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红·文房清供 [Stationery and Bibelot in Ancient Studies]

中国红·文房清供 [Stationery and Bibelot in Ancient Studie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茅翊 著
图书标签:
  • 文房四宝
  • 中国传统文化
  • 清供
  • 文人雅趣
  • 古玩
  • 收藏
  • 艺术
  • 工艺
  • 中国红
  • 书房摆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黄山书社
ISBN:9787546131436
版次:1
商品编码:1110079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红
外文名称:Stationery and Bibelot in Ancient Studies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8-01
页数:16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中国红”系列图书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的全景式记录和梳理,以中英文图文对照的形式介绍中国文化。其所关注的100个文化专题,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不但博大精深,而且极富中国特色。它们表现了特定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和中国文化特有的价值观、审美观,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本系列图书以实用简明的图文形式,提供一个令人愉悦的阅读空间,让四海宾朋走进中国文化的殿堂,品味中国文化之美。
茅翊编写的这本《文房清供》就是该系列丛书之一,主要介绍了中国的文房四宝。

内容简介

中国传统的文房用具,除了笔、墨、纸、砚之外,还出现了一些辅助用具,如注水器具、笔筒、笔架、墨床、砚山、镇纸等等,这些用具被统称为“文房清供”。文房清供的材质丰富,器型繁多,用途广泛,同笔、墨、纸、砚一起,组成了一个极具中国特色的艺术品世界。

目录

文房清供的历史
文房与文房用具
文房清供的历史
文房清供的品类
与笔相关的文房用具
与墨相关的文房用具
与纸相关的文房用具
与砚相关的文房用具
其他文房用具
文房清供的材质及制作工艺
金属
陶瓷

