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手稿与珍本图书馆提供,中国大陆首次公开出版。
北伐名将、抗日将领、国民党上次讲述:亲历的北伐、抗日、内战、国民党高层决策内幕,蒋介石与国民党高级将领的恩恩怨怨。
内容简介
张发奎是国民党陆军二级上将,曾任国民党陆军总司令。北伐战争中担任被誉为“铁军”的第四军第十二师师长、军长。抗战时,率部参加了淞沪会战与武汉会战,指挥了桂柳会战及反攻广州之役。
《张发奎口述自传:国民党陆军总司令回忆录》是张发奎晚年向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者口述的自传,因涉及大量敏感人事隐秘,他要求部分章节内容须在自己身后才可发表。传中不仅缕述了张发奎与蒋介石的复杂关系及不同时期张发奎对蒋介石的看法和评论,更道出了国民党内的种种秘密,比较了他跟中国共两党及人物的品格,词锋极为犀利。他对蒋介石、宋美龄、宋子文、白崇禧、汪精卫等的批评,都直言不讳。
《张发奎口述自传:国民党陆军总司令回忆录》访谈者以张发奎私人日记、电报、信函、公文为线索,按年代询问张发奎在每个历史事件中的亲身感受与目击真相,且与有关军政人物的访谈记录、历史文献核对考证;译者为书中涉及的风云人物加注了简历,配印了100多幅珍贵照片、作战地图、战斗序列表等。因此,《张发奎口述自传:国民党陆军总司令回忆录》史料价值弥足珍贵,堪称20世纪中国历史的缩影,也是一部具体而微的北伐、抗日、国共战争史。
作者简介
张发奎,国民党陆军二级上将,曾任国民党陆军总司令。北伐战争中担任被誉为“铁军”的第四军第十二师师长、军长。
蒋介石称张发奎是模范军人,劝张不要搞政治,集中精力于军事任务,前途无量。曾经是汪精卫的信徒,称“只要追随汪精卫,就不会迷失方向”。
在张发奎的部属中可以列出一批中共名将:叶挺、贺龙、叶剑英、林彪、张云逸、周士第……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早年岁月(1896年至1920年5月)
第二章 粤军(1920年5月至10月)
第三章 在广东的军伍生涯(1920年11月至1925年6月)
第四章 军队整编:第十二师(1925年6月至1926年6月)
第五章 北伐中的“铁军”(1926年6月至1927年4月)
第六章 第二次北伐与南昌暴动(1927年4月至8月)
第七章 广州政变与广州暴动;隐退(1927年8月至1929年初)
第八章 从镇压到合作:同桂系的关系(1929年初至1931年5月)
第九章 政治与旅行(1931年5月至1936年初)
第十章 闽赣浙皖边区与苏浙边区(1936年初至1937年7月)
第十一章 淞沪会战与武汉会战(1937年7月至1938年)
第十二章 第四战区(上)(1938年冬至1939年9月)
第十三章 第四战区(下)(1939年10月至1944年春)
第十四章 四战区与越南(1940年至1944年)
第十五章 桂柳会战(1944年春至12月)
第十六章 准备反攻(1944年12月至1945年8月)
第十七章 接收广东(1945年8月中旬至1945年底)
第十八章 广州行营(1946年至1947年)
第十九章 内战失利(1947年11月至1950年)
第二十章 创建第三势力的努力以及类似的牵连(1950年至1962年)
第二十一章 在香港的日子(1949年6月以后)
译注参考书目
译注后记
精彩书摘
我常常去湛江,在那儿我见到陈学谈——当地类似杜月笙的江湖老大,人人叫他“大老爷”。那些日子发生了不少奇怪的事。陈济棠的十一师与我的十二师奉命进攻海南,但我们没有足够的渡海船舶,只能先渡一个师,第四军军部命令陈济棠先渡。由于我师刚刚成立,理应陈济棠先行,但他不肯。我们在第四军军部开会,军长李济深要我先渡。我提出条件:谁先登陆海口就颁三千大洋奖金,李济深同意了。现在回想起来,接受任务时要先开出奖金条款,这当然很不合理。
情报工作方面,当我师接到进击海南的指令后,师部参谋处就在广州湾设立了情报机构,它派遣商人或农民去海南侦察敌情。有时是由我师情报人员训练他们。有时我们派遣参谋人员去收集情报,但次数很少,因为军人很容易被识破——军帽的帽檐会在军人的额头留下深刻的印痕,容易因此泄密,导致穿帮。我军抓到了可疑人员,都是用这一办法来识别是否奸细的。另一原因是我们只能派遣战斗地点的本地人,而参谋人员中难以寻找这类人士。
我们从不同来源获取情报。例如,海南岛西部儋县人王鸿饶同意归附我们,他向我们报告了守军驻地情况。情报费用是由一个特别基金支付的,师部参谋处处长向我报销所需经费,我便从经理处调款,然后向上级呈报核销。
拟订作战计划时,第四军军部决定进击海南岛的战略原则:十二师先发起攻击,军部指挥十一师跟进。按照这些原则,我决定如何完成任务。
