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造就了我:一个英国人在旧上海的往事

帝国造就了我:一个英国人在旧上海的往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罗伯特·毕可思 著
图书标签:
  • 上海历史
  • 近代史
  • 传记
  • 英国
  • 文化交流
  • 租界
  • 个人回忆
  • 历史人物
  • 社会生活
  • 旧上海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8100380
版次:1
商品编码:1108421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8-01
页数:359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帝国造就了我:一个英国人在旧上海的往事》是对鼎盛时期的上海的引人入胜和精妙无比的生动写照。今年最引领入胜的关于真实生活的书籍之一。一段令人神往的帝国回忆……值得一读。

内容简介

  1919年,刚从“一战”退伍回家的廷克勒(1898—1939)生活前景灰暗,战争的阴影挥之不去而想在战后找到工作并不容易。所以当他从当地报纸上看到上海公共租界巡捕房(Shanghai Municipal Police)要招募警员时,他决定尝试一下。他被录取了,在那个陌生而遥远的东方大都市他要开始一个崭新的生活,也将在那结束他的一生,《帝国造就了我:一个英国人在旧上海的往事》通过小人物廷克勒的经历,描述了一个普通英国人在旧上海的生活,为我们再现了那个时代的历史图景。本书也是研究当时在上海的外国人和上海租界警察的重要参考资料。

作者简介

  罗伯特·比克斯(Robert Bicke),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历史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近代中国史、殖民史,尤其是大英帝国和近代中国的关系,以及上海近代史(1843-1950)。著有Britain in China

目录

An Englishman Adrift in Shanghai (2003)。他同时主持有关近代中国海关研究以及有关近代中国历史照片的项目,担任英国校际中国中心(British Inter-Unive ity China Centre)联执主任。

精彩书摘

  上海是一座移民城市,是一个游子能停留一年、几年甚或工作一 生的城市。去上海的旅程开始于中国和印度的乡村和城镇,以及英国 的乡村和城镇。第一次世界大战改变了英国人1919年及随后几年在 上海的旅程。这里要叙说的就是这样一个旅程。理查德·莫里斯·廷 克勒,他的家人总叫他莫里斯,于1898年10月29日出生于沙滩格 兰治’兰开夏郡小镇的紫杉丘排屋的一座房子里。他的父亲是一个小 五金商。格兰治是一个位于湖区的相当偏僻的小镇,位于莫克姆海湾 北岸卡特梅尔半岛一端,那里高耸着紫杉和汉普斯菲尔旅馆大楼。这 座小镇本身甚至比上海公共租界还要年轻:它是南京条约签订四年后 (1846)开通的弗内斯铁路的产物。紫杉丘排屋是一排整齐的店铺,隔着一座装饰花园和战争纪念碑,正对着火车站。在一张摄于1900年 的照片中,排屋后面耸立着紫杉,看上去非常有田园气息。当他们扬 帆航行在上海黄浦江上时,这一景象完全是欢迎新来者来拓展城市的 反题。阿尔弗雷德·廷克勒是一个铁匠的儿子,在他于1897年12月16 日娶本堂神父的女儿伊丽莎白·沙特沃斯前,曾去过芝加哥和开普敦。为什么而去,去了多长时间,我们一无所知。他回来后,从自己的父亲 那里买下了从1899年的一张照片看来颇为繁荣的铺子。但是阿尔弗雷 德从来不是一个成功的男人;到1901年,他是湖区霍克斯海德的红狮 旅馆的老板,但是在1904年宣告破产。之后全家搬到附近的阿尔弗斯 顿镇。在接下来的岁月中,阿尔弗雷德从一个独立的小业主跌落到巴 罗因弗内斯(BarTOW—in—Furness)的维克斯船坞的店员。1899年11月 27日,女儿伊迪丝出生,而妻子伊丽莎白在1901年春天之后去世了。1915年1月30日,阿尔弗雷德续娶了一个木匠和车匠的女儿瑞秋·安 妮·达斯顿,10个月后,她生下了他的第三个孩子,约翰·艾瑞克。阿尔弗雷德社会地位的不断下降,同他的第一次婚姻所生的两个 孩子后来的前途无量形成了对比。20世纪30年代末,伊迪丝在彭里 斯(Penrith)经营她的女帽及其装饰物生意。莫里斯于1919年被校 长推荐,被认为是“极其努力和聪明的学生……受同伴欢迎,有绅士 风度”,他在阿尔弗斯顿维多利亚文法学校的考试中表现出色。这所 合作教育学校,虽然有一排建于1900年的漂亮房屋,外表装饰摩登,但是矫揉造作的仪式却很传统。校刊《维多利亚》提供了关于录取的 和毕业的学生的材料。『3’但是,除了证书和考试通过的名单,它们对 1911年至1915年间莫里斯的进展情况提供的东西很少。1915年7月,他通过了高中毕业证书考试和北方大学的录取考试,还获得了该校的 艺术学优秀毕业生奖。莫里斯似乎一直很有耐心。后来他在从上海来 信中说,他觉得阿尔弗斯顿“死气沉沉”,他没什么兴趣同那里的朋 友保持联系。他在学校取得的诸多成功,以及成功给他带来的进入大 学的机会,也全都放弃了。原因可能是家庭经济状况拮据,但也有可 能是他自己想摆脱束缚。P20-21