漆器



象牙
其他材质
附录书房中陈设的古玩

精彩书摘

文房清供的历史
从河南安阳殷墟的妇好墓和洛阳的西周墓出土的物品来看,中国早在距今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代,就已经出现了玉制的用于盛放颜料和调色的调色器。
在纸张发明以前,人们在用竹木制成的简牍上书写文字,而书刀就是专用于修治简牍的工具。其材质初为青铜,后为铁制。四川成都天回山出土过一把错金铁书刀。错金,也称“金银错”,就是在铁器或铜器表面刻出沟槽,再以同样宽度的金银丝、金银片等按纹样镶嵌其中,随后磨光表面的工艺。这把书刀的一面嵌有错金的凤纹图案,另一面则錾有确切的制造日期,为公元184年四川广汉官营手工业所造。
汉代出现了玉或铜制的水注、笔洗、砚滴等注水用具,这些早期的文具不仅造型生动传神,并且具有粗犷豪放的艺术风格。例如骆驼形的水注,骆驼的身体为空腔,可盛水,驼背有注水孔,如稍加倾斜,水便会从骆驼口中流出。另外,湖北江陵凤凰山的西汉墓还出土了砚、笔、墨、铜削(铜刀)、无字木牍等整套文具。
两晋与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发展的重要阶段。这种背景对于文房用具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晋代时,相继出现了水丞、镇纸、笔筒、笔格、臂搁等文房器物,而瓷制的文房用具也开始出现。这表明了瓷器在当时社会生活中应用范围的扩大。中国古代瓷器生产的主要窑场之一——越窑,就烧制有水注、砚滴、水丞、笔筒等。这些器物造型古拙,胎质坚硬,釉色莹润,纯净如翠。在当时文人写的词赋中有不少是咏赞文房用具的,如晋代傅玄的《水龟铭》、南朝梁简文帝萧纲的《咏笔格》、南朝梁吴均的《笔格赋》等。文中除细致描写了这些文具的材质、用途和制作工艺外,还涉及文具在书房中陈设和摆放的位置。
在崇尚奢华的唐代,人们开始注重文房用具在形式、工艺和材质上的设计,以及对其所表现出的意境及品味的欣赏。这些文房用具,如水丞、水注、砚滴、镇纸等,以三彩釉、酱褐釉、黄釉、白釉等烧制,有鸭形、狮形、海螺形、瓜形等,造型别致,色彩艳丽,可谓匠心独具,反映出当时工匠们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技艺。
宋代的文房用具在继承前朝成熟的制作技术的基础上,品类更加丰富,艺术性更高,在拓展了实用价值的同时也提升了收藏鉴赏的价值。文人们将文房清供视为一门学问,撰写了许多与之相关的书籍。南宋的赵希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将文房清供整理出书的人。他在《洞天清禄集》中列举了许多文房用具,并逐个阐明了鉴别方法,有砚屏辨、笔格辨、水滴辨等多项。他在书中还描述出了一个理想化的书房,精辟地道出了文房清供的审美功用。而林洪所作的《文房图赞》,则是把十八种文房用具化为十八个人,并各封了头衔,以文赞之,如将水盂赐号为“玉蜍老翁”。
辽代和元代是一个多元文化相融合的时期,草原文化与汉文化互相交融。在辽代契丹的贵族墓中经常发现有文房用具随葬,而且所使用的文具都十分轻便,很适宜契丹族的游牧生活。这说明当时辽代的契丹贵族非常崇尚汉族文化。这个时期的文房清供在造型上更加丰富多彩,在制造工艺上则是百花齐放,不断创新,融各种制作技法于一体。如动物形镇纸,多以圆雕技法琢制而成,简练概括的刀法突出了动物的体态特征,显得栩栩如生。集实用与玩赏于一身的笔架,在宋代以前大多做成与自然的山峰极为形似的连绵状。到了元代,山峰状笔架在艺术形式上已有了很大的不同,大多讲究对称、规整。
随着明代文化的进一步繁荣,文人阶层迅速扩大,因此对文房用具的需求与日俱增。明代的文房用具雅趣盎然,形制追求清、奇、古、深。其中尤以笔洗的造型最为丰富,大多以水生植物和瓜果造型为主,取意自然。另外还有一类是仿制商朝、周朝、汉朝的上古青铜器,如牺形水注就是效仿了商代的青铜牺尊。文房用具的材质除了陶瓷、玉、铜、象牙等外,还增添了漆器、竹、木、珐琅、螺钿等。特别是竹刻高手相继崛起,竹制笔筒中精品连连问世,充分显示出了竹雕的艺术魅力。这些制作精良的文房用具受到文人的喜爱和推崇,成为世人争相收藏的珍玩。文人学者纷纷著书对文房清供加以评说,这无疑对文房清供的兴盛起到了推动的作用。屠隆所著《考粲余事》一书中有《文房器具笺》一篇,共列举出了45种常用的文房用具,如水注、水丞、水洗、墨盒、墨床、镇纸、压尺、笔床、笔船、笔筒、笔插、笔架、笔挂、笔洗、笔掭、臂搁、印章、印泥盒、纸刀等。受文人的影响,皇室更是对文房清供投入了巨大财力,使文房用具从文人自娱的文玩进入到了御用器物一列。江西景德镇官窑烧制的御用陶瓷文房用具精美绝伦,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而且由于文房用具制作工艺的兴盛发展,民间工匠的社会地位也有了一定的提高,著名工匠所制的器物常常身价百倍。
清代,文房清供的流行和发展达到了鼎盛。文房的审美理念和陈设体系已成为文人定形化了的生活形态。此时,文房用具一应俱全,形制和纹饰追求精雅超凡,工艺制作技艺更为纯熟。特别是平定西北之后,和田玉源源不断进入内地,苏州、扬州等地制造了许多玉制文具精品,有笔筒、水丞、笔洗、砚滴、砚屏等。漆器文房用具除了运用剔红等雕漆技法,还以百宝嵌的手法进行装饰,将宝石、珍珠、珊瑚、翡翠、玛瑙、象牙、螺钿等一些珍贵材料混合镶嵌在器物上,以达到雍容华贵、五彩缤纷的效果。在文房用具的材质中还增添了玻璃、玳瑁、玛瑙、沉香木等。清代文房清供的精品以宫廷制作为主。特别是江西景德镇御窑厂烧制的文房器物,其图案大多出自宫廷画师之手,线条优雅精确,釉色艳丽,有青花、五彩、三彩、斗彩等。由于皇家造办处的物质力量雄厚,全国各地技艺高超的工匠被征召入内廷,再加上各地的进献,因此宫廷内的文房用品代表了当时的最高水平。诸如御用硬木雕的文具匣,匣内置有铜螭纹镇纸、铜荷叶笔洗、铜羊形水丞、铜卷书式水丞、铜牛形水丞等器物,并且有些还仿古做绿色锈迹,反映出清代金石学盛行对文具的影响。
……

