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贤治,著有诗集《骆驼和星》、《梦想或忧伤》,散文随笔集《平民的信使》,评论集《胡风集团案:20世纪中国的政治事件和精神事件》、《守夜者札记》、《自制的海图》、《时代与文学的肖像》,自选集《娜拉:出走后归来》,传记《人间鲁迅》、《鲁迅的最后十年》(中文版、韩文版)、《一个人的爱与死》、《旷代的忧伤》、《孤独的异邦人》《沉思与反抗》等。主编《20世纪世界文化名人书库》、《流亡者译丛》、《人文随笔》等丛书丛刊多种。
[英国]弥尔顿(1608—1674)
论出版自由
[法国]帕斯卡尔(1623—1662)
思想录
[荷兰]斯宾诺莎(1632—1677)
神学政治论
[英国]约翰·洛克(1632—1704)
政府论
[英国]休谟(1711—1776)
关于新闻自由
[法国]伏尔泰(1694—1778)
哲学辞典
[法国]孟德斯鸠(1689—1755)
论法的精神
[法国]卢梭(1712—1778)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
社会契约论
[法国]狄德罗(1713—1784)
《百科全书》条目
[德国]康德(1724—1804)
道德形而上学的基础
纯粹理性批判
“什么是启蒙运动?”
[美国]潘恩(1737—1809)
人权论
[英国]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1759—1797)
为女权辩护
[德国]黑格尔(1770—1831)
论精神
[法国]皮埃尔·勒鲁(1797—1871)
论平等
[法国]托克维尔(1805—1859)
论美国的民主
旧制度与大革命
[英国]约翰·密尔(1806—1873)
论自由
[英国]达尔文(1809—1882)
物种起源
[美国]梭罗(1817—1862)
公民不服从
[德国]马克思(1818—1883)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德国]尼采(1844—1900)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快乐的知识
34[英国]霍布豪斯(1864—1929)
形而上学的国家论
[美国]威廉·詹姆斯(1842—1910)
实用主义
[德国]罗莎·卢森堡(1871—1919)
专政与民主
[德国]雅斯贝尔斯(1883—1969)
时代的精神状况
[德国]霍克海默(1895—1973)
批判理论
[德国]马尔库塞(1898—1979)
单面人
[美国]弗罗姆(1900—1980)
对自由的恐惧
[美国]科塞(1913—2003)
社会冲突的功能
[德国]达仁道夫(1929—2009)
现代社会冲突
[法国]萨特(1905—1980)
存在主义和人道主义
[法国]加缪(1913—1960)
西西弗的神话
反抗者
[英国]波普尔(1902—1994)
开放社会及其敌人
历史主义贫困论
[英国]哈耶克(1899—1992)
通往奴役之路
[德国]汉娜·阿伦特(1906—1975)
极权主义的起源
论革命
[法国]福柯(1926—1984)
规训与惩罚
[美国]罗尔斯(1921—2002)
正义论
[美国]诺齐克(1938—2002)
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
[美国]蕾切尔·卡森(1907—1964)
寂静的春天
[美国]科恩(1931—)
论民主
[美国]波兹曼(1931—2003)
娱乐至死
[美国]里夫金(1945—)霍华德(1950—)
熵:一种新的世界观
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视觉的享受,那种沉甸甸的质感,配上略带复古感的字体排版,拿在手里就仿佛触碰到了历史的脉搏。我尤其欣赏封面上那几处留白的艺术处理,没有过多的信息堆砌,反而凸显出一种深邃的思考空间,让人在翻阅之前就产生一种敬畏感。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十分考究,不是那种刺眼的亮白,而是柔和的米黄色,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这对于沉浸于需要高度专注力的哲学思辨之中是至关重要的。装订工艺也相当扎实,即便是经常翻阅,书脊也依然保持着平整,看得出出版方在细节上投入了大量的心思。这种对实体书的尊重,使得阅读本身变成了一种仪式,而非仅仅是信息获取的工具。我常常在夜深人静时,伴着一盏暖黄色的台灯,摩挲着这些书脊,那种感觉,是任何电子阅读器都无法替代的。它不仅仅是一套丛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和传承的艺术品,彰显了对知识本身的珍视。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初读时可能会让人感到有些晦涩和疏离,但当你适应了作者那种独特的节奏感和句式结构后,就会发现其中蕴含着一种古典的美学韵味。它很少使用现代口语化的表达,而是倾向于使用长句和复杂的从句结构,这使得思想的推进显得庄重而不可撼动。例如,在阐述“时间序列的线性错觉”时,他用了足足三页的篇幅来铺陈背景,这种慢热的叙事方式,初看似乎拖沓,实则是在为核心观点的爆发蓄力。我发现自己不得不频繁地查阅一些古典文献的背景资料,才能完全跟上他的思维轨迹,这无疑增加了一定的阅读门槛。然而,正是这种“不妥协”的写作态度,保证了思想的纯粹性。它拒绝迎合大众的阅读习惯,坚持以最精确、最有力的方式表达那些最深邃的洞见,对于追求思想深度而非快餐式阅读体验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种莫大的馈赠。
