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人類知識的默會維度》主要內容包括:言述的和默會的、默會知識:一種維特根斯坦式的進路、能力之知、分離的和交接的、“在世”的認識論分析、具身性、親知、普遍的和特殊的、實踐智慧、判斷力、應用的認識論分析、批判的和非批判的等
作者簡介
鬱振華,1966年生。1998年獲華東師範大學博士學位,2006年獲挪威卑爾根大學博士學位,現為華東師範大學哲學係教授、博士生導師。曾在美國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法國裏昂高師等從事訪問研究。現任華東師範大學哲學係主任,兼任上海中西哲學與文化比較研究會副會長、美國波蘭尼學會理事、中法聯閤研究院(Joriss)知識與行動研究室(KAL)中方負責人。主要學術興趣:認識論、形上學。齣版著、譯多種,發錶中英文論文數十篇,科研成果多次獲奬。其關於形上智慧和默會知識的研究在國內外産生瞭積極的影響。
目錄
導論 認識論:終結還是改造?
一 認識論的危機
二 概念框架
三 思想材料
第一部分 言述的和默會的
第一章 默會知識:一種維特根斯坦式的進路
一 矛頭所嚮:命題導嚮的知識觀
二 默會知識:強的解釋和弱的解釋
三 默會知識的三類實例
四 對強的默會知識論的論證
五 走嚮認識論的實踐轉嚮
第二章 波蘭尼的默會知識論
一 默會能力及其運用
二 默會知識之為輔助項的不可確切指認性
三 兩個默會知識概念之間的關係
第三章 能力之知
一 賴爾的兩大主張
二 關於無窮倒退的論證
三 Knowing How和能力
四 Knowing How是Knowing That的一個種類?
五 能力之知之為默會知識
第二部分 分離的和交接的
第四章 “在世”的認識論分析
一 存在論意義上的Knowing How
二 用具的透明性
三 錶徵主義之瓦解
四 分離導源於交接
第五章 具身性
一 默會知識論和現象學傳統
二 人類知識的身體根源
三 心靈和身體
第六章 親知
一 親知vs.摹狀的知識
二 親知vs.錶徵性知識
三 親知之為默會知識
第三部分 普遍的和特殊的
第七章 實踐智慧
一 傳統的主導性觀點:理論知識優先於實踐智慧
二 挑戰理論性的知識傳統
第八章 判斷力
一 規定性的判斷力
二 反思性的判斷力
三 第三批判的認識論意蘊
第九章 應用的認識論分析
一 知識和應用的分離與統一
二 應用的兩種類型
三 應用中的普遍和特殊
……
第四部分 批判的和非批判的
第五部分 其他概念關係
參考文獻
索引
後記
精彩書摘
歐剋肖特指齣:這種形式的道德生活並不源自對各種可能的行為方式的意識,以及由某種意見、某條規則或某種理想所決定的對這些可能性的選擇;在沒有反思的情況下,行為也是近乎可能的。因此,生活中的絕大多數’隋景,不需要做齣判斷,也不錶現為需要解決的問題;這裏沒有對各種可能性的權衡或對各種後果的反思,沒有不確定性,沒有躊躇猶豫。有時候,需要的不過是對我們在其中成長起來的行為傳統的非反思的遵循。與習慣性道德不同,第二種形式的道德本質上是反思性的。“其中,活動不是由行為習慣所決定的,而是由對某種道德標準的反思性應用所決定的。它通常錶現為兩種形式:作為對道德理想的自覺追求,作為對道德規則的反思性的遵循。”在歐剋肖特看來,這兩種道德形式實質上是兩個理想性的極端(用韋伯的術語來說,兩種理想類型),在實際生活中,它們總是結閤著齣現的。在這種結閤中,有時是這種形式、有時是那種形式占主導地位。歐剋肖特認為,西方社會的道德,從古希臘羅馬時期以及早期基督教時期以來,對道德理想的自覺追求,一直在這種結閤中占主導地位。他哀嘆道,這是一種不幸。
溫奇在其《社會科學的觀念》一書中,在討論有意義的行為時,對歐剋肖特的習慣性道德觀念提齣瞭質疑,指齣瞭它內在的不一緻性。在歐剋肖特看來,習慣性道德不依賴於反恩。但溫奇指齣,歐剋肖特賦予習慣性道德的一些特徵,沒有反思是不可能的。溫奇的批評大緻包括如下三個方麵的論證。
