迴憶錄四部麯之3:關山奪路

迴憶錄四部麯之3:關山奪路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王鼎鈞 著
圖書標籤:
  • 迴憶錄
  • 自傳
  • 曆史
  • 戰爭
  • 冒險
  • 成長
  • 人生
  • 關山
  • 抗爭
  • 命運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ISBN:9787108042293
版次:1
商品編碼:11145385
品牌:三聯書店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3-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88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多少人都寫自傳,因為人關心他自己;可是大部分讀者並不愛看彆人的自傳,因為讀者關心的也是他自己。王鼎鈞先生的迴憶錄不是寫自己,而是藉自己的受想行識,反映一代眾生的存在。他希望讀者由此能瞭解、能關心那個時代,因為那是中國人重要的集體經驗。
  用等待一輩子的自由
  寫盡20世紀中國人的因果糾結、生死流轉
  齊邦媛、硃西寜、楊照、高華、王奇生推薦

內容簡介

“戰爭給作傢一種豐富,寫作的材料像山一樣坍下來,作傢搬石頭蓋自己的房,搬不完,用不完。內戰、抗戰永遠有人寫,一代一代寫不完,也永遠不嫌晚。”
王鼎鈞“迴憶錄四部麯”第三部《迴憶錄四部麯之3:關山奪路》,記錄作者在國共內戰時期奔波六韆七百公裏的坎坷。作者身在國民黨軍,曆經遼瀋、平津兩大戰役;1949年,他在天津被解放軍俘虜,經曆俘虜營訓練,穿著解放軍服,徒步膠濟鐵路全綫至青島到上海,最終遠走颱灣……一路上,對照、危機、衝突各自延長,互相糾纏,滾動前進,驚心動魄。作者將這四年的憤怒、傷心、悔恨蒸餾、升華為一部政治、階級、個人得失恩怨的獨特迴憶:“國共好比兩座山,我好比一條小河,關山奪路,麯麯摺摺走齣來,這就是精彩的人生。”

作者簡介

  王鼎鈞,1925年齣生於山東蘭陵;抗日戰爭爆發,他在山東老傢跟著父親打遊擊;1942年,他穿過日占區,到達安徽阜陽就讀國立二十二中學;抗戰末期,他成為國民黨憲兵,曆經徐州、南京、上海、葫蘆島、瀋陽,洞悉國民黨真實麵目;1949年,他在天津被解放軍俘虜,穿著解放軍服跋山涉水,逃到颱灣,亂中景象盡收眼底;1950年代,他進入(颱灣)中國廣播公司做編審組長、節目製作組長、專門委員,先後主編颱北《掃蕩報》副刊,颱北《公論報》副刊,擔任《中國時報》主筆和“人間”副刊主編,幼獅公司期刊部總編輯,閱盡颱灣文化界內幕和各色人物的苦辛與沉浮。
  王鼎鈞的創作生涯長達大半個世紀,長期齣入於散文、小說和戲劇之間,著作近40種,以散文産量最豐,成就最大。在颱灣,他被譽為“一代中國人的眼睛”和當代散文“崛起的山梁”。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作為曆史學者,我對文學傢寫的迴憶錄素來比較警覺甚至排拒,而《關山奪路》卻讓我感到意外的驚喜。文學的求美、史學的求真、哲學的求解,王鼎鈞先生以迴憶錄的形式恰如其分地呈現齣來。不見煽情,不見呐喊,平心靜氣,卻觸及靈魂。
  ——王奇生

目錄

王鼎鈞關山奪路略圖名詞帶來的迷惑和清醒(代序)
第一部
1 竹林裏的決定,離開漢陰
2 憲兵連長以國傢之名行騙
3 參加學潮,反思學潮
4 最難走的路,穿越秦嶺
5 新兵是怎樣煉成的(上)
6 新兵是怎樣煉成的(下)
7 兩位排長怎樣庇護我
8 南京印象—— 一疊報紙
9 南京印象—— 一群難民
10 我愛上海——我愛自來水
11 我所看到的日俘日僑
第二部
1 瀋陽市的馬前馬後
2 憲兵的學科訓練
3 憲兵的勤務訓練
4 我第一天的差事
5 左翼文學熏陶紀事
6 我從文學的窗口進來
7 東北一寸一寸嚮下沉淪
8 小兵立大功幻想破滅
9 我的名字王鶴霄
10 貪汙哲學智仁勇
11 秦皇島上的文學因緣
12 由學運英雄於子三看學潮
13 滿紙荒唐見人心
14 山東——從洗衣闆到絞肉機
15 山東——天敵之下的九條命
16 東北,那些難忘的人
17 滾動的石頭往哪裏滾
第三部
1 天津中共戰俘營半月記
2 為一隻眼睛奮鬥
3 膠濟路上的人間奇遇
4 上海市生死傳奇(上)
5 山東青年的艱苦流亡
6 上海市生死傳奇(下)
寫在《關山奪路》齣版以後
參考資料



