟画的生机盎然,都跃然纸上,让我仿佛能听到风吹过竹林的沙沙声,闻到花草的芬芳。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中国绘画不仅仅是简单的“画”,更是中国人观察世界、表达情感、传承文化的重要方式。

评分

《陈师曾中国绘画史:彩图珍藏版》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智者,缓缓向我打开了中国绘画艺术的宏伟殿堂。单从书籍本身来说,它的装帧设计就足够吸引人,厚重的硬壳,细腻的纸张,散发出一种温润的光泽,拿在手里非常有分量。而书中最令人称道的,无疑是那些高品质的彩图,每一幅画作都色彩鲜明,细节毕现,仿佛能触摸到画师的笔触,感受到画作的气韵。陈师曾先生的文字,严谨而不失温度,他不仅仅是梳理了绘画史的脉络,更是深入探讨了各个时期绘画所反映的社会风貌、思想观念和审美取向。我最喜欢他关于明代绘画的部分,他详细阐述了文徵明、唐寅等人的艺术风格,以及江南地区绘画发展的繁荣景象。他对这些画家的艺术成就和人生际遇的解读,都充满了人文关怀,让我对这些古代艺术家有了更加立体和深刻的认识。这本书让我明白,中国画不仅仅是简单的模仿自然,更是画家内心世界的表达,是他们对生命、对自然、对宇宙的感悟。

评分

拿到《陈师曾中国绘画史:彩图珍藏版》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是,“哇,这绝对是送礼或者自己收藏的绝佳选择。”书的整体质感非常棒,从封面设计到内部排版,都透露着一股沉静大气又不失精致的审美。彩图的质量尤其令人称道,那些原本只在博物馆或画册中才能一睹真容的国宝级画作,在这本书里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色彩还原度很高,细节处理也十分到位,仿佛能看到笔触的起伏和墨色的浓淡变化。更让我惊喜的是,陈师曾先生的论述并没有流于表面,而是深入到每一个时代、每一个流派的核心特征。他对于不同画家创作理念的分析,对于绘画技法的演进的梳理,都显得格外有见地。我特别欣赏他对佛教艺术在中国绘画中影响的阐述,以及士大夫阶层在文人画发展中的关键作用。这些都不是泛泛而谈,而是通过具体的作品和史实来佐证,使得论述更加有说服力。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时常会翻到某一页,对着彩图,再对照陈师曾先生的文字描述,仿佛置身于画作之中,与古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这本书不仅是知识的汇聚,更是一种精神的享受,它让我重新认识了中国绘画的博大精深,也让我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敬意。

评分

这本《陈师曾中国绘画史:彩图珍藏版》简直是我近期阅读体验中的一股清流,一股带着历史墨香的激流。首先,从装帧上看,这本书就透着一股“珍藏”的诚意。硬壳精装,纸张厚实温润,触感极佳,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有一种被知识厚度拥抱的感觉。更不用说那些精美的彩图了,那绝对是经过了精心挑选和高清印刷,每一幅画作都色彩饱满、细节毕现,仿佛能透过纸页穿越时空,亲身感受古人的笔墨神韵。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不同朝代绘画风格演变的梳理,不仅仅是简单的罗列,而是深入剖析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哲学思想、技术发展如何共同塑造了绘画的走向。比如,从魏晋时期的飘逸秀丽,到唐代的雄浑壮丽,再到宋代的雅致内敛,以及元明清的文人画崛起,陈师曾先生的叙述条理清晰,逻辑严谨,仿佛一位博学的老者在娓娓道来。他不仅仅是介绍画家和作品,更重要的是在解读作品背后的文化密码。我最印象深刻的是关于“意境”的探讨,陈师曾先生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抽象的绘画理念转化为读者能理解的感受,让我这个非专业读者也能窥见中国画的精髓所在。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绘画史,更是一扇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的窗户,它让我对“画”的理解从表面的欣赏,上升到了对文化底蕴的体悟。

评分

我必须说,《陈师曾中国绘画史:彩图珍藏版》这本书,超出了我所有关于“一本中国绘画史”的期待。它不仅是一部详实的学术著作,更是一场跨越千年的艺术之旅。从书的整体品质来看,它就已经达到了“珍藏版”的水准:精美的封面设计,极具质感的纸张,以及无可挑剔的印刷效果,尤其是那些彩图,色彩还原度和细节表现都非常出色,让人赏心悦目。陈师曾先生的叙述风格,既有学者的严谨,又不失文人的雅趣。他对于不同画派的形成原因,不同艺术家的创作风格,以及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都有着深刻的洞察和精辟的分析。我尤其被他对于元代绘画的解读所吸引,那种文人画的崛起,以及蒙古族文化与汉族文化交融所带来的艺术新气象,都被他描绘得淋漓尽致。书中对于赵孟頫及其绘画思想的论述,更是让我对这位艺术巨匠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本书不仅仅让我“知道”了中国绘画史,更是让我“感受”到了中国绘画的魅力,它让我明白了,中国画不仅仅是线条和色彩的组合,更是文人心灵的寄托,是东方哲学思想的载体。

