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盛唐诗坛研究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盛唐诗坛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袁行霈 等 著
图书标签:
  • 盛唐诗歌
  • 诗坛研究
  • 文学史
  • 中国古典文学
  • 哲学社会科学
  • 文化研究
  • 唐代文学
  • 诗歌理论
  • 文学批评
  • 国家社科基金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11564
版次:1
商品编码:1110421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34
字数:34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盛唐诗坛研究》选择盛唐诗歌研究中诗歌与政治的关系这一命题进行探讨,着眼于诗人的生活的环境进行总体考察,注意诗人之间的关系,并把诗歌创作放到当时的政治和文化的语境中,描述那些带有全局性的现象,并从中找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分别讨论了皇帝与皇族、宰相及其他官僚,以及在野诗人在整个盛唐诗坛上的不尽相同的作用和地位。

作者简介

袁行霈,男,1936年生,江苏武进人。195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留校任教至今。1984年晋升为教授,1986年取得博士生导师资格。曾任日本东京大学外国人教师,新加坡国立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台湾淡江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客座教授,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社访问研究学者,并在美国和欧洲多所著名大学讲学。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资深教授、人文学部主任、国学研究院院长。兼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
主要著作有:《陶渊明研究》、《陶渊明集笺注》、《陶渊明影像——文学史与绘画史之交叉研究》、《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国文学概论》、《唐诗风神及其它》、《愈庐集》、《学问的气象》、《论诗绝句一百首》、《当代名家学术思想文库——袁行霈卷》等,另有《中华文明史》(四卷本,主编之一)、《中国文学史》(四卷本,主编)、《中国文学作品选》(主编)等。其中三部著作译为英文或日文、韩文。曾获全国高等学校首届优秀教学成果国家级特等奖(个人)、国家图书奖、北京市优秀社科成果特等奖、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称号暨人民教师奖章、北大蔡元培奖等。

丁放,男,1957年10月生,安徽省淮北市人。1982年1月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获学士学位,1985年7月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获硕士学位,2002年毕业于河北大学中文系,获博士学位。1993至1994年度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做访问学者。1985年起在安徽教育学院(后更名为合肥师范学院)中文系工作,1995年破格晋升为教授,现为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尊士生导师,安徽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论文与著作获得安徽省社科奖二等奖、三等奖各两项,著有《中国诗学通论》(袁行霈、孟二冬、丁放著)、《唐宋词概说》(丁放、余恕诚著)、《金元词学研究》等,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学遗产》、《北京大学学报》、《国学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两项。

内页插图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唐玄宗与盛唐诗坛——以其崇尚道家与道教为中心
第一节 崇尚道家思想与迷信道教方术
第二节 唐玄宗的道教诗歌及其与道士的诗歌来往
第三节 唐玄宗召李白进宫的道教背景
第四节 唐玄宗的道教活动对诗坛的影响
第五节 盛唐道教诗的新特点

第二章 玉真公主考论——以其与盛唐诗坛的关系为归结
第一节 生卒年问题
第二节 人道与造观风波
第三节 身世浮沉
第四节 玉真公主与盛唐诗坛

第三章 姚崇、宋璟与盛唐诗坛
第一节 姚、宋的政治品格与行政才干
第二节 姚、宋的文学才能
第三节 姚、宋时期的诗歌创作
第四节 姚、宋与盛唐诗坛的关系

第四章 张说、张九龄与开元诗风
第一节 开元政坛与文坛的双重领袖
第二节 识拔文士之功
第三节 诗歌渊源与创作倾向
第四节 开元其他诗人的创作

第五章 李林甫与盛唐诗坛
第一节 不学无术
第二节 排斥文士
第三节 诗人的境遇与创作

第六章 杨氏兄妹与盛唐诗坛
第一节 杨国忠卑劣的人格
第二节 盛唐诗人愤怒的呼声
第三节 盛唐诗人对杨贵妃的态度

第七章 宫廷中的诗人与盛唐诗坛
第一节 唐玄宗及其亲属的创作
第二节 朝廷重臣的诗歌创作
第三节 中下层文士的诗歌创作
第四节 宫廷中的诗人对诗坛的影响
第五节 进士考试对诗体式定型的推动
第六节 政治开明与诗歌繁荣

