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手稿與珍本圖書館提供,中國大陸首次公開齣版。
北伐名將、抗日將領、國民黨上次講述:親曆的北伐、抗日、內戰、國民黨高層決策內幕,蔣介石與國民黨高級將領的恩恩怨怨。
內容簡介
張發奎是國民黨陸軍二級上將,曾任國民黨陸軍總司令。北伐戰爭中擔任被譽為“鐵軍”的第四軍第十二師師長、軍長。抗戰時,率部參加瞭淞滬會戰與武漢會戰,指揮瞭桂柳會戰及反攻廣州之役。
《張發奎口述自傳:國民黨陸軍總司令迴憶錄》是張發奎晚年嚮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學者口述的自傳,因涉及大量敏感人事隱秘,他要求部分章節內容須在自己身後纔可發錶。傳中不僅縷述瞭張發奎與蔣介石的復雜關係及不同時期張發奎對蔣介石的看法和評論,更道齣瞭國民黨內的種種秘密,比較瞭他跟中國共兩黨及人物的品格,詞鋒極為犀利。他對蔣介石、宋美齡、宋子文、白崇禧、汪精衛等的批評,都直言不諱。
《張發奎口述自傳:國民黨陸軍總司令迴憶錄》訪談者以張發奎私人日記、電報、信函、公文為綫索,按年代詢問張發奎在每個曆史事件中的親身感受與目擊真相,且與有關軍政人物的訪談記錄、曆史文獻核對考證;譯者為書中涉及的風雲人物加注瞭簡曆,配印瞭100多幅珍貴照片、作戰地圖、戰鬥序列錶等。因此,《張發奎口述自傳:國民黨陸軍總司令迴憶錄》史料價值彌足珍貴,堪稱20世紀中國曆史的縮影,也是一部具體而微的北伐、抗日、國共戰爭史。
作者簡介
張發奎,國民黨陸軍二級上將,曾任國民黨陸軍總司令。北伐戰爭中擔任被譽為“鐵軍”的第四軍第十二師師長、軍長。
蔣介石稱張發奎是模範軍人,勸張不要搞政治,集中精力於軍事任務,前途無量。曾經是汪精衛的信徒,稱“隻要追隨汪精衛,就不會迷失方嚮”。
在張發奎的部屬中可以列齣一批中共名將:葉挺、賀龍、葉劍英、林彪、張雲逸、周士第……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早年歲月(1896年至1920年5月)
第二章 粵軍(1920年5月至10月)
第三章 在廣東的軍伍生涯(1920年11月至1925年6月)
第四章 軍隊整編:第十二師(1925年6月至1926年6月)
第五章 北伐中的“鐵軍”(1926年6月至1927年4月)
第六章 第二次北伐與南昌暴動(1927年4月至8月)
第七章 廣州政變與廣州暴動;隱退(1927年8月至1929年初)
第八章 從鎮壓到閤作:同桂係的關係(1929年初至1931年5月)
第九章 政治與旅行(1931年5月至1936年初)
第十章 閩贛浙皖邊區與蘇浙邊區(1936年初至1937年7月)
第十一章 淞滬會戰與武漢會戰(1937年7月至1938年)
第十二章 第四戰區(上)(1938年鼕至1939年9月)
第十三章 第四戰區(下)(1939年10月至1944年春)
第十四章 四戰區與越南(1940年至1944年)
第十五章 桂柳會戰(1944年春至12月)
第十六章 準備反攻(1944年12月至1945年8月)
第十七章 接收廣東(1945年8月中旬至1945年底)
第十八章 廣州行營(1946年至1947年)
第十九章 內戰失利(1947年11月至1950年)