评分

老实说,我买这本书之前,对中国绘画史的了解仅限于一些零碎的印象。但《陈师曾中国绘画史:彩图珍藏版》彻底颠覆了我过去的认知。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着我一步步穿越中国绘画的千年长河。陈师曾先生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但又不显得枯燥晦涩。他善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绘画史料和理论娓娓道来。我尤其喜欢他对不同时期绘画主题和表现手法的对比分析,比如山水画从写实到写意的转变,花鸟画从工笔到写意的演变,以及人物画在不同朝代社会功能的变化。这些分析让我对中国绘画的多元性和发展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书中的彩图更是锦上添花,每一幅都经过了精心的挑选,覆盖了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时期和代表性作品。高清的印刷质量让那些画作的细节,如线条的勾勒、色彩的晕染、墨色的层次,都清晰可见,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直观感受。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视觉与思想的盛宴,我对中国绘画的理解不再是停留在“好看”的层面,而是开始触摸到它背后承载的文化、哲学和艺术精神。

评分

《陈师曾中国绘画史:彩图珍藏版》这本书,用“惊艳”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从拿到手那一刻起,就被它沉甸甸的质感和精美的设计所吸引。封面的设计简约大气,内页的排版也十分考究,重点突出,阅读起来非常舒服。而最让人心动的,无疑是书中的彩图。这些历代名家的精品画作,经过高质量的印刷,色彩饱满,细节生动,仿佛穿越了时空,近在眼前。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对早期绘画的梳理,陈师曾先生不仅仅是列举了作品,更是深入分析了那个时期人们的思维方式、审美情趣,以及宗教信仰如何影响了绘画的创作。他对佛教传入对中国绘画艺术带来的深远影响,以及道家思想如何体现在山水画的意境营造中,都有非常独到的见解。我反复阅读了关于顾恺之《洛神赋图》的章节,陈师曾先生的解读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饱满的艺术家形象,以及那幅画作背后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和哲学思考。这本书不仅是一部绘画史的教科书,更像是一本艺术鉴赏指南,它教会我如何去欣赏一幅画,如何去理解画家的用心,如何去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评分

拿到《陈师曾中国绘画史:彩图珍藏版》这本书,我整个人就被一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所包裹。首先,这书的“硬实力”摆在那里:精美的装帧,触感极佳的纸张,还有那令人惊叹的彩图印刷质量,每一个细节都透露着“珍藏”的诚意。陈师曾先生的笔触,与其说是学术研究,不如说是艺术的再现。他不仅仅在讲述绘画史,更是在解读画作背后的灵魂。我尤其欣赏他对中国绘画中“气韵生动”的探讨,这种抽象的艺术理念,在他笔下变得具体可感,让我这个普通读者也能领略到中国画的独特魅力。书中对清代绘画的梳理,特别是“扬州八怪”的论述,让我看到了在传统绘画体系之外,一股充满个性和反叛精神的艺术力量。陈师曾先生对他们艺术风格的解读,以及他们所面临的社会环境,都让我对这些“怪才”有了更深的理解和尊重。这本书让我明白,中国画的生命力不仅仅在于传承,更在于创新和突破,在于每一个时代艺术家对艺术的不懈追求。

评分

《陈师曾中国绘画史:彩图珍藏版》这本书,是一次令人心旷神怡的学术与美学之旅。它的外观设计就足够让人眼前一亮,厚实的硬壳,高质量的纸张,拿在手里就有一种珍贵感。而最吸引我的,莫过于书中那些经过精心挑选和高清印刷的彩图,每一幅画作都如同拥有了生命,色彩鲜活,细节丰富,仿佛置身于画展之中。陈师曾先生的叙述,带着学者特有的严谨,又不乏艺术家的敏感。他不仅仅是在罗列画家的名字和作品,而是深入挖掘了每一个时代、每一个流派的文化根源和艺术特色。我特别喜欢他对于中国绘画中“写意”精神的阐述,以及这种精神如何在山水画、花鸟画等不同题材中得以体现。书中对近代绘画的梳理,特别是对那些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探索的艺术家们的介绍,都让我看到了中国绘画的活力和韧性。这本书让我明白,中国画不仅仅是历史的遗存,更是不断发展的活态艺术,它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也在不断地自我更新和创造。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沉醉其中,久久不能自拔的《陈师曾中国绘画史:彩图珍藏版》。它的厚重感不仅仅体现在纸张和篇幅上,更在于其内容所蕴含的深邃思想。陈师曾先生以其渊博的学识和独到的视角,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中国绘画发展长卷。他不仅仅是罗列名家名作,而是将绘画艺术置于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去考察,分析政治变迁、经济发展、思想潮流对绘画创作的影响。我特别欣赏他对于唐代绘画的论述,从盛唐的雄浑奔放,到中晚唐的细腻典雅,他都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深入的分析,让我看到了一个王朝从鼎盛走向转折时期的艺术缩影。书中的彩图印刷质量绝佳,每一幅画作都栩栩如生,尤其是那些描绘人物的作品,那些细腻的服饰纹样、生动的表情神态,都让我惊叹于古人的技艺和表现力。陈师曾先生对于人物画在不同朝代的演变,其社会功用和审美价值的变化,都有着精彩的论述。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看”画,更是关于“懂”画,它引领我进入了一个全新的艺术世界,让我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