首先,溫奇聚焦於習慣性道德富有彈性和適應性的特徵。歐剋肖特認為,在習慣性道德中,沒有什麼東西是絕對固定不變的。習慣性道德富有彈性,能夠承受變化。習俗或習慣通常被被認為是盲目的,但歐剋肖特強調指齣,在習慣性道德中,習俗不是盲目的,它“具有適應性,並且對具體情景的細微差彆頗為敏感”,它“能變化並作局部變動”。問題是,如何闡明習慣性道德的彈性和適應性?歐剋肖特的迴答是:“應該看到,由於這種形式的道德生活的內在律動不是源自對道德原則的反思,而隻是反映瞭對道德行為傳統的精神特質的無意識的開發,所以它不會導嚮道德的自我批判。”溫奇斷然否定瞭這個答案。他說:
歐剋肖特認為,他在此所說的變化和適應性是獨立於反思性原則的,我則認為,反思的可能性對於那種適應性是必要的。缺乏這種可能性,我們所處理的不是有意義的行為,而僅僅是對刺激的反應,或者是真正盲目的習慣的體現。
……
前言/序言
《無形之鏈:感官之外的理解力》 在浩瀚的知識海洋中,我們習慣於將“知道”視為一種明確的、可被言說的狀態。然而,曆史長河中無數智者與行者早已洞悉,有大量的真理與智慧,並非鑲嵌於書本的字裏行間,也非流淌在清晰的邏輯鏈條之上,而是隱藏在那些不曾被言說、難以被清晰界定的感官體驗與直覺洞察之中。本書《無形之鏈:感官之外的理解力》便是一次對人類認知深處隱秘疆域的探索,它旨在揭示那些“知道”的默會之美,那些在行動中、在經驗中、在直覺中悄然生長的理解力。 我們的認知體係,長期以來被一種“明確性”的幻象所籠罩。我們傾嚮於認為,凡是可以被清晰定義、可以被語言精確描述的,纔算得上真正的知識。從小學到大學,我們接受的教育模式,無不強化著這種“言說性”知識的至高無上。我們學習公式、定理、曆史事件、科學定律,這些知識都有著清晰的邊界和可供檢驗的標準。然而,當我們脫離書本,步入真實的生活,麵對那些復雜而細微的挑戰時,我們常常會發現,那些在課堂上學到的“明確知識”,似乎變得蒼白無力。例如,一位經驗豐富的木匠,他精準地操控著鑿子,雕刻齣栩栩如生的花紋,這種技藝的傳授,往往不是通過一本詳盡的說明書,而是通過日復一日的觀察、模仿、以及無數次的實踐。他身體的每一個細微動作,對於材質的觸感,對於工具的把握,都蘊含著一種無法言傳的智慧。這種智慧,並非他刻意去學習的理論,而是融入他身體肌理的“知道”。 《無形之鏈:感官之外的理解力》正是要深入挖掘這種“默會”的知識。它認為,人類的許多深刻理解,都來自於一種“感官之外”的體驗。這種體驗,不依賴於具體的詞匯,也不局限於邏輯的推演,而是一種更直接、更整體的把握。想象一下,一位老道的棋手,在瞬息萬變的棋局中,能夠預判對手的數步棋,並做齣最恰當的迴應。他的思考,並非在腦海中逐一列舉所有可能的局麵,然後進行概率計算。更多的是一種“感覺”,一種對棋盤整體形勢的直覺判斷,一種對對手意圖的默會。這種直覺,是長期積纍的經驗在潛意識中的沉澱,是一種無需言語的“理解”。 本書將帶領讀者一同踏上一段探尋人類認知邊界的旅程。我們不會僅僅停留在對“默會知識”的定義和描述上,更會嘗試去理解其産生的土壤,其運作的機製,以及它在人類文明發展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 第一章:沉默的語言——不可言說的技藝與直覺 本章將聚焦於那些在日常生活中司空見慣,卻又難以用語言完全捕捉的技藝。從音樂傢的演奏,到運動員的動作,再到藝術傢對材料的運用,這些領域都充斥著大量的默會知識。我們探討為何對於一位經驗豐富的醫生,觀察病人的細微神態,就能比詳細的報告更能揭示病情;為何一位成功的商人,能夠憑藉“感覺”做齣關鍵的商業決策;為何一位偉大的廚師,能夠僅僅通過聞氣味和嘗味道,就能判斷齣食材的新鮮度和烹飪的火候。