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思潮读本(套装共4册)

民国思潮读本(套装共4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田晓青 编
图书标签:
  • 思想史
  • 近代史
  • 民国史
  • 文化史
  • 历史
  • 中国现代思想
  • 通史
  • 历史读物
  • 学术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ISBN:9787506361576
版次:1
商品编码:1125666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92
字数:17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不扯风花雪月,直给民国思想。
  《民国思潮读本(套装共4册)》是一部民国思潮的史料文集,是中国传统文化碰撞西方文明的频频钟声。

内容简介

  《民国思潮读本(套装共4册)》是民国时期思想界著名人士的著名篇章的汇集,文章涉及哲学、政治、科学、文化、教育、经济、宗教等各个方面。不但是宝贵的史料文集,还对于今天之中国有着振聋发聩的警醒作用。老资料,却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目录

第一卷
改良与革命
论保全中国非赖皇帝不可
致书(节录)
立宪法议
论政府与人民之权限
答南北美洲诸华商论中国只可行立宪不可行革命书(节录)
干涉与放任
释革
革命军(节录)
驳论革命书
新大陆游记(节录)
论激烈的好处激烈派第一人
《民报》发刊词
民族的国民(节录)
论支那立宪必先以革命
开明专制论(节录)
奏请宣布立宪密折载泽
论满洲虽欲立宪而不能蛰伸
杂答某报(节录)
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
革命真民
息争篇蛤笑
论地方自治之亟蛤笑
国会与地方自治
亲贵内阁论严山
法国革命史论明夷
清帝退位旨
新思想
少年中国说
论学术之势力左右世界
新民说(节录)
近时二大学说之评论(节录)
宪政与共和
新中国建设问题(节录)
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
复袁世凯电
改历之解决力子
致伍廷芳及各报馆电
论否认临时约法之无当行严
民生主义并非反对资本——在上海南京路同盟会机关的演说
毁党造党说
总统集权说驳义
代草国民党大政见
政党政治与不党政治
平民政治与众愚政治
中国立国大方针(节录)
革命相续之原理及其恶果
《民约》平议
中国共和前途之最后裁判
读严几道《民约平议》(节录)
复黄兴书
复黄兴书
致书黄兴
中华革命党宣言
开明专制论前进
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节录)
评梁任公之国体论
宪法问题
舛误的民治观念与立宪佚名
旧思想与国体问题——在北京神州学会讲演
孔教与帝制
孔教会序
以孔教为国教配天议
袁世凯果将称帝乎秋水
迷信儒教之心理《民立报》
讲经
读经当积极提倡
复辟平议(节录)
复古思潮平议
共和与君主论
筹安会发起词杨度等六人
君宪救国论(节录)
帝政驳议
有如三保
与英报记者之谈话
孔子评议(上)
孔子评议(下)
辟复辟论
驳致总统总理书
宪法与孔教
再论孔教问题
复辟与尊孔
由废孔又到尊孔天津《大公报》
共和平议(节录)
驳《共和平议》
中国政治革命不成就及社会革命不发生之原因
国粹主义
保教非所以尊
论正统
国性篇
《国粹学报》
一战与中国
论中国中立之难点《英文京报》
致北京参议院众议院电
庶民的胜利
《每周评论》发刊词
睡的人醒了朱执信
武力解决与解决武力
新文化与五四运动
敬告青年
法兰西人与近世文明
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
一九一六年
吾人最后之觉悟
文学改良刍议
文学革命论
近世三大政治思想之变迁
读弥尔的《自由论》
新的!旧的!
易卜生主义
危险思想与言论自由
非“君师主义”
实行民治的基础
《新潮》发刊旨趣书
《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致蔡元培函
致《公言报》并答林琴南君函
家族制度为专制主义之根据论
《新青年》宣言
去年五月四日以来的回顾与今后的希望
新文化运动是什么?
一年来我们学生运动的成功失败和将来应取的方针
我们对于学生的希望
中国旧家庭制度的变动
五四运动纪念
科学的精神与方法
说中国无科学之原因
科学方法论——科学方法与精神之大概及其实用
科学方法讲义——在北京大学理论科讲演词
说“合理的意思”
科学的真实是客观的不是?
什么是科学方法?
科学与近世文化
西方哲学
大战与哲学(节录)
杜威哲学的根本观念
对于中国今日谈哲学者之感念(节录)
唯识家与柏格森梁漱溟口说罗常培笔记
马克思学说(节录)
马克思学说的批评
问题与主义
多谈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再论问题与主义
问题与主义蓝知非
三论问题与主义
四论问题与主义——论输入学理的方法