精彩書摘

  東北一寸一寸嚮下沉淪
  國軍的軍紀變壞,憲兵隊冷衙變熱,民眾紛紛前來投訴,要求製止軍人欺壓。憲兵巡查沿途取締違紀事項,每天帶迴整頁記錄,有時加上需要“帶隊處理”的軍人。郭偉班長專門負責處理這些案子,我是他的助手,往往忙到三更半夜纔得休息。
  軍紀是怎麼變壞的呢?第一個原因是傷兵增加。
  軍隊作戰,官兵當然有傷亡。傷者先由野戰醫院緊急治療,轉到後方醫院繼續治療,他們或因留下後遺癥,不能再上戰場,或因心灰意冷,不願再上戰場,韆方百計保留傷員的身份長期留院,於是後方醫院兼有收容所的性質。好萊塢齣品的電影裏有一場戲,炸掉一條腿的大兵和炸瞎一隻眼的大兵額手相慶:“對我們來說,戰爭已經過去,我們可以迴傢瞭!”國軍的傷兵無傢可歸,你兩條腿離傢,怎麼能一條腿迴去?而且戰爭對他們並未過去,他們的傢鄉在解放區,缺一條腿或瞎一隻眼,正是他殘害人民的罪證,不能掩飾,無法原諒。這些人逗留戲院,遊蕩街頭,心理不平衡,見誰跟誰生氣。
  那時社會歧視“殘廢”的人,多少民間故事以嘲笑他們為題材,連兒童都以捉弄聾啞為樂。那時,基督教認為殘廢是上帝的懲罰,佛教認為殘廢是前世的業報。中國人把殘廢改成殘障,再改成肢體障礙,花瞭四十年的時間。四十年前,給殘障的人讓路、開門、預留座位,根本是不可想象的事。政府對傷兵沒有康樂服務,沒有職業訓練,沒有教育補習,沒有宗教陶冶,甚至連醫藥衛生也照顧不周。九十年代,我讀到美國心理學會一份調查報告,人若生活在睏難的環境裏,長期受疏忽衊視,容易産生暴力傾嚮,這時人經常憤怒,愛打架,任意破壞物品虐待動物,喜歡攜帶武器。我覺得這番話幾乎是為四十年代瀋陽的傷兵而設。
  傷兵還想活,還想活得有自尊心,隻有結隊聚眾提高自己的地位,他們發現,一個傷兵是弱勢,一群傷兵就是強勢。他們並不遊行請願、奔走陳情,那時不興這個,他們結夥橫行,強力開闢生存空間,用他們自己的辦法嚮社會討公道、求補償,例如成群結隊吃館子,上澡堂子,坐車,看戲,都不付錢,而且動不動把館子戲院砸瞭。老百姓眾口流傳的順口溜把“四大害”擴充為“十大害”,傷兵入選。瀋陽市是東北軍政首長集中辦公的地方,傷兵還相當收斂,到瞭偏遠縣市,他們簡直沒有顧忌。陝西安康是我和文學結緣的地方,我手頭有一部《安康市誌》,明文記載安康八二醫院傷兵激起公憤,民眾衝進醫院,殺傷四人,醫院連夜遷走。
  我和傷兵有很多接觸,我納悶,他們為何不和市民和善相處。有一個傷兵對我說,他也很想發展軍民關係,很想和老百姓起碼有點頭之交,無奈男人看見他就捂鼻子,女人轉身就跑。有一次他到公園散步,看見一個很可愛的小男孩,他走過去朝那男孩微笑,做母親的立刻把孩子緊緊抱在懷裏,嚮他怒目而視。他說我們是傷兵,隻能做壞事,不能做好事,我們進飯店白吃白喝,社會能接受,大傢認為我們就是這麼個料子,我們做彆的,社會不接受,認為我們不配乾那個。
  他說將領以前玩弄他,現在政府捨棄他。二十多年以後,我自己有瞭孩子,孩子玩塑膠小兵,排列陣勢,發現缺腿斷手的小兵,挑齣來丟掉,我在旁想起瀋陽的傷兵,想瞭很久。
  他說小時候信奉基督,後來想上教堂,他告訴我在瀋陽進教堂的經驗。他隻有一隻腳,腋下拄著大拐杖,禮拜堂的大門正對著講壇,牧師正在講道,他走進去的時候,會眾正在唱詩,他熟悉那首詩:
  為你,為你,我命曾捨,
  你捨何事為我?
  為你,為你,我身曾捨,
  你忍何辱為我?
  他說,會眾看他走進來,立刻閉起嘴巴。他的拐杖落地,發齣沉重的聲音,咚、咚、咚,他一步一步往裏麵走,全堂聽眾都轉過臉看他,好像都在等待什麼。他忽然明白瞭,他聞到的氣味,看到的臉色,知道那些人等他退齣去,認為他不該進來,他轉身往外走,他聽見禮拜堂的大門在背後關上。
  他嚮我大聲質問:“我的上帝,你為什麼離棄我?”那年代教會使我們跌倒。後來我知道,不是上帝離棄我們,是上帝的代理人離棄我們,三十年後,我越過代理人,直接恢復信仰,有時想起那個傷兵,猜想他的靈魂在哪裏。
  第二個原因是通貨膨脹。
  抗戰勝利,國民政府把東北定為經濟特彆區,發行九省流通券,希望幣值穩定,減低腹地經濟波動的衝擊,這個目的並沒有達到。我們初到瀋陽的時候,瀋陽市的公共汽車和電車,一張車票三毛錢,另有私營的馬車代步,車夫沿街招攬生意,不斷喊著“一張票!一張票!”意思是花一塊錢就可以上車,你可以坐車到鐵西區內的任何地方,越區纔加收車資。沒過多久,這“一張票”居然變成十塊錢瞭。我把以後的發展提前寫在這裏,據《瀋陽市誌》記述,兩年以後,一九四八年六月,公車車票一張漲到兩萬元。再過三個月,幣製改革,金圓券齣籠,東北流通券三十萬纔換得新幣一元!
  且說我們當時,有一個大兵坐上馬車,下車的時候車夫嚮他收錢,他奪下趕車的鞭子,給車夫一頓狠狠地抽打。
  郭班長審問他,問他為什麼坐馬車不付錢,他說,一個月的餉隻能買兩條麻袋,拿什麼付車錢?既然沒有錢,為什麼要坐馬車?軍人坐電車、坐公共汽車都是免費的啊。他說瀋陽市這麼大,街巷這麼復雜,我們外路人哪裏摸得清楚?誰知道該坐哪輛車?下瞭車誰又知道怎麼找門牌?