我的参谋长指导参谋处拟订作战草案,描绘出不同的行动步骤以及可能遭遇的问题。计划草拟完竣,我就召集会议。参谋长和作战处处长,参与计划的参谋人员以及各团长,甚至驻地不远的团级参谋主任都要出席,保罗当然要到。我先要求他们对作战草案提出意见,我会听取不同意见,但最后决定权在于我。有些师长从来不召开作战会议,而只是咨询他们的参谋长。
参谋处长在拟订作战计划时不需要咨询经理处的意见。在作战会议上,我会向经理处以及其他部门军官征求意见。作出决定后,我就命令经理处作出准备,经理处长向第四军军部领取必要的军火与其他军需物资。他几乎是有求必应,否则我会出面力争。
……
前言/序言
在线试读
《张发奎口述自传》内容相关
张发奎84岁离世,亲历了20世纪中国历史的许多重大事件。他所结交或过招、对抗过的现代名人既有国共两党党政军要员,也有名流绅商、各系军阀、情报特工,甚至帮会豪强、汉奸土匪,还有美英、苏俄在华顾问、官员,越南、朝鲜等国人士,等等。因此,他的自传堪称20世纪中国历史的缩影,也是一部具体而微的北伐、抗日、国共战争史,具有弥足珍贵的史料价值。
风云年代的戎马生涯:一位国军将帅的跌宕往事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位具体历史人物的口述自传,而是试图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二十世纪中国军事画卷,通过深入剖析那个时代国民党陆军体系的运作、战略思想的演变以及将领们的生存哲学,来理解中国近现代军事史的关键脉络。我们将从宏观视角出发,探讨在风云变幻的历史洪流中,一支庞大的陆军如何形成、发展,又如何面对内忧外患,书写其曲折而又充满戏剧性的篇章。 第一章:时代浪潮下的军事萌芽与陆军的构建 二十世纪初,古老的中国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动荡与变革。帝国主义的铁蹄、腐朽的旧制度以及新兴的革命思潮,共同催生了一个对强大军事力量的迫切需求。本书将回溯国民党陆军的起源,追溯其在辛亥革命、护法运动等一系列历史事件中的早期实践。我们将审视,在当时国家积贫积弱的背景下,如何从零开始,借鉴西方军事理念,建立起一支现代意义上的陆军。 军事教育的先行者: 探讨早期军事学堂的建立,如保定军校、黄埔军校等,它们不仅是培养军事人才的摇篮,更是传播新式军事思想的阵地。这些学堂的设立,如何打破旧有的军事传承模式,引入科学的训练方法和战略战术理论?我们将重点关注这些教育机构如何塑造了一代将领的军事素养和政治观念。 建军初期的挑战与探索: 分析国民党陆军在建立初期所面临的巨大困难,包括经费的匮乏、武器装备的落后、以及地方军阀势力的掣肘。在这个过程中,如何通过整编、收编、以及政治军事结合的方式,逐步统一军队,形成统一的指挥体系?我们将深入研究这一时期的军事改革尝试,以及这些尝试对陆军未来发展的影响。 北伐战争的洗礼: 北伐战争是国民党陆军走向成熟的关键一步。本书将以宏观视角回顾这场意义深远的战争,不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对国民党陆军战斗力、组织能力和政治动员能力的一次全面检验。我们将分析在北伐战争中,国民党陆军的战术运用、兵种协同以及后勤保障等方面所展现出的进步,以及这场战争如何巩固了国民党的统治地位,并对中国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二章:曲折中前进:国民党陆军的内战岁月与抗日战争的考验 北伐之后,国民党陆军并未迎来和平发展的时期,而是陷入了漫长的内战。同时,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将中国推向了生死存亡的边缘。这一时期,国民党陆军的战斗力、战略选择以及官兵的精神面貌,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 国共内战的军事博弈: 本书将客观分析国民党陆军在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多次军事较量中的表现。我们将审视国民党陆军在兵力、装备、工业基础等方面的优势,以及在战略战术、政治动员、群众基础等方面的劣势。通过对几次关键战役的复盘,探讨国民党陆军在战略决策上的失误与调整,以及这些内战经历如何深刻影响了其最终的命运。 抗日战争的全面动员与战略防御: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决战。国民党陆军作为当时中国战场的军事主力,承担了巨大的牺牲和责任。本书将聚焦国民党陆军在抗战时期的战略部署,如正面战场的大规模会战,以及在敌后战场配合游击战的策略。