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科学源流译丛8》的书名,让我联想到了许多关于科学发展史的著作。我脑海中浮现的,是那些描绘伽利略仰望星空,牛顿被苹果砸中(虽然这个故事有待考证),以及爱因斯坦在黑板前沉思的经典画面。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深入探索科学革命这场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我希望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事实和年代,而是能够深入剖析这场革命的深层原因,探讨那些隐藏在历史洪流之下的社会、文化、经济因素是如何共同作用,催生了如此巨大的变革。我尤其对当时的思想家们是如何挑战权威、打破教条,以及他们之间是如何交流、碰撞、激发灵感的过程感到好奇。我也想知道,在那个时代,科学与哲学、宗教之间的关系又是如何演变的。究竟是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上的突破,才使得科学能够摆脱中世纪的束缚,走向近代科学的辉煌?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一些关于这些问题的答案,让我对科学革命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读到《科学源流译丛8:科学革命的编史学研究》这个书名,我的第一反应是它可能是一本非常“硬核”的学术著作。我不太擅长阅读那些充斥着专业术语和抽象概念的书籍,我更喜欢那些能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科学思想娓娓道来的作品。我担心这本书的“编史学研究”部分会过于理论化,充斥着各种学术流派的争鸣和理论框架的探讨,而我作为一名普通读者,可能很难跟上它的节奏。我更希望通过阅读,能够了解科学革命时期那些伟大的思想家是如何思考的,他们是如何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来认识世界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描绘出那个时代的知识图景,让我感受到科学思想是如何在不同的文化和地域之间传播和演变的。我希望能够看到,那些看似突如其来的科学突破,其实是经过漫长的积累和无数次尝试的积累。我担心的是,这本书会让我觉得科学革命离我太遥远,或者让我觉得它只是少数天才的产物,而忽略了更广泛的社会和文化背景。
评分当我看到《科学源流译丛8:科学革命的编史学研究》这个书名时,脑海中首先闪过的画面是那些关于科学史的纪录片,里面充斥着各种精密的仪器、古老的实验室,以及那些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科学家们。我一直认为,理解科学的精髓,不仅在于掌握其理论和公式,更在于体会其发展过程中的曲折与智慧。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独特的视角,让我看到科学革命是如何被“书写”和“理解”的。编史学,这个词对我来说既熟悉又陌生,它暗示着一种对科学史研究本身的研究,是对那些历史学家如何解读和构建科学革命叙事的分析。我期待这本书能揭示出,在众多的科学革命叙事中,哪些是被强调的,哪些是被忽略的?哪些视角更具影响力,又为何?这种对“编史学”的关注,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科学革命本身,更是关于我们如何认识和理解科学革命的一面镜子。它或许会挑战我既有的关于科学革命的认知,让我以一种更批判、更具反思性的态度去审视这段历史。
评分《科学源流译丛8:科学革命的编史学研究》的书名,让我产生了一种“追根溯源”的冲动。我一直对科学的起源和发展充满兴趣,总想弄清楚那些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科学知识,究竟是如何一步步建立起来的。然而,我对“编史学研究”这个概念感到一丝困惑。我脑海中浮现的是历史学家们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搜寻、辨别、解读,然后构建出历史叙事的场景。我猜测这本书可能是在探讨,对于科学革命这段历史,不同的历史学家是如何进行研究的,他们采用了哪些方法,得出了哪些不同的结论?这让我感到有些新奇,因为我之前接触的科学史书籍,大多是以时间线为主导,或者以重要人物为中心来展开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关于科学革命的“元叙事”,让我看到,我们今天所知的科学革命,是如何在历史学家的笔下逐渐成型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引导我去思考,历史的叙述本身也是一种建构,而这种建构是如何影响我们对科学革命的理解的。