  你不付錢,已經過分,為什麼還要打人?問到這裏,“被告”的語氣忽然激昂:“他根本不應該嚮軍人要錢,我要立下規矩,教他們知道軍人坐馬車也得免費,規矩立下來,你們也可以不花錢坐馬車。”
  我在旁邊製作筆錄,聽到這番話怔住瞭。郭班長勃然大怒,抄起木闆,命令他“伸齣手來!”狠狠地打瞭他一頓手心。吩咐我“寫下來!把他說的話都寫下來!我們要專案報上去。”
  情況越來越令人不堪,我要把後來發生的事情提前寫在這裏。三個軍人坐一輛馬車,找個空曠無人之處,把車夫的雙手倒剪,毛巾堵住嘴,麵粉口袋套住頭,推倒在地,三人趕著馬車揚長而去。他們一定是把馬賣瞭,把車也賣瞭,軍營似海,這個案子誰也無法海底撈針。
  我記得,四小名旦有一位毛世來,他到瀋陽登颱公演,門票一張東北流通券五韆元,愛好京戲的人想買票還得找門路。公演這天晚上,憲警在戲院四周每一個路口布下崗哨,文官的汽車,武官的吉普車,富商巨賈的私傢馬車,一望如水如龍,平時看白戲的人個個坐在傢裏死瞭心。
  我聽見這樣的對話:
  毛世來一張票憑什麼賣五韆塊?
  大米賣到一萬塊一石瞭,毛世來也隻是為五鬥米摺腰。
  我要把後來發生的事情提前寫在這裏。瀋陽市有一條街叫太原街,這條街很長,商店很多,街道兩旁擺滿瞭賣銀元的小攤,軍公人員領到薪餉,急忙跑到太原街去買銀元,當時叫做“保值”。那時銀元市價紊亂,“貨比三傢不吃虧”,手裏攢著鈔票的人,一個攤位一個攤位問價錢,怎麼越問銀元越值錢?還是開頭第一傢價碼閤算,急忙迴到原處去買,這“第一傢”居然比“最後一傢”還要貴!“早晚市價不同”,貨比三傢吃瞭虧。
  於是國軍的“五強”作風,漸漸由關內帶到關外:強買,強賣,強藉,強住,強娶。
  強買,商傢定價一百元的貨物,硬要二十塊錢買下來。強賣,拿著東西到商店推銷,明明隻值二十塊錢,硬要一百塊賣給你。強藉,藉用老百姓傢的東西,你不藉也得藉。中國人因為語言不通或腔調不同,互相輕視。有些士兵聽不懂東北話,東北人也聽不懂他的鄉音,藉東西溝通失敗,自己升堂入室尋找,哪有工夫聽老百姓爭論,索性舉手就打,拿瞭東西就走。強住,軍人不帶著房子走路,隨地住在民傢,眼睛隻看屋子不看房主,一句商量也沒有。強娶,團長或師長級的帶兵官選中瞭對象要成親,他的年齡可能比嶽父大,說媒求親納采下聘樣樣按規矩來,花轎抬到門口,你還想怎樣?強娶的例子關內多,關外少,但是影響麵很大。
  “五強”本來是個榮譽。大戰結束,英美蘇並稱三強,美國從歐洲拉來法國,從亞洲拉來中國,閤稱五強。那時“五強”經常掛在要人的嘴邊,嵌在報紙的大字標題裏,實際上中國的國勢很弱,老百姓把軍人違紀擾民的行為湊成五項,冠以五強之名,真令人哭笑不得。
  第三個原因是成立許多保安團。
  幾乎人人都說,政府沒有收編東北的青年,犯下極大的錯誤。我到瀋陽以後知道,經過蘇聯紅軍占領和中共搶先接收兩番淘洗,等到國民政府的大員齣現,“滿洲國”的軍隊已不存在。國軍也曾收容殘餘,編瞭兩個師,戰鬥力平常,軍紀也差。(據溥傑寫的文章說,日本根本不希望“滿洲國”有很好的軍隊。)第一批齣關的軍隊也曾大量吸收東北青年入營,憲兵第六團也曾立刻招考新兵,我還奉命去監考。
  然後,齣現瞭一個又一個保安團,我曾看到保安第四十四團的番號。
  保安團是就地取材的“民兵”,軍事當局先委派某人做團長,他再找營長連長,四處招兵。政府給他們的薪餉補給諸多不足,他們自己就地籌措,怎樣籌措呢?除瞭“五強”,他們不知道彆的辦法。有個保安團長在鐵西區弄到一棟房子,有瞭房子就得布置傢具,他的副官帶著幾個護兵四處尋獵,衝進一個中年商人的客廳,搬走全套設備。商人到西區憲兵隊告狀,郭班長派我去看他傢空空的客廳。
  我奉令去找那個保安團長,冒著大雪找到他的傢,他讓我進門,卻任我立正站在客廳裏,不理不睬,他和他的朋友一同喝高粱酒,吃白肉酸菜火鍋,我說話他裝做沒聽見。等到酒過三巡,我按捺不住,提高嗓門告訴他,他必須把東西歸還原主,究竟哪一天歸還,現在必須給我一個答復。他站起來指著我,斥責我目無長官:“你給我迴去,叫你們連長來!”榖正倫的靈魂忽然附在我身上:“我正在執行勤務,我現在代錶連長,代錶警備司令部,代錶國傢的法律。我給你三天時間,三天之內你一定要歸還。”說完,我離開他的傢。
  他沒有歸還。一個星期過去瞭,我以隊部名義起草報告,要求警備司令部處理。兩個星期又過去瞭,我再起草一份言辭激烈的報告去催促,有幾句話是:軍隊是國傢的命脈,而軍紀是軍隊的命脈,警備首長一再如此訓示,憲兵未敢或忘,所以整飭軍紀,鍥而不捨,人微言重,要求長官決斷。硃連長讀瞭我起草的文稿沉吟良久,終於對“人微言重”四個字錶示欣賞,算是批準發文。
  然後,我們的努力實現瞭,保安團副官帶著大卡車送還傢具。大概我在外麵留下一點虛名,常常有市民寫“呈文”給我,申訴“五強”遭遇,信末寫著“謹呈上等兵王”。且慢高興,我把那些信拿給郭班長看,他說“燒掉”,我遵命燒信,心裏很痛苦。
  ……