前言/序言

Community, Culture and Colonialism, 1900-49(1999), Empire Made Me

殖民迷梦与都市变迁:二十世纪初上海的社会群像 本书深入剖析了二十世纪初,上海这座“东方巴黎”在剧烈社会转型与文化碰撞中所呈现的复杂面貌。这不是一个关于个人回忆录的故事,而是聚焦于宏大的时代背景下,城市结构的重塑、不同社群间的互动、以及权力与身份的流变。我们将从城市规划、商业生态、社会阶层变动等多个维度,描摹出那个充满张力与机遇的年代。 第一部分:城市的脉动与空间的重构 二十世纪初的上海,是全球资本主义扩张在远东投下的一个奇异果实。本书首先着眼于城市空间本身。法租界、公共租界与华界之间,泾渭分明的空间划分,不仅是地理上的边界,更是社会等级与法律特权的物理体现。我们细致考察了这些特定区域的建筑风格、基础设施建设(如电车线路的铺设、自来水和电力系统的引入),及其如何服务于不同的社会群体。例如,公共租界的设计理念,深受维多利亚时代城市管理思想的影响,强调秩序、隔离与高效的商业运作;而华界内部,传统的里弄结构则在现代化的冲击下进行着艰难的适应与重组。 通过对城市地图和规划文件的梳理,本书揭示了殖民权力如何通过“空间政治”来巩固其统治地位。租界的扩张并非自然发生,而是伴随着一系列复杂的土地购置、法律修订乃至武力干预。这种空间上的二元结构,无形中塑造了居民的日常体验和心理认知。本书将探讨,在这些明确划分的区域内,不同人群(包括早期定居的买办阶层、新来的外国职员、手工业者以及棚户区的贫民)是如何共享或隔离于城市资源之上的。 第二部分:商业的熔炉与财富的阶梯 上海的崛起,是基于其作为远东贸易中枢的地位。本书将商业活动视为理解这座城市活力的核心。我们不再仅仅关注洋行(Foreign Firms)的总部,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支撑贸易运转的庞大网络:码头工人、航运经纪人、货栈主、以及至关重要的买办阶层。 买办阶层是本书着墨的重点之一。他们是东西方商业规则的翻译者和执行者,是跨文化商业操作的桥梁。本书分析了买办阶层如何利用其双重身份,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他们的生活方式、教育背景和社会交往网络,反映了当时中国精英阶层在面对全球化冲击时的复杂心态与策略。 此外,本书还考察了早期工业化的影响。纺织厂、造纸厂、印刷业的兴起,催生了新的工人阶级。这些工厂的内部管理模式、劳资关系、以及早期工人运动的萌芽,构成了城市底层经济活动的真实写照。我们探究了这些新兴的生产方式如何与传统的作坊经济相互挤压、融合,并最终改变了上海的物质生产面貌。 第三部分:文化交织与身份的流动 上海被称为“模范的殖民地”,其文化景观的复杂性远超其他中国城市。本书从文化史的角度切入,考察了物质生活之外的精神构建。 媒体与信息: 报纸、杂志、广告牌构成了信息爆炸的早期媒介环境。