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秩序/奥古斯丁早期作品选

论秩序/奥古斯丁早期作品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古罗马] 奥古斯丁 著
图书标签:
  • 哲学
  • 神学
  • 基督教
  • 古典哲学
  • 奥古斯丁
  • 西方哲学
  • 伦理学
  • 政治哲学
  • 早期基督教
  • 思想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20302968
版次:1
商品编码:12220083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08-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论秩序》是古希腊哲学家奥古斯丁早起作品选集。奥古斯丁是希腊化早期的哲学家、政治家,出生于北非,在罗马受教育,在米兰接受洗礼。著有《忏悔录》、《论三位一体》、《上帝之城》、《论自由意志》、《论美与适合》等。本书是其早期的作品。全书分为论幸福生活、论秩序、论教师、论宗教、论善的本性等篇。

本书是《希腊化和中世纪早期哲学经典集成丛书》之一种。


作者简介

主编简介

章雪富,博士,浙江大学教授,主要从事希腊化罗马哲学研究,出版有《基督教的柏拉图主义》、《斯多亚主义》(两卷本)、《希腊化哲学的Being 和早期基督教的上帝观》等10 余部作品,主编“两希文明哲学经典译丛”(合作)、“历史与思想译丛”、“基督教经典译丛”等系列译著。

译者简介

石敏敏,博士,浙江工商大学教授,主要从事希腊化罗马时期作品的翻译,译有奥古斯丁《论灵魂及其起源》、西塞罗《至善和至恶》、纳西盎的格列高利《神学演讲录》和普罗克洛的《柏拉图的神学》等30 余部作品。

奥古斯丁(354-430 年),罗马时期的基督教思想家,著有《忏悔录》《上帝之城》《论三位一体》《论秩序》和《论自由意志》等大量著作。奥古斯丁上承希腊罗马思想传统,下启中世纪哲学1000 年,深刻影响了西方思想进程。《论秩序》收录了奥古斯丁早期作品如“论幸福生活”“论秩序”“论教师”“论真宗教”和“论善的本性”等,是对奥古斯丁早期思想的全面再现。