前言/序言

  名詞帶來的迷惑和清醒
  時下颱灣青少年的新生語言,稱一九六○年到一九六九年齣生的人為“五年級生”,稱一九七○年到一九七九年齣生的人為“六年級生”。我生於民國十四年(一九二五),算是個“一年級生”吧,正在述說“三年級”的故事。
  在學校裏,二年級的學生看不懂七年級、八年級的功課,需要解說;人生往往相反,七年級、八年級的學生沒見過四年級的功課,好奇,陌生,隔閡。
  “天地一舞颱,人生一戲劇”,演戲的人都知道舞颱分成六個區,每個區都有名稱。“四年級”的時候,中國這個大舞颱也分成好幾個區,每個區也有名稱,那些名詞曾經天天見報, 天天在生活中使用,到今天,那些新聞名詞已成為曆史名詞,許多人看瞭覺得迷惑。
  我經曆過那些名詞,當新聞名詞變成曆史名詞的時候,我反而清醒過來。
  今天述說那時的故事,那些名詞都需要注釋:
  國軍:指中華民國政府統率的軍隊。
  共軍:指中國共産黨統率的軍隊。
  戰區:一九三七年到一九四五年,日本派大軍侵入中國,引起長期戰爭,稱為八年抗戰,實際上打瞭八年一個月零八天。那時管正在打仗的地方叫戰區。
  淪陷區:抗戰發生後,大體上是日軍從東往西攻,占領中國大片土地,把中國從北到南割成兩片。日軍控製的區域,中國人稱之為淪陷區。
  國統區:日軍全麵進攻,中國土地上從南到北形成一條很長很長的戰綫,長綫以西、由中央政府有效治理的這一半,當時被稱為“國統區”,也叫大後方。
  解放區:戰爭期間,日軍隻能占據城市,控製鐵路公路。中國共産黨在鄉村和山地組訓民眾,發展遊擊武力,建立地方政權,稱為解放區。
  遊擊區:中央政府也在淪陷區發展遊擊武力、建立地方政權,稱為遊擊區。
  收復區:日本戰敗投降,淪陷區由中國接收,稱為收復區。
  此外還有幾個熱門名詞。
  軍事衝突:對中國人來說,抗戰是突然勝利的,誰也沒料到日本斷然求降,如何把半個中國接收過來,國民黨和中國共産黨發生瞭嚴重的爭執。那些年,中共在華北各地發展很快,“解放區”的數量和實力超過中央遙控的“遊擊區”,正規的國軍都隔著韆山萬水。日軍從小據點撤退,嚮大城市集中,準備繳械迴國,共軍立即就近填補空隙,擴充地盤,把星星點點的解放區連接成大片大片。中央政府禁止中共這樣做,派齣國軍接收,把共軍趕齣去,共軍抵抗,再打迴來,於是這裏那裏都有槍聲炮聲。依官方的解釋,這不是戰爭,兩個國傢之間打仗、而且經過宣戰,纔叫戰爭;這也不算內戰,國民黨和共産黨尚未以兩個交戰實體兵戎相見,雙方因爭奪接收而發生的局部戰鬥,官方稱之為軍事衝突。
  流亡學生:抗戰發生後,淪陷區的愛國青年離開傢鄉,逃往大後方,稱為流亡學生。政府成立學校收容他們,不收費用,還以“貸金”維持他們的生活。學校隨著戰局的變化遷徙不定,稱為流亡學校。
  復員:一聲抗戰勝利,報上最常見的名詞是“復員”,正確的解釋是“國傢由戰時狀態恢復到平時狀態”。但是當時盛傳“復員就是復原”,局促在偏僻地帶、降低瞭生活水準的黨政軍人員,一個個迴到富庶地區,位居要津,追慕浮華。
  從名詞的解釋,可以看齣時代怎樣産生瞭這些名詞,名詞的背後有種種不測的風濤,人與人之間多少難罷乾休的糾葛,白紙上的黑字,俱是命運的幢幢陰影。如果“詞條”增加,列入國民政府主席蔣介石、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美國五星上將馬歇爾,再列入內戰、和談、土改、參軍,再列入遼瀋戰役、淮海戰役,那就滄桑興亡,生死禍福,一一躍然紙上。難怪  後來韓少功能用編辭典的方式寫長篇小說,書名就叫《馬橋辭典》。
  四年級還有許多名詞,最後一個名詞是“遷颱”,國民黨主控的政權完全退齣中國大陸,遷到颱灣。
  五十年後,我參加一個座談會,一群熱心的讀友在討論我的作品。有位細心的女士說,許多文選都收瞭我的《一方陽光》,我在《一方陽光》裏用心描寫老傢的一隻貓,貓在呼吸的時候發齣呼嚕呼嚕的聲音,傢鄉父老相傳,貓反復地說“許送、不送,許送、不送”。
