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佛教十三经:楞严经》是一部对中国佛教之禅、净、律、密、教都有着广泛而深刻影响的大乘经典。该经虽有真伪之争,但内容十分宏富,思想体系严密,几乎把大乘佛教所有重要理论都囊括其中,故自问世后,就广泛流行。该经以理、行、果为框架,谓一切众生都有“菩提妙明元心”,但因不明自心清净,故流转生死,如能修禅证道,即可成就无上正等正觉。这一思想对中国佛教的各宗各派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内页插图
目录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卷九
卷十
精彩书摘
译文:
佛继续说道:“阿难,前面我伸臂举拳,你回答说眼睛看见光明拳,那么,这拳的光明因何而有?为何成拳?你因何而见?”阿难说:“由于世尊全身如阎浮檀金色一般,光艳无比,有如大宝山;这是由清净心所生,故有光明。再者,我实以眼睛看见世尊的五轮指,伸臂屈握而成拳相。”佛告诉阿难:“如来现在如实告诉你,凡有智慧的人,应以譬喻而得开悟。阿难,比如我这个拳相,若无我手,就不成我的拳相,若无你眼,就不成你的所见。以你眼根之能见,类比我拳相之屈握,二者道理相同吗?”阿难说:“是的,世尊。若无我眼,就不成我的所见。以我眼根来类比如来拳相,二者的道理相同。”佛告诉阿难:“你说二者道理相同,其实不然。为什么呢?比如无手的人,拳相完全没有了;而那些没有眼的盲人,并不是全无其‘见’。原因何在呢?你试着在路上询问那些盲人:‘你们看见什么了?’那些盲人一定回答说:‘我眼前只见一片黑暗,别无所见。’以此道理来看,是眼前的尘境自暗,见性又何曾亏缺呢?”阿难说:“那些盲人眼前只见黑暗,怎么能成有所见呢?”佛对阿难说:“那些盲人没有眼睛,只看到黑暗,这与有眼人处于暗室中,眼前也是一片黑暗,二者是有区别?还是没有区别?”阿难说:“是的,世尊,处于暗室中的有眼人与那些盲人,二者所见黑暗相比较,原来并无不同。” 佛说:“阿难,若那些盲人,原本眼前全见黑暗,忽然眼睛得到光明,见到眼前尘境中的种种色相,如果这就称为‘眼见’的话,那么,那些处于暗室中的有眼人也是眼前全见黑暗,忽然获得灯光,见到眼前尘境中的种种色相,类似的就应该称为‘灯见’了。如果能够称为‘灯见’的话,灯既然自能有所见,自然就不能称为无情之物的‘灯’,而应该属于有情之物了。再说,既然是灯在看见种种色相,又何关你的事呢?所以应当知道,灯的作用只是显现种种色相,而能够看见种种色相的,是眼而不是灯;同样,眼的作用也只是显现种种色相,而能够看见种种色相的见性,是心而不是眼。”
……
前言/序言
“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这句禅门话语道出了《楞严经》在中国佛教中的特殊地位和影响。本经自唐代中叶译出后便开始流行,宋代之后更是盛行于僧俗、禅教之间,成为汉传大乘佛教的最核心经典之一,是一部对中国佛教之禅、净、教、律、密都有着广泛而深刻影响的大乘经典。
《楞严经》以禅定修习之见、修、行、果为框架,以首楞严大定为中心,系统讲述了见地抉择、禅修法门、菩萨阶位以及七趣因果和五十阴魔等佛法大义,其禅观体系组织得十分严密巧妙,义理宏深,内容丰富,一经在手,见修齐备,因而被誉为佛教“教观之总纲”,素有“佛教全书”之称;其教理和禅观思想,对宋代之后的中国佛教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元代天如惟则法师称之为:“《首楞严经》者,诸佛之慧命,众生之达道,教网之宏纲,禅门之要关也。”明代高僧蒲益智旭在《阅藏知津》中称赞:“此经为宗教司南,性相总要,一代法门之精髓,成佛作祖之正印。”
《楞严经》对于修行开悟、明了宇宙人生实相真理具有特别的意义,是能够使人入门悟道的一部书,也是抱本修行直至证果都需要带在身边的一部书。明代憨山德清大师言:“不知《法华》,则不知如来救世之苦心;不知《楞严》,则不知修心迷悟之关键。”由于经中对于破妄显真、破魔显正以及禅定中出现的种种魔事境界作了非常细致的讲述,故本经历来被公认为是一部禅修宝典、破魔大全。
从唐末五代以来,丛林就盛行“楞严法会”,宋元以后,楞严咒逐步成为丛林早课的中心内容,而《楞严经》的流传和讲习也随之更普遍了。
