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SL 212-2012·替代 SL 212-98):水工预应力锚固设计规范 [Design Specification for Hydraulic Prestressed Anchorage]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SL 212-2012·替代 SL 212-98):水工预应力锚固设计规范 [Design Specification for Hydraulic Prestressed Anchorage]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编
图书标签:
  • 水利工程
  • 预应力
  • 锚固
  • 设计规范
  • 混凝土结构
  • 岩土工程
  • 工程标准
  • SL212-2012
  • 水工结构
  • 行业标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ISBN:155084.973
版次:1
商品编码:11094586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Design Specification for Hydraulic Prestressed Anchorage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2-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82
字数:74000
正文语种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SL 212-2012·替代 SL 212-98):水工预应力锚固设计规范》共8章19节153条和1个附录,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总则;——术语和符号;——般规定;——锚固体系设计;——边坡锚固设计;——地下洞室锚固设计;——水工建筑物锚固设计;——安全监测设计与试验。对原标准修订的主要内容如下——增加了压力分散型和拉压复合型锚索等新型锚索的内容;——增加了土质边坡锚固设计的内容;——增加了岩壁吊车梁锚固设计的内容;——将原标准水工建筑物锚固设计中的“水工建筑物的补强加固”修订为“混凝土坝锚固”;——增加了水工隧洞混凝土衬砌环形预应力锚索等内容;——取消原标准附录B监测内容与项目,将原标准附录A
“预应力锚杆锚固试验规定”修订为“锚索承载能力试验”。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SL 212-2012·替代 SL 212-98):水工预应力锚固设计规范》与原标准相比,保留了12条,修改了71条,新增加70条。体现了预应力锚固技术的新进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SL 212-2012·替代 SL 212-98):水工预应力锚固设计规范》为全文推荐。