我们分析了中文报纸与英文报纸在报道同一事件时的巨大差异,以及这些媒体如何参与建构不同的城市叙事。早期电影院、新式剧场的出现,展示了娱乐产业的现代化进程及其对市民文化的影响。 教育与知识: 西式学校、教会学校与传统私塾并存,培养出截然不同的人才。这些教育体系在传授专业技能的同时,也无声地进行着价值观念的植入。知识分子在这一环境中如何定位自己、如何参与到对“上海性”(Shanghainess)的定义中,是本书探讨的关键议题。 社会风尚与性别角色: 摩登女性(Modern Girl)的出现,是城市快速变迁的视觉标志。本书考察了旗袍的演变、舞厅文化的兴盛,以及这些现象背后对传统家庭结构和女性角色的挑战与重塑。这种“摩登”并非单一的西方复制,而是中西元素激烈融合、本土化转化的产物。 第四部分:治理的张力与公共秩序的维护 上海的治理结构是多中心的,这带来了治理上的持续张力。本书详细比较了市政局(Municipal Council,由英美主导)、法租界公董局(Conseil d'Administration)以及清末民初的中国地方政府在城市管理上的权力边界与实际效力。 这种多头治理的特点,导致了公共服务的提供存在显著的阶级和种族差异。例如,巡捕房(Police Force)的运作,很大程度上服务于维护租界内外国侨民和买办阶层的商业利益,而非保障普通中国市民的福祉。本书通过分析一系列公共安全事件、防疫措施的实施、以及地方税收的征管,来揭示这种碎片化治理结构下,社会秩序的脆弱性与维护成本。 总而言之,本书旨在提供一幅二十世纪初上海社会全景图,聚焦于权力结构、经济活动、空间布局和文化变迁之间的复杂关联。它是一部关于全球化初期一个关键城市如何被塑造、如何自我演化,以及在这种剧变中,形形色色的人群如何挣扎求生、寻求身份认同的学术性考察。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开篇就有一种扑面而来的时代感,仿佛瞬间把我带回了那个充满异域风情却又暗流涌动的旧上海。作者以一种非常个人化的视角,描绘了他眼中那个时代的上海,不是那种被历史教科书和官方记录所塑造的宏大叙事,而是一种更具象、更生动的生活侧写。字里行间弥漫着一种淡淡的怀旧,但又不失对历史真相的追寻。他对于环境、建筑、人物的细节描写,都充满了画面感,让我能清晰地想象出十里洋场的繁华与落寞,租界里的风云变幻,以及那个时代中国人与外国人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读这本书,就像在翻阅一本褪色的老照片集,每一页都承载着一个故事,一段记忆,一种情感。它让我对那个遥远的年代产生了一种前所未有的亲近感,仿佛自己也曾是那个时代的亲历者,在黄浦江边漫步,在法租界的梧桐树下驻足。作者没有刻意去歌颂或批判,而是以一种近乎纪录片的方式,将一段段鲜活的往事呈现在读者面前,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回味和思考。

