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小品研究(修訂本)

晚明小品研究(修訂本)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吳承學 著
圖書標籤:