前言/序言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人民创造出了无数的文化艺术瑰宝,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华文化。其中就包括了中国特有的书法和国画艺术,而书法和国画,历来都是用中国传统的书写工具笔、墨、纸、砚及其他文房用具来完成的。
中国传统的文房用具,除了笔、墨、纸、砚之外,还相应出现了一些辅助用具,如注水器具、笔筒、笔架、墨床、砚山、镇纸等,这些用具被泛称为“文房清供”。又因其多有精美的工艺造型和观赏性,故而又被称为“文玩”。文房清供的材质丰富,器型繁多,用途广泛,所用材料包括玉、石、金属、漆器、陶瓷、玻璃、珐琅,以及竹、木、牙、角、匏等品类;制作工艺繁复,涵盖了铸造、雕刻、琢制等加工工艺。
文房清供同笔、墨、纸、砚一起,组成了一个绮丽多姿的艺术品世界,显示出了中华文化的魅力。
书名:中国红·文房清供 [Stationery and Bibelot in Ancient Studies] 简介: 这是一部深入探究中国古代文人雅士书房陈设与文玩用品的著作。本书以“中国红”为主色调,意在展现中国传统文化中独有的含蓄而热烈的艺术情感,同时将视角聚焦于文房清供这一独特门类,通过对一系列精美器物和实用文具的细致描摹与考证,勾勒出古代士人心灵世界与审美情趣的别样风貌。 全书内容严谨,考据详实,绝不包含任何虚构或臆测的成分,旨在呈现一个真实而鲜活的古代文人书房场景。其核心并非对某些特定著作或学说的介绍,而是着力于器物本身所蕴含的文化信息、工艺价值以及其在古代文人生活中的实际功用与精神寄托。 我们将从多个维度对文房清供进行梳理与解读: 一、器物之美:材质、工艺与形制 本书将详尽介绍各类文房清供所用的材质,包括但不限于: 珍贵木材: 如紫檀、黄花梨、沉香等,分析其天然纹理、香气以及在雕刻、打磨等工艺中的独特表现。 玉石宝石: 如和田玉、翡翠、玛瑙、水晶等,探讨其温润的光泽、坚韧的质地,以及如何通过精湛的雕琢技艺化为赏心悦目的器形。 金属器皿: 如铜、银、鎏金等,展示其在炉、鼎、笔洗、镇纸等器物上的运用,以及古代金属冶炼和加工技术的精妙。 陶瓷牙骨: 如瓷器笔筒、象牙笔杆、犀角杯等,挖掘其釉色、胎质、彩绘等方面的艺术特色,以及材料本身的稀有与珍贵。 在工艺方面,我们将深入剖析各种传统技法,例如: 雕刻: 浮雕、透雕、圆雕、线刻等,展现艺术家们如何赋予器物以生命力与故事。 镶嵌: 如金银错、宝石嵌等,体现其繁复精巧的装饰手法。 漆器: 雕漆、剔红、螺钿等,描绘其流光溢彩、层次丰富的视觉效果。 金工: 錾刻、锤揙、鏨花等,表现金属器物的细腻质感。 形制上,本书会详细介绍各类文房清供的设计理念与演变,例如: 笔墨纸砚: 历代笔头、墨锭、纸张、砚台的材质、形制、制作工艺及其在书写体验上的差异。 书案陈设: 如笔筒、笔架、笔洗、水滴、镇纸、印泥盒、印章等,分析其各自的功能性与审美追求。 香道用具: 如香炉、香盒、香匙、香铲等,探究其在古代文人生活中营造氛围、修身养性的作用。 赏玩杂件: 如臂搁、扇骨、剔花牙签筒、鼻烟壶等,展现文人闲暇时光的雅趣。 二、文化意蕴:象征、情趣与生活 “文房清供”绝非仅仅是物质的堆砌,更是承载着古代文人精神寄托与审美情趣的载体。本书将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象征意义: 许多清供器物因其材质、纹饰或名称而带有吉祥、高洁、雅致等象征意义,如竹节笔筒象征节操,莲花图案寓意清廉。 文人情趣: 探讨这些器物如何体现文人的雅致生活方式、闲适的心境以及对自然、艺术的感悟。例如,一件精致的水滴,不仅是实用工具,更是凝聚着匠心与审美的艺术品。 功能与美学的融合: 分析文房清供如何在满足书写、绘画、品香等实际功能的同时,又达到极高的艺术水准,形成“寓教于乐”、“寓美于用”的独特风格。 时代风貌的折射: 通过不同时期文房清供的风格演变,折射出不同朝代的社会文化、审美风尚以及文人阶层的变迁。 “中国红”的审美表达: 结合“中国红”这一核心色彩,探讨其在文房清供中的运用,这种红色如何体现喜庆、庄重、热情、力量等多种情感,并与文人雅士的内敛含蓄形成一种独特的对比与融合。本书将着重展示红色材质的器物,或以红色为主要装饰元素的器物,以及红色所传达出的文化意义。 三、鉴赏与传承 本书不仅是对文房清供的知识普及,更包含对古代艺术的鉴赏指导: 鉴定要点: 介绍如何从材质、工艺、款识、包浆等方面辨别文房清供的真伪与年代。 收藏价值: 分析不同类型文房清供的市场价值与收藏前景。 古今对话: 思考古代文房清供的艺术精神与现代生活、现代审美的联系,以及如何在新时代传承和发扬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本书以精美的图片搭配深入浅出的文字,力求为读者呈现一幅丰富多彩的古代文人书房画卷。通过对“中国红·文房清供”的细致解读,期望能带领读者穿越时空,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独有的精致、雅韵与深邃。这是一部献给所有热爱中国传统文化、钟情于古典美学的读者的艺术指南与文化读本。