第二卷
第三卷

精彩书摘

  一、训政问题
  这次国大开会的情形很糟,糟到连国民党的党报都不得不出而指责。据我们所看到的京、沪、津各地报纸所载有关国大会场情形的记载,字里行间,大都含讽带讥,印象不好。有人认为国大有二千多人在一起开会,会场秩序不易控制,一切情形难望理想,这是第一次的民主学习,大家应将期望的尺度放宽一点。不过我们应当指出,天下的事情,不像样也有一个不像样的限度,在限度以内,大家可以原谅,超过了某种限度,便使人难于默缄。像这样一个二千多人的会议,要希望每一议事,每一发言,都按规就矩,有条有理,自然未免求之过高。但是动辄起噓,随便喊打,亦未免失之过分。国大代表来自各地,所受教育,程度不一,我们亦不能希望每个代表的发言礼貌,都能符合水准,但报载居然有人高喊“他妈的民主”,则未免相去更远。本人目睹会场情形,一言不合,四座喊打,意气之徒,直奔讲坛,若无职员劝解,定必扭成一团;偌大一个会场,东一簇,西一簇,乱哄哄,气冲冲,尽管主席嘶哑喉咙,要求维持秩序,可是无人理会,一片喧嚣,一团乱糟,使我们这些旁听之士,除了微微一笑之外,简直无感可想。我们细加分析,造成这种不体面的情形,一部分是知识问题,一部分是修养问题;而两者实际上仍然是一个教育问题。就知识言,本人亲耳听到一个代表发言,谓“国大有修改宪法之权,如其我们这次不修改宪法,就是我们没有尽我们的责任”。此种逻辑,不知何来。修宪之案,均须三读通过,举行二读会时,有一位代表大嚷,说上次业已通过(所谓“上次”,实际上是一读会),为什么还要讨论?有人告诉他议案须经三读,始能通过,这位代表还是不服。国大代表,不远千里进京开会,而不肯在事前稍为补充补充自己的知识,严格言之,可谓有亏职守。就修养言,民主政治的原则是讲理,喜欢打的朋友,何必竞选国大代表?要讲理就得听反对的意见,不愿意听反对的意见的人何必竞选国大代表?民主国家的会议代表,都应具有某种水准以上的教育素质。我们应维持这种水准,我们应提高代表的素质以符合这种水准,我们不应降低这种水准来迁就代表的素质!
  这次国大开会之糟,业已众口一词。但是大家都在议论国大代表的品质,而很少有人追究这一个失败的国大的责任应由谁负。本人认为这次国大开会情形如此之糟,从历史的眼光来看,国大代表所负的责任小,二十年实行训政的国民党应负的责任大。议会的成就如何,就得看议员的素质如何;议员的素质如何,又得看选民的素质如何以及国家政治上的风气如何。选民的素质高,产生出来的代表的素质自然也跟着高;国家在政治上的风气好,选举的成绩自然也跟着好。国民党训政前后二十年。经过这二十年,本来是三十岁的人,现在已经五十岁了;本来二十岁的人,现在四十岁了;本来是十岁的孩子,现在也变成为三十岁的人了;至于三十岁以下的青年,差不多完全是在国民党的训政阶段中长大的。在这次的大选活动中,无论选民或竞选人,大多数都是在二十岁至五十岁之间的公民,这些选民与竞选人的素质的高下,不能不说与二十年来国民党训政的成绩无关。当初中山先生遗教认为“由国民革命所产生之中华民国人民在政治的知识与经验之幼稚上,实等于初生之婴儿。中国国民党即产生此婴儿之母。既产生矣,则保养之,教育之,方尽革命之责”。所以训政的目的,即在训练人民如何行使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种政权。然而我们现在从国大的选举以及这次国大开会的情形来看,国民党训政二十年的成绩究竟在什么地方?众所周知,这次国代和立委的选举,弊端百出,弄到发生命案、选官被控、绝食抬棺,笑话之多,开中外古今纪录。选举的成绩如此,国民党对于这二十年来“训政”的这段历史,何以交代?再说代表素质,今日国大代表的素质,难道都是理想的吗?难道都够得上国家的水准吗?假如国内还有素质更好的公民,何以那些素质更好的公民无法产生,因之使国家的政治水准得以随之提高?国民党对于此点,有何自解?我们很坦白地说,从这次国大选举和国大开会情形来论,国民党二十年的训政,是彻头彻尾的失败了!国民党要是有勇气,对于这点应当坦白承认。也许他们看到这二十几天来国大的情形,内心里也在惭愧。但惭愧是消极的。过去的虽然过去了,假如国民党能够从过去的失败中得到一种教训,则过去的失败,犹不失为一种有意义的失败。行宪以后,实际上掌握权力的党还是国民党,我们希望他们能够拿出良心来,拿出勇气来,全盘改变作风,真正替国家做点事情。只有以国家为第一,才能大公无私;只有大公无私,才能在政治上有所成就;只有有成就的人、团体、党派,才能在这时代的洪流中立脚!
  ……