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初看之下,着实让我有些望而却步。 “科学源流译丛”本身就带有一种学术的厚重感,而“科学革命的编史学研究”更是直接点明了其深度和专业性。我并非科班出身的学者,对“编史学”这个词汇的理解也仅限于“研究历史的学问”这样一个模糊的概念。因此,当我在书架上看到它时,心里不免会泛起一丝犹豫:这本书会不会过于晦涩,充斥着我难以理解的理论和术语?我担心自己无法消化其中蕴含的知识,最终只能停留在书本的表面,无法真正领会其精髓。我更倾向于那些能够引人入胜、带我穿越时空,用生动的故事和鲜活的人物来讲述科学发展历程的书籍。这类书籍往往能激发我对外在世界的好奇心,让我感受到科学的魅力,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的梳理和概念的辨析上。我希望通过阅读,能够更直观地理解科学是如何一步步发展起来的,其中的关键人物有哪些,他们又是如何突破了当时的认知局限,最终推动了科学的进步。
评分物流不错
评分本书是唯一一部关于科学革命的编史学研究著作,出版后即确立了其经典和权威地位。它如同一部百科全书,系统地考察了自19世纪以来科学史家们关于科学革命的实质和原因的大约60种观点,并对其特点和不足给出了自己的看法。本书不仅涉及如何解释和看待伽利略、开普勒、牛顿等人的科学成就,而且也涉及 科学革命根植
评分一、科学革命的概念
评分作者是研究科学革命的专家,译者翻译了十几本专著,佩服
评分致谢重要作者列表第一章 “一个近乎全新的自然”第一部分 定义科学革命的实质第二章 大传统2.1 “诸科学革命”与科学革命2.2 理解近代早期科学起源的最初尝试2.2.1 康德的“思维方式的革命”2.2.2 开始向科学的过去学习:威廉?休厄尔2.2.3 关于近代早期科学起源的实证主义图像:恩斯特?马赫2.2.4 迪昂论题2.3 塑造科学革命概念2.3.1 重新考察原始材料:安内莉泽?迈尔2.3.2 戴克斯特霍伊斯与自然的数学化2.3.3 “从‘大约的’世界到精确的宇宙”:柯瓦雷的科学革命观2.3.4 伯特与自然的数学化2.4 概念的拓宽2.4.1 四位伟人:观点的比较与交流2.4.2 新问题与新一代2.4.3 巴特菲尔德与霍尔夫妇:英国的看法2.4.4 库恩与科学革命2.4.5 科学革命作为一个过程:韦斯特福尔对近代早期科学起源的构想2.5 结论:连续与断裂的权衡第三章 更大背景下的新科学3.1 新科学及其新方法3.1.1 科学方法史中的陷阱3.1.2 从证明性科学到试探性科学3.2 新科学及其新时间框架3.2.1 权威在科学中的作用逐渐消失3.2.2 科学朝着未知的未来重新定向3.2.3 科学何时变成了累积性的?3.2.4 从自然哲学到科学3.3 新科学与旧魔法3.3.1 近代早期科学的“玫瑰十字会”观念3.3.2 17世纪科学中的玫瑰十字会员、化学家和炼金术士3.3.3 难以把捉的争论核心3.3.4 科学革命与世界的祛魅3.3.5 关于近代早期科学理性的争论3.4 新科学与“人造自然”的产生3.4.1 近代早期实验的本性3.4.2 科学仪器的兴起3.4.3 科学的应用:观念与实在3.4.4 对女性自然的征服3.5 社会背景中的新科学3.5.1 新的科学规范3.5.2 社团和大学3.5.3 赞助3.6 欧洲历史中的新科学3.6.1 科学革命与17世纪的危机3.6.2 科学革命与封建制度的解体3.6.3 “科学革命在西方文明史中的地位”3.7 结论:从“自明的光环”转向“杂乱的偶然性”第二部分 寻找科学革命的原因第四章 近代早期科学从先前的西方自然思想中产生4.1 第二部分导言4.2 为什么科学革命没有发生在古希腊?4.2.1 希腊科学的某些主要缺陷4.2.2 跨越门槛所需的帮助4.2.3 衰落问题4.3 中世纪科学与科学革命4.4 近代早期科学从文艺复兴思想中产生4.4.1 哥白尼主义4.4.2 人文主义的影响4.4.3 亚里士多德主义的变革4.4.4 赫尔墨斯主义与新柏拉图主义4.4.5 怀疑论的复兴4.5 “内部”路线的收获第五章 近代早期科学从西欧历史事件中产生5.1 宗教与近代早期科学的兴起5.1.1 霍伊卡与《圣经》世界观5.1.2 默顿论题5.2 近代早期欧洲的积极生活5.2.1 奥尔什基与柯瓦雷论科学家对欧洲萌发活力的回应5.2.2 赫森论题:近代早期科学与资本主义5.2.3 默顿论17世纪的科学与技术5.2.4 齐尔塞尔与近代早期科学的社会根源5.2.5 霍尔对“外部”解释的反驳5.2.6 近代早期科学的工匠起源:一种临时评价5.2.7 时间革命:兰德斯与柯瓦雷5.2.8 霍伊卡与航海大发现5.2.9 爱森斯坦:科学从抄写走向印刷5.3 本-戴维与新科学的社会合法性5.4 “外部”路线的收获第六章 近代早期科学未在西欧以外产生6.1 恰当定义问题的最初尝试6.2 伊斯兰科学的衰落6.2.1 关于伊斯兰科学的一些基本事实6.2.2 冯?