第八章 盛唐地方官吏中的诗人
第一节 诗人外贬与诗风变化
第二节 基层文官诗歌的主导倾向
第三节 军幕诗人的独特气质
第四节 地方官诗人的创作实绩

第九章 布衣诗人与盛唐诗坛
第一节 隐逸诗人的创作特点
第二节 诗仙李白的矛盾心态
第三节 执著奋进的诗圣杜甫

第十章 盛唐诗人与“安史之乱”
第十一章 杜甫与“安史之乱”
附录 李白《古风》(其一)再探讨
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唐诗篇名索引
后记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唐玄宗与盛唐诗坛——以其崇尚道家与道教为中心
唐玄宗李隆基(685-762)与盛唐诗坛的关系,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如唐玄宗对诗人的奖掖、玄宗朝的政局对诗歌创作的影响等等。本章所选取的是一个较为特殊、较少为人注意且有一定难度的侧面,即以唐玄宗的信仰为中心,联系当时的社会生活,提出我们的看法。
第一节崇尚道家思想与迷信道教方术
开元二十一年,唐玄宗撰成《御注道德经》四卷,内阐修身之术,外明理国之方。书成后,颁诏各州宫观刻石,又命崔沔等为之作疏。唐玄宗在《道德真经疏释题词》中倡导无为、无事、无欲、守弱、守雌的思想,认为《道德经》“其要在乎理身理国,理国则绝矜尚华薄,以无为不言为教。……理身则少私寡欲,以虚心实腹为务”(《全唐文》卷41)。他还提倡“重玄”论。这本是南北朝至隋唐之际的道士刘进喜、李荣、成玄英等人结合佛教观点发挥《道德经》中“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形成的道教新概念,他们认为“玄之又玄”的前一个“玄”的作用是“遣有无之滞着”,后一个“玄”进而遣“不滞之滞”,共两重遣滞,故日“重玄”。唐玄宗释“玄之又玄”日:“意中不生则同乎玄妙,犹恐滞玄为滞,不至兼忘,故寄以又玄以遣玄,示明无欲于无欲。”又日:“法性清净是日重玄,虽藉勤行,必须无著,次来次灭,虽行无行,相与道合。”这是结合“无欲”、“无行”对“双遣”所作的进一步说明。由此可见玄宗对道家思想的领悟是颇深的,唐玄宗虽然对儒释道三教都加以提倡,但其修身治国之道,多以道家思想为宗。
唐玄宗很重视道家典籍的整理、教习。先天元年,也就是他即位的第一年,就命太清观主史崇玄等修《一切道经音义》。开元二十一年,制令士庶家藏《老子》一本,岁贡举人加试《老子》策。开元二十九年,置崇玄学,令习《老子》、《庄子》、《文中子》、《庚桑子》,且在兴庆门“亲试明《道德经》及《庄》、《文》、《列子》举人”,“各授之以官”。开元年间,唐玄宗发使天下搜方道书,撰修道藏,目曰《三洞琼纲》,后世称为《开元道藏》。道士司马承祯“颇善篆隶书,玄宗令以三体写《老子经》,因刊正文句,定著五千三百八十言为真本以奏上之”(《旧唐书》卷192)。开元中,侯行果、康子元、敬会真、冯朝隐诸人皆在禁中讲《老》、《易》。尹情得到玄宗格外的器重,史称他“博学,尤通《老子》书。初为道士,玄宗尚玄言,有荐情者,召对,喜甚,厚礼之,拜谏议大夫、集贤院学士,兼修国史,固辞不起。有诏以道士服视事,乃就职,颛领集贤、史馆图书。开元末,卒,赠左散骑常侍”(《新唐书》卷200)。唐玄宗的这一系列措施,表明他是有意识地推行道家思想,并用来“理身理国”的。
……