第二十章 創建第三勢力的努力以及類似的牽連(1950年至1962年)
第二十一章 在香港的日子(1949年6月以後)
譯注參考書目
譯注後記
精彩書摘
我常常去湛江,在那兒我見到陳學談——當地類似杜月笙的江湖老大,人人叫他“大老爺”。那些日子發生瞭不少奇怪的事。陳濟棠的十一師與我的十二師奉命進攻海南,但我們沒有足夠的渡海船舶,隻能先渡一個師,第四軍軍部命令陳濟棠先渡。由於我師剛剛成立,理應陳濟棠先行,但他不肯。我們在第四軍軍部開會,軍長李濟深要我先渡。我提齣條件:誰先登陸海口就頒三韆大洋奬金,李濟深同意瞭。現在迴想起來,接受任務時要先開齣奬金條款,這當然很不閤理。
情報工作方麵,當我師接到進擊海南的指令後,師部參謀處就在廣州灣設立瞭情報機構,它派遣商人或農民去海南偵察敵情。有時是由我師情報人員訓練他們。有時我們派遣參謀人員去收集情報,但次數很少,因為軍人很容易被識破——軍帽的帽簷會在軍人的額頭留下深刻的印痕,容易因此泄密,導緻穿幫。我軍抓到瞭可疑人員,都是用這一辦法來識彆是否奸細的。另一原因是我們隻能派遣戰鬥地點的本地人,而參謀人員中難以尋找這類人士。
我們從不同來源獲取情報。例如,海南島西部儋縣人王鴻饒同意歸附我們,他嚮我們報告瞭守軍駐地情況。情報費用是由一個特彆基金支付的,師部參謀處處長嚮我報銷所需經費,我便從經理處調款,然後嚮上級呈報核銷。
擬訂作戰計劃時,第四軍軍部決定進擊海南島的戰略原則:十二師先發起攻擊,軍部指揮十一師跟進。按照這些原則,我決定如何完成任務。
我的參謀長指導參謀處擬訂作戰草案,描繪齣不同的行動步驟以及可能遭遇的問題。計劃草擬完竣,我就召集會議。參謀長和作戰處處長,參與計劃的參謀人員以及各團長,甚至駐地不遠的團級參謀主任都要齣席,保羅當然要到。我先要求他們對作戰草案提齣意見,我會聽取不同意見,但最後決定權在於我。有些師長從來不召開作戰會議,而隻是谘詢他們的參謀長。
參謀處長在擬訂作戰計劃時不需要谘詢經理處的意見。在作戰會議上,我會嚮經理處以及其他部門軍官徵求意見。作齣決定後,我就命令經理處作齣準備,經理處長嚮第四軍軍部領取必要的軍火與其他軍需物資。他幾乎是有求必應,否則我會齣麵力爭。
……
前言/序言
在綫試讀
《張發奎口述自傳》內容相關
張發奎84歲離世,親曆瞭20世紀中國曆史的許多重大事件。他所結交或過招、對抗過的現代名人既有國共兩黨黨政軍要員,也有名流紳商、各係軍閥、情報特工,甚至幫會豪強、漢奸土匪,還有美英、蘇俄在華顧問、官員,越南、朝鮮等國人士,等等。因此,他的自傳堪稱20世紀中國曆史的縮影,也是一部具體而微的北伐、抗日、國共戰爭史,具有彌足珍貴的史料價值。
風雲年代的戎馬生涯:一位國軍將帥的跌宕往事 本書並非聚焦於某位具體曆史人物的口述自傳,而是試圖勾勒齣一幅波瀾壯闊的二十世紀中國軍事畫捲,通過深入剖析那個時代國民黨陸軍體係的運作、戰略思想的演變以及將領們的生存哲學,來理解中國近現代軍事史的關鍵脈絡。我們將從宏觀視角齣發,探討在風雲變幻的曆史洪流中,一支龐大的陸軍如何形成、發展,又如何麵對內憂外患,書寫其麯摺而又充滿戲劇性的篇章。 第一章:時代浪潮下的軍事萌芽與陸軍的構建 二十世紀初,古老的中國正經曆著前所未有的動蕩與變革。帝國主義的鐵蹄、腐朽的舊製度以及新興的革命思潮,共同催生瞭一個對強大軍事力量的迫切需求。本書將迴溯國民黨陸軍的起源,追溯其在辛亥革命、護法運動等一係列曆史事件中的早期實踐。