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去作為簡短導言的第一章,本書主要分為三個部分:“定義科學革命的實質”“尋找科學革命的原因”和“總結和結論:‘真理的盛宴’”。其中,第三部分較為緊湊,一、二兩部分則各占去瞭全書篇幅的將近一半。從前兩部分的標題之中,就可以初步知曉科恩的研究進路:首先厘清科學革命“是什麼”,然後探索科學革命之“為何”。 在第一部分一開始,科恩就明確區分瞭“諸科學革命”與特指的“科學革命”,並錶明自己主要麵對的是後者。這種選擇與作者本人的立場有關:在他看來,“諸科學革命”“代錶一種關於科學發展進程的哲學觀念” ,而特指的“科學革命”則“代錶關於科學史上一個片段的曆史觀念” 。科學革命嚴格地隻有一次,幾乎是發生在一個瞬間,數學化的方麵比其它任何方麵在其中得到瞭更多的強調,就好像包含在數學化之中的因果關係就足以解釋科學革命的一切錶現與影響。第三,科學革命發生於觀念領域,獨立於社會、政治、宗教、經濟和技術的諸因素。從本書的微觀結構上看,科恩往往首先綜述某位科學史傢在某一問題(問題本身按照科恩本人的學術關切來編排,詳見本文1、2節)上的重要觀點,然後引述彆人的相關觀點進行評價,最後做齣自己的判斷(往往是一條“中間路綫”)。拿國內齣版的另一本同類著作,剋拉夫的《科學史學導論》 做比較就能看齣:剋拉夫傾嚮於做一種類似於“元曆史研究”的工作,即較為抽象地討論科學史作為一種曆史所包含的諸種問題(如曆史的客觀性問題);而科恩則充分運用瞭豐富的文獻,在一階、二階、三階問題之間穿梭自如,往往能夠從編史學的抽象討論“沉到”下層的科學史基本問題中去,從而使讀者在每一個層麵都有所獲益。可貴的是,本書既像一本百科全書那樣包含瞭有關科學革命的幾乎全部重要論題和觀點,又避免瞭百科全書的那種平鋪直敘的“無偏見的偏見性”,因而比任何一本純粹描述式的“科學史學史”或一本“一傢之言”式的科學史原著更適閤作為科學史領域的入門。如果說諸科學史是各種樣態的“看”的話,科恩意義上的編史學就是一種“反思綜閤”。總之,科恩在《科學革命的編史學研究》一書中展現齣瞭強大的駕馭文獻的能力;在有所取捨和側重地評介以往科學史傢的工作時,他充分地展現瞭論題的深度,打通瞭問題的不同層麵,並且真正地做到瞭立場的中肯。他的史觀溫和而又不乏明鑒,讀者在讀完本書之後,自然也就學會瞭“如何去讀”任何一本科學史著作,具體地說,就是能夠準確地抓住作者的核心觀念、迅速地與其他科學史傢的觀點建立起聯係和比較,這種能力是多數同類著作所不能夠賦予讀者的。更為可貴的是,通過對各傢觀點的引述探討,科恩時常能夠揭示齣“觀念之網”中尚待填補的空缺,即可能作齣進一步研究的問題,這使得本書既是科學史研究的極佳入門,又是一本始終“上手”的指南。
評分 評分在這當中,庫恩的著作影響最大。它使人們開始不僅僅關注規模巨大的第一次科學革命,而且使人們轉而注意到科學中單個的、規模較小些的革命,並認識到革命在科學中的發生或許是科學發展的一種規律性特徵。
評分 評分緻謝重要作者列錶第一章 “一個近乎全新的自然”第一部分 定義科學革命的實質第二章 大傳統2.1 “諸科學革命”與科學革命2.2 理解近代早期科學起源的最初嘗試2.2.1 康德的“思維方式的革命”2.2.2 開始嚮科學的過去學習:威廉?休厄爾2.2.3 關於近代早期科學起源的實證主義圖像:恩斯特?馬赫2.2.4 迪昂論題2.3 塑造科學革命概念2.3.1 重新考察原始材料:安內莉澤?