前言/序言



序言 盛唐,一个在中国历史上光辉璀璨的时代,以其开放包容的文化气象、蓬勃发展的经济活力以及最为人称道的文学繁荣,至今仍令无数后人神往。在这股澎湃的时代浪潮中,诗歌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凝聚了那个时代的精神、情感与智慧。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这些名字,早已不仅仅是文坛的符号,更成为了盛唐气象的代言人。他们的诗歌,或慷慨激昂,或淡泊宁静,或描绘壮丽山河,或抒发人生际遇,共同构筑了辉煌壮丽的盛唐诗歌画卷,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本书并非仅仅是对唐代诗人的简单罗列,也不是对某位或某几位诗人个案的孤立分析。本书旨在深入探究盛唐诗坛之所以能够涌现出如此众多杰出诗人,创作出如此丰富灿烂的诗歌作品的深层原因。我们将从历史、社会、文化、思想等多个维度,对盛唐诗坛的形成、发展及其特点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通过梳理盛唐社会政治经济的变迁,考察佛教、道教等思想文化的影响,剖析科举制度对文坛的催化作用,以及边塞战争、丝绸之路带来的多元文化交融,力图呈现一个立体而生动的盛唐诗歌生态。 本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盛唐诗坛,但我们不会回避对其中代表性诗人及其作品的重点关注。通过对这些代表性作品的细读,我们将揭示盛唐诗歌在艺术手法、审美情趣、表现内容上的共性与个性,以及它们如何反映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时代精神。同时,本书也将关注盛唐诗坛内部的流派纷呈、风格差异,以及诗人之间的唱和、竞争等互动关系,力图展现一个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文学共同体。 第一章 盛唐社会背景与诗坛勃兴 盛唐的开端,是一个充满希望与变革的时代。唐初以来,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安定,为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开元盛世的到来,更是将这种繁荣推向了顶峰。国家的强大、疆域的拓展、民族的融合,极大地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激发了强烈的自信心与自豪感。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文学创作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特别是诗歌,作为一种最能直接表达情感、最富于感染力的文学形式,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科举制度的完善,使得士人入仕的途径更加多样,也促使诗歌成为一种重要的评价标准和社交媒介。无数士人热衷于诗文创作,为的就是能通过才华获得功名。这种功利性的驱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诗歌创作的繁荣,但也带来了形式主义等负面影响。 此外,盛唐时期宽松的文化政策,鼓励开放与创新,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在此交融碰撞,也为诗歌注入了新的活力。边塞诗的兴盛,就是这种时代特征的鲜明体现。雄浑壮阔的边塞风光,激昂慷慨的边塞生活,以及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在边塞诗人的笔下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成为盛唐诗歌的一道独特风景线。 第二章 盛唐诗坛的代表性诗人及其艺术成就 盛唐诗坛之所以能够达到空前的辉煌,离不开一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诗人。李白,这位“诗仙”,以其浪漫奔放的想象、飘逸洒脱的风格,将唐诗的抒情性推向了极致。他的诗歌充满了对自由的向往、对理想的追求,以及对人生哲理的独特感悟。他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等诗句,至今仍为人传诵,成为意境雄浑的典范。 杜甫,这位“诗圣”,则以其沉郁顿挫的风格、关注民生的现实主义精神,将唐诗的社会功能和思想深度提升到了新的高度。他的诗歌,如《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深刻反映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他的诗歌,是那个时代的百科全书,是历史的真实写照。 王维,这位“诗佛”,将山水诗的意境与禅宗的哲理完美结合,创造出空灵幽远的艺术境界。他的诗歌,如同他笔下的山水画,宁静淡远,意蕴无穷。他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等诗句,不仅描绘了美丽的自然风光,更透露出一种超脱世俗的哲学思考。 除了这三位大家,孟浩然的田园诗,高适、岑参的边塞诗,以及其他众多才华横溢的诗人,共同构成了盛唐诗坛绚烂多彩的图景。他们的作品,风格各异,但都闪耀着盛唐时代特有的光芒。 第三章 盛唐诗歌的艺术特色与表现内容 盛唐诗歌在艺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其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意境的宏阔与壮丽。