我們將審視,在當時國傢積貧積弱的背景下,如何從零開始,藉鑒西方軍事理念,建立起一支現代意義上的陸軍。 軍事教育的先行者: 探討早期軍事學堂的建立,如保定軍校、黃埔軍校等,它們不僅是培養軍事人纔的搖籃,更是傳播新式軍事思想的陣地。這些學堂的設立,如何打破舊有的軍事傳承模式,引入科學的訓練方法和戰略戰術理論?我們將重點關注這些教育機構如何塑造瞭一代將領的軍事素養和政治觀念。 建軍初期的挑戰與探索: 分析國民黨陸軍在建立初期所麵臨的巨大睏難,包括經費的匱乏、武器裝備的落後、以及地方軍閥勢力的掣肘。在這個過程中,如何通過整編、收編、以及政治軍事結閤的方式,逐步統一軍隊,形成統一的指揮體係?我們將深入研究這一時期的軍事改革嘗試,以及這些嘗試對陸軍未來發展的影響。 北伐戰爭的洗禮: 北伐戰爭是國民黨陸軍走嚮成熟的關鍵一步。本書將以宏觀視角迴顧這場意義深遠的戰爭,不僅是軍事上的勝利,更是對國民黨陸軍戰鬥力、組織能力和政治動員能力的一次全麵檢驗。我們將分析在北伐戰爭中,國民黨陸軍的戰術運用、兵種協同以及後勤保障等方麵所展現齣的進步,以及這場戰爭如何鞏固瞭國民黨的統治地位,並對中國政治格局産生瞭深遠影響。 第二章:麯摺中前進:國民黨陸軍的內戰歲月與抗日戰爭的考驗 北伐之後,國民黨陸軍並未迎來和平發展的時期,而是陷入瞭漫長的內戰。同時,日本軍國主義的侵略,將中國推嚮瞭生死存亡的邊緣。這一時期,國民黨陸軍的戰鬥力、戰略選擇以及官兵的精神麵貌,都麵臨著前所未有的嚴峻考驗。 國共內戰的軍事博弈: 本書將客觀分析國民黨陸軍在與中國共産黨領導的人民軍隊的多次軍事較量中的錶現。我們將審視國民黨陸軍在兵力、裝備、工業基礎等方麵的優勢,以及在戰略戰術、政治動員、群眾基礎等方麵的劣勢。通過對幾次關鍵戰役的復盤,探討國民黨陸軍在戰略決策上的失誤與調整,以及這些內戰經曆如何深刻影響瞭其最終的命運。 抗日戰爭的全麵動員與戰略防禦: 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決戰。國民黨陸軍作為當時中國戰場的軍事主力,承擔瞭巨大的犧牲和責任。本書將聚焦國民黨陸軍在抗戰時期的戰略部署,如正麵戰場的大規模會戰,以及在敵後戰場配閤遊擊戰的策略。我們將分析國民黨陸軍在艱苦卓絕的抗戰條件下,如何剋服裝備落後、補給睏難等重重障礙,與日軍展開殊死搏鬥,並付齣瞭慘痛的代價。 將領的擔當與睏境: 在戰爭年代,將領的命運與國傢命運緊密相連。我們將探討國民黨陸軍內部不同派係將領的崛起與沉浮,分析他們在戰爭中的戰略抉擇、軍事指揮藝術,以及在政治壓力下的個人選擇。我們也將審視,在戰火紛飛的年代,他們如何平衡軍事職責與個人前途,如何在艱難的政治環境中生存與發展。 第三章:戰略思想的演進與軍事改革的探索 陸軍的強大不僅在於數量和裝備,更在於其戰略思想的先進性和適應性。本書將深入剖析國民黨陸軍戰略思想的演變過程,以及在其發展過程中所進行的各種軍事改革嘗試。 西方軍事理論的引入與本土化: 早期國民黨陸軍的軍事思想深受西方列強影響,但如何將這些外來理論與中國實際相結閤,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軍事思想,是其麵臨的重要課題。我們將考察國民黨陸軍對德國軍事顧問團、美國軍事援助等不同階段的藉鑒,分析這些藉鑒如何體現在訓練大綱、戰術手冊以及軍事教育中。 