用户评价

评分

初次翻阅《中国红·文房清供 [Stationery and Bibelot in Ancient Studies]》,便被其沉静而雅致的气质所吸引。这本书仿佛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那个时代文人的生活图景。书中细致入微地描绘了那些承载着历史与艺术的文房器物,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工具,更是文人情感的寄托,是他们精神世界的延伸。从笔墨纸砚的选取,到砚台、笔洗、墨盒等细节的打磨,无不透露出古人对器物美学和实用性的极致追求。我常常在想,当一位书画家在月光下,用这精心挑选的笔墨,蘸取浓郁的墨汁,在洁白的宣纸上挥洒自如时,他的心中该是何等的宁静与专注。书中对于这些器物材质、工艺、款识的考究,让我对传统工艺的精湛有了更深的认识。那些古朴的木材,温润的玉石,细腻的瓷器,它们是如何经过匠人的巧手,变成如今这般令人赞叹的艺术品?每件器物背后,都仿佛藏着一个故事,一段历史,一种生活态度。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清供”的描写,那些看似不经意的摆设,如香炉、插花、果盘等,却能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体现了文人雅士对于生活情趣的独特品味。它们不追求繁复的装饰,而是以简洁、自然的姿态,展现出一种高雅的格调。读着读着,我仿佛也置身于那古色古香的書齋之中,感受着那份淡泊宁静的心境。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文房器物,更是关于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文化传承,一种对美和精神的追求。

评分

《中国红·文房清供 [Stationery and Bibelot in Ancient Studies]》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关于中国传统审美和生活智慧的深度对话。我一直对文房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而这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将我带入了一个充满雅致与意境的世界。书中对“清供”的解读,让我看到了文人如何通过这些精心挑选的器物,来营造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氛围。那些摆放在书案上的花卉、盆景、瓷器,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装饰,更是文人精神寄托的载体。我仿佛能够感受到文人在静谧的书斋中,品茗、赏玩、挥毫泼墨的场景。而“中国红”这个主题,更是为这本书增添了一抹鲜活的色彩。我注意到书中对不同质地、不同色泽的红色器物的描绘,它们或热烈奔放,或沉静内敛,都诉说着不同的故事和情感。我看到了红色在文房器物中的多元运用,它既可以是象征着吉祥与喜庆,也可以是寄托着文人的抱负与情怀。书中对器物材质、工艺的细致考究,让我对中国古代的匠人精神有了更深的敬意。从羊脂玉的温润,到紫檀木的沉郁,再到景德镇瓷器的细腻,每一件器物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和对美的极致追求。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器物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和生活哲学的百科全书,让我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汲取新的灵感。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文房文化情有独钟,而《中国红·文房清供 [Stationery and Bibelot in Ancient Studies]》这本书,则如同一场及时雨,满足了我对这个领域的探索欲。它不仅仅是陈列了琳琅满目的文房珍品,更重要的是,它深入挖掘了这些器物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书中对于“中国红”这一主题的巧妙运用,让我想象到了那些与红色相关的文房器物,如朱砂砚、红漆笔筒、甚至是点缀着红宝石的镇纸,它们所承载的喜庆、热情或是庄重,都为文人墨客的书写增添了一抹独特的色彩。我特别欣赏书中对文房器物的功能性与艺术性的结合的论述,这正是中国古代文房文化最迷人的地方。一件笔洗,不仅要盛水,其造型、釉色、纹饰也都是艺术的体现;一方砚台,不仅要研墨,其石质的温润、形状的别致,也往往寄托着主人的品味。书中对不同朝代、不同地域文房器物的风格差异的梳理,也让我对中国历史的演变有了更直观的感受。从唐宋的雅致,到明清的繁复,每一种风格都折射出当时社会的审美趋势和文化特点。读这本书,就像与一位学识渊博的收藏家进行了一次深入的交流,他不仅向我展示了他的藏品,更向我讲述了藏品背后的故事,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

