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SL 586-2012):地下水数据库表结构及标识符 [Structure and Identifier for Groundwater Database]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SL 586-2012):地下水数据库表结构及标识符 [Structure and Identifier for Groundwater Database]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编
图书标签:
  • 水利
  • 地下水
  • 数据库
  • 标准
  • SL586-2012
  • 数据结构
  • 标识符
  • 行业标准
  • 中国
  • 水文地质
  • 信息管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ISBN:155084.947
版次:1
商品编码:11080483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Structure and Identifier for Groundwater Database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9
字数:12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SL 586-2012):地下水数据库表结构及标识符》是水利技术标准体系中的水利信息化专业门类标准之一,是地下水数据库表结构及标识符设计的基本规则,根据水利部水利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按照《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GB/T 1.1-2009)和《水利信息数据库表结构及标识符编制规范》(SL 478-2010)的要求进行编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SL 586-2012):地下水数据库表结构及标识符》共6章,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表结构设计的一般规定和基本内容;
——标识符设计的一般规定和基本内容;
——基本信息类、监测信息类、整编信息类、试验信息类、分区信息类、分析评价类6大类信息的表结构及标识符。

目录

前言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4 表结构设计
4.1 一般规定
4.2 基本内容

5 标识符设计
5.1 一般规定
5.2 基本内容

6 数据库表结构
6.1 基本信息类
6.2 监测信息类
6.3 整编信息类
6.4 试验信息类
6.5 分区信息类
6.6 分析评价类

附录A (资料性附录)辅助信息表
附录B (资料性附录)表标识符索引
附录C (资料性附录)字段标识符索引

前言/序言


好的,根据您的要求,以下是关于其他图书的详细简介,内容完全独立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SL 586-2012):地下水数据库表结构及标识符》。 --- 《水利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解读与应用实例 本书深入剖析了国家标准《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在水利工程领域的具体应用和解读。水利工程结构,如大坝、水闸、堤防等,其安全性和可靠性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稳定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在全球地震活动日益频繁的背景下,科学、合理的抗震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本书首先系统回顾了抗震设计的基本理论,包括地震动输入、场地类别划分、结构抗震性能目标等核心概念。重点阐述了针对水工建筑物特点的地震作用分析方法,区别于一般民用建筑的特殊要求。书中详尽解读了规范中关于不同级别地震作用下,结构进行弹性设计、弹塑性分析以及极限状态验算的技术细节。例如,针对重力坝、拱坝在不同荷载组合下的稳定性分析,规范提出了明确的计算框架和安全系数要求,本书对此进行了细致的剖析和工程实例的佐证。 在结构材料应用方面,本书着重讨论了水工混凝土和钢筋在抗震设计中的特殊要求。混凝土的抗裂性能、钢筋的延性要求以及二者在界面处的协同工作能力,是确保水工结构在地震作用下不发生脆性破坏的关键。书中结合大量工程案例,演示了如何根据工程场地的抗震设防烈度,合理选择材料等级和配筋率,以满足规范规定的抗震设防目标。 核心章节内容概述: 1. 地震作用的确定与场地效应分析: 详细讲解了如何根据工程所在地点的地震危险性评价结果,确定设计地震动参数,并结合场地地质条件,进行场地反应分析,为结构施加准确的地震荷载。 2. 水工结构抗震分析方法: 对比了线弹性分析、反应谱法、时程分析在水利工程抗震设计中的适用性。特别针对高坝体和深厚冲积层上的结构,阐述了非线性动力分析在评估结构震后剩余功能上的重要性。 3. 关键水工构筑物的抗震设计细则: 包含了对不同类型水闸(如船闸、泄洪闸)的抗震构造措施,对堤防和护岸的抗震稳定分析,以及对地下引水隧洞的围岩稳定性与衬砌抗震设计。书中提供了大量的构造图示和设计参数取值建议。 4. 抗震性能化评估与加固技术: 在规范框架下,探讨了如何对现有水利工程进行抗震性能评估,并针对评估中发现的薄弱环节,提出了针对性的结构加固和改造技术方案,例如针对面板堆石坝的面板拉伸缝处理、混凝土坝体的裂缝控制等。 本书的编写风格严谨、逻辑清晰,理论深度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它不仅是从事水利工程抗震设计的工程师、设计人员必备的参考手册,也是相关科研人员和高校师生深入理解我国水利抗震设计体系的权威性读物。通过阅读本书,读者能够全面掌握应用GB 50011-2010标准指导水利工程抗震设计的全过程,有效提升水利基础设施的抗灾能力。 --- 《现代水资源评价与管理:理论、方法与案例》 本书全面系统地梳理了当代水资源科学研究的前沿进展和水资源管理实践的最新动态,旨在提供一个整合性的视角来理解和应对全球日益复杂的水资源挑战。 全书内容涵盖了水资源评价的理论基础、先进的监测与模拟技术,以及可持续的水资源管理策略。它不仅关注水资源的自然循环过程,更侧重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干扰、水资源供需平衡的调控,以及水环境的保护与修复。 理论基础部分着重阐述了流域水文过程的数学模型构建,特别是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转化的耦合模拟技术。书中详细介绍了如SWAT(土壤与水体普遍尺度模型)、MODFLOW等主流水文模型在不同尺度下的参数率定、敏感性分析及不确定性评估方法。对于水资源承载力的概念,本书进行了深入的哲学和工程学探讨,提出了多目标优化下的承载力动态评估框架。 评价与监测技术方面,本书介绍了遥感技术(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在水资源空间分布监测中的应用,特别是基于卫星数据的蒸散发反演、积雪储量估算和地下水储量变化监测的新进展。同时,也关注了现代水文仪器,如新型水位计、ADCP(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在精确流量测量中的应用,强调了数据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水资源管理实践是本书的另一核心。书中详细分析了当前水资源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水资源短缺、水污染、水生态退化以及气候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针对这些问题,本书提出了基于水资源综合管理(IWRM)原则的解决方案。重点介绍了水权交易、水价形成机制的改革、非常规水源(如再生水、雨水集蓄利用)的开发利用策略。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书提供了多个具有代表性的流域管理案例分析。这些案例来自不同地理区域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或地区,涵盖了水资源短缺地区的定额管理、跨界河流的水资源分配谈判,以及遭受严重水污染地区的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实践。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剖析,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理论模型如何转化为实际的政策工具,以及管理决策过程中利益相关者的协调机制。 本书结构严谨,语言专业,配有大量图表和实际数据支持,是水利工程、环境工程、地理信息科学等相关领域专业人士进行高级学习和实际工作的宝贵资源。它为读者构建了一个理解和驾驭复杂水资源系统的知识体系。 --- 《水工建筑物材料学:高性能混凝土与新型结构材料》 本书聚焦于现代水利工程建设中对材料性能的严苛要求,是水工材料科学领域的专业著作。随着工程规模的增大和服役环境的日益复杂(如高寒、高盐碱环境),传统材料已难以满足要求,高性能化和新型化成为必然趋势。 全书围绕水工混凝土的耐久性、强度、抗冻融、抗渗透性等关键性能指标展开深入论述,同时扩展到对新型工程材料的介绍和应用研究。 在水工混凝土方面,本书详尽阐述了影响混凝土性能的微观机理。从原材料的选择(如水泥熟料矿物组成、细骨料的形态级配)到配合比设计(尤其是高性能外加剂的使用,如高性能减水剂、引气剂),无不体现了精细化控制的理念。书中用大量的电镜扫描图和X射线衍射分析结果,直观展示了掺合料(如粉煤灰、硅灰、偏硅酸盐等)对水泥水化产物形貌和孔隙结构的影响,并将其与宏观力学性能、耐久性能的变化趋势联系起来。 耐久性是本书的重中之重。针对水利工程暴露于水环境的特点,本书系统梳理了混凝土的抗氯离子渗透、抗硫酸盐侵蚀、抗碱骨料反应(ASR)的机理及预防措施。对于目前广泛应用的高坝体,书中详细介绍了“温拌混凝土”或“低放热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思路,确保大体积浇筑体的温度应力控制在安全范围内,避免产生温度裂缝。 新型材料的应用与探索部分,本书将视野拓宽到其他高潜力工程材料。这包括: 1.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RP)在水工结构中的应用: 阐述了FRP筋材的力学性能、耐腐蚀性,以及其在预应力锚索、支护结构中的应用潜力。 2. 自密实混凝土(SCC)在复杂结构中的应用: 重点讨论了SCC的流动性、粘滞性及其在密集配筋的闸室、泵站等构件中的浇筑优势,以及如何通过调整粘滞性指标来保证其在水下浇筑时的稳定性。 3. 岩土工程与界面处理材料: 介绍了用于大坝基础防渗和边坡加固的高性能灌浆材料、注浆浆液的配比设计原则,以及这些材料在复杂地质条件下的适用性评估。 本书的特色在于将材料的本构关系、微观结构特征与工程实践中的材料性能退化模型紧密结合。通过大量的实验数据和工程现场的质量控制案例,为工程师提供了从材料选择、试验验证到施工质量控制的全流程指导。它不仅是材料学研究人员的案头参考,更是水利工程材料工程师的实用技术手册。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地下水资源评价工作的专业人员,我更关心的是标准对于“动态数据”和“静态数据”的区分处理。地下水信息是复杂的,它既包括了诸如含水层岩性、井的结构参数这类相对固定的信息(静态),也包含了水位、流量、水质参数等随时间变化的实时或定期监测数据(动态)。这本书在表结构设计上是否能有效地将这两类数据分离存储、高效关联,是我非常关注的一个点。如果两者混杂,查询效率必然低下。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个优雅的解决方案,例如,通过主外键关系清晰地将水井的基本信息与一系列时间序列的监测记录挂钩。如果能进一步明确对历史数据的版本控制和修订记录的管理规范,那就更完美了。毕竟,地下水研究往往需要回溯很长时间段的数据,确保我们分析的是经过验证的、准确的历史快照,而不是被误操作修改的“当前”值,这才是确保科研和决策严谨性的基础。