《楞严经》在唐代译出不久,就流传到了日本、韩国。在藏文《甘珠尔》中有由汉译藏的《大佛顶首楞严经》第十品以及《魔鬼第九》两本,实即本经第九、第十两卷,据学者考证,为西藏前弘期(约当唐代)的译品。清乾隆年间,章嘉呼图克图主持,由衮波却将全经重译成藏文,并刊成汉、满、藏、蒙四体合璧的《首楞严经》全帙。
一本经之翻译和流通
《楞严经》是在唐代中叶于广州制旨寺(今光孝寺)译成汉语,并随后开始流通。唐代著名的佛经目录学家智升将其列入《开元释教录》(编于唐开元十八年〔730〕,是经录中集大成者,宋藏以下诸藏皆依准之)中。自北宋初年第一部雕刊汉文大藏经《开宝藏》起,直至清朝乾隆年间刊刻的《龙藏》,无一例外地将其列入“正藏”加以流通。
关于《楞严经》的传译情况,早在本经流传之初就有不同说法,由此也引起了后世关于本经的真伪之争。智升在《开元释教录》卷九中记载,罗浮山沙门释怀迪“因游广府,遇一梵僧(原注:未得其名),赍梵经一夹,请共译之,勒成十卷,即《大佛顶万行首楞严经》是也。迪笔受经旨兼缉缀文理。其梵僧传经事毕,莫知所之。有因南使,流经至此”。在同书的卷十二、卷十七则简略记为“大唐循州沙门怀迪共梵僧于广州译,新编入录”、“大唐沙门怀迪于广州译”。这就引起了一些学者的误解。智升在其后专门补充译经史迹的《续古今译经图记》中则有了详细记载:“沙门般刺蜜帝,唐云‘极量’,中印度人也。怀道观方,随缘济度,展转游化,达我支那。乃于广州制旨道场居止。众知博达,祈请亦多。利物为心,敷斯秘赜。以神龙元年(705)龙集乙巳五月己卯朔二十三日辛丑,遂于灌顶部诵出一品《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一部十卷。乌苌国沙门弥伽释迦语,菩萨戒弟子前正谏大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笔受,循州罗浮山南楼寺沙门怀迪证译。其僧传经事毕,泛舶西归。有因南使,流通于此。”这一记载,颇为全面,不但补充了《开元释教录》中情况不明的“梵僧”详情,而且增加了弥迦译语、怀迪证译和房融笔受等译经经过。智升在《续古今译经图记》中关于《楞严经》传译的补充资料,被其后的佛教目录家所采用。在稍后释圆照撰写的《贞元新定释教目录》中,关于《楞严经》的传译完全采用了《续古今译经图记》的说法,而不再沿用《开元释教录》的说法。
……
《佛说大佛顶首楞严经》:悟道之阶,定慧之源 《佛说大佛顶首楞严经》,简称《楞严经》,是一部在中国佛教历史上占据极为重要地位的经典。其博大精深的教义,层层递进的论述,以及对修行者心灵的深刻洞察,吸引了无数求道者,成为无数寺院早晚功课的必诵之经。此经不仅是一部阐述深奥佛理的宝典,更是一部指导修行实践的指南,为后世学佛者指明了一条从迷到悟,从凡夫到圣者的光明大道。 缘起与核心:佛陀的慈悲与众生的迷悟 《楞严经》的缘起,源于一次阿难尊者险些破戒的事件。阿难尊者,以多闻著称,但由于定力不足,在托钵乞食时,被摩登伽女的幻术所迷,即将失却梵行。危急时刻,佛陀得知,立即派遣文殊菩萨持《楞严咒》前往解救。此事一出,阿难尊者深感惭愧,认识到闻慧固然重要,但定慧二觉的圆满才是解脱的根本。因此,他诚恳地向佛陀请教:“云何得定?云何得慧?”佛陀应其所请,借此因缘,广阐《楞严经》的义理。 经文的核心,在于揭示“奢摩他”(止)、“三摩”(定)与“禅那”(慧)的精妙结合,即“定慧不二”的圆融之道。佛陀通过层层剖析,指出众生之所以流转生死,迷失本性,皆因妄心杂乱,执着于虚妄的相。而要摆脱这一切,必须从“心”下手,收摄散乱的妄缘,回归清净的自性。 内容结构与次第:从破妄到证真 《楞严经》的结构宏大,内容丰富,共计十卷。其论述次第清晰,逻辑严谨,循序渐进地引导修行者深入理解佛法,最终达到证悟的境界。 卷一:奢摩他义(止)——收摄心猿,安住当下 经文开篇,佛陀便以阿难尊者的困惑为引,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止”的法门。何为“止”?即是止息妄念,收摄散乱的心,将注意力从外界的纷繁景象转向内心。佛陀以种种譬喻,如“风中的烛火”、“浮木沉水”等,说明心念的浮动不定,以及妄心对修行造成的阻碍。在此基础上,佛陀教授了“奢摩他”的修法,强调了以“背舍”法门,即背弃外境的色相,转而观察内心的动静,从而逐渐让心安住下来。这一阶段,重点在于培养专注力,减少无谓的分别与执着,为后续的禅定打下基础。 