内页插图

目录

1 总则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语
2.2 符号

3 一般规定
3.1 基本资料
3.2 材料
3.3 锚固设计的基本要求

4 锚固体系设计
4.1 锚索体的选择
4.2 锚索体设计
4.3 锚固段的结构设计
4.4 锚头的结构设计
4.5 预应力锚索的防护设计
4.6 张拉程序设计

5 边坡锚固设计
5.1 岩质边坡锚固
5.2 土质边坡锚固

6 地下洞室锚固设计
6.1 地下洞室锚固
6.2 岩壁吊车梁锚固

7 水工建筑物锚固设计
7.1 混凝土坝锚固
7.2 预应力混凝土闸墩锚固
7.3 闸室、消力池(塘)和挡墙锚固
7.4 水工隧洞混凝土衬砌环形预应力锚索

8 安全监测设计与试验
附录A 锚索承载能力试验
标准用词说明
条文说明

精彩书摘

1 确定锚固范围和锚固深度。
2 选择锚固方式。
3 计算锚固力。
4 确定预应力锚索数量,选择布置方式。
5 确定锚索结构型式及各项参数。
6 绘制工程锚固设计布置图和结构图,并编制技术要求。
7 提出处于复杂地质条件下的锚固段处理措施。
8 进行锚固监测设计。
3.3.2 预应力锚索的锚固范围和施加的锚固力应根据工程地质勘察资料、软弱结构面的位置、产状和力学性质或结构物的受力状况等,按稳定分析结果确定。
3.3.3 单根预应力锚索的设计张拉力及超张拉力,应根据以下因素确定:
1 保证被锚固结构物安全运行需要的总锚固力。
2 围岩流变或混凝土徐变及钢材松弛可能产生的应力损失。
3 锚固介质和胶结材料力学指标。
4 预应力锚索材料力学指标。
5 锚夹具的类型、张拉设备出力和施工场地条件。
3.3.4 预应力锚索的数量,应根据总锚固力和单根预应力锚索设计锚固力确定。
3.3.5 对边坡、地下洞室和基础锚固所采用的预应力锚索,其长度应根据潜在破坏面的位置和在稳定的介质中的安全胶结长度等条件确定。
3.3.6 对于水工建筑物加固采用的预应力锚索,其长度应根据结构物尺寸和应力分析结果确定。
3.3.7 岩体锚固中的预应力锚索应按以下原则布置:
1 锚索的布置应能提供均匀的锚固力。应根据锚索的数量、施工条件、工艺要求,选用方形、梅花形、矩形或菱形布置。
2 预应力锚索的轴线方向,宜按最优锚固角布置。
3 当采用群锚时,相邻预应力锚索的锚固段宜错开布置,必要时可调整锚索角度。
3.3.8 水工建筑物中的预应力锚索应按以下原则布置:
1 闸墩中的预应力锚索,应根据闸墩的结构形式、锚块形式、闸墩的应力分布和施工条件,经综合比较确定。
2 混凝土预应力衬砌中的环形锚索,应根据应力分析的结果、采用的锚索材料种类和施工条件确定。
……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水利工程中水工预应力锚固设计的规范的图书简介。 --- 书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SL 212-2012·替代 SL 212-98):水工预应力锚固设计规范 [Design Specification for Hydraulic Prestressed Anchorage] 内容概要: 本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编号为SL 212-2012,旨在替代原有的SL 212-98标准。该规范聚焦于水工结构中预应力锚固系统的设计、施工、检验与验收等关键环节,为我国水利工程领域提供了统一的技术依据和质量控制标准。 规范背景与目标 随着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不断深入,对水工结构的安全性和耐久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预应力技术作为提高混凝土结构承载能力、控制裂缝、增强抗渗性的重要手段,在水坝、水工隧洞、船闸、水库等各类水工建筑物中得到广泛应用。然而,预应力锚固系统是整个预应力体系中最关键的受力部件之一,其性能直接关系到工程的安全与寿命。 本规范的编制,正是为了适应新时期水利工程对安全、可靠、经济、适用的需求,系统性地总结和规范了我国在水工预应力锚固设计与应用方面的实践经验和科研成果。其核心目标是建立一套科学、严谨的设计原则和技术指标,确保预应力锚固系统的设计和实施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技术要求。 核心内容涵盖 本规范内容全面,结构严谨,主要涵盖了以下几个核心方面: 一、 总则与术语定义 规范首先明确了本标准的目的、适用范围、设计原则、基本规定以及相关术语的定义。这为后续章节内容的理解和执行奠定了基础。标准强调了设计的可靠性、适用性和经济性相结合的原则,并明确了在设计过程中需要遵循的基本条件和环境因素。 二、 材料与预应力体系 本章详细规定了用于水工预应力锚固的各类材料的技术要求。这包括对预应力钢材(如钢绞线、钢丝、锚夹等)、灌浆材料(水泥浆)以及锚具本身的性能指标、质量标准和检验方法。特别强调了材料在水工环境下的长期耐久性和抗腐蚀性能。对不同类型锚具(如楔形锚具、螺母锚具等)的适用条件和性能要求进行了详细阐述。 三、 锚固系统的设计计算 这是本规范的核心技术章节,系统地规定了锚固系统各个关键部位的设计计算方法。 1. 锚具设计: 规定了锚具的承载能力、疲劳性能、锚固效率等指标的设计依据和校核方法。 2. 锚塞体设计: 详细阐述了锚塞体(锚固段的混凝土或灌浆体)的受力分析、强度校核和尺寸确定。重点考虑了锚具与混凝土之间的应力传递机制、锚固区应力集中问题以及灌浆密实度的影响。 3. 结构局部承载力: 针对预应力筋群穿过或锚固于结构物本体的部位,规定了局部混凝土的抗冲切、抗剪切以及抗挤压承载力的验算方法,确保锚固区混凝土不因局部高应力而破坏。 4. 预应力损失计算: 锚固力的精确施加和控制是预应力的关键。规范对预应力损失的计算因子,如锚具应力松弛、钢筋松弛、混凝土收缩徐变以及安装应力等,给出了具体参数和计算模型。 四、 锚固施工与安装 规范对锚固系统的施工工艺提出了严格要求,确保设计意图的准确实现。 1. 锚孔与孔道处理: 明确了孔道(或锚孔)的几何尺寸允许偏差、内壁清洁度要求以及防腐措施。 2. 钢绞线(钢束)的布置与张拉: 规定了钢束的穿束顺序、定位控制、张拉设备的要求、张拉步骤(包括分级加载、稳固持荷时间)以及张拉力的测量精度。 3. 灌浆工艺: 灌浆是锚固耐久性的重要保障。规范详细规定了灌浆材料的配合比、搅拌要求、灌浆压力、灌浆顺序和密实度检验标准,以保证锚固段的完全密实和无孔隙。 五、 检验、监测与验收 本章是确保工程质量的最后一道防线。规范对预应力锚固工程的各个阶段(材料进场、施工过程、竣工验收)提出了详细的检验指标和方法。 1. 施工过程检验: 包括孔道密闭性检验、张拉力检验、以及灌浆质量的无损检测(如超声波检测)。 2. 竣工验收标准: 明确了锚固系统投入使用前需要满足的最终性能指标,如锚固效率、锚固后锚具的锁定状态等。 3. 长期监测建议: 对于重要的水工结构,规范也提供了锚固系统长期性能监测的建议性要求。 规范的先进性与重要性 相较于替代的SL 212-98,SL 212-2012在设计理论、材料性能要求、计算机辅助分析方法的应用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更新和完善。它不仅是水利工程设计院进行预应力锚固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的必备工具书,更是施工单位组织施工、监理单位进行质量控制和验收的依据。严格遵循本规范,将有力保障我国水利工程的安全运行,延长结构使用寿命,并促进我国水工结构技术水平的持续进步。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规范的书脊上赫然印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那厚重感和权威性一下子就扑面而来,光是看着就让人觉得这东西里头藏着真本事,不是那些市面上随便印印的通俗读物能比的。我一开始抱着学习的态度去翻阅,心里其实有点忐忑,毕竟涉及到“预应力锚固”这种听起来就很高深的工程技术名词,担心会是一堆晦涩难懂的公式和图表。然而,翻开第一页,那种严谨的结构和清晰的章节划分,让人感觉像是进入了一个规划得井井有条的专业档案室。每一条标准、每一个技术参数的提出,背后似乎都能看到无数次的试验和无数个日夜的勘察数据在支撑着。我尤其留意了引言和总则部分,它们没有大谈空泛的理论,而是直奔主题地界定了适用范围和设计原则,这对于初入行的工程师来说,简直是最好的“导航仪”。它没有试图去解释锚固的物理学原理,而是直接给出了“怎么做才是对的”的答案。这种直截了当、以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为导向的叙事方式,反而更容易让人产生信赖感,就像是拿到了一份经过时间考验的“成功秘笈”,而不是一本停留在纸上谈兵的教科书。尽管专业性极强,但那种标准化的语言体系,反而带来了一种奇特的阅读流畅感,仿佛在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前辈,一步步地讲解施工现场的每一个关键节点。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给人一种步步为营、环环相扣的严密感。它不是简单地罗列技术要点,而是遵循了从宏观到微观的设计流程。从第一章对整个锚固系统的总体要求,到中间篇幅详细阐述不同类型锚固(比如化学锚固、机械锚固)的设计与施工控制,再到最后关于质量检验和验收的标准。这种逻辑递进,非常符合工程设计和施工的实际操作顺序。我特别欣赏它在“施工监测”部分的处理方式,它并没有止步于“设计合格”,而是延伸到了“施工过程中如何验证设计”。例如,对于静载试验和拔出力试验的流程、取样频率、以及判定标准,规范都给出了量化的、可操作性的要求。这表明制定者深知,再完美的设计图纸,也需要严格的现场执行来保障。整本书的“气场”是冷静且不容置疑的,它不提供选择题,而是给出标准答案。这对于任何想要在这个领域内做到专业的人来说,都是一本必须时常翻阅的案头参考书,其价值在于其确定性。