前言/序言



民国思潮读本(套装共4册) 总序 一百年前,中华民族正经历着一场波澜壮阔的伟大变革。从辛亥革命的枪声到新中国的曙光,这三十余年间,旧王朝的余晖与新时代的晨曦交织,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与融合,激荡出无数深刻的思想火花。这是一个动荡的年代,也是一个思想解放的年代。无数仁人志士,怀揣着救国救民的理想,在时代的大潮中上下求索,为中国的未来贡献着他们的智慧与力量。 “民国思潮读本”正是一套试图梳理和呈现这笔宝贵思想遗产的丛书。它并非对所有民国思想家及其著作的穷尽式收录,而是希望以一种更具系统性和代表性的方式,勾勒出那个时代思想演进的大致轮廓,带领读者走进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聆听那些振聋发聩的声音,理解那些塑造了今日中国的思想根基。 本书系精心挑选了四个重要的思想领域,并从每个领域中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我们力求在选篇上兼顾思想的深度、历史的影响力以及文本的可读性,希望能让普通读者也能从中领略民国思潮的魅力与价值。 第一册:政治革新与国家构建 辛亥革命推翻了数千年的帝制,但如何建立一个真正独立、富强、民主的新国家,成为了摆在所有知识分子面前的严峻课题。本册“政治革新与国家构建”,聚焦于民国初年的政治思想,以及后续围绕国家体制、宪政民主、地方自治等一系列核心议题的探讨。 我们将从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说起,这是开创共和时代的重要思想蓝图。孙中山先生在吸收西方政治文明精华的同时,也深刻认识到中国国情,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的宏大构想,为中国的现代化转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引。他的著作,如《三民主义》、《建国方略》等,不仅是革命的纲领,更是关于国家政治体制构建的经典文献。 除了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本册还将深入探讨以梁启超为代表的君主立宪派的理念。梁启超先生在辛亥革命前后,思想发生了显著的转变,但他对国家政治制度的深刻洞察,对国民素质的重视,以及对启蒙和教育的呼唤,至今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他的《变法通议》、《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等著作,展现了他对中国政治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和反思。 我们还将呈现康有为先生的思想。尽管他的“公车上书”和“戊戌变法”以失败告终,但其以儒学为基础,试图融合西学的改革路径,以及他对国家统一和民族复兴的关切,是民国政治思想史中不可忽视的一笔。 此外,本册还将包含对民国时期宪政思潮的梳理。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诞生,到各派系围绕宪法的争论,再到后期国民政府的宪法草案,都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对法治、民主、共和理想的孜孜以求。我们将选取相关的重要文献,展现这一过程中曲折而艰辛的探索。 我们希望通过对这些政治思想的梳理,让读者理解民国初年中国社会在政治转型时期所面临的巨大挑战,以及知识分子们为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道路所付出的努力和思考。 第二册:文化反思与民族精神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民国时期最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之一。它不仅是政治革命的延续,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反思和对民族精神的重新塑造。本册“文化反思与民族精神”,将带领读者走进这场思想风暴的中心。 本册的核心将围绕“科学”与“民主”两大旗帜展开。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以其激进的姿态,猛烈抨击了以儒家伦理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呼唤“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到来。我们将选取陈独秀的《新青年》时期的重要文章,如《本志缘起》、《论青年与政治》等,感受其振聋发聩的思想力量。胡适先生的白话文运动,以及他对文学改良、思想启蒙的贡献,也将通过他的代表作得以展现。 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辩护与重塑。以梁漱溟先生为代表的一些思想家,在批判西方文明的同时,也主张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价值。梁漱溟先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就是对中西方文化进行深刻比较和反思的经典之作。他提出的“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论断,以及对中国文化“精神性”的强调,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并对后来的文化思潮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册还将探讨民族主义在民国时期的演变。