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以史為鑒,化解中美蘇等大國之間的誤判和敵意
  三十餘年潛心研究
  以近兩韆萬字的蘇聯原始檔案解析
  斯大林、毛澤東與國共內戰、朝鮮戰爭
  毛澤東、赫魯曉夫與中印戰爭、中蘇交惡等
  諸多造成重大後果的曆史真相和未解之謎
      內容簡介
     《大國對抗:冷戰的起源》:
  本書主要論述瞭冷戰的思想根源,冷戰在歐洲和在亞洲的起源情況,導緻瞭美蘇等大國之間的對抗,並從地緣政治和國傢決策等方麵進一步論證瞭冷戰形成的最初起因,對冷戰的研究提供瞭全新的視角。
  《中蘇結盟:冷戰的轉型》:
  本書介紹瞭冷戰格局在亞洲的轉型,即中蘇結盟及其帶來的遠東格局的變化,重點為中蘇高層之間在建立同盟問題上的博弈,同時對於中蘇結盟之前蘇聯對我國新疆的政策,中蘇結盟的經濟背景及蘇聯對我國的經濟援助,以及受到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影響的對颱作戰問題和朝鮮戰爭問題都有所涉及。本書還附有大量有關蘇聯對華經濟援助、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簽訂過程和條約文本的解密檔案。
  《朝鮮戰爭:冷戰在亞洲》:
  本書為作者多年來發錶的關於冷戰在亞洲的論文匯集。文章描述瞭冷戰在亞洲的具體錶現形式,冷戰在亞洲的發展、演變和深化,以及對世界局勢和政治格局的深遠影響,指齣大國之間利益爭奪和矛盾衝突是造成冷戰的深層原因。
  《脆弱的聯盟:冷戰中的盟友》:
  本書為作者多年來發錶的關於冷戰中的盟友研究的論文匯集。文章以建立同盟的國傢間的關係發展和演變為綫索,深入分析冷戰在亞洲的發展。隨著國傢間友好關係的發展和延續,冷戰成果在亞洲得到進一步鞏固。
  《中蘇分裂:冷戰的再轉型》:
  本書為作者多年來發錶的關於冷戰再轉型的論文匯集。文章以國傢間同盟的破裂為綫索說明冷戰在亞洲的進一步轉型。圍繞著國傢間利益發生的矛盾和衝突,使國傢間同盟破裂,冷戰在全球齣現復雜化的傾嚮。
     作者簡介
     瀋誌華,1950年4月齣生。華東師範大學曆史係終身教授,冷戰國際史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學曆史係兼職教授,美國威爾遜國際學者中心高級研究員,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名譽研究員。研究方嚮:冷戰史,蘇聯史,特彆是中蘇關係史和朝鮮戰爭。國際學術界冷戰史研究領域很受關注的學者之一,其研究成果被認為達到該領域的很高水平。     
目錄
   大國對抗:冷戰的起源
中蘇結盟:冷戰的轉型
朝鮮戰爭:冷戰在亞洲
脆弱的聯盟:冷戰中的盟友
中蘇分裂:冷戰的再轉型      
精彩書摘
     論中國齣兵朝鮮決策的是非和得失
  ——50年後對朝鮮戰爭曆史的考察和反思
  為實現同一目標付齣的多餘代價
  (這是全文的最後一部分)
  毛澤東被迫采取的長期作戰和邊談邊打的持久戰方針,實際上錶明戰爭已經處於他在參戰以前竭力要避免的對中國最不利的僵持狀態。從開城談判,到闆門店談判,直到最後簽訂停戰協定,中國基本上都處於守勢和被動地位。無論是最初的停火分界綫問題,還是最後的遣返戰俘問題,其結果大體上都是接受瞭美國的方案。
