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略带陈旧感的仿古纸张,搭配上烫金的书名,散发着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气息,仿佛刚从某个尘封已久的书阁里被发现一般。翻开内页,纸张的质感也相当考究,虽然是影印版,但字迹清晰,排版考究,可以看出出版方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做了不少细致的工夫。尤其是那些原本插图的部分,虽然是黑白的线条画,但笔触的细腻和内容的丰富程度,让人忍不住想要一页页仔细摩挲,揣摩画中人物的神态与背景的构图。这种对细节的打磨,对于喜爱传统文化和古籍的读者来说,简直是一种享受。每一次捧起它,都能感受到一种穿越时空的仪式感,远非一般现代印刷品所能比拟。它的存在,本身就是对传统审美的一种致敬。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内容虽然古旧,但它所反映出的那种对“源流”的执着探究,却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启发。它让我开始反思我们现在对待传统文化的那种浮躁态度。书中那种一丝不苟地追溯每一个流派、每一个概念起源的做法,体现了一种对知识体系构建的极大尊重。它不是简单地罗列神仙谱系,而是试图梳理出不同信仰体系是如何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最终形成我们今天看到的复杂面貌的。这种“溯源”的思维方式,对我处理工作中的复杂项目非常有帮助,提醒我要看到问题的本质,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现象的描述上,而要深挖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内在逻辑,非常有实践指导意义。
评分坦率地说,这本书的阅读门槛非常高,对于没有一定国学基础的读者来说,可能会感到十分吃力,甚至望而却步。它更像是一部专业工具书,而非大众读物。我个人在阅读时,常常需要借助注释和白话译本才能勉强理解某些晦涩的段落,但一旦那种“柳暗花明”的顿悟感来临时,那种满足感是其他书本难以给予的。它要求读者投入时间、耐心和敬畏心。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能被多少人读完,而在于它能被那些真正渴望深入了解古代思想脉络的少数人所珍视和研究。它像一座需要攀登的学术高山,虽然过程艰辛,但山顶的风景绝对值得每一次呼吸的努力。
评分从文学欣赏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叙事风格简直是独树一帜。它不像后世白话文那样流畅自然,而是充满了古奥的文言句式和奇特的语汇结构,读起来有一种挑战极限的快感。有些篇章,简直就是一连串的“神仙对话”和“法术描摹”,那些想象力的飞扬恣肆,即便放在今天来看,也丝毫没有显得过时,反而有一种超凡脱俗的魔力。虽然有些情节的跳跃性很大,需要读者自行脑补衔接,但这恰恰保留了古代口头文学向文字转化的那种粗粝和原始的生命力。对于那些迷恋志怪小说和早期民间信仰的爱好者来说,这简直就是一座金矿,里面藏着太多令人拍案叫绝的奇闻异事,每一个故事背后都可能隐藏着一个失落的文化碎片。
评分我最近在整理家里的老书架时,偶然发现了这本书,当时还真有点摸不着头脑,毕竟书名听起来就够“硬核”了。然而,一旦开始阅读,那种深入骨髓的知识密度立刻抓住了我。它不是那种快餐式的读物,而是需要静下心来,对照着查阅资料才能勉强跟上思路的厚重之作。书中对各种典故的溯源考证,那种严谨的逻辑和详实的引证,让人不得不佩服古代学者的治学态度。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才啃完其中关于某个早期神话体系演变的那一小节,期间查阅了至少四五本相关领域的辅助书籍。这书的价值,不在于让人读得轻松,而在于它能成为一座坚实的知识桥梁,连接着现代人与遥远的古代思想世界,是真正想做学术研究的人不可或缺的工具书。
