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榭山房集(套装全3册)

樊榭山房集(套装全3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厉鹗 著,董兆熊 译
图书标签:
  • 诗歌
  • 文学
  • 古典文学
  • 清朝
  • 樊榭山房
  • 诗集
  • 中国古典诗词
  • 文学典籍
  • 文化
  • 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62404
版次:1
商品编码:1113578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古典文学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2-11-01
用纸:胶版纸
套装数量: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厉鹗是雍乾间著名诗人,崛起于“清初六大家”之后,“乾隆三大家”之前,在清诗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他既是狭义浙派的奠基人,又是广义浙派中一个时期的代表人物。樊榭山房集(套装共3册) 为清董兆熊笺注、当代陈九思标校,是迄今为止,收录厉鹗作品最全的本子。

作者简介

作者:(清)厉鹗

前言/序言


《樊榭山房集》 一部跨越时空的文化印记,一次沉浸式的古典雅韵之旅 《樊榭山房集》并非一本简单的书籍,它是一套凝聚了深厚文化底蕴、展现了古典艺术精髓的珍贵文集。这套三册套装,宛如三扇通往古老智慧与精致生活的大门,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带领读者走进一个充满诗意、哲学与美学的世界。每一卷都精心编排,内容丰富,足以满足对中国古典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 第一卷:山林高致——诗与哲学的交响 本卷聚焦于中国古典文学中最具代表性的诗歌与哲学思想。精选历代著名诗人,如李白、杜甫、苏轼、陶渊明等人的传世之作,这些诗歌不仅描绘了壮丽的山河,抒发了真挚的情感,更蕴含着深邃的人生哲理。我们将一同品读那些“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豪情壮志,感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家国情怀,体会“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旷达洒脱。 除了诗歌的艺术魅力,本卷还将深入探讨与诗歌相辅相成的中国古典哲学。从儒家的仁爱与礼制,到道家的自然与无为,再到佛家的空灵与超脱,我们将通过经典的哲学语录和解读,理解古人是如何看待人生、社会与宇宙的。这部分内容并非枯燥的理论阐述,而是通过鲜活的例证和生动的叙述,让读者体会到哲学思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它们如何塑造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例如,在解读陶渊明的诗作时,本卷不仅会展现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牧歌,还会深入剖析其“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独立人格和对官场俗务的厌倦,以及这背后所蕴含的道家“返璞归真”的思想。在探讨苏轼的词作时,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其“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雄浑气魄,更能体会到其在人生起伏中的豁达与超然,以及其“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哲学。 本卷旨在引导读者在诗歌的韵律与哲学的智慧中,找到内心的平静与力量,学会以更广阔的视野看待人生,以更豁达的心态面对挑战。每一首诗,每一个哲学观点,都如同涓涓细流,滋养着读者的心灵,让古典的雅韵在现代生活中焕发新生。 第二卷:翰墨风雅——书画与鉴赏的艺术 如果说第一卷侧重于精神层面的引领,那么第二卷则将带领读者进入视觉艺术的殿堂,领略中国书画的独特魅力与精湛技艺。本卷精心选取了中国古代书画史上的代表性作品,并配以详实的鉴赏分析。我们将一同欣赏王羲之的行云流水,颜真卿的雄浑磅礴,赵孟頫的秀丽婉约,以及米芾的奔放不羁,从笔墨的挥洒间,感受书法的生命力与情感的传递。 在绘画方面,本卷将重点介绍山水、花鸟、人物等不同题材的经典之作。从顾恺之的“神韵”,到范宽的“气势”,再到八大山人的“孤寂”,每一幅画作都是一个故事,一段历史,一种情感的表达。我们将学习如何欣赏中国画独特的构图、色彩运用和意境营造,理解“以形写神”的艺术理念,以及“计白当黑”的巧妙构思。 本卷不仅仅是作品的罗列,更包含着对这些艺术形式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以及创作技法的深入探讨。我们将了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艺术特点,以及艺术家们在创作过程中所秉持的理念。同时,本卷还会介绍一些基本的书画鉴赏常识,如墨色的运用、纸质的辨别、印章的考究等,帮助读者建立起初步的鉴赏能力,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这些珍贵的艺术遗产。 通过对这些书画作品的品读,读者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审美观念的独特之处,体悟到“天人合一”的自然哲学在艺术中的体现,以及艺术家们如何通过手中的笔墨,将自然之美、人性之善、时代之精神融入其中。本卷犹如一个精美的画廊,让读者在沉浸式的艺术体验中,提升审美品味,培养艺术鉴赏力。 第三卷:雅集逸趣——生活与礼仪的传承 第三卷将视角从宏大的文学与艺术转向了更贴近日常生活的层面,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雅致生活方式与深厚的礼仪文化。本卷内容涵盖了古代文人的起居、饮食、服饰、园林、茶道、香道、以及各种雅致的娱乐活动,如围棋、古琴、投壶等。 我们将深入了解古人是如何在平凡的生活中创造出不凡的意趣。例如,在介绍古代园林时,不仅会展现苏州园林的精巧布局和曲径通幽,还会讲述这些园林背后蕴含的哲学思想和文化理念,如何通过移步换景,将自然之美与人文情怀巧妙融合。在品读茶道与香道的部分,我们将了解到这些活动并非简单的饮茶与焚香,而是包含着一套完整的仪式、心法与哲学,体现着对“静、净、清、寂”的追求,以及对身心灵的净化。 本卷还将重点介绍中国古代的礼仪文化。从待人接物的基本规范,到婚丧嫁娶的隆重仪式,再到节庆活动的丰富多彩,都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对秩序、和谐与情感的重视。我们将通过对这些礼仪的解读,理解中国传统价值观的核心,以及这些礼仪如何维系着社会关系的稳定与发展。 此外,本卷还收录了一些古代文人的生活札记、书信往来,以及关于琴棋书画等雅致活动的趣闻轶事,这些鲜活的片段真实地再现了古人的生活场景,让读者仿佛穿越时空,与那些风流才子们进行一次亲切的对话。 《樊榭山房集》这套三册套装,犹如一位渊博的老师,一位高雅的朋友,一位贴心的向导。它以其丰富的内容、深刻的内涵、精美的呈现,为读者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立体化的中国古典文化体验。无论您是对诗词歌赋情有独钟,还是对笔墨丹青心驰神往,抑或是对古人的雅致生活充满好奇,都能在这套文集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惊喜与收获。它不仅是一套书籍,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一种对古典美学与生活智慧的致敬。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终于收到了心心念念的《樊榭山房集》,这套书的包装就相当考究,硬壳精装,纸张质感也非常好,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有一种厚重的历史感。我一直对明清时期的文人雅趣和园林艺术很感兴趣,《樊榭山房集》恰恰满足了我对这方面的好奇心。尤其是第一册,讲述了造园的方方面面,从选址、布局,到具体的植物选择、叠石理水,几乎涵盖了所有能想到的细节。作者的笔触细腻又充满智慧,读起来就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园林大师在耳边娓娓道来,不仅能学到知识,更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哲学和美学。书中配有大量的插图,有些是古画,有些是现代实景照片,这些图文并茂的设计,让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形象,也让我这个门外汉也能窥见园林之美的一角。虽然我还没有完全读完,但已经迫不及待想要开始实践一些小景的设计了。这套书不仅仅是一本园林专著,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展现,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非常值得细细品味。