目录

目录

论幸福生活

导论3

内容摘要10

正文11

论秩序

导论51

目录55

第一卷59

第二卷88

论教师

导论141

内容提要143

正文147

论真宗教导论199

内容提要201

正文205

论善的本性

导论285

正文286

译后记316



《论秩序》/《奥古斯丁早期作品选》图书简介 一、 导论:探寻西方思想基石的早期回响 在浩瀚的西方哲学与神学思想长河中,圣奥古斯丁(Saint Augustine of Hippo)无疑是绕不开的巍峨山峦。他以其深刻的洞察力、磅礴的文笔以及对人类心灵不懈的追问,塑造了中世纪乃至整个西方思想的走向。然而,我们对这位巨匠的认知,往往聚焦于他晚年那些影响深远的著作,如《忏悔录》中的个人精神历程,《上帝之城》中宏大的历史哲学叙事。事实上,奥古斯丁早期的思想火花,同样蕴含着孕育其后来的辉煌的种子,展现出一位思想家在形成其核心关切与方法论过程中的成长轨迹。《论秩序》作为其早期辩论与探索的重要篇章,而《奥古斯丁早期作品选》则更全面地呈现了这一关键时期他思想的多面向与发展脉络。 本书精选并深入解读了奥古斯丁早期(主要指其皈依基督教前后及初期)的重要作品,旨在勾勒出他思想形成的独特路径,揭示其早期思考如何为后来更为成熟和系统的思想体系奠定基础。我们关注的并非奥古斯丁后期那“巨匠”的声名,而是他作为一位求索者,在面对诸多哲学、宗教、以及社会现实挑战时,如何运用其过人的智慧与辩才,逐步构建起一套独特的认识论、伦理学、形而上学乃至社会政治学的雏形。 二、 《论秩序》:理性与信仰交织的早期辩证 《论秩序》(De Ordine)是奥古斯丁早期的一部重要对话体作品,它集中体现了作者在皈依基督教不久后,对世界秩序、善恶根源以及人类理性和信仰之关系的初步探索。彼时,新柏拉图主义的影响依然深远,而基督教的教义则为他提供了新的框架。在《论秩序》中,奥古斯丁通过与朋友的对话,围绕着“世间为何存在如此之多的邪恶与混乱?”这一经典难题展开了辩论。 他并非简单地接受宿命论或泛神论的解释,而是试图在上帝的绝对良善与可见世界的缺陷之间找到调和。奥古斯丁在书中初步阐述了他对“秩序”的理解,认为真正的秩序并非局限于表面的可见和谐,而是蕴含在更深层、更终极的理性与目的之中。他区分了不同层面的秩序:从宇宙的自然秩序,到人类社会的道德秩序,再到灵魂的内在秩序。他强调,一切秩序的最终源头皆是上帝。 本书深入分析了《论秩序》中奥古斯丁如何运用其独特的辩证方法,层层剥茧,挑战那些将混乱归咎于上帝缺席或受造物自主性的简单论调。他探讨了“恶”的本质,认为恶并非一种实体性的存在,而是善的缺乏或扭曲,是上帝所造的“有”的退化。通过对比例、层级、以及“不可见之美”的论述,奥古斯丁试图证明,即使是看似混乱与邪恶的现象,在宏大的上帝之治下,也可能服务于一个更深远的、超越人理解的秩序。 此外,本书还将特别关注《论秩序》中奥古斯丁对“理性”与“信仰”关系的早期思考。他并非将两者对立,而是认为理性的最高目标在于认识真理,而真理的最终源头是上帝。信仰是通往更深层真理的必要途径,它能够引导理性超越感官的局限,触及形而上的领域。《论秩序》的价值在于,它展示了奥古斯丁如何在早期就敏锐地捕捉到人类理性在认识上帝和宇宙秩序上的局限性,以及如何为后来“信以致知”(credo ut intelligam)的哲学思想播下种子。 三、 《奥古斯丁早期作品选》:思想的萌芽与多元的探索 《奥古斯丁早期作品选》所涵盖的范围,远不止《论秩序》一部作品。它旨在为读者呈现一个更为立体、多元的早期奥古斯丁。这批早期作品,大多写于他转向基督教神学之前或早期,展现了他对哲学、修辞学、以及当时社会文化思潮的深刻介入。 本书将深入剖析奥古斯丁在这一时期的几部关键作品,例如: 关于自由意志的早期探讨: 在转向基督教之前,奥古斯丁已经对自由意志与命运、善恶的根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些早期零散的论述,虽然不及后来的《论自由意志》那般系统,却为他日后对罪、恩典、以及人类责任的深刻思考打下了基础。本书将追踪他如何从对斯多葛主义、伊壁鸠鲁主义等哲学流派的理解中,逐步形成自己对人类选择能力的初步认识。 修辞学的深刻理解与批判: 作为一位杰出的修辞学家,奥古斯丁早期的作品充满了对语言、论证以及说服力的精妙运用。本书将分析他如何在这种背景下,反思语言的工具性与欺骗性,并最终将语言的力量导向对真理的追求。他对当时流行的哲学和宗教派别的修辞策略的分析,本身就是一种思想史的独特视角。 对二元论等异端的初步辩驳: 奥古斯丁早期曾深受摩尼教等二元论思想的影响,但随后他逐渐对其产生怀疑并进行批判。本书将重点解读他早期在与摩尼教等思想进行思想交锋时的论述,揭示他如何从内部瓦解二元论的根基,并逐步确立其一元论的上帝观。这标志着他思想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辨析的转变。 对哲学教学与知识获取方式的反思: 在其早期学术生涯中,奥古斯丁曾投身于哲学教学。他对知识的来源、学习的路径、以及教师与学生关系的看法,在这些作品中有所体现。他如何思考“知识”本身,以及知识与智慧(sapientia)的区别,也为理解他日后关于“真理”的定义提供了线索。 《奥古斯丁早期作品选》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未加工”的奥古斯丁。读者可以看到这位思想家如何在思想的激荡中挣扎、探索、修正,其思想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充满了成长的痕迹。本书旨在引导读者超越对奥古斯丁“已成名”作品的熟悉,去感受他作为一个思想家“正在形成”时的活力与深度。 四、 思想史的意义与当代价值 本书的解读,旨在凸显奥古斯丁早期作品在西方思想史上的奠基性意义。他早期对秩序、善恶、理性和信仰的思考,直接影响了后来的中世纪哲学、托马斯·阿奎那的思想体系,乃至近代的许多思想流派。他对自由意志、罪、恩典的讨论,更是对人类存在困境的深刻洞察,至今仍具有强大的穿透力。 同时,本书也关注奥古斯丁早期作品的当代价值。在信息爆炸、价值多元的今天,如何构建清晰的认识框架,如何理解世界的复杂性,如何处理理性与信仰之间的关系,仍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课题。奥古斯丁早期作品中对秩序的追寻,对真理的执着,对善恶的辨析,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他如何通过严谨的思辨,试图在混乱中找到意义,在人性中发现超越,都值得我们反复品味和借鉴。 本书不是一部简单的文本翻译或文献梳理,而是一次深入的思想对话。我们力求通过细致的文本分析,还原奥古斯丁早期思想的原貌,展现其思想的逻辑进程与内在关联。我们希望读者在阅读本书后,不仅能够理解奥古斯丁早期作品的字面意义,更能体会到他思想中那股不息的求索精神,以及他对人类灵魂与宇宙秩序永恒的关切。 通过对《论秩序》和《奥古斯丁早期作品选》的深入解读,本书将带领读者踏上一段意义非凡的思想之旅,重新发现这位西方思想巨匠早期思想的闪光之处,感受其思想原点如何孕育出影响深远的智慧之光。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密度极高,每句话都仿佛经过了千锤百炼,信息量和思想密度远远超过现代任何一本学术专著。我阅读时,常常需要停下来,在草稿纸上画出逻辑图,试图将那些跨越数页的论证路径可视化。它探讨的“秩序”并非仅仅是政治学上的统治结构,而是一种宇宙论层面的必然性,一种存在于万物之中的和谐蓝图。最让我感到新奇的是它对“爱”作为构建社会连接的终极动力的论述,这种将情感提升到形而上学高度的处理方式,让我对许多社会现象有了全新的解读角度。它让我们明白,所有的法律、契约和制度,最终都必须依托于某种超越性的价值来获得合法性。这本书不是轻松的读物,它要求你付出汗水,但其回报是远超预期的——它为你搭建了一个思考“何以为人”和“何以为善”的坚实思想基座,其结构之稳固,足以抵御时间的侵蚀。