当我捧读《中国红·文房清供 [Stationery and Bibelot in Ancient Studies]》这本书时,我仿佛踏上了一段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深入探寻中国古代文人雅士的精致生活。我一直对那些承载着历史与艺术的文房器物充满好奇,而这本书则以其细腻的笔触,将我带入了一个充满韵味的世界。书中对“清供”的描绘,让我深刻理解了文人如何通过这些精美的物件,来点缀他们的书斋,寄托他们的情怀。我看到了那些雅致的瓷器,古朴的铜器,以及生机勃勃的盆景,它们如何与文人的书画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而“中国红”这个主题,更是为这本书增添了一抹独特的东方色彩。我惊叹于书中展示的各种红色文房器物,它们或热情如火,或沉静似玉,都诉说着不同的故事和情感。我仿佛看到文人在灯下,用一方红色的砚台研墨,写下那些充满智慧和情感的文字。书中对器物材质、工艺的深入讲解,让我对中国古代的工匠精神有了更深的敬意。那些温润的玉石,沉郁的紫檀木,细腻的景德镇瓷器,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和对艺术的执着。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器物的图鉴,更是一本关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和生活哲学的宝典,让我每一次翻阅都能有新的发现和感悟。

评分

这本书,《中国红·文房清供 [Stationery and Bibelot in Ancient Studies]》,对我而言,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我一直对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方式充满好奇,而这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将我带入了那个充满雅致与智慧的世界。书中的“文房清供”,不仅仅是摆设,更是文人精神世界的折射。我常常想象,当一位古代文人,在清晨的第一缕阳光下,用一方精心打磨的砚台研墨,用一管饱蘸浓墨的毛笔,在洁白的宣纸上勾勒出心头的意象时,那份宁静与专注,该是何等的美妙。而“中国红”这个主题,为这本书增添了一抹鲜活的色彩。我看到了红色在文房器物中的各种表现形式,从朱砂的炽热,到红木的醇厚,再到彩绘的生动,每一种红色都诉说着不同的故事。它可能象征着热情、吉祥,也可能代表着沉淀、内敛。书中对器物材质、工艺、款式的深入剖析,让我对中国古代工匠的智慧和技艺赞叹不已。从玉石的温润,到瓷器的细腻,再到金属的精巧,每一件器物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和对美的极致追求。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古董的图册,更是一本关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和生活哲学的宝典,让我每一次翻阅都能有新的发现。

评分

《中国红·文房清供 [Stationery and Bibelot in Ancient Studies]》这本书,在我眼中,是一扇通往中国古代文人精神世界的窗户。我一直对那些承载着历史与文化底蕴的文房器物有着浓厚的兴趣,而这本书的出现,更是让我大开眼界。书中对“清供”的描写,不仅仅是静态的器物展示,更传递出一种动态的生活美学。我仿佛看到文人如何在书案上,用一盆雅致的兰花,一尊古朴的瓷器,或者是一件精美的笔架,来营造出一种宁静致远、超凡脱俗的意境。而“中国红”这个主题,更是为这本书增添了一抹独特的光彩。我注意到书中对不同质地的红色器物的描绘,从浓烈如朱砂,到沉静如酱红,再到温暖如橘红,每一种红色都诉说着不同的情感和寓意。它可能象征着文人的热情与抱负,也可能寄托着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书中对器物工艺的细致解读,让我对中国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那些流畅的线条,细腻的雕刻,精美的釉彩,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和对美的极致追求。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文房器物的图鉴,更是一本关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和生活哲学的百科全书,让我每一次阅读都能从中汲取新的养分。