评分

不得不说,《樊榭山房集》的学术价值和研究意义非常显著。我之前在做一些关于中国古典园林的研究时,就曾接触过一些零散的资料,但始终未能形成一个系统的认识。这套书的出现,可以说是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的知识空白。作者在书中引用了大量的史料、文献,并进行了深入的考证和辨析,其严谨的治学态度令人钦佩。对于那些对园林史、建筑史、文化史有深入研究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参考资料。书中对于各个时期园林风格的演变、代表性园林的分析,以及不同流派的观点碰撞,都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学养。而且,作者在论述中,并非一味地堆砌史料,而是能够将复杂的历史脉络梳理得井井有条,引人入胜。对于想要了解中国古典园林发展脉络的学者或爱好者,强烈推荐这套书。

评分

当我打开《樊榭山房集》的第三册时,我被书中关于“雅集”文化的描绘深深吸引。这不仅仅是关于一次次的聚会,更是关于一种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的体现。书中细致地描绘了文人们如何通过诗歌、书画、音乐等形式来交流思想,分享感悟,以及他们对于“器物”和“环境”的极致追求。从茶具的选择,到插花的艺术,再到收藏的品味,无不透露出他们对生活细节的尊重和对美的极致追求。这让我开始反思,在现代社会中,我们是否也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去发现和创造属于自己的“雅集”时刻?这本书并非枯燥的理论,它通过生动的故事和场景,让我们感受到古代文人精致而有品位的生活。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审美情趣似乎也得到了升华,开始留意身边的美,并尝试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生活仪式感。