评分

从收藏价值和行业影响力来看,这本书的意义远超其本身的纸张和油墨。能够被正式冠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的名号,意味着它已经通过了行业内最严格的审查和论证,是指导全国水利工程预应力锚固工作的基石性文件。我关注到封面上标注了“替代SL 212-98”,这本身就暗示了技术和经验的迭代升级,反映了我国水利工程技术在过去十几年间的进步。这种标准的更新,往往意味着更高、更严、更经济的优化方案被纳入了主流实践。这本书的存在,确保了无论是在偏远的山区水库项目,还是在沿海的大型防洪工程中,关于锚固的安全性都可以用同一套度量衡来衡量,这对于统一行业技术水平、避免因地域或个人经验差异导致的质量波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是一本轻松读物,而是一部承载着数十年行业集体智慧和对工程安全承诺的“技术圣经”,是专业人士案头上不可或缺的“定海神针”。

评分

说实话,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的期望值其实是希望它能像一本深入浅出的科普读物那样,用生动的案例或者详细的图解,来阐释水利工程中预应力锚固的精妙之处。我希望看到一些关于不同地质条件下,锚杆如何“咬合”岩体的生动描述,或者不同拉力测试仪器的操作细节对比。然而,翻阅下来,这本书呈现的是一种高度凝练、不容置疑的规范化口吻。它更像是一份交付给所有设计院和施工单位的“通行证”,里面没有冗余的文学色彩,只有对荷载计算、锚固长度确定、以及材料性能要求的精确界定。比如,当涉及到抗拔承载力的验算时,规范直接给出了既定的公式和安全系数要求,而没有花费大量篇幅去探讨该公式是如何推导出来的,这对于追求效率和结果的工程界来说,无疑是最高效的沟通方式。这种“拿来即用”的风格,虽然牺牲了一些对底层原理的探讨,却极大地提升了在实际设计阶段的可用性。读完一章关于锚固体系的耐久性要求的描述后,我深切体会到,标准化的目的不是为了炫技,而是为了确保在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的水利工程生命周期中,每一个关键节点都能承受住岁月的考验,这是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

评分

我尝试从一个对水利工程只略知皮毛的旁观者角度来评价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坦白说,它更像是一本需要配合实践经验来“解码”的工具书,而非可以轻松消遣的读物。那些看似枯燥的表格和参数,比如不同等级的混凝土强度对应的锚固系数,或者特定岩石类别的摩擦系数取值范围,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可能需要借助字典或网络搜索才能勉强理解其背后的含义。我印象特别深的是关于锚固体的防腐处理章节,那里面详细规定了涂层类型、厚度以及浸水试验的标准,那种对细节的锱铢必较,体现了国家级标准制定者对工程安全裕度的极致追求。这本书几乎没有使用任何感性的词汇去描述水利工程的壮美,它全部聚焦于如何确保大坝、水闸等关键结构能够“永固不移”。因此,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能否让你在闲暇时津津有味地阅读,而在于当你身处一个需要快速确认某个关键参数的紧要关头,它能像一部精准的工具箱,提供唯一的、经过千锤百炼的正确答案。它的“阅读”过程,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是“查阅”和“校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