评分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我的阅读感受,那大概是“震撼于其深度”。这本书的内容并非简单地记录历史事件,而是深入到驱动历史运转的底层哲学驱动力之中。读到那些关于“恩典”与“自由意志”的交锋时,我简直感觉自己被卷入了那场跨越千年的激烈争论。作者的笔触如同锋利的冰锥,直刺人性最深处的矛盾与渴望。它没有提供廉价的安慰,反而揭示了人类社会建构的脆弱性,以及维持文明所需的巨大精神投入。我特别注意到了它在处理不同思想流派时的克制与公正,即使是那些后来被认为是异端的观点,也得到了充分的、有逻辑的阐述。这展现了那个时代学者严谨的求真精神,与当前社交媒体上那种急于下结论、拒绝倾听异见的风气形成了鲜明对比。这本书就像一面古老的镜子,映照出人类理性在面对终极问题时的谦卑与伟大。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场漫长的、需要向导的考古挖掘。它的结构并不总是那么平易近人,那种古老的修辞方式和冗长的论证链条,对于习惯了现代清晰、扁平化表达的眼睛来说,无疑是一个挑战。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城邦”概念在那个动荡年代被重新定义的段落,它不仅仅是地理上的迁移,更是精神家园的重构。作者巧妙地将宏大的历史叙事与个体心灵的挣扎熔铸一炉,让读者真切感受到,在帝国衰落的阴影下,知识分子是如何努力为人类精神寻找一个永恒的庇护所。我反复咀嚼了其中关于“时间”的论述,那种超越线性历史的循环观和目的论视角,彻底颠覆了我习惯的对历史的理解。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即时的答案,而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看待世界、理解存在的全新“语法”。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体会浮现,就好像拨开一层又一层迷雾,看到更深处的意图。

评分

这本厚重的典籍,初翻阅时便觉一股历史的尘埃扑面而来。它不像当代流行的快餐式读物,寥寥数语便道尽前因后果。相反,它要求读者沉下心来,在晦涩的词句中寻找那历史转折点的蛛丝马迹。我尤其着迷于其中对于早期基督教思想如何在蛮族冲击下艰难扎根的描摹,那种在文化熔炉中挣扎求生的精神力量,至今读来仍令人动容。书中所述的理性与信仰的辩证,绝非简单的二元对立,而是一种复杂的、充满张力的互动过程,仿佛能触摸到那个时代人们内心深处的困惑与坚守。作者的论述逻辑严密,层层递进,即便是对神学背景不甚了解的读者,也能感受到其思想构建的精妙之处。只是,阅读过程需要极大的耐心和专注力,偶尔会因为古代语境的陌生感而需要反复查阅注释,但这沉浸式的探索过程本身,也是一种别样的收获。它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去审视现代社会诸多观念的源头,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伦理与政治框架,无不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评分

这是一部需要被“对待”而不是“阅读”的书籍。我指的是,它不适合在通勤的地铁上或睡前消磨时间时随手翻阅。它需要一个安静的角落,一张结实的桌子,以及一杯能让你保持清醒的饮品。我欣赏它那近乎偏执的对概念定义的坚持,每一个关键词,比如“公义”“自然法”“永恒”,都被赋予了极高的重量和精确的界限。这使得整部作品的论证如同精密的钟表机械,尽管初看复杂,一旦理解了核心齿轮的咬合方式,其内在的运行逻辑便清晰可见。对我个人而言,最受益匪浅的是它对世俗权力与神圣权威之间微妙张力的剖析。那种既要承认尘世秩序的必要性,又要时刻警惕其堕落可能性的警醒,在今天依然振聋发聩。它迫使我们去思考,真正的稳定与秩序,究竟是外在的强力约束,还是源于内在的道德自觉。

评分

奥古斯丁的大作嘛,那肯定好,必须买啊。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相当好的书,促销时购入收藏。

评分

排版和内容都很好

评分

好书值得珍藏

评分

没看太进去,有些看不懂,难受。

评分

应该是正品

评分

没看太进去,有些看不懂,难受。

评分

没看太进去,有些看不懂,难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