评分

这本书的写作手法极其娴熟,作者的文字功底可见一斑。他对于细节的把握,对于氛围的营造,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我尤其喜欢他对于旧上海街景的描写,无论是石库门弄堂里的市井烟火,还是外滩万国建筑群的宏伟气派,亦或是法租界里宁静雅致的小洋楼,在他的笔下都活了起来。他能够用寥寥数语,勾勒出一幅生动的画面,让我仿佛置身其中,能够闻到空气中的味道,听到远处的喧嚣,感受到微风拂过脸颊。这种强大的场景还原能力,使得整本书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真实感。更难得的是,他在描绘这些宏大景象的同时,也关注到了个体的情感和命运。他没有把人物写成符号,而是将他们置于具体的历史语境中,展现他们的生活,他们的选择,他们的无奈。这种宏大与微观的结合,使得这本书既有历史的深度,又有情感的温度。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经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作者以一种非常坦诚和自省的姿态,向我们讲述了他与旧上海的故事。他并没有回避历史的复杂性和其中的灰色地带,而是以一种开放的态度,去呈现他所见所闻所感。他对于中英两国文化在那个时代的交融与碰撞,有着非常敏锐的观察和深刻的理解。他笔下的上海,既有西方的摩登与精致,也有东方的含蓄与韵味,而他自己,则在这两者之间寻找着自己的定位。这种对历史的诚实,对人性的挖掘,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段个人回忆,更是一部关于文化、关于时代、关于个体与历史互动关系的深刻反思。我从中看到了一个时代的缩影,也看到了一个普通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成长。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更在于它引发的思考和情感共鸣。

评分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对于“身份认同”这个议题的探讨。作者作为一个在旧上海长大的英国人,他的视角是如此独特而又复杂。他既是那个时代的“局内人”,又始终带着一种“局外人”的审视。他在这片土地上成长,学习,生活,却又无法完全融入,他所经历的,是文化冲突,是身份焦虑,是不同价值观的碰撞。他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深刻地揭示了殖民时期上海那种多民族、多文化的混合体是如何塑造了一个人的性格和世界观的。这种探讨并非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一个个具体的场景,一点点渗透到读者的内心。我在这本书中看到了关于归属感、关于记忆、关于历史在个人命运中所扮演的角色,这些都是非常普世且深刻的议题。作者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留给了读者广阔的思考空间,这也是这本书的魅力所在。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它那种独特的叙事节奏和语言风格。它不像市面上很多回忆录那样,线性地梳理时间线,而是充满了跳跃性和片段性,仿佛作者在回忆时,思绪也如同上海滩的潮水般时而涌动,时而平缓。这种看似杂乱的叙事,反而营造出一种非常真实的临场感,让我觉得作者不是在“写”这本书,而是在“讲述”他亲身经历的故事。他对于人物的刻画更是入木三分,无论是上海的街头巷尾遇到的普通人,还是那些在历史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的外国人,在他笔下都栩栩如生,仿佛跃然纸上。他用一种非常平实却又饱含深情的语言,描绘了这些人物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挣扎与追求,他们的爱恨情仇。读这本书,我常常会因为某个细节而感动,或是因为某个情节而扼腕叹息。作者的文字有一种魔力,能够轻易地触动人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强烈的共鸣。

评分

一天,我们正漫步在寻梦的路上,虚荣出现了。她不和你一样的朴素,反而是妖艳与妩媚。她的眼睛却是像红宝石,发着妖异的光芒,给我的心灵蒙上一层淡淡的光晕。

评分

虚荣一如既往的和我密切交往着,但是我身边的人却一个个离我而去。当我非常迷惑地问他们为什么时,他们回答说:“你变了,就连诚信都离你而去,我们为什么还要呆在你的身边。”

评分

……

评分

轻轻地,初恋来了。

评分

亲爱的,别再离开我了,别再丢下我独自一人漂泊。

评分

帝国造就了我:一个英国人在旧上海的往事帝国造就了我:一个英国人在旧上海的往事

评分

一路上,我无数遍地呼唤着你的名字,辫子,你听到了吗?你还会和我在一起吗?不,我不关心,我只关心我能不能找到你,向你道歉。

评分

挺好看的故事

评分

自打那天以后,我们总会遇到她,从你的眼光里,我第一次看出了忧虑和担忧。我并不知道你在为什么而忧愁。我与她的交流日益密切了,却常常冷落了你。你脸上的阴云更浓了。那是你第一次非常慎重的和我谈话。你对我说,虚荣对我有害而无益,让我和他保持距离。我安慰你说:“身边多一个朋友,对我们没有多大的影响,我会一直守护你。”你的脸上,勉强挤出一丝笑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