评分我注意到,丛书中不同分册之间的主题衔接处理得非常精妙,它们并非孤立的个体,而是像一棵巨大的思维之树,每一本都是一个重要的分支,共同指向同一个核心的知识源头。我将它们按照作者建议的阅读顺序排列开来,惊喜地发现,前一册埋下的哲学伏笔,在后一册中得到了意想不到的逻辑呼应和拓展,这种结构上的统一性体现了作者宏大的知识构建蓝图。比如,探讨“主体性危机”的那一本,其对早期经验的批判,为后续讨论“集体意识形态构建”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石。这种体系化的编排,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连贯性和整体收获感。如果只是零散地阅读其中某一本,很可能会错失掉作者试图构建的那个宏大知识体系的完整面貌。它迫使你像一个系统工程师一样去理解这些思想的相互作用和支撑关系。
评分坦白讲,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进行一场严肃的学术对话,而不是单向的信息灌输。我忍不住会拿出笔,在空白处写下我的反驳、疑问,甚至是赞同的批注,这本被我翻得卷了边、画了线的书,已经不再是印刷品,而成为了我个人思维轨迹的延伸和记录。在某些关于伦理困境的论述面前,我甚至会产生一种强烈的代入感,仿佛自己就是那个必须做出艰难抉择的历史人物。这种激发出的“参与感”是许多当代作品所缺乏的。它没有刻意去迎合读者的情绪,它的力量在于其坚硬的、不容置疑的理性光芒,这种光芒会穿透你表层的认知,让你不得不直面那些关于存在、价值与意义的终极追问。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似乎在精神层面上完成了一次“重塑”,看待日常事务的角度都变得更加审慎和富有层次感了。
评分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才勉强消化完其中关于“知识的界限”那一章节的核心论述,那种感觉就像是攀登一座思维的峭壁,每一步都充满了艰辛,但每当领悟到一个新的视角时,那种豁然开朗的愉悦感,简直让人屏息凝神。作者的论证逻辑严密到令人发指,他仿佛是用一把手术刀,极其精准地剖析了人类认知结构中最隐秘的角落。他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不断抛出更尖锐、更本质的问题,迫使读者走出舒适区,直面自身的局限性。我特别喜欢他引用的那些跨学科的案例,从古希腊的辩证法到近代的现象学转向,这些元素被他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张无懈可击的论证之网。读完之后,我不得不停下来,将书合上,闭目沉思许久,因为世界观似乎又被重新校准了一遍。这绝不是一本可以“轻松阅读”的书,它要求的是你全身心的投入和批判性的反思,每一次重读都会带来新的理解层次,其思想的密度实在惊人。
评分国崎往人(くにさき ゆきと)
评分冲着林贤治入的,还算不错
评分国崎往人动画版人物形象(13张)这是游戏制作公司Key在Kanon之后的第二作,讲述了一个跨越千年的故事。
评分花城出版社的这一系列很棒,选文精当,纸质优良,读得很舒服。 。。
评分本作男主角。背负着传承了近1000年的使命:寻找并解救“天空中的女孩”。他从母亲处学到操纵玩偶的特殊能力,以表演玩偶为生,四处旅行。喜欢吃的食物是拉面套餐。
评分血型:B型
评分同时,江置与谭汝蔚在院内发现一名刺客并一路追击,江置用手臂替谭汝蔚挡了一剑。谭汝蔚回想起小时候住在百年客栈时,替她挡住狼狗的小男孩。江置认出刺客是赵观雄身边的人。。朴武率想起与素正法师的二十年之约即将结束。
评分绝不同情自己——永泽对自己的人生的定位,是要做一个绅士。所谓的绅士,就是所做的事并不一定是自己想做的,而是自己应该做的。所以,当他作为新生代表与老生代表因为新老生的摩擦进行谈判时,能说:我明白了。如果问题能在我本人身上解决,我干什么都在所不惜,把话说清就行。于是,他应老生要求生吞三只大大的蛞蝓(一种软体动物,身上有黏液,类似于没有壳的蜗牛)。从此,谁都对他无可挑剔了,因为能生吞蛞蝓的人,除他之外找不出第二个。的确的,哪怕是对自己有一点点的同情,是决做不出这样的事来的。
评分故事发生在1990年代初,懂“法术”、以表演人偶为生的青年国崎往人,某天来到一个海边小镇,遇上了女主角神尾观铃。国崎往人和他的祖先们一直都在找一位在天空中飞行有翼的女孩子,而在和观铃一路相处之下,发现观铃可能就是他要寻找的女孩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