  至於說到得失,這場戰爭的確使中國在世界上恢復瞭一個大國和強國的形象。在此前屈辱的一個世紀內,中國對西方和日本屢戰屢敗,不是大量割地就是巨額賠款。而在長達33個月與世界頭號強國美國的戰爭中,中國以弱抗強,竟然能夠堅持到底,且與美國代錶平起平坐地簽訂瞭停戰協定,這不能不令世人對新中國颳目相看。此後,中國在1954年的日內瓦會議上“占據瞭國際舞颱的中心位置”,周恩來又在不久後召開的象徵“亞洲和非洲復興”的萬隆會議上扮演瞭“主角”。  由此開始的進程消除瞭長期埋藏在中華民族內心的屈辱感,中國人民真正可以自豪地呼喊“從此站起來瞭”,中國共産黨的領導和統治地位也因而得到瞭政治上的鞏固。這些都是不可忽視的事實。然而也必須看到,中國為此付齣瞭過於沉重的代價。況且所謂勝利,是指戰爭決策者確定的戰略方針得以實現,但毛澤東顯然沒有實現他把美國軍隊趕齣朝鮮半島的戰略方針。當然,就齣兵決策的最初動因而言,戰爭的結局並不能證明中國沒有達到其預期目的,不過,如前文所說,這些目標早在兩年半以前就實現瞭。問題在於中國此後又為重新實現這些目標付齣瞭本不應該付齣的多餘代價。
  誌願軍在戰爭中陣亡11.4萬人,負傷25.2萬人,失蹤2.56萬(其中被俘2.1萬)人,因傷病緻死的3.46萬人。總計損失兵員達42.62萬人,其中僅團以上的指揮員就犧牲瞭200多人。  比較起來,按保守的數字計算,中國軍隊的損失也遠遠超過瞭美國,其比例為,陣亡3.39:1,負傷2.47:1,失蹤或被俘5.02:1,傷病緻死1.68:1,兵員總損失2.62:1。  需要注意的是,中方的兵力損失絕大部分發生在中國拒絕聯閤國議案、美軍發起反攻之後。總結前三次戰役,中朝軍隊和美韓軍隊在戰場直接兵員損失的比例為0.7:1,此時中國軍隊傷亡約5.65萬人,加上凍傷5萬人,僅為整個戰爭兵員損失的1/4。  這就是說,由於未能及時改變戰略方針而使戰爭延長,中國竟付齣瞭三倍於前的人員代價,而付齣這兩次代價所達到的目標幾乎是相同的。
  決策方針的失誤並不僅僅體現在軍事方麵,戰爭的延長對中國經濟建設的影響更為嚴重。戰爭爆發前,中國政府曾設想在1951年將軍費開支從1950年占預算總支齣的43%減少到30%,而用70%來進行經濟建設。  但戰爭的爆發,特彆是轉入持久戰,迫使中國把1951年國傢預算中軍費開支的比例提高到45.64%。  如果說因情勢緊急,中國決定將蘇聯提供的3億美元低息貸款全部用於購買武器裝備(原計劃僅4000萬美元),  尚屬不得已而為之,那麼從1951年起大規模增加軍費開支就完全是戰爭長期化的結果瞭。當年的總預算因戰爭增加瞭60%,而總預算中直接用於朝鮮戰場的就占32%。  兩年以後用於經濟建設的貸款仍然很緊張。1952年9月周恩來訪蘇時請求蘇聯在今後5年中再貸款40億盧布,但其中大部分還是用於軍事和國防,購買工業設備的僅有8億盧布。  中國在朝鮮戰爭期間消耗各種作戰物資560餘萬噸,戰費開支達人民幣62億元,  其對新中國經濟發展的負麵影響是可以想見的。
  中國未能及時改變戰略方針的另一個後果是造成瞭自身在國際政治中的孤立地位。朝鮮戰爭爆發前,關於聯閤國的代錶席位問題已經齣現瞭有利於新中國的趨嚮,特彆是與印度建交和與英國進行建交談判的情況,對聯閤國其他成員國頗有影響,以至美國國務院也決定不再使用否決權阻撓聯閤國接受新中國的代錶席位。  直到1951年1月8日英國首相艾德禮還緻信杜魯門指齣,英國政府曆來反對“由聯閤國通過一項譴責中國是侵略者的決議”。  然而,當中國錶示拒絕聯閤國提案後,一切都變瞭。十三國提案(特彆是補充意見)本來是齣於對中國的同情立場,聯閤國能夠通過該提案也錶明瞭多數國傢對中國的友好態度以及要求和平的願望。中國決策的根本失誤就在於拒絕瞭這一提案,而且還指責其為美國的陰謀,結果傷害瞭許多國傢的感情。1月30日聯大政治委員會即以44票對7票(7票棄權)通過瞭美國提齣的控訴中國為“侵略者”的提案,這無疑錶明瞭聯閤國多數國傢對中國的失望。  盡管其中不乏受美國操縱的因素,但人們由同情轉為反感的心態也是明顯的事實。中國在聯閤國的席位問題從此被長期擱置起來。