从反清复明到驱逐列强,民族主义思想随着国家命运的起伏而发展。我们将选取一些代表性的文章,分析民国时期知识分子对国家民族认同的思考,以及民族主义在抵御外侮、实现国家独立中所扮演的角色。 此外,本册还将触及对中国国民性的探讨。许多思想家都曾忧心忡忡地分析中国国民的弱点,并提出改造国民性的药方。这些探讨,虽然有时带着批评的色彩,但都体现了知识分子对民族复兴的深切忧虑和积极探索。 通过本册,读者将能深刻理解民国时期知识分子在面对“文化断裂”的危机时,所进行的艰难而有益的探索,以及他们如何试图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构建一种新的民族精神和文化认同。 第三册:经济发展与社会改造 一个国家的富强,离不开经济的支撑。民国时期,中国社会面临着落后、贫困的局面,如何实现经济的独立发展,如何改善民生,是摆在所有关注国家命运的知识分子面前的另一个重大课题。本册“经济发展与社会改造”,将聚焦于这一领域的思想探索。 本册将从不同学派对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争论开始。我们将选取一些经济学家和思想家关于国家资本主义、计划经济、以及市场经济等不同模式的论论述。例如,围绕如何发展民族工业,如何进行土地改革,如何应对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等问题,都曾引发激烈的思想交锋。 我们将深入探讨一些关于社会改造的思想。这其中,既包括对传统社会结构的批判,也包括对新型社会关系的构想。例如,关于妇女解放、婚姻制度改革、以及劳工权益保障等议题,都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我们将选取一些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以及关注劳工问题的思想家的著作,展现他们为推动社会进步所做的努力。 同时,本册还将关注中国共产党早期关于中国革命和经济建设的思想。虽然篇幅所限,无法详尽展开,但我们将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早期文献,展现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国情的认识,以及他们提出的革命道路和经济发展思路。 我们还将触及一些关于农村问题和社会主义改造的思想。许多知识分子都曾对中国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的命运深感忧虑,并提出了各种改造农村、发展农业的设想。这些思想,虽然在实践中经历了各种曲折,但其对中国社会结构和经济发展的深刻洞察,至今仍有其价值。 通过本册,读者将能理解民国时期知识分子在面对中国经济落后面貌时,所进行的各种探索和努力。他们有的强调工业化,有的关注农业,有的主张全面改造社会结构,虽然思路各异,但都体现了对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殷切期盼。 第四册:思想流派与文化探索 民国时期,不仅有宏大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潮,也涌现了众多具有鲜明个性的思想流派和文化探索。本册“思想流派与文化探索”,将为您展现那个时代思想的多元与活跃。 本册将介绍一些重要的思想流派,如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争论,实证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以及各种西方哲学思潮在中国本土的传播与演变。我们将选取一些代表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的著作,如张东荪、冯友兰、金岳霖等,他们在中国哲学史和思想史上的贡献,以及他们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体系所做的努力。 我们还将关注民国时期的文学与艺术思潮。五四运动不仅仅是思想启蒙,也极大地推动了文学的革新。白话小说的兴起,新诗的诞生,以及对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等各种文学流派的借鉴,都丰富了中国的文学宝库。我们将选取一些代表性的作家作品,展现那个时代的文学风貌。 同时,本册也将探讨民国时期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继承与创新。国画、书法、音乐、戏剧等领域,都涌现了许多杰出的艺术家。他们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吸收外来元素,创造出具有时代特色的艺术作品,是本册关注的重点。 此外,本册还将触及一些前沿的学术探索。例如,在社会学、历史学、教育学等领域,都有许多学者在进行开创性的研究。我们将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学术论文或专著的节选,展现那个时代学术的活力与深度。 最后,本册还将关注一些边缘但重要的思想探索。例如,对宗教的思考,对人生意义的追问,以及对未来社会形态的畅想。这些看似零散的思想,却构成了民国思潮斑斓的图景。 “民国思潮读本”这套丛书,希望能成为读者走进民国、理解民国的一扇窗口。我们深信,回顾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梳理那些深刻的思想遗产,不仅是对过去的回望,更是对未来的启示。愿这套书能激发您对历史的兴趣,对思想的思考,以及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切。

