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条
评分聚散成毁,皆客感客形,深阅生死,顺天俟命,但行吾不忍之心,以救此方民耳。诸子欲闻吾行事,请吾书此。此四十年乎,当地球文明之运,中外相通之时,诸教并出,新理大发之日,吾以一身备中原师友之传,当中国政变之事,为四千年未有之会,而穷理创义,立事变法,吾皆遭逢其会,而自为之。学道爱人,足为一世,生本无涯,道终未济,今已死耶,则已阅遍人天,亦自无碍,即作如是观也。后此玩心神明,更驰新意,即作断想,又为一生观也。九月十二日至日本,居东京已三月,岁暮书于牛込区早稻田四十二番之明夷阁。这段话乃年谱终篇总结之语,据此,年谱当完稿于光绪二十四年戊戌岁暮,亦即1899年初,这种说法现在比较通行。不过,《戊戌变法》丛刊第4册后所附《书目解题》的说法与此稍有区别: 是书系康有为于光绪二十一年乙未以前所作,叙事亦止于是年为止。原稿在戊戌抄没,展转落于其门人罗孝高手中。戊戌十二月,作者流亡日本,复将乙未以后事补作而成是编。物流快,赞一个!
评分书很不错,是正版,质量很好
评分康有为(1858~o1927),字广厦,号长素,n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近代著名政治家o、思想家、社会改革家、书o法家和学者。曾担任孔教会会长,故世人又称为“康圣人”。一生q著述甚丰。
评分不错,不错啊不错,不错啊不错,不错啊不错,不错啊
评分 评分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康有为到北京参加乙未科会试,康有为自称得知《马关条约》签订,在松筠庵联合1300多名举人,上万言书,即“公车上书”,又未上达。由于光绪帝年纪较轻,且没有实际从政经验,康有为依靠其激进且不符合实际的改革观点于当年5月底第三次上书,这得到光绪帝赞许。但根据不少学者的看法,康有为在进行政治宣传以及回忆的时候。公车上书实则是由当时的翁同和、李鸿藻、汪鸣銮等京城高官发动组织,目的是阻挠《马关条约》的签订。另有研究者认为,当时清政府内部已经趋于求变,即使是保守派的徐桐和荣禄,也曾对变法做过努力。公车上书的时候,18省“公车”绝大多数都没有参加康组织的签名,他只征集到80名广东人的签名。而仅仅是另一人陈景华就鼓动了一场280多人签名的广东公车上书。
评分好,爱,好书值得拥有可以
评分0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