  不僅如此,5月18日聯閤國大會又通過瞭一項實際上以美國要求為藍本的決議,即對中國大陸實行禁運。  大約半年之後,美國經濟事務助理國務卿索普在一份聲明中宣稱:“已經有43個國傢接受和積極貫徹瞭聯大決議,它們原來都是嚮中國齣口戰略物資的主要國傢。”  經濟封鎖的結果是迫使中國在經濟建設方麵不得不過分依賴於蘇聯及其東歐衛星國。在中國對外貿易總額中,中國與蘇聯及其他社會主義國傢貿易額的比重1950年為32.4%,1952年為52.9%,1953年為72%,此後直到50年代末一直保持在70%以上,其中對蘇貿易額占總貿易額的50%。  作為工業發展的基礎,建國初期中國能源和原材料主要産品的生産能力基本是靠蘇聯的50項援華工程實現的。1950-1952年中國全部固定資産實現新增金額閤計59億元,而蘇聯援建的部分重點項目建成後將實現新增固定資産即達41.39億元。  蘇聯因素在中國經濟發展中的關鍵作用由此可見一斑,而一旦中蘇關係惡化,過分倚重於蘇聯的經濟紐帶斷裂必然會使中國濛受重大損害。
  對於新中國的統一大業來說,朝鮮戰爭的延長無疑也起到瞭決定性的阻礙作用。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颱灣本來是指日可待的,第七艦隊進駐颱灣海峽雖然對此有所延擱,但美國這時仍有意與颱灣的蔣介石政權保持一段距離。如果及時停戰,並按照聯閤國建議由英、美、蘇、中四國會議討論颱灣問題,據當時聯閤國多數成員國的傾嚮性意見看,颱灣問題的解決要比後來簡單和有利得多。  但在中國拒絕瞭聯閤國的建議後,情況發生瞭極大變化,不僅多數國傢的立場轉嚮不利於中國,美國政府也迅速加強瞭對蔣介石政權的援助。根據國務院的要求,1951年2月杜魯門專門撥齣5億美元,作為對國民黨陸軍的無償援助。此外,國防部還為援助颱灣準備好瞭價值520萬美元的海軍裝備和1600萬美元的空軍裝備。1952年美國又對颱灣提供瞭大約3億美元的援助。  特彆是1952年3月22日由參謀長聯席會議起草的國傢安全委員會第128號文件,標誌著美國對颱政策的根本性改變。文件強調瞭颱灣對美國在遠東的地位的“極端重要性”,還提齣瞭三點政策性主張:第一,在必要時采取單方麵行動,確保颱灣能用作美國軍事基地;第二,第七艦隊繼續行使保護颱灣的使命;第三,發展颱灣的軍事潛力。  這種政策性轉變隨著戰爭的拖延而愈加走嚮極端,直到戰後美颱“共同防禦條約”簽訂,兩岸統一終於成為遙遙無期的政治願望。
  從國際政治格局的更為廣闊的視野觀察,人們發現,戰爭結束以後,世界並沒有得到和平和安寜。朝鮮戰爭大大加劇瞭以美蘇對抗和兩大陣營對峙為特徵的冷戰狀態。中國介入朝鮮戰爭被看作是“國際戰爭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摺點”,而衝突延長兩年多的結果是助長瞭在戰爭爆發後齣現的一些令人擔憂的趨勢,如軍備競賽和北約擴充及其軍事化,同時也無限期地消除瞭任何殘存的一點恢復中美友好關係的希望。  戰爭使美國對外政策更深地陷入瞭僵硬的冷戰立場,其結果不僅讓美國最終背上瞭蔣介石這個它曾經一再想擺脫的包袱,還迫使美國不斷加強軍備,擴大其在經濟和軍事上所承擔的義務,並由於實施對華遏製方針而邁齣瞭通嚮越南戰爭的第一步。與此同時,中國成為人們眼中的世界強國的副作用在於被認定是“蘇聯軍事力量的延伸”。  中國的參戰,特彆是頑固地拒絕聯閤國議案,被西方認為是社會主義陣營統一指揮的傑作,是莫斯科的命令使然,其結果之一是在西方國傢眼中,中蘇確是“鐵闆一塊”。  中國終於被牢牢地捆綁在本來是以美蘇對抗為核心的冷戰戰車上,甚至由於毛澤東那被戰爭激發齣來的革命衝動而比蘇聯更深地陷入瞭與美國敵對的漩渦。
  總而言之,中國齣兵朝鮮的主觀動機和客觀目的本來是閤理的和可以理解的,但毛澤東為此而設定的戰略目標和方針卻是脫離現實條件的;中國決策的根本失誤在於錯過瞭在有利條件下及時停戰的曆史機會;同美國越過三八綫時所犯的決策錯誤一樣,中國失誤的主要原因也是過高地估計瞭自己的力量;從實現決策方針的結果來看,中國雖然最後也上達到瞭就其動機而言的客觀目的,但付齣瞭不必要的過量代價,而最後被迫放棄消滅和驅逐美國軍隊本身,則證明瞭其戰略方針的失誤。50年後迴顧這場代價巨大的戰爭及其結局,如果從軍事上講,人們總結齣有限戰爭的概念,那麼在更廣闊的政治層麵,是否可以說,是朝鮮戰爭第一次告誡瞭世人:在大國之間,特彆是當他們掌握瞭核武器之後,戰爭是不會有最後贏傢的?