格鲁内鲍姆与穆斯林共同体在律法之下的维护6.2.3 萨耶勒与科学和宗教的调和失败6.2.4 桑德斯与蛮族破坏的影响6.2.5 一些结论和建议6.3 李约瑟作为跨文化科学史的先驱6.4 非西方科学对科学革命的贡献6.5 为什么科学革命没有在中国发生6.5.1 中西方科学的异同6.5.2 李约瑟的关键问题及其回答6.5.3 李约瑟的批评者提供的其他观点6.5.4 一些结论和建议6.6 比较路线的收获第三部分 总结和结论:“真理的盛宴”第七章 科学革命概念50年7.1 第三部分介绍7.2 科学革命概念的兴衰7.3 对未来科学革命观的想法中译本补遗(2012年)参考书目索引译后记
评分我是一个很爱读书的人,基本上每1-3天读完一本。所以也是经常买书的读者。其次,这本书的纸张质量很好,没有异味,不粗糙。一看就是正版,也是新书,塑封的。再次,送货员的速度很快,态度也非常好,还帮忙送上楼,一句怨言都没有。非常感动!还有,京东的价格一直挺给力,服务也好。我会继续保持一直光顾。最后,关于书籍内容方面,总体来说是一本好书,读完受益匪浅,很有作用。收藏了,有空或者书荒时会随时抽空看看。以下心得内容给各位参考参考:夏天的雨,干脆,强劲;夏天的的雨,利落,爽快;夏天的的雨,生动,豪爽; 夏天的雨,毫不拖泥带水;夏天的雨,像个男人! 他不像春天的雨那样,淅淅沥沥,极尽了缠绵。他生性秉直,无所顾忌,来的猛烈,去的迅速。如果说春天的雨是摇曳着浅绿长裙的清纯少女,那么夏天的雨就是说来就来,说走就走的梁山汉子。他不像秋雨那样,星星点点,故寻闲愁。他总是在狂风大作中生情并茂,在电闪雷鸣中袒露胸襟,在惊心动魄中一诺千金。如果说秋天的雨是“谁怜憔悴更雕零”的李忆安,那么夏天的雨就是披长发而仰天长啸于泽畔江河的辛稼轩。他更不像冬雨那样,在噼哩叭啦的凛冽寒风中,无情的让人全身发抖。他如发怒的神兵鼓噪而来,似摧枯拉朽的千军万马凌空进发。如果说冬天的雨是给人们带来的是沉寂的气息,那么夏天的雨就是“气吞万里如虎”的粗豪男人给人带来的奔放与狂野。他虽然豪迈,虽然狂放,虽然动人心魄,虽然大气磅礴,但他和男人一样,表面上表现着坚强,内心却十分的脆弱。他忍受着苦痛佯装着干脆,经受着磨砺佯装着豁达,面带着微笑显示着生命的刚强。在他不堪重负的时候,有时会哭会笑,有时会吵会闹,但在哭过笑过吵过闹过之后,又背负着希望、疲惫和责任走向了热情;在他无奈的时候有时只会闷头抽烟,在他苦涩的时候有时只会躲起来喝酒,有只会在无人的角落里哭泣,但在抽过喝过哭过之后,又装出了一副英雄的形象来走向了强大。他总是按季节固有的程序收获他的圆满。他不会因为人们的企盼而提前,也不会因为人们体验干燥而来晚。他总是率性而为,来去从容,总是轰轰烈烈,总是在短暂的疯狂中不忘对大地的奉献,总是在即将消逝的时候充满着对生命的热爱。如果说春天的雨婀娜多姿,是俏丽佳人,秋天的雨缠缠绵绵,是悲情的怨妇,冬天的雨冷酷无情,没有了温柔,那么夏天的雨.有种色彩,明艳却不庸俗;有种气氛,凄美却不绝望;有种思念,缠绵却不造作,作文之初中作文:初中生写景作文。哦,那便是秋的色彩,那便是秋的气氛,那便是秋的思念。春的繁花似锦,夏的绿树成荫,冬的白雪皑皑,在这秋风萧瑟的季节早已淡去,唯有求是人们心中独特的美景,它将归来的讯息寄予红叶,洒满一地,告诉每一个人。秋洋溢在农民的笑窝里,看那层层的稻浪,金黄金黄,翻滚着近了。看那累累的果实,经过春的播种夏的洗礼,审批露水,咧开嘴露出笑容,新奇的张望这个世界。沁人心脾的清香到处弥漫。秋沉浸在涓涓的碧波里。它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一份收获,一份凄美,还有一份来年的希冀,望枯叶落尽,你是否会感到遗憾?看燕子南去,你是否会感慨万千?请看满园的菊花,正开的姹紫嫣红,那不是一种生命力的象征么?它们红的像火,白的像雪,粉的像霞。在困境中笑傲江湖,才是真正可贵的。况且,叶子落了,又将会见来年枝头吐新芽;燕子去了,又将会见来年欢喜报新春。以笑的姿态面对落叶,面对秋天,面对生活,你会发现,就连太阳也在笑着祝福我们。秋飘洒在绵绵的细雨中。一切那么朦胧,远远望见那片枫叶林,已是火红一片。没有任何人,只剩下孤零零的荒冢,冷风吹起坟头上的白草,我想起故去的亲人。落叶归根是一份宿命,残花凋零是完成一次未完成的使命,晨露滑落更是一次生的光辉,只是感慨起脆弱的生命,感慨起梦里花落。逝去的已然逝去,我们无法左右。那面对离别,又当如何?我想起儿时的伙伴,想起曾经朝夕相处、欢笑嬉闹的日子,以及不掺任何杂质的小小的心愿,还有阔别已久的恩师、同窗,梦中花落,香到忧伤。你们现在过得好吗?秋,它的确凝聚了太多太多。
评分书是好书,但书的左上破了个小角,别的书品相没问题,大概这本书邮的时候就这样,这次就不换了,希望京东以后有所改进。
评分一、科学革命的概念
评分物流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