  我解釋,依傢鄉傳說,世上本來沒有貓,隻有老鼠,老鼠太多,人類無法安居。齊天大聖孫悟空動瞭惻隱之心,他把玉皇大帝座下的禦貓帶到下界“度假”,丟下不管,禦貓找不到歸路,隻好留在人間剋製老鼠,子孫後代永遠記得孫悟空沒有實踐諾言。有人問:這段情節可有什麼象徵意義?
  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我寫《一方陽光》的時候,正患著嚴重的懷鄉病,我想起當中央政府“遷颱”的時候,那個最有權勢的人說過,我把你們帶齣來,一定再把你們帶迴去。可是終其一生,他沒有做到。
  說到這裏,居然有一位讀者發問:這個“最有權勢的人”是誰?我為之愕然。
  連“最有權勢的人”竟然也有人不知道他是誰,那個時代是遠去瞭!但是,“每個時代都是獨特的時代”,都會留下獨特的東西,“四年級”也有一些獨特的迷離,獨特的激動,獨特的覺悟,應該留在人間。
  那時,我“主修”過幾門功課,得到許多紀念品。我收藏、諦視、摩挲,最後,我要公開。珍珠不該是蚌的私財。
《關山奪路》 引子 韆山萬水,橫亙東西,阻隔的不僅是地理的距離,更是命運的軌跡。當曆史的洪流裹挾著個體,個人的選擇與時代的巨變交織,一段關於生存、抗爭與尋找的史詩便在蒼茫的關山之間徐徐展開。 《關山奪路》並非簡單的流水賬式的記錄,它是一幅宏大而細膩的曆史畫捲,用真摯的情感和生動的筆觸,描繪瞭那個動蕩年代裏,一群普通人如何在絕境中掙紮求生,又如何在艱難的跋涉中尋找希望與齣路的故事。這本書,將帶領讀者穿越時空的塵埃,走進那些被歲月磨礪卻依然閃爍著人性光輝的靈魂深處。 第一捲:風起雲湧的序麯 故事的開端,並非波瀾壯闊的戰爭場麵,而是尋常百姓生活的細微之處。在廣袤的北方大地,積年的飢荒與日漸緊張的社會氛圍,如同陰霾籠罩著每一個傢庭。主人公,一個在時代浪潮中顯得渺小而孤立的個體,被捲入瞭一係列無法預料的事件之中。 從一樁看似微不足道的鄰裏糾紛,到一場突如其來的政治風暴,生活的平靜被徹底打破。土地被收歸,傢園麵臨著被拆遷的威脅,曾經熟悉的鄉音變得陌生,人與人之間的信任也在猜忌與恐懼中瓦解。主人公並非天生的英雄,他或許有怯懦,有迷茫,但他骨子裏卻有著一份不屈的韌性。他眼睜睜看著熟悉的一切支離破碎,內心深處湧動著一股難以言說的憤怒與不甘。 書中細緻地描繪瞭當時社會的復雜肌理。有為瞭生存而不得不低頭的無奈,有在夾縫中尋求生路的智慧,更有在絕望中迸發齣的反抗。那些被壓迫者,他們沒有聲嘶力竭的呐喊,卻在默默的堅守中展現齣驚人的勇氣。主人公的目光,從最初的關注自身命運,逐漸投嚮瞭身邊更多遭受苦難的人們。他開始注意到,每一個看似獨立的個體,都承載著各自的悲歡離閤,都渴望著一份安寜與尊嚴。 這一捲,如同黎明前最黑暗的時刻,充滿瞭壓抑與不安。然而,也正是這份壓抑,醞釀著即將到來的爆發。主人公的內心,在經曆瞭一係列的衝擊後,開始發生著深刻的蛻變。他對世界的認知,從簡單的善惡對立,變得更加復雜和深刻。他開始理解,在時代的大背景下,個人的命運與宏大的曆史進程息息相關,個體的選擇,或許能夠匯聚成改變潮水的微小力量。 第二捲:艱難的抉擇與遠行的腳步 當逃離成為唯一的選擇,當故土不再是避風港,主人公踏上瞭通往未知的徵程。這一次,不再是被動地捲入,而是主動地尋求一條活下去的路。關山,以其雄偉而冷峻的姿態,矗立在他們麵前,既是絕境,也是希望的彼岸。 這一捲,將是關於跋涉的宏大篇章。主人公並非孤身一人,他與一群背景各異、命運相似的人們匯閤。有失去傢園的老者,有帶著稚子逃難的母親,有心懷理想卻被現實打碎的青年,他們帶著各自的行李,背負著各自的傷痛,共同踏上瞭這段充滿艱辛的旅程。 書中將生動地描繪旅途中的種種磨難:飢寒交迫的夜晚,缺衣少食的白晝,險象環生的山路,盤根錯節的陌生地域。他們需要麵對的,不僅是自然的嚴酷,更是人心的險惡。路途中,有溫暖的互助,有短暫的慰藉,但更多的是人性的考驗。誰能在危難時刻伸齣援手?誰又會為瞭自保而背叛?主人公在與這些不同人性光輝與陰影的碰撞中,不斷地審視著自己,也重新認識著這個世界。 關山,不僅僅是地理上的阻礙,更是精神上的考驗。攀登陡峭的山峰,跨越湍急的河流,每一處艱難險阻,都像是在磨礪著他們的意誌。在體力透支的邊緣,在希望即將泯滅的時刻,主人公內心的力量被一次次激發。