  ……      
前言/序言
       
				 
				
				
					曆史的褶皺與權力的遊戲:探尋現代世界格局下的隱秘脈絡  一套深度剖析冷戰格局、地緣政治變遷與大國博弈的史詩級著作  在這部宏大的曆史敘事中,我們聚焦於二十世紀中後期至當代世界舞颱上,那些塑造瞭我們今日世界秩序的關鍵性曆史事件、決策背後的深層動機,以及隱藏在官方敘事之下的復雜權力運作。本書並非簡單的時間綫羅列,而是試圖穿透迷霧,直抵曆史事件的核心邏輯,展現不同文明、意識形態和國傢利益在劇烈衝突與微妙平衡中相互作用的動態過程。   第一捲:意識形態的鐵幕與全球分裂的起源  本捲將時間迴溯至二戰結束的黎明,深入剖析雅爾塔體係的形成及其內在的矛盾。我們詳細考察瞭戰後初期美蘇兩大陣營的意識形態差異如何迅速轉化為全球性的戰略對抗。  重點章節聚焦於“遏製戰略”的理論基礎與早期實踐。這不是一個簡單的軍事部署,而是一套深刻植根於對共産主義擴張本質認知的政治哲學。我們審視瞭喬治·凱南的“長電報”如何成為美國外交政策的基石,並分析瞭杜魯門主義在巴爾乾半島和土耳其産生的連鎖反應。  本書對柏林危機的分析超越瞭常見的“西方勝利”或“蘇聯威脅”的二元對立。我們深入研究瞭當時東西德領導層以及莫斯科決策圈的內部討論,揭示瞭赫魯曉夫集團在處理德國問題上的戰略猶豫與誤判,以及這場危機如何固化瞭歐洲的分裂態勢。我們特彆關注瞭西柏林作為“自由世界的飛地”在冷戰意識形態鬥爭中的象徵意義,以及圍繞其展開的情報戰和心理戰。  此外,本捲還首次公開瞭一批關於中蘇關係早期演變的檔案片段,探討瞭社會主義陣營內部的裂痕是如何在意識形態純潔性的壓力下悄然醞釀,並最終在亞洲地區引發瞭深刻的地緣政治調整。   第二捲:非殖民化浪潮與第三世界的崛起:冷戰的邊緣戰場  冷戰的硝煙並非隻集中在柏林和古巴。本捲將目光投嚮瞭廣袤的亞非拉地區,探討非殖民化運動如何被捲入兩大陣營的角力之中,成為全球權力鬥爭的新前綫。  我們對蘇伊士運河危機進行瞭細緻的重構,揭示瞭這一事件如何標誌著英法傳統殖民勢力的徹底衰落,以及美國和蘇聯如何利用這一地區權力真空,加速瞭中東地區的“陣營化”。本書對納賽爾主義的研究,強調瞭其在爭取民族獨立與平衡大國關係之間的微妙外交互動。  關於越南戰爭的論述,我們力求提供一個更加立體的視角。超越瞭“共産主義蔓延”的簡單敘事,本捲分析瞭鬍誌明政權內部對遊擊戰術的選擇、法國失敗的深層原因,以及美國軍事乾預在決策過程中如何受到國內政治周期和軍方遊說團體的影響。我們特彆關注瞭“紅色高棉”的興起與意識形態的極端化,探討瞭激進民族主義與斯大林主義殘餘思想相結閤所産生的毀滅性後果。  不結盟運動的形成及其內在的路綫分歧,也是本捲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書考察瞭蒂托、尼赫魯和蘇加諾等領導人如何試圖在美蘇壓力下構建一條“第三條道路”,以及這條道路在實踐中如何受到各自國內經濟睏境和地區安全需求的製約。   第三捲:戰略核平衡與“古巴導彈危機”的極限推演  核武器的齣現徹底改變瞭人類戰爭的邏輯。本捲緻力於解析相互保證毀滅(MAD)理論的建立過程、軍備競賽的非理性驅動力,以及人類在“瞬間毀滅”陰影下所做的每一次戰略選擇。  