邁爾2.3.2 戴剋斯特霍伊斯與自然的數學化2.3.3 “從‘大約的’世界到精確的宇宙”:柯瓦雷的科學革命觀2.3.4 伯特與自然的數學化2.4 概念的拓寬2.4.1 四位偉人:觀點的比較與交流2.4.2 新問題與新一代2.4.3 巴特菲爾德與霍爾夫婦:英國的看法2.4.4 庫恩與科學革命2.4.5 科學革命作為一個過程:韋斯特福爾對近代早期科學起源的構想2.5 結論:連續與斷裂的權衡第三章 更大背景下的新科學3.1 新科學及其新方法3.1.1 科學方法史中的陷阱3.1.2 從證明性科學到試探性科學3.2 新科學及其新時間框架3.2.1 權威在科學中的作用逐漸消失3.2.2 科學朝著未知的未來重新定嚮3.2.3 科學何時變成瞭纍積性的?3.2.4 從自然哲學到科學3.3 新科學與舊魔法3.3.1 近代早期科學的“玫瑰十字會”觀念3.3.2 17世紀科學中的玫瑰十字會員、化學傢和煉金術士3.3.3 難以把捉的爭論核心3.3.4 科學革命與世界的祛魅3.3.5 關於近代早期科學理性的爭論3.4 新科學與“人造自然”的産生3.4.1 近代早期實驗的本性3.4.2 科學儀器的興起3.4.3 科學的應用:觀念與實在3.4.4 對女性自然的徵服3.5 社會背景中的新科學3.5.1 新的科學規範3.5.2 社團和大學3.5.3 贊助3.6 歐洲曆史中的新科學3.6.1 科學革命與17世紀的危機3.6.2 科學革命與封建製度的解體3.6.3 “科學革命在西方文明史中的地位”3.7 結論:從“自明的光環”轉嚮“雜亂的偶然性”第二部分 尋找科學革命的原因第四章 近代早期科學從先前的西方自然思想中産生4.1 第二部分導言4.2 為什麼科學革命沒有發生在古希臘?4.2.1 希臘科學的某些主要缺陷4.2.2 跨越門檻所需的幫助4.2.3 衰落問題4.3 中世紀科學與科學革命4.4 近代早期科學從文藝復興思想中産生4.4.1 哥白尼主義4.4.2 人文主義的影響4.4.3 亞裏士多德主義的變革4.4.4 赫爾墨斯主義與新柏拉圖主義4.4.5 懷疑論的復興4.5 “內部”路綫的收獲第五章 近代早期科學從西歐曆史事件中産生5.1 宗教與近代早期科學的興起5.1.1 霍伊卡與《聖經》世界觀5.1.2 默頓論題5.2 近代早期歐洲的積極生活5.2.1 奧爾什基與柯瓦雷論科學傢對歐洲萌發活力的迴應5.2.2 赫森論題:近代早期科學與資本主義5.2.3 默頓論17世紀的科學與技術5.2.4 齊爾塞爾與近代早期科學的社會根源5.2.5 霍爾對“外部”解釋的反駁5.2.6 近代早期科學的工匠起源:一種臨時評價5.2.7 時間革命:蘭德斯與柯瓦雷5.2.8 霍伊卡與航海大發現5.2.9 愛森斯坦:科學從抄寫走嚮印刷5.3 本-戴維與新科學的社會閤法性5.4 “外部”路綫的收獲第六章 近代早期科學未在西歐以外産生6.1 恰當定義問題的最初嘗試6.2 伊斯蘭科學的衰落6.2.1 關於伊斯蘭科學的一些基本事實6.2.2 馮?格魯內鮑姆與穆斯林共同體在律法之下的維護6.2.3 薩耶勒與科學和宗教的調和失敗6.2.4 桑德斯與蠻族破壞的影響6.2.5 一些結論和建議6.3 李約瑟作為跨文化科學史的先驅6.4 非西方科學對科學革命的貢獻6.5 為什麼科學革命沒有在中國發生6.5.1 中西方科學的異同6.5.2 李約瑟的關鍵問題及其迴答6.5.3 李約瑟的批評者提供的其他觀點6.5.4 一些結論和建議6.6 比較路綫的收獲第三部分 總結和結論:“真理的盛宴”第七章 科學革命概念50年7.1 第三部分介紹7.2 科學革命概念的興衰7.3 對未來科學革命觀的想法中譯本補遺(2012年)參考書目索引譯後記
評分 評分好書,價格便宜,快遞給力。
評分初到19世紀末,對應於科學的職業化和科研機構的增加,第三次科學革命是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對應於工業實驗室的齣現和科學研究大規模地用於生産,第四次科學革命始於二次大戰,特徵是政府對科研的大規模資助及集體的研究方式。而現在一般的科學史著作中,以庫恩或布拉什或柯恩的這種方式來指稱第二次科學革命或四次科學革命的分期的作法卻已經很少見瞭。
評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