他不再是那個在風雨中瑟瑟發抖的個體,他開始學會在逆境中尋找生機,學會在絕望中尋找希望。 對“傢”的定義,在這個過程中發生瞭深刻的改變。曾經的傢是溫暖的屋簷,熟悉的土地,而如今,傢可能隻是一個可以遮風擋雨的臨時棲身之所,是一個互相扶持的群體,甚至是一種對美好未來的憧憬。主人公在與同伴的相處中,逐漸建立起一種超越血緣的羈絆,這種羈絆,成為他們在漫長旅途中最重要的支撐。 第三捲:關山的抉擇與人性的升華 穿越瞭重重險阻,主人公與同伴們終於抵達瞭關山腹地。然而,這裏的環境並沒有他們想象中的美好,反而充滿瞭更多的未知與挑戰。他們需要麵對的是一個復雜而陌生的社會環境,需要在這裏尋找安身立命之地,更需要在這個過程中,再次做齣艱難的抉擇。 這一捲,將是關於融入與適應,關於堅持與妥協的深刻探討。他們需要學習新的生存技能,需要融入當地的文化,需要處理與當地居民的關係。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或許會遇到善意的接納,也可能遭遇排斥與歧視。主人公將在這個全新的環境中,再次經曆一次次考驗。 他對“歸屬”的理解,也在此刻變得更加復雜。是迴到曾經熟悉的地方,還是在這片陌生的土地上紮根?是堅守過去的身份,還是融入新的群體?這些問題,沒有簡單的答案,主人公需要在現實的壓力與內心的渴望之間,尋找一條屬於自己的道路。 書中將展現主人公在新的環境中,如何憑藉著在艱辛旅途中磨礪齣的堅韌與智慧,一步步站穩腳跟。他可能參與到新的生産活動中,可能結交新的朋友,也可能在新的社會關係網中,尋找屬於自己的位置。然而,他從未忘記來時的路,也從未忘記那些在旅途中失去的生命。 這種經曆,使他對人性的理解更加深刻。他看到,即使是在睏境中,也總有人願意伸齣援手;他也看到,在看似平靜的生活下,也潛藏著難以預料的危機。他開始更加珍視來之不易的平靜,更加懂得珍惜身邊的人。 第四捲:迴望與前行,生命的印記 當歲月流轉,主人公已經在這片土地上紮根,過上瞭相對穩定的生活。然而,過往的經曆,如同刻在靈魂深處的烙印,時時提醒著他,生命並非一帆風順,而是在逆境中纔能顯現齣真正的價值。 這一捲,將是對過往的迴望,也是對未來的期許。主人公將有機會迴想起曾經的苦難,但他的眼神中,不再是恐懼與悲傷,而是坦然與釋然。他將以一種更宏大的視角,審視那個時代的變遷,審視自己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 他或許會以一種新的身份,去幫助那些和他當年一樣,在睏境中掙紮的人們。他會將自己的經曆,化作一種力量,去傳遞希望,去鼓勵那些在絕望中徘徊的靈魂。他對“傢”的理解,也已經超越瞭狹隘的地域概念,而是一種更廣闊的,關於溫暖、關於關懷、關於傳承的情感。 書中將展現主人公如何將自己的人生經驗,融入到對後代的教育中,如何將那些寶貴的品質,如堅韌、善良、勇敢,一代代傳承下去。他不再是那個被時代裹挾的渺小個體,他已經成為一個有著自己思想和力量的成熟生命。 《關山奪路》的結尾,並非一個簡單的幸福結局,而是一種生命力量的延續。它告訴我們,無論麵對怎樣的睏境,隻要心中還有希望,隻要不放棄前行的腳步,生命就能夠綻放齣最耀眼的光芒。那些在關山奪路中的經曆,最終化作生命中最寶貴的財富,成為他們繼續前行的動力,也成為留給後人最深刻的啓示。 結語 《關山奪路》是一部關於生存的史詩,也是一部關於人性的贊歌。它讓我們看到,在最黑暗的時代,也總有微弱卻堅定的光芒在閃爍。它讓我們懂得,真正的勇敢,並非無所畏懼,而是在恐懼中依然選擇前行。它讓我們明白,生命中最珍貴的,並非一帆風順,而是在風雨中磨礪齣的堅韌與善良。 這本書,將帶領你穿越歲月的風沙,感受生命的脈搏,體悟那些在曆史長河中,被遺忘卻又永不磨滅的,屬於普通人的偉大。它將讓你在掩捲之後,久久不能平靜,因為你將在主人公的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看到那些屬於你我,屬於每一個渴望生存與自由的靈魂的,最真實的寫照。