卷二:三摩义(定)——渐入禅境,体悟空寂 在初步止息妄念之后,《楞严经》便进入了“定”的论述。佛陀在此阶段,进一步指导修行者如何通过精进的禅修,渐次进入更高的禅定境界。经文详细描绘了从“煖、顶、世第一法”等修所成定的过程,并开示了“七趣因果”、“二十五圣因地”等内容,展示了不同修行者因各自的发心和行持,所感得的不同果报,以及圣者们如何从不同的因缘中证悟菩提。此卷的重点在于引导修行者体验心念的寂静,体悟“空”的境界,逐渐放下对色、声、香、味、触、法的执着,减少业缘的牵缠。 卷三:禅那义(慧)——洞察实相,破除虚妄 当定力渐深,心念寂静时,便为“慧”的生起提供了土壤。《楞严经》的第三阶段,便是阐述“慧”的修行。佛陀在此通过“五阴十二处”、“十八界”的分析,层层剥开我们认知的虚妄性。他指出,我们所认为的“我”和“世界”,实则是由地、水、火、风四大和色、受、想、行、识五蕴所构成的,而这些又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本质上是空性的。佛陀进而揭示了“七趣”的众生,无论其形态如何,皆因执着于各种虚妄的相而轮回不已。这一阶段,旨在帮助修行者破除对“我”和“法”的执着,认识到一切现象的无常和空性,从而生起真实的智慧。 卷四:如来妙性与楞严神咒——真如自性与护持正法 《楞严经》的第四卷,是全经的纲领所在,也是其最为核心的部分。佛陀在此揭示了“真心”的本体,即“如来藏性”。此性周遍一切,无生无灭,清净无染,是众生本具的佛性。佛陀以“大佛顶”为喻,说明此真心之广大,超越一切言语和概念。更重要的是,经文在此引入了“楞严咒”。《楞严咒》是佛陀无上甚深的智慧所化现,其威力不可思议,能够破除一切邪恶,驱散魔障,护持正法,助修行者早日证悟。咒语的意义,在于其本身所蕴含的强大能量,能够直接契合修行者的自性,帮助其快速地消业增福,开启智慧。 卷五至卷十:五十阴魔与末法时代——辨别邪正,坚定信心 《楞严经》的后半部分,是佛陀对修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五十阴魔”的详细开示。佛陀通过对五阴境界中种种幻象的辨析,帮助修行者认清哪些是修行中正常的境界,哪些是潜在的魔扰。他指出,众生由于心念的虚妄,很容易在修行中产生种种幻觉、执着,甚至被魔所乘,误入歧途。因此,佛陀详细讲解了各种魔境的相状,以及如何辨别和对治它们。同时,经文也预示了末法时代的到来,强调了《楞严经》在末法时期作为“法灭之前”的重要意义,鼓励修行者坚定信心,珍惜佛法,依教奉行。 《楞严经》的价值与意义:修行指南与心灵解药 《楞严经》之所以在中国佛教中备受尊崇,不仅在于其深刻的哲理,更在于其对修行者实践的指导意义。 破除迷妄的利剑: 经文层层剥开我们对“我”和“世界”的错误认知,揭示了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的虚妄性,帮助修行者破除执着,摆脱轮回的根本原因。 定慧一体的典范: 经文强调“止”、“定”、“慧”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通过学习经文,修行者可以学习到如何次第修习,将定与慧圆融一体,达到最高的觉悟境界。 修行道路的明灯: 《楞严经》提供了详细的修行次第和方法,从初期的止息妄念,到中期的入定体验,再到后期的破除虚妄、体悟空性,为修行者指明了清晰的道路。 末法时代的守护神: 经文预言了末法时代的众生根器浅薄,魔障丛生。《楞严咒》的出现,更是为这个时代提供了强大的护持力量,帮助众生在艰难的环境中坚守正法,不被邪说所惑。 心灵净化的良方: 经文对众生烦恼的根源——妄心的产生和运作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并提供了收摄妄心、回归自性的方法,对于现代人普遍存在的焦虑、烦躁等心理问题,具有极强的疗愈作用。 结语: 《佛说大佛顶首楞严经》是一部集义理、实践、护持于一体的伟大经典。它犹如一座巍峨的宝山,等待着有缘的求道者去探索;它又似一位慈悲的导师,循循善诱,引领我们一步步走向觉悟的彼岸。研习《楞严经》,不仅是理解佛陀的教诲,更是踏上自我净化、摆脱烦恼、获得究竟解脱的光明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