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我一开始对厚厚的全集有些望而却步,担心内容过于晦涩,难以消化。但实际阅读下来,完全打消了我的顾虑。朱光潜先生的文字功底实在是太扎实了,他能够将深奥的学术议题,用接近散文的笔触表达出来,这种驾驭文字的能力令人叹服。我发现,即便是初次接触他理论体系的读者,也能通过他清晰的逻辑和丰富的例证,逐步建立起对相关概念的理解。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完整的知识图谱,让你看到一个伟大思想家是如何从基础理论出发,逐步构建起他宏大的知识体系的。它不仅是文学和美学的宝库,更是一部关于如何进行有效思考的范本。我时常会停下来,反复揣摩他某个段落的措辞和布局,从中学习如何更精准、更有力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评分这套《朱光潜全集》对我来说,更像是一部精神上的“修炼手册”。我不是为了应付考试或者完成论文而阅读,而是为了寻求一种内在的平静与力量。朱先生的文字中,常常透露着一种超脱尘世的淡然,但这种淡然绝不是消极避世,而是看透世事后的豁达。我尤其欣赏他探讨个体生命价值的部分,在这样一个喧嚣浮躁的时代,他的声音就像一股清流,提醒我们去关注内心的声音,去培养真正的审美情趣。每一次当我感到迷茫或焦虑时,翻开书中的任何一页,都能找到安顿心灵的锚点。新编增订本的修订工作也看得出是用心了,细节之处的完善,让这部经典的权威性更上一层楼。它不仅仅是记录了一位巨匠一生的思考结晶,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积极应对人生困境的有效途径。
评分我收藏了许多经典著作,但这套全集无疑是分量最重、最耐读的一套。朱光潜先生的学识广博,涉猎之深,让我这位普通读者感到震撼。我深知,要完全吸收书中的每一滴智慧,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这需要长期的积累和反复的体悟。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其丰富的层次感,初读时或许惊叹于其文采,再读时则会开始关注其理论的精妙,深读之后,更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它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看待世界的独特视角——一个充满诗意和理性光辉的视角。每一次阅读的过程,都像是在与一位智者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这种精神上的富足感,是其他任何娱乐都无法替代的。这部书是值得每一个热爱思考、追求深度的人拥有的。
评分坦白说,我并不是一位专业的文学研究者,我购买这套书更多是出于对朱光潜先生个人思想魅力的追捧。他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韵律感,读起来非常舒服,不像有些学者的作品那样干巴巴的,充满了生硬的术语。朱先生的学问是通透的,他能够将哲学、美学、文学这几个领域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我最喜欢他谈论“生活与艺术”的部分,他总能将宏大的理论拉回到日常的细微之处。比如他分析一件艺术品的美感时,会联系到一个人走路的姿态、一个眼神的流转,这种“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写作方式,极大地拓宽了我对“美”的理解边界。这本书的排版也十分考究,字体大小适中,注释清晰而不突兀,确保了阅读的连贯性,这对于我这种喜欢沉浸式阅读的读者来说,简直太重要了,让我能够心无旁骛地沉浸在朱先生构建的思想世界里。
评分这套厚重的全集摆在书架上,光是看着就让人心生敬畏。我最早接触朱先生的作品是大学时候偶然翻到他的一些美学小品,那种深入浅出的文笔和对生活哲理的洞察力,一下子就抓住了我。后来才慢慢寻觅到他的其他著作,才发现这位老先生在各个领域的建树都如此深厚。我手头这本新编增订本,装帧典雅,纸张的质感也非常好,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阅读体验本身就是一种享受。我尤其欣赏他对传统文化精髓的继承与创新,他能将那些看似玄奥的古代思想,用现代人能够理解的语言娓娓道来,丝毫不显陈旧。比如他谈论诗词的格律与神韵时,那种细腻入微的观察,仿佛能让人穿越时空,亲身体会到古人创作时的心境。每一次翻阅,都能发现新的感悟,这套书绝不是那种读完就束之高阁的工具书,而是可以伴随人一生的精神食粮,值得反复咀嚼和品味。