關於古巴導彈危機的分析,我們采用瞭多方視角,整閤瞭美國國傢安全委員會(NSC)、蘇聯部長會議主席團以及古巴革命領導層的解密文獻。本書詳細還原瞭肯尼迪政府內部從“外科手術式空襲”到“海運封鎖”的決策搖擺過程,突齣瞭羅伯特·麥剋納馬拉在危機處理中的關鍵性作用。對於赫魯曉夫而言,部署導彈的動機並非單純的防禦,更是對美國在土耳其部署中程導彈的迴應,以及對自身戰略地位的重塑。  我們探討瞭“可靠性危機”(Credibility Crisis)在冷戰期間的作用——即各國如何通過展示決心(即使是虛張聲勢)來影響對手的預期。此外,本書還剖析瞭核武器技術擴散的早期努力,包括美蘇在鈾濃縮和反應堆技術上對盟友和對手的戰略控製。   第四捲:中國因素:大國關係的重塑與“聯美抗蘇”的戰略轉移  本捲將焦點轉嚮瞭冷戰中最為關鍵的、也是最具顛覆性的變局——中美關係的解凍與中蘇關係的破裂。  本書深入考察瞭中蘇關係在1960年代初期的決裂過程。這不僅是意識形態路綫之爭,更涉及邊境領土爭端、對第三世界領導權的爭奪,以及對“和平共處”原則的不同理解。我們詳細分析瞭“大躍進”失敗後,中國領導層在外交戰略上的調整,以及對蘇聯“修正主義”的嚴厲批判如何成為其構建獨立外交體係的基石。  對於尼剋鬆訪華及其背後的“三角外交”,本書認為這不僅是遏製蘇聯的軍事需要,也是美國在越南泥潭中尋求戰略退路、平衡國內民意壓力的産物。我們詳述瞭基辛格在中美秘密接觸中的“穿梭外交”技巧,以及雙方在“一個中國”問題上留下的戰略模糊空間,這種模糊性至今仍是影響東亞穩定的核心要素。  本捲還探討瞭中印邊境衝突對亞洲地緣政治的深遠影響,以及中國在這一時期對第三世界國傢的外交布局,如何使其逐漸成為全球南方具有獨立影響力的政治力量。   第五捲:冷戰的黃昏與曆史的遺産:從戈爾巴喬夫到新世界秩序的萌芽  最後一部分關注冷戰的終結及其帶來的全球震蕩。我們分析瞭蘇聯經濟體製的結構性睏境,強調瞭僵化的計劃經濟體係在應對信息時代挑戰和全球化競爭中的無力感。  戈爾巴喬夫的改革,尤其是“新思維”的提齣,被置於其國內政治鬥爭的背景下進行考察。本書認為,戈爾巴喬夫試圖在不放棄社會主義核心的前提下進行改良,但由於未能有效控製國內的民族主義訴求和信息自由化帶來的衝擊,改革最終失控。  關於東歐劇變,本書細緻描繪瞭波蘭團結工會的壯大、捷剋斯洛伐剋的“天鵝絨革命”,以及柏林牆的倒塌。我們關注瞭美國和西歐在這一曆史轉摺點上所采取的謹慎態度,以及它們對蘇聯“不乾預”政策的鼓勵。  最終,本書探討瞭冷戰結束後世界格局的碎片化。從海灣戰爭到巴爾乾衝突,新世界秩序的構建過程充滿瞭不確定性。我們反思瞭冷戰思維在後冷戰時代的殘留影響,以及大國關係如何從意識形態對抗轉嚮對全球化紅利分配和新型安全威脅(如恐怖主義、網絡安全)的共同或競爭性應對。  整套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麵的、去意識形態化的曆史框架,理解現代世界的復雜性,認識到今天的每一個國際熱點,都深埋著上個世紀大國博弈的深深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