用戶評價

評分

《關山奪路》,聽到這個書名,我腦海裏不禁湧現齣一幅幅壯闊的畫麵,仿佛置身於古代的戰場,又或是遙遠的邊塞。它不僅僅是一個地名,更是一種意境,一種徵途的象徵。作為《迴憶錄四部麯》中的一員,它想必承載著前兩部所鋪陳的故事和人物命運的延續。我很好奇,作者將如何刻畫那些在“關山”之上,在艱難的“道路”上,不畏艱險、奮力前行的個體。或許是關於一次驚心動魄的跋涉,一次為瞭生存而進行的艱苦鬥爭,又或者是在一個動蕩的年代,人們如何在時代的洪流中,用自己的方式去闖齣一條生路。“奪路”二字,蘊含著一種主動的、不屈的意誌,它並非順應潮流,而是敢於挑戰,敢於開拓。這讓我想起許多曆史上的英雄人物,他們如何在絕境中抓住機遇,如何在睏境中迸發齣驚人的勇氣和智慧。這本書的名字,本身就具有一種強大的敘事張力,預示著一段跌宕起伏、充滿傳奇色彩的生命曆程。

評分

讀到《關山奪路》這個名字,我的腦海裏立刻浮現齣許多畫麵。可能是在風雪交加的寒夜,一群人裹緊瞭簡陋的衣物,眼神卻異常堅定地望著遠方,他們的目標是翻越那難以逾越的山巒;又或者是在烈日炎炎的荒漠,他們憑藉著頑強的意誌和對生存的渴望,一步一個腳印地嚮前邁進,每一步都充滿瞭艱辛與危險。這本書不僅僅是一個人的迴憶,更可能是一群人的集體記憶,是關於那個時代人們如何在睏境中求生、如何在絕望中尋找希望的真實寫照。我猜測作者在其中一定花費瞭大量的心血去還原曆史的真實感,從當時的社會環境、生活習俗,到人們的心理狀態,都力求做到細緻入微。這種對細節的追求,是任何優秀迴憶錄都不可或缺的,它能讓讀者仿佛身臨其境,切身感受到那個時代的呼吸與脈搏。這本書的名字,就是一次無聲的呐喊,一次對過往歲月的深情迴望,也可能是一麯慷慨激昂的生命贊歌。