受时代精神的影响,盛唐诗歌在描写自然风光、社会风貌时,往往表现出开阔的视野和雄浑的气势。无论是边塞的苍茫,还是山河的壮丽,都以磅礴的气势跃然纸上,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 其次,情感的真挚与炽烈。盛唐是一个充满激情的时代,诗人们敢于直抒胸臆,表达对国家、对社会、对人生、对爱情的真实情感。无论是李白的豪迈,杜甫的忧愁,还是边塞诗人的慷慨,都充满了真挚的情感力量,能够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再次,语言的精炼与生动。盛唐诗人对语言的锤炼达到了极高的境界。他们善于运用白描手法,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出鲜活生动的意象。同时,他们也大胆创新,吸收民歌的语言精华,使得诗歌更具口语化和通俗性,也更富有音乐美。 在表现内容上,盛唐诗歌涵盖了极为广泛的领域: 山水田园之乐: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描绘了宁静美好的自然风光和淳朴的田园生活,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边塞风光与征战生活:以高适、岑参为代表,展现了边塞的壮丽景象,抒发了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与思乡之情。 怀古咏史与人生感慨:许多诗人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追溯,抒发对人生短暂、世事变迁的感慨,或表达对理想的坚持。 送别与赠答:盛唐时期,文人交往频繁,送别诗和赠答诗成为一种重要的诗歌体裁,体现了诗人之间的情谊与对彼此才华的欣赏。 讽喻与批判:杜甫的诗歌尤其体现了这一特点,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描写,对政治腐败、民生疾苦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第四章 盛唐诗坛的文化影响与历史地位 盛唐诗歌的出现,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高峰,其影响深远。 首先,奠定了唐诗的典范地位。盛唐诗歌以其高度的艺术成就和思想深度,为后世的诗歌创作树立了标杆。李白、杜甫等人的作品,成为历代文人学习的典范,深刻影响了中国诗歌的发展轨迹。 其次,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盛唐诗歌所展现的恢弘气魄、浪漫情怀、忧国忧民的精神,以及对自由、对美的追求,已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成为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再次,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传播与交流。盛唐诗歌的杰出成就,使其不仅在中国国内广泛流传,也对周边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最后,为后人提供了认识盛唐社会的重要窗口。盛唐诗歌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那个时代的生动记录。通过阅读这些诗歌,我们可以窥见盛唐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风貌,以及人们的思想情感,对于研究盛唐历史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结语 盛唐诗坛,是一个由无数闪耀的星辰组成的璀璨星系。它不仅仅是历史的产物,更是那个伟大时代精神的凝结。本书力图从多角度、深层次地解析盛唐诗坛的勃兴原因、艺术特色、代表人物及其作品,勾勒出盛唐诗歌的宏伟画卷。希望通过本书的阅读,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盛唐诗歌的魅力,感受那个时代的辉煌,并从中汲取精神的滋养。盛唐诗歌,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永不磨灭的文化瑰宝,值得我们永远去品味、去传承。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在图书馆偶然翻到一本关于古代书画鉴赏的书,名为《翰墨丹青:中国古代绘画的意蕴与传承》。这本书的装帧古朴典雅,纸张质感温润,一看就不是普通意义上的“畅销书”。我被其中对几幅著名山水画的细致解读所吸引,比如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和郭熙的《早春图》。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画作的年代、作者、技法,而是深入挖掘了画作背后的哲学思想、文人情怀,以及艺术家在创作时的心境。他将山水不仅仅视为景物,更看作是艺术家寄托情志、体悟宇宙人生的载体。这种解读方式让我受益匪浅,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看似静态的画作,发现它们蕴含着多么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书中关于“气韵生动”的论述,更是点醒了我,原来古代绘画的魅力远不止于形似,更在于神似,在于那股挥洒自如、意境悠远的精神力量。