這些,都不是通過一套固定的公式能夠完全概括的,而是身體與經驗在長期的互動中形成的深刻理解。我們還將觸及“直覺”這一概念,它並非神秘的超能力,而是大腦在處理海量信息時,對模式和關聯的一種快速、非綫性的識彆,這種識彆往往以一種“頓悟”或“預感”的形式齣現。 第二章:沉浸的智慧——情境化學習與身體的記憶 本章將深入探討知識是如何在具體的“情境”中被習得和內化的。許多知識,並非孤立的存在,而是與特定的環境、特定的任務、特定的身體動作緊密相連。學習遊泳,不是通過閱讀一本關於遊泳的書籍,而是在水中一次次的嘗試與跌倒;學習駕駛,也不是通過模擬器就能完全掌握,而是要親身感受車輛的轉嚮、油門和刹車。本章將分析“情境化學習”的獨特優勢,以及身體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身體並非隻是知識的載體,它本身就是一種知識的生成器和儲存器。當我們反復練習某種動作時,肌肉、神經係統都會形成一種“身體的記憶”,這種記憶比語言更直接,更可靠。我們還會探討學徒製和師徒傳承中,為何“耳提麵命”和“身傳”比書本教學更為有效,這其中蘊含的正是默會知識的傳遞。 第三章:潛流湧動——隱性的模式與非邏輯的關聯 本章將揭示人類思維中那些不為人知的“隱性模式”和“非邏輯的關聯”。我們的大腦,在不經意間,已經建立起瞭龐大的知識網絡,其中許多連接是如此自然,以至於我們從未意識到它的存在。例如,當我們看到一張熟悉的臉,我們會立刻迴憶起關於這個人的所有信息,這種聯想的速度和廣度,並非嚴格的邏輯推理所能比擬。本章將觸及心理學中的“啓發式思維”和“認知捷徑”,探討它們如何幫助我們在復雜的世界中快速做齣判斷,盡管有時也會導緻偏差。我們將分析藝術創作中的“靈感”,科學研究中的“猜想”,以及哲學思辨中的“頓悟”,這些都常常源於對事物之間非邏輯、非直接關聯的把握,一種深層理解的湧現。 第四章:理解的疆界——默會知識的局限與挑戰 認識到默會知識的價值,並不意味著我們可以忽視它的局限性。本章將討論默會知識在某些情況下的不足之處,例如其傳遞的睏難性,以及在需要精確性和普適性的領域,如嚴謹的科學理論和法律條文,明確的言說性知識依然不可或缺。我們還將探討如何彌閤默會知識與言說性知識之間的鴻溝,如何通過反思、記錄、以及類比等方式,嘗試將那些難以言說的智慧轉化為更易於理解和傳播的形式。同時,本章也會提齣對教育體係的反思,思考如何在培養學生明確知識的同時,也能夠激發和引導他們發展自身的默會理解力,讓他們在麵對未來的不確定性時,擁有更強大的應對能力。 第五章:超越言說——活化智慧,擁抱不確定性 本書的最終目標,是鼓勵讀者去重新審視自身對“知道”的定義,去認識到默會知識的豐富性和生命力。我們並非要拋棄言說性的知識,而是要以一種更全麵、更整閤的視角來看待人類的智慧。本章將提供一些實踐性的建議,指導讀者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通過觀察、體驗、反思、以及有意識的訓練,來活化自身的默會理解力。例如,鼓勵進行“正念練習”,培養對當下感官體驗的細膩感知;鼓勵進行“刻意練習”,在重復中尋求更深的身體和直覺層麵的理解;鼓勵進行“跨學科探索”,通過不同領域的視角來激活思維的關聯能力。最終,本書希望能夠幫助讀者擁抱知識的“不確定性”,在不斷變化的世界中,擁有更深刻、更靈活、也更具生命力的理解。 《無形之鏈:感官之外的理解力》並非一本枯燥的理論著作,它更像是一次誠摯的邀請,邀請每一位讀者,一同潛入人類心智的深海,去聆聽那些沉默的智慧,去感受那些無形的聯結,去發現那些比語言更深刻、比邏輯更廣闊的理解之力。我們相信,隻有當我們能夠觸及並珍視那些“感官之外”的理解力時,我們纔能真正地把握住知識的脈搏,活齣更豐富、更精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