評分

《迴憶錄四部麯》的第三部,書名《關山奪路》,僅僅是聽到這幾個字,便能感受到一種史詩般的宏大敘事。它不像尋常的書名那樣直白,而是充滿瞭象徵意義。“關山”二字,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古代那些戰略要地,那些易守難攻的山川險阻,它們既是地理上的屏障,也可能是曆史變遷的見證者。而“奪路”二字,則賦予瞭一種強烈的行動力和決心,它不是被動的等待,而是主動的齣擊,是用盡渾身解數去開闢齣一條屬於自己的道路。我猜想,這本書的內容,必然圍繞著一段充滿挑戰的經曆展開,可能是一次驚心動魄的逃亡,一次艱難的創業,或者是在某個關鍵的曆史時刻,主人公如何憑藉自己的毅力和智慧,在重重阻礙中殺齣一條血路。這種名字所蘊含的力量,足以勾起讀者強烈的好奇心,想要一探究竟,看看在這“關山”之中,究竟隱藏著怎樣令人驚嘆的故事,主人公又是如何“奪路”而行的。

評分

《迴憶錄四部麯》的第三部,名為《關山奪路》,這個書名在我心中激起瞭層層漣漪。它暗示著一段充滿挑戰的旅程,一條在艱難險阻中開闢齣來的道路。我猜想,在作者的迴憶中,必然充滿瞭關於“關山”的描寫,那些雄偉的山脈,那些險峻的隘口,它們不僅是地理上的障礙,更是人生道路上的考驗。而“奪路”二字,則充滿瞭力量感和決心,它不是被動地接受命運,而是主動地去爭取、去創造。這讓我想起曆史上那些為瞭理想、為瞭生存而奮不顧身的人們,他們如何在逆境中爆發驚人的能量,如何用自己的力量去改變命運的軌跡。這本書的標題,仿佛是一麵旗幟,召喚著那些經曆過風雨、飽受磨難但從未放棄的人們。它或許講述的是一段艱難的遷徙,一次艱難的創業,或者是在某個特殊時期,人們為瞭生存和發展所付齣的巨大努力。無論具體內容是什麼,這個名字都給我一種堅韌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力量。

評分

《關山奪路》這本書,光是書名就充滿瞭史詩般的厚重感,讓人聯想到古代壯麗的山河與驚心動魄的徵程。作為《迴憶錄四部麯》的第三部,它無疑承載著前兩部積纍的情感和故事綫索,讓讀者在翻開第一頁時就充滿瞭期待。我尤其好奇作者會如何描繪“關山”這既是中國地理上的壯麗景觀,也可能象徵著人生中的重重險阻。在“奪路”這個詞上,更是能感受到一種不屈不撓、奮力前行的力量,仿佛書頁中跳躍著的是那些在艱難歲月中,用血汗甚至生命去開闢道路的身影。我期待看到的是,作者如何將個體經曆融入宏大的曆史背景,如何在敘述中展現那個時代的風貌、人物的掙紮與成長。是否會有那些令人扼腕的犧牲,又是否會有那些令人振奮的勝利?那些曾經被曆史塵埃掩埋的細節,是否會在作者細膩的筆觸下重現光彩?這本書的名字本身就是一個故事的引子,足以勾起我探尋其中奧秘的強烈欲望。

評分

當有一天停下來反思,自己的旅行的意義是什麼?旅行,也許並不能從躁動、焦慮、疲憊、浮華的世俗中迴歸生活的本質,

評分

颱灣文人王鼎鈞先生的獲奬作品,在手機上讀到過一段,覺得非常好,就買本書來仔細看看。此書記錄作者在國共內戰時奔波六韆七百公裏的坎坷。王先生身在國民黨軍,曆經遼瀋、平津兩大戰役。1949年,他在天津被解放軍俘虜,經曆俘虜營訓練,穿著解放軍服,徒步膠濟鐵路全綫至青島到上海,最終遠走颱灣。此書是龍先生那本禁書後非常值得一讀的作品,推薦。

評分

快要看完啦!還行,值得一看!

評分

京東物流很快 價格優惠 書也很好 總之很滿意

評分

買太多書瞭,還沒看……………………………………………

評分

送貨很快,快遞小哥態度好,書質量很好,包裝不錯,無破損,非常滿意。

評分

王鼎鈞的四部麯中最跌宕起伏的一部

評分

這是一本拿在手中,便很難從心中放下的書。傢國的分離,戰爭並沒有勝利的一方。如何從既往,建立新的民族史觀,讓觀念在新的起點匯流。那麼所有經曆的苦痛,纔會化生新的動力。讓我和鼎公一起翹首企盼吧。一點提議,獻給所有有曆史擔當的民族誌士。

評分

什麼叫閤理地做人?什麼叫快樂地、有意義地活著?這背後其實關乎如何處理人和社會、個體和群體的關係問題。魯迅對這個問題有兩句話,第一句是“人各有己,而群之大覺近矣”。就是說當每個人都感知到個體,人群就近乎於徹底覺悟瞭。此句強調個體的自由覺醒是社會覺醒的前提;另一半是:“人各有己,而中國也就立起來瞭。”每個人都把握瞭自己,都具有獨立的意誌,那麼中國也就真正站起來瞭。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