评分

我最近在阅读一本关于中国古代音乐史的书,题目是《丝竹管弦: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声响与变迁》。这本书让我大开眼界,我原以为中国古代音乐不过是简单的宫商角徵羽,但读罢才知其博大精深。书中详细介绍了不同朝代的宫廷燕乐、文人雅乐、民间歌谣,以及各种乐器的演变和发展。我特别着迷于书中关于古琴的论述,了解了古琴的形制、弹奏技法,以及古琴与中国文人精神的紧密联系。原来,弹琴不仅仅是为了娱乐,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是一种与天地对话的途径。书中还提到了许多失传的古乐曲,虽然无法亲耳聆听,但通过文字的描摹,我仿佛也能感受到那悠扬的旋律,那古朴的韵味。这本书让我对中国古代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追求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

读罢《长安十二时辰》,心中激荡不已,仿佛亲身经历了那场惊心动魄的二十四时辰。曹司成的严谨细腻,张小敬的隐忍决绝,还有那些鲜活的面孔,都在字里行间跃然纸上。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唐朝市井生活、官场生态的描摹,无论是大案牍术的精妙,还是“不良人”的隐秘,都让我大开眼界。书中人物的命运交织,家国情怀与个人恩怨的冲突,让人在紧张的阅读过程中,也深深体会到了时代的洪流和人性的复杂。虽然这本书并非学术专著,但它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将一个丰满、立体的盛唐展现出来,让我对那个辉煌的时代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读完之后,我甚至开始搜索关于唐朝历史、文学、风俗的资料,想要深入了解那个“万国来朝”的盛世。不得不说,这本书成功地激起了我对历史的求知欲,也让我对古代中国的生活方式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评分

最近,我无意中购得一本关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书籍,书名为《洪荒神话:山海经与中国早期想象》。这本书以《山海经》为主要参考,讲述了那些古老而神秘的故事,关于盘古开天辟地,关于女娲补天造人,关于夸父逐日,关于精卫填海。作者并非简单地复述神话,而是试图挖掘这些神话背后所蕴含的早期中国人的宇宙观、生死观、以及他们对自然万物的敬畏和想象。书中对那些奇形怪状的神兽、妖精的描绘,充满了奇诡的想象力,让人不禁感叹古人的创造力。我尤其喜欢书中对神话之间关联性的梳理,发现那些看似独立的传说,其实构成了一个庞大而完整的神话体系。这本书让我觉得自己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个充满未知与神秘的洪荒时代,感受着中华民族早期文化的独特魅力。

评分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一本关于宋代词学史的著作,名叫《词海拾贝:宋词风貌的演变与流派》。这本书的学术性很强,内容详实,对宋词的起源、发展、各个时期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进行了梳理和分析。我尤其对书中对宋词的“婉约”与“豪放”两大流派的区分及其成因的探讨印象深刻。作者不仅引用了大量的词作作为例证,还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文人心态,阐释了不同流派形成的原因。读完之后,我对苏轼、辛弃疾的豪放词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对李清照、柳永的婉约词有了更细腻的感悟。书中的语言虽然严谨,但并不枯燥,作者总能用生动的笔触,将那些或激昂、或缠绵的宋词意境娓娓道来,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文人辈出的时代,感受着他们笔下的悲欢离合,家国情怀。

评分

goog great excellent

评分

(八)文学不管在中国还是在外国都存在着,但是外国文学与中国文学有不同之处。例如:外国的小说分类和中国的有所不同。

评分

读这本书对于盛唐诗坛有一个整体的了解。袁行霈先生现在年事已高,但仍然精进于学术,实在是可敬可佩。京东的活动很优惠,送货也及时。非常满意。

评分

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学习观的精髓,新形势下强调学风十分必要

评分

古今几人能为此书?这种类型的书才是我最喜爱的类型,有趣有味有品,而且内容充实,非一般书所能匹敌!以后要常买这种类型的书,有利于自己的成长!

评分

④关系和谐,才能有轻松愉快;关系融洽,才能够民主平等。生生和谐、师生和谐、环境和谐、氛围和谐,都需要教师的大度、风度与气度。与同行斤斤计较,对学生寸步不让,艰难有和谐的课堂。和谐的关键在

评分

①多向互动,形式多样.互动的课堂,一定的活动的课堂,生活的课堂。互动的条件:平等、自由、宽松、和谐。互动的类型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小组互动、文本互动、习题互动、评价互动。互动的形式:问

评分

诗歌

评分

(四)官。,汉代置于州郡及王国,或称“文学掾”,或称“文学史”,为后世教官所由来。汉武帝为选拔人才特设“贤良文学”科目,由各郡举荐人才上京考试,被举荐者便叫“贤良文学”。“贤良”是指品德端正、道德高尚的人;“文学”则指精通儒家经典的人。魏晋以后有“文学从事”之名。唐代于州县置“博士”,德宗时改称“文学”,太子及诸王以下亦置“文学”。明清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