评分

《中国红·文房清供 [Stationery and Bibelot in Ancient Studies]》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场关于中国传统审美和生活哲学的深度探索。我一直认为,文房不仅仅是文人书写的场所,更是他们精神寄托和情感抒发的重要空间。书中对那些文房器物的描绘,不仅仅停留在器物的物质层面,更挖掘了它们背后所承载的文化意义和历史故事。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清供”的解读,那些精心挑选的艺术品,如一株兰花,一尊佛像,或者是一件古朴的青铜器,它们如何与文人的书斋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让我深受启发。而“中国红”这个主题,更是为这本书增添了一抹鲜活的色彩。我看到了红色在文房器物中的多元运用,它既可以是热烈奔放的,也可以是沉静内敛的。这些红色器物,仿佛是文人内心世界的映照,或激情澎湃,或淡泊宁静。书中对材质、工艺、款识的细致考究,让我对中国古代的匠人精神有了更深的敬意。我仿佛能触摸到羊脂玉的温润,感受到紫檀木的沉香,欣赏到景德镇瓷器的细腻。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器物的书,更是一本关于生活美学、文化传承和精神追求的书,每一次阅读都能让我获得新的感悟。

评分

当我翻开《中国红·文房清供 [Stationery and Bibelot in Ancient Studies]》这本书时,我仿佛走进了一个尘封已久的宝库,里面陈列着无数精美绝伦的文房珍品。我一直以来都对中国古代文人所追求的那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情趣颇为向往,而这本书正是将这种情趣具象化了。书中对“清供”的描绘,让我深刻理解了文人如何通过这些看似寻常的物件,来表达自己的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一盆精心养护的盆景,一幅写意的水墨画,或者是一件古朴的瓷器,它们都不仅仅是简单的装饰,更是文人内心世界的延伸。而“中国红”这个主题,更是为这本书增添了一抹浓郁的东方韵味。我惊叹于书中展示的各种红色文房器物,它们或鲜艳夺目,或沉静内敛,都诉说着不同的故事和情感。我仿佛看到文人在案前,用一方红色的砚台,蘸取墨汁,在洁白的宣纸上挥洒自如,将心中的万千丘壑描绘出来。书中对器物材质、工艺的深入讲解,让我对中国古代工匠的巧思和精湛技艺有了更深的敬意。那些温润的玉石,沉郁的紫檀木,细腻的景德镇瓷器,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和对艺术的执着。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器物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和生活哲学的百科全书,每一次阅读都能让我对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方式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

初次接触《中国红·文房清供 [Stationery and Bibelot in Ancient Studies]》这本书,就仿佛踏入了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宝藏。书中对文房器物的描绘,细致入微,仿佛能将我带回那个文人士大夫雅集唱和的年代。我尤其着迷于书中对“清供”的精妙阐释,那些看似寻常的摆设,如盆景、瓷器、甚至是一件天然的石头,在文人眼中都蕴含着无限的禅意和诗情。它们不单单是装饰品,更是主人品味和修养的体现。书中对“中国红”这一主题的贯穿,也为我打开了新的视角。我从未想过,红色的运用在文房器物上竟能如此丰富而多姿。从鲜艳的朱砂,到沉静的酱红,再到温暖的橘红,每一种红色都赋予了器物独特的生命力。我仿佛看到了文人在灯下,用一方朱砂红的砚台研墨,写下一篇篇或慷慨激昂,或婉约低回的文章。书中对工艺的描述,让我惊叹于古人的巧思和精湛技艺。一件铜器的铸造,一把紫檀木梳的雕刻,无不凝聚着匠人的心血和智慧。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图册,更是一本关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和生活方式的百科全书,让我每一次翻阅都受益匪浅。

评分

《中国红·文房清供 [Stationery and Bibelot in Ancient Studies]》这本书,打开了我对文房世界的新认知。我一直以为文房只是简单的笔墨纸砚,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让我意识到,文房器物早已超越了实用功能,升华成为一种精神载体和审美象征。书中对“清供”的解读尤其让我印象深刻。那些摆放在书案上的小物件,如盆景、鲜花、古董,它们的存在,不仅仅是为了美化环境,更是为了营造一种超然物外的意境,寄托文人的情怀。我开始想象,在那个没有电子产品的时代,文人是如何通过这些精致的物件来舒缓身心,激发灵感。书中对材质的描写,例如羊脂玉的温润、紫檀木的沉郁、景德镇瓷器的细腻,让我仿佛能触摸到这些器物的质感,感受到它们穿越时空的温度。而“中国红”这一贯穿全书的主题,也让我对传统色彩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有了更深的理解。红色在中国人心目中象征着喜庆、吉祥、热情,在文房器物中的运用,更是增添了一份独特的东方韵味。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古董器物的图鉴,更是一本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和生活美学的百科全书,让我每一次翻阅都有新的发现和感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