用户评价

评分

《民国思潮读本》给予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填充,更是一种思想的启迪。它让我深刻理解了,一个时代的思想风貌,是如何深刻地影响着那个时代的政治、社会和文化。读到书中对激进思潮的介绍,我能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渴望变革的强烈愿望;读到书中对传统文化的反思,我能体会到知识分子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下的文化焦虑。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中国知识分子是如何通过思想的探索,试图为国家寻找出路。 我特别被书中对不同思想流派之间相互吸收和影响的描写所吸引。例如,早期的改良思想如何为后来的革命提供了理论的借鉴,而革命的实践又如何反过来促使思想家们进行更深入的思考。书中还探讨了西方思想在中国传播过程中所发生的本土化变异,这让我看到了中国思想的生命力和创造力。读完这套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思想的盛宴,对民国时期那波澜壮阔的思想史有了更加立体和深刻的认识。它不仅是一本关于历史的书,更是一本关于思想如何塑造历史的书,让我从中获得了诸多关于当下社会与思想的启示。

评分

作为一名对近代史略有涉猎的读者,我一直试图理解中国在那个动荡年代是如何走向近代的。而《民国思潮读本》以一种极其系统和深入的方式,解答了我长久以来的疑惑。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合理,将庞杂的民国思想按照不同的主题和流派进行了划分,使得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有清晰的脉络可循,不会被海量的信息所淹没。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重要思想家的详细介绍,不仅列举了他们的核心观点,还分析了这些观点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它们在当时社会上引发的反响。 例如,书中对胡适的“新生活”理念的阐释,以及他对白话文运动和科学精神的倡导,都让我看到了理性与启蒙思想在中国落地生根的努力。同时,对李大钊等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者的介绍,也让我看到了中国知识分子在探索救国道路时,如何从西方引进新的思想武器。更重要的是,书中并没有将这些思潮简单地视为相互独立的个体,而是展现了它们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与碰撞。我能感受到改良派与革命派之间在策略上的分歧,也能看到自由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在价值取向上的辩论。这种多角度的呈现,让我对民国思想史有了更全面、更辩证的理解。