评分《三教源流搜神大全》,系神仙传记类著作,凡七传。撰者不详。有清末叶德辉据明刻绘图本翻刻本。叶称此书为明人以元版画像元板画像《新编连相搜神广记》增益翻刻,而诸僧记载悉本永乐制《神僧传》一书“(《后序》)。该书搜集道、儒、释三教圣贤、世奉众神画画像计一百二十余幅,于每一幅神像后,于每一幅神像后,叙各神姓名、字号、爵里、封赠谥号,神灵事迹等,故名为《绘图三教源流搜神记大全》。书中首列儒家孔子,次老子。所灵众神,多取于小说杂记,实为宋元以来民间风俗相沿之神道记录,为研究宗教与民俗提供了重要参考书。
评分习惯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根深蒂固的,那么好的习惯与之伴随的是什么呢?先观察,后读书,再练习。平凡的小事年如一日,必将涂上伟大的色彩。
评分很好用的一本书,就是看着去太费劲了
评分3.而道藏本的〈搜神记〉目录及名称与〈增补搜神记〉大同小异,但却多了以下目录,
评分阴影古书,比较有感觉。《三教源流搜神大全》,系神仙传记类著作,凡七传。撰者不详。有清末叶德辉据明刻绘图本翻刻本。叶称此书为明人以元版画像,《搜神广记》增益翻刻,而诸僧记载悉本永乐制《神僧传》一书“(《后序》)。该书搜集道、儒、释三教圣贤、世奉众神画画像计一百二十余幅,于每一幅神像后,于每一幅神像后,叙各神姓名、字号、爵里、封赠谥号,神灵事迹等,故名为《绘图三教源流搜神记大全》。书中首列儒家孔子,次老子。所灵众神,多取于小说杂记,实为宋元以来民间风俗相沿之神道记录,为研究宗教与民俗提供了重要参考书。大概写于明代,收入《万历续道藏》。与《道藏》本《搜神记》略同,因搜集儒释道三教圣贤及诸神,故名。共收神像一百二十余幅,每幅像之后录其姓名字号、封赠谥号、神灵事迹等。卷一收录:玉皇上帝,圣祖尊号,圣母尊号,东华帝君,西灵王母,后土皇地祇,玄天上帝,梓潼帝君,三元大帝等。对研究道教神系及民间诸神有一定参考价值。儒释道。儒指的是孔子开创的学派,曾长期作为中国官方意识形态存在,其影响波及朝鲜半岛、日本、中南半岛、中亚、东南亚等地区。 释是印度净饭王儿子乔达摩悉达多创立的宗教,因悉达多为释迦牟尼佛,故又称释教。道指的是东汉末年张道陵依据《道德经》(即《老子》)《南华经》(即《庄子》)创立的宗教,是中国本土宗教。在中国境内广泛传播,影响巨大。明代儒、佛、道三教合流,是以儒家学者为中心,并由众多名僧、方士参与其间,互相交游,互为影响,最终导致佛、道的世俗化以及儒学的通俗化。本文与前人研究的不同之处,则在于将思想史或宗教史的课题,以社会史的角度加以考察,亦即通过综合剖析明儒三教合一之论,或者来自佛、道人士的对此论的响应,以阐明这种观念对晚明思想、文化的深远影响,以及在明代士人和民间生活层面所烙下的种种印记。明代儒、佛、道三教的合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综合的考察,即三教合一思想在明代的滥觞及其流衍,三教堂(或阁)的出现,以及士大夫与佛、道人士相交成风。士大夫从小接受的是一套良好的传统儒家教育,理应是儒学的维护者。可是明代的士大夫,无论是阁部大臣,抑或州县小吏,无论是在职,抑或乡居,均是佛、道的倡导者,甚至成为佛教寺院的"护法"。当时的风气,就是士人以与释、道二教人士相交为雅。所以,对佛教的贡献,正如明人瞿汝稷所言:"夫近时之士大夫,皆诵法孔子者也。所望创僧庐,市僧田,以招致拨草瞻风诸龙像者,惟诵法孔子诸贤是顿,则儒之有庇释也,不信然哉!"明人蒋德王景也说,晚明的士大夫,"无不礼《楞严》,讽《法 儒释道
评分还不错,就是后面的字有点不明
评分还算清晰,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一购
评分跪求京东过年来个活动啊,要买几本SSH和做项目实例的书籍恶补,两百大洋已经在等了。
评分我细看了目录发觉里面的大致相同,都是以三教源流为开头,每一段目录都附有图例,如同连环画一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