评分

在购入《樊榭山房集》之前,我其实对“樊榭”这个概念有些模糊,以为它只是某个具体的园林名字。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才发现这套书所探讨的远不止于此。它更像是一种精神的回归,一种对古代文人生活方式的追溯和理解。书中关于文人雅集、品茗赏画、抚琴听风的场景描绘,让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置身于那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时代。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山房”的论述,它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更是一种内心的栖居,一种精神的寄托。作者通过对历代文人山房的梳理和分析,揭示了山房所承载的自由、隐逸、超脱的精神内核。这种精神,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显得尤为珍贵。翻阅这本书,常常会让我暂时忘却现实的烦恼,沉浸在一种淡泊宁静的氛围中。它提供了一种思考人生、审视自我的视角,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追求的生活方式。

评分

这套《樊榭山房集》带来的惊喜是持续不断的。我原本以为它会是比较枯燥的学术论著,但实际阅读体验却完全不同。作者的文字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能够将复杂的概念解释得通俗易懂。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一些具体案例的分析,比如对某位名士的园林布局的解读,或者对某件艺术品的鉴赏。这些分析不仅展现了作者的专业知识,更传递出一种对传统文化的深深热爱。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因为一个精辟的观点、一个优美的句子而停下来反复品味。它就像一位博学的老师,耐心地引导着我去探索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即使是对园林和古典文化了解不多的读者,也能从中获得乐趣和启发。这套书的价值,远不止于纸张和墨水,它更是一种精神的滋养,一种文化的传承。

评分

清代最别致的一名词家。真应该推荐下。

评分

求知上进

评分

五十三年(1714年),厉鹗受聘来到了汪舍亭家,在听雨楼教授汪家的两个孩子:汪浦、汪沆。在这里,他受到了礼遇,饮食居住都得到了很好的照顾。汪家对孩子要求严格,厉鹗也极尽教师之责,认真授业。从五十三年到五十七年(1718年),他一直在汪家任师。在他的教授下,汪浦、汪沆学业大有长进。尤其是汪沆,后来也成为一位名士,并始终感激自己的恩师。

评分

答礼,颇有风度。多读书,可以让你多增加一些课外的知识。培根先生说过:“知识

评分

五十九年(1720年),厉鹗参加乡试,考官是内阁学士李绂。在试闱中,李绂见到他的试卷,读了他写的谢表,感叹道:“此必诗人也!”立即录取。中举之后,厉鹗登舟北上,准备参加京城会试。此时,他年不到30,又是第一次入都,兴奋的心情可想而知。沿途他诗兴时发,写下了10多首诗。然而他沿途观光的兴趣似乎比会试中式的希望更浓。在《广陵寓楼雪中感怀》一诗中,他写道:“沉湎居翥主,浩荡游子意。平生淡泊怀,荣利非所嗜。哂笑讵云乐,明发难自弃。兹来扪空囊,翻为故交累。因思在家贫,忀徉尚高致。束书细遮眠,疏花香破鼻。纸阁无多宽,回隔飞尘至。因之问故园,南湖烦寄字。”

评分

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让你有属于自己的本领靠自己生存。 最后在好评一下京东客服

评分

在京城,厉鹗的诗受到了侍郎汤右曾的赏识。厉鹗春闱报罢,右曾殷勤办酒,收拾卧榻,派人致意要将厉鹗请到家中。厉鹗得信后却不辞而别。次日,右曾迎请时,他早已远去。“说者服侍郎之下士,而亦贤樊榭之不因人熟”。在归途中,厉鹗写诗叹道:“一昔都亭路,归装只似初。耻为主父谒,休上退之书。柳拂差池燕,河惊拨刺鱼。不须悲楚玉,息影忆吾庐。”

评分

清代诗文大家厉鹗的诗文集。

评分

无庸讳言,厉鹗的诗也有明显的缺点和不足。首先,他虽然出身贫苦,但大半生过的是“食客”式的生活,入世不深,结交有限,诗的内容不够丰富。诗集中很少有反映社会问题、民生疾苦的作品,主要是模山范水,吟风弄月,这多少带有一种脱离社会现实的倾向。其次,他虽然最长于山水诗,但平生游踪不广,主要局限于江、浙,无名山大川之助,诗的格局狭小,力量薄弱,雕炼有余,雄浑不足。其三,他喜欢用生僻的典故和替代字,矜奇炫博,流于晦涩,大大影响了诗的艺术效果。袁枚就曾批评道:“吾乡诗有浙派,好用替代字,盖始于宋人,而成于厉樊榭。樊榭在扬州马秋玉家,所见说部书多,好用僻典及零碎故事。”不过,袁枚又指出:“先生之诗,佳处全不在是。” 表明瑕不掩瑜,厉鹗的诗自有其独特的价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