评分朱光潜(1897~1986年),中国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今枞阳麒麟镇岱鳌村朱家老屋)。中国现代美学奠基人。《朱光潜全集:欣慨室中国文学论集(新编增订本)》新增文章近百篇,有些是原版失收的,有些则是从未公开发表过的。新增文章均依内容归入相关各卷,为保持著作的历史原貌,对文字内容尽量不作改动。原书的译名不做统一处理,将在总索引中对不同译法的译名进行归并,以便查阅。朱光潜是个有哲学头脑的美学家。他原是从哲学走向美学的:“因为喜欢哲学,我被逼到研究康德、黑格尔和克罗齐诸人讨论美学的着作。”(1)虽然他的美学摒弃了从哲学体系推演出美学结论的形而上学方法,而采取了19世纪晚期“自下而上”的经验论方法,主要从审美经验、艺术欣赏中概括出美学观点,虽然他多次说过美学即文艺理论,但朱对哲学确实有深刻的理解和充分的研究。1933年,朱写了两篇主要介绍黑格尔的文章《黑格尔哲学的基本原理》、《唯心哲学浅释》,1947年在《克罗齐哲学述评》中,他又用了一章篇幅介绍“新唯心主义的渊源”。表现出很高的理解水平。 然而,他如此熟谙的黑格尔哲学却没有在前期美学中留下痕迹。《文艺心理学》和《谈美》都没有讲到黑格尔,两篇介绍黑格尔哲学的文章也没有讲美学。决不能说他轻视黑格尔美学,《悲剧心理学》承认“黑格尔对于近代美学思想影响极大。”(2)1936年他在《美学的最低限度的必读书籍》中就有黑格尔的《美学》,并要求参考斯退斯的《黑格尔哲学》。 现代中国美学的先驱者王国维和蔡元培,都是康德的信徒,直到49年以前,康德影响都远远超过黑格尔。这种选择性的接受,除他们个人兴趣外,特别与康德、黑格尔美学的不同性格相关。黑格尔美学主要是艺术哲学,以其特有的辩证法与历史感,他把几乎是全人类的艺术都逻辑地叙述成一个运动着的整体系统,令人叹为观止。康德美学则是纯粹的审美哲学,他以“审美无利害关系”为基点,划定了审美和艺术在理性结构和人类生活中的自律性位置,描述了审美经验所特有的一种知觉方式,规范了现代美学的方向。“审美无利害关系已在许多人的美学理论中、在逻辑序列上处于首位,成了审美经验的核心。不仅可以适用于艺术鉴赏,而且也可以适用于自然物的鉴赏。它已经渗透到艺术批评和对艺术及自然的鉴赏中去了。它成了一种观察和判断的习惯,而在这一概念获得这样的地位之前,艺术的价值是因袭的。艺术有认识的价值、道德的价值、社会的价值,但就是唯独没有艺术自己的价值。”(3)康德从哲学彻底论证了这一理论,成为现代美学的正宗。19世纪晚期盛行而又为朱向中国频频引进的克罗齐的“直觉论”、布洛的“距离说”、闵斯特堡的“孤立说”、立普斯的“移情论”等等无不是康德理论的继续和变种。 无论是译述绍还是自我建构,朱的美学都有两种类型。一是从美感经验入手阐释美学问题,在此一类型的着述中,朱继续王国维、蔡元培的路线,基本是在康德的框架内完成。《文艺心理学》开篇第一句话就是:“近代美学所侧重的问题是:‘在美感经验中我们的心理活动是什么样?’至于一般人所喜欢问的‘什么样的事物才能算是美’的问题还在其次。”(4)这就把自己置于康德笼罩之下。《悲剧心理学》第二章讲自己的美学观,朱以“康德曾强调审美经验的非实用性”开头,继之以“大多数近代哲学家,尤其是克罗齐,强调了也是由康德指出过的审美感觉的非概念性。”(5)他认定从康德到克罗齐是“欧洲美学思想的主流。”(6),所以他也是根据艺术即直觉、直觉即表现来得规定美和艺术的本质,以此为基础,经验地发挥康德美学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许多美学学说都被吸收进来。当然,朱对他们也是有保留、有舍弃的。
评分一个幼稚的愿望
评分对英译毛主席诗词的修改意见
评分答高一凌君谈新诗
评分朱老首先是一个文学理论家,其中国文学论集十分精当,好书。
评分读《纸壁斋集》书后
评分中华书局新版,印刷质量俱佳!
评分朱光潜全集再版,很喜欢!!!!
评分这部书出得非常好,朱光潜真是一代大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