兵種建設與現代化嘗試: 隨著戰爭形態的演變,陸軍的建設也日益走嚮專業化和現代化。本書將關注國民黨陸軍在裝甲兵、炮兵、空軍(陸軍航空兵)等兵種的建設與發展。我們將探討在有限的資源下,如何推進這些兵種的組建、訓練和裝備更新,以及這些現代化嘗試為陸軍整體作戰能力帶來的提升。 軍事工業與後勤保障: 陸軍的戰鬥力離不開強大的軍事工業基礎和高效的後勤保障體係。本書將審視國民黨政府在發展兵器工業、彈藥生産等方麵的努力,以及在戰爭時期,如何維持龐大軍隊的物資供應。我們將分析國民黨陸軍在後勤保障方麵的體製與運作,以及這些體係在應對大規模戰爭時的成效與不足。 第四章:政治與軍事的交織:國民黨陸軍的權力結構與意識形態 國民黨陸軍的形成與發展,始終與國民黨的政治鬥爭、政治思想緊密相連。陸軍不僅是國傢機器的暴力工具,更是政治力量博弈的重要平颱。 黨務與軍務的融閤: 國民黨作為執政黨,其黨務機構如何滲透和影響軍隊的政治工作,如何通過思想灌輸和組織控製來維護軍隊的忠誠度,是本書關注的重點。我們將分析國民黨在軍隊中設立的政治委員製度、軍事委員會等機構的作用,以及這些機構如何與軍事指揮係統相互製約與配閤。 派係林立與權力鬥爭: 在國民黨陸軍龐大的體係中,各種派係、山頭林立。本書將探討這些派係形成的背景、影響以及它們之間錯綜復雜的權力鬥爭。我們將分析這些內部權力鬥爭如何影響瞭軍隊的戰略決策、人事任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瞭其整體戰鬥力。 陸軍將領的政治生態: 許多國民黨陸軍將領不僅是軍事指揮官,也是活躍的政治人物。本書將深入分析這些將領在政治舞颱上的活動,他們如何利用軍事力量為政治資本,以及他們在國民黨內部的政治站隊。我們將探討,在政治與軍事的夾縫中,他們如何權衡利弊,做齣關乎自己和國傢命運的選擇。 第五章:曆史的迴響與經驗的啓示 迴顧國民黨陸軍的興衰曆程,不僅是對一段曆史的梳理,更是對國傢軍事建設和戰略思維的深刻反思。 戰爭與和平的辯證法: 通過對國民黨陸軍在內戰和抗戰中的錶現進行比較分析,我們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戰爭的殘酷性,以及和平的珍貴。我們將探討,在不同時期,國民黨陸軍的戰略目標、戰爭動員以及戰後處理的差異,以及這些差異所帶來的深遠影響。 軍事現代化之路的啓示: 國民黨陸軍的軍事現代化嘗試,既有成功的經驗,也有深刻的教訓。本書將總結其在引進先進技術、訓練現代化人纔、建立高效後勤等方麵的經驗,同時也審視其在改革動力不足、政治乾擾過大等方麵的不足。這些經驗對於我們今天建設強大國防,仍具有重要的藉鑒意義。 曆史人物的群像: 本書雖不聚焦於某位具體人物,但將通過對眾多將領的經曆和選擇的描繪,展現那個時代軍事人物的群像。他們是中國近現代軍事史的親曆者和塑造者,他們的功過是非,值得我們深入探究和反思。 本書力求以史實為基礎,運用宏觀的視野和深入的分析,呈現國民黨陸軍在一個世紀變革中所經曆的輝煌與坎坷。我們希望通過對這段波瀾壯闊的曆史的迴顧,能夠為讀者提供一個理解中國近現代軍事史的全新視角,並從中汲取曆史的智慧與啓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