评分

作为一名民国史的爱好者,最近有幸拜读了《民国思潮读本》(套装共4册),着实让我眼前一亮。一直以来,我对那个风云变幻、思想激荡的年代都充满了浓厚的兴趣,但往往苦于资料分散,难以窥探其全貌。《民国思潮读本》的出现,如同一盏明灯,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那个时代精神世界的窗户。这套书的编纂可谓是匠心独运,它并非简单地罗列历史事件,而是深入挖掘了影响民国走向的各种思想流派和代表人物。每一册都围绕一个核心主题展开,从早期改良派的温和变革,到后期激进革命思潮的蓬勃发展,再到新文化运动的深刻反思与文化重塑,直至最后对西方思潮的吸收与本土化探索,脉络清晰,层层递进。 翻阅书页,仿佛置身于那个百家争鸣、观点碰撞的年代。我看到了严复对西方文明的审慎引入,康有为、梁启超对传统体制的改革呼唤,孙中山推翻帝制的革命呐喊,以及陈独秀、李大钊对旧文化、旧思想的猛烈批判。书中引用的原始文献、报刊文章、学者论述,都极具史料价值,让我能够直接接触到当时思想家的原话,感受他们思想的温度和力量。尤其是对一些相对边缘但同样重要的思潮,如无政府主义、国家主义、实用主义的介绍,也极大地拓展了我对民国思想史的认知。这套书不仅让我了解了“说了什么”,更让我深入思考了“为什么这么说”,以及这些思想是如何相互作用、此消彼长的。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震撼,在于它真实地呈现了民国时期思想的复杂性与多元性。我们常常习惯于将民国思想简化为几个标签,例如“革命”或“保守”,但《民国思潮读本》则细致地描绘了其内部的丰富光谱。我看到了改良派与革命派的辩论,自由主义与社会主义的争鸣,传统文化与西方思潮的交融与冲突。书中对不同观点持有者的平等呈现,也体现了编者严谨的态度。他们没有刻意去褒扬或贬低某一种思潮,而是力图还原历史的本来面貌。读到某些激烈的论战,我能感受到思想交锋的火药味,也能体会到知识分子在时代洪流中的迷茫、挣扎与抉择。 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介绍某些思潮时,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还会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具体事件进行解读。例如,在谈到新文化运动时,书中穿插了许多关于白话文运动、婚姻自由、女性解放等具体内容,让我更能理解这些思想是如何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引发了多么深刻的变革。同时,对当时中国社会面临的内忧外患的描述,也让我理解了为何这些思想会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应运而生,又为何会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力。这套书让我明白,思想并非空中楼阁,而是深深植根于现实土壤之中,并反过来塑造着历史的走向。

评分

《民国思潮读本》最让我感到“解渴”的一点,是它在梳理民国思潮的同时,也巧妙地展现了这些思想的传承与演变。我能够清晰地看到,早期的维新思想是如何为后来的革命思潮奠定基础,新文化运动的激进批判又是如何为后来各种学术流派的兴起铺平道路。书中对一些思想家生平经历的简要介绍,也帮助我理解了他们的思想是如何受到个人遭遇和时代环境的影响而形成的。这套书仿佛一张精密的网,将分散的思潮和人物串联起来,形成了一幅连贯而富有逻辑的思想发展图景。 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一些西方思潮在中国早期传播的解读。例如,对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国家主义等在中国是如何被接受、被改造、被本土化的过程的阐释,让我对中国近代思想的独立性有了更深的认识。书中也探讨了不同思想流派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吸收,例如激进的革命思潮如何受到西方民主思想的启发,保守的传统势力又如何试图汲取西方某些经验来维护自身。这种相互交织、螺旋上升的过程,正是民国思想史最迷人的地方之一。读完这套书,我感觉自己对民国时期的思想脉络有了前所未有的清晰认识,仿佛能看到一条从传统向现代过渡的复杂而艰难的思想跋涉之路。

评分

看看民国过往的那些人与物

评分

民国思潮读本(套装共4册) 好书

评分

还不错哟还不错哟还不错哟

评分

《民国思潮读本(套装共4册)》是民国时期思想界著名人士的著名篇章的汇集,文章涉及哲学、政治、科学、文化、教育、经济、宗教等各个方面。不但是宝贵的史料文集,还对于今天之中国有着振聋发聩的警醒作用。老资料,却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评分

民国思潮读本(套装共4册) 好书

评分

一本好书。

评分

很厚,封面有点薄

评分

民国思潮资料集大成者,好书。

评分

好书,很有价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