我们将分析国民党陆军在艰苦卓绝的抗战条件下,如何克服装备落后、补给困难等重重障碍,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并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将领的担当与困境: 在战争年代,将领的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我们将探讨国民党陆军内部不同派系将领的崛起与沉浮,分析他们在战争中的战略抉择、军事指挥艺术,以及在政治压力下的个人选择。我们也将审视,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他们如何平衡军事职责与个人前途,如何在艰难的政治环境中生存与发展。 第三章:战略思想的演进与军事改革的探索 陆军的强大不仅在于数量和装备,更在于其战略思想的先进性和适应性。本书将深入剖析国民党陆军战略思想的演变过程,以及在其发展过程中所进行的各种军事改革尝试。 西方军事理论的引入与本土化: 早期国民党陆军的军事思想深受西方列强影响,但如何将这些外来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军事思想,是其面临的重要课题。我们将考察国民党陆军对德国军事顾问团、美国军事援助等不同阶段的借鉴,分析这些借鉴如何体现在训练大纲、战术手册以及军事教育中。 兵种建设与现代化尝试: 随着战争形态的演变,陆军的建设也日益走向专业化和现代化。本书将关注国民党陆军在装甲兵、炮兵、空军(陆军航空兵)等兵种的建设与发展。我们将探讨在有限的资源下,如何推进这些兵种的组建、训练和装备更新,以及这些现代化尝试为陆军整体作战能力带来的提升。 军事工业与后勤保障: 陆军的战斗力离不开强大的军事工业基础和高效的后勤保障体系。本书将审视国民党政府在发展兵器工业、弹药生产等方面的努力,以及在战争时期,如何维持庞大军队的物资供应。我们将分析国民党陆军在后勤保障方面的体制与运作,以及这些体系在应对大规模战争时的成效与不足。 第四章:政治与军事的交织:国民党陆军的权力结构与意识形态 国民党陆军的形成与发展,始终与国民党的政治斗争、政治思想紧密相连。陆军不仅是国家机器的暴力工具,更是政治力量博弈的重要平台。 党务与军务的融合: 国民党作为执政党,其党务机构如何渗透和影响军队的政治工作,如何通过思想灌输和组织控制来维护军队的忠诚度,是本书关注的重点。我们将分析国民党在军队中设立的政治委员制度、军事委员会等机构的作用,以及这些机构如何与军事指挥系统相互制约与配合。 派系林立与权力斗争: 在国民党陆军庞大的体系中,各种派系、山头林立。本书将探讨这些派系形成的背景、影响以及它们之间错综复杂的权力斗争。我们将分析这些内部权力斗争如何影响了军队的战略决策、人事任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整体战斗力。 陆军将领的政治生态: 许多国民党陆军将领不仅是军事指挥官,也是活跃的政治人物。本书将深入分析这些将领在政治舞台上的活动,他们如何利用军事力量为政治资本,以及他们在国民党内部的政治站队。我们将探讨,在政治与军事的夹缝中,他们如何权衡利弊,做出关乎自己和国家命运的选择。 第五章:历史的回响与经验的启示 回顾国民党陆军的兴衰历程,不仅是对一段历史的梳理,更是对国家军事建设和战略思维的深刻反思。 战争与和平的辩证法: 通过对国民党陆军在内战和抗战中的表现进行比较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战争的残酷性,以及和平的珍贵。我们将探讨,在不同时期,国民党陆军的战略目标、战争动员以及战后处理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所带来的深远影响。 军事现代化之路的启示: 国民党陆军的军事现代化尝试,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深刻的教训。本书将总结其在引进先进技术、训练现代化人才、建立高效后勤等方面的经验,同时也审视其在改革动力不足、政治干扰过大等方面的不足。这些经验对于我们今天建设强大国防,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历史人物的群像: 本书虽不聚焦于某位具体人物,但将通过对众多将领的经历和选择的描绘,展现那个时代军事人物的群像。他们是中国近现代军事史的亲历者和塑造者,他们的功过是非,值得我们深入探究和反思。 本书力求以史实为基础,运用宏观的视野和深入的分析,呈现国民党陆军在一个世纪变革中所经历的辉煌与坎坷。我们希望通过对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的回顾,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中国近现代军事史的全新视角,并从中汲取历史的智慧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