评分

从信息管理的宏观角度来看,SL 586—2012的意义在于它搭建了一个自上而下的数据治理框架。很多时候,地方上自建的数据库系统虽然在局部非常管用,但一旦需要汇集到省级或国家级的平台进行宏观调控或应急响应时,数据的兼容性问题就会凸显出来。这本标准通过制定统一的“骨架”——即数据库的表名、字段名、数据类型约束——实际上是在推行一种自上而下的数据治理。这不仅是技术人员的工作,更是管理层需要认可和推行的政策。我注意到标准中对数据质量控制模块的提及,虽然可能没有在表结构层面直接体现出复杂的质量算法,但清晰的结构定义本身就是质量控制的第一步,它定义了什么样的数据是“合格”的输入。这对于提高基层填报人员的规范意识,减少人为错误导致的“脏数据”,具有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

评分

说实话,初次接触这本标准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是有点枯燥和技术化,毕竟它大量篇幅都在讨论数据库的逻辑结构和物理实现细节。但随着我开始尝试将我们手头的一个老旧的、基于Access的小型监测系统迁移到更现代的数据库平台上时,这本书的价值才真正显现出来。它提供的“标识符”体系,尤其是那些用于区分不同类型水质监测点、不同观测时段的编码规则,简直就是救星。过去,我们为了区分不同的监测项目,经常需要增加冗余的备注字段,或者干脆使用难以理解的缩写。现在,标准里清晰地界定了每一个关键实体的唯一标识,这意味着未来不同部门的人员即便对具体项目不熟悉,也能通过规范的ID码快速锁定数据源和属性,这对于数据溯源和审计工作至关重要。它迫使我们思考:我们真的理解我们所存储的每一个数据点背后的“含义”吗?标准强迫数据使用者和管理者必须达成共识,这种强制性的协同作用,远比单纯的技术文档要来得有力量。

评分

这本规范的发布,对于长期在水利领域摸爬滚打的我们来说,简直就是久旱逢甘霖。多年来,地下水数据管理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各地方、各部门的数据标准五花八门,字段命名更是千奇百怪,每次需要进行跨区域、跨项目的综合分析时,光是数据清洗和格式转换就能耗费大量人力物力。SL 586—2012的出现,明确了一个统一的“中文语法”来描述地下水信息,这极大地降低了信息孤岛的隔阂。我特别欣赏其中对基础地质参数、水文地球化学指标的细致划分和编码要求,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名称统一,更是一种深度的数据语义的标准化。比如,它对观测井深度的精度要求、对采样时间戳的统一格式规定,这些细节恰恰是影响后期模型精度和对比有效性的关键点。我希望能看到更多实际应用案例,比如某个省份是如何在一年内完成存量数据的迁移和清洗工作的,这对于我们准备着手进行内部数据治理的团队来说,具有极高的实操参考价值。总而言之,这是一套立足于工程实际、着眼于长远数据资产管理的重量级标准,它的价值绝不局限于“表结构”本身,而在于构建一个可持续、可互操作的地下水信息生态系统。

评分

阅读这套标准,我感受到了制定者在平衡“通用性”与“专业性”之间的良苦用心。地下水系统的复杂性在于其地域差异巨大,从喀斯特地貌到冲积平原,从寒冷冻土区到热带岩溶区,信息需求千差万别。一个过于简化的标准无法适应复杂的需求,而一个过于繁琐的标准又会让基层难以推广实施。这本书在设计表结构时,显然采用了模块化和可扩展性的思路。它规定了核心的、所有地区都必须遵守的基础字段集,同时预留了足够的扩展空间,允许地方根据自身特色(比如特有的矿化类型、特定的污染源指标)自定义附加字段。这种“硬约束”与“软扩展”相结合的方式,是确保标准能够真正落地、而非流于形式的关键。希望后续的解读和培训能够更侧重于如何利用标准中的扩展机制,既保证了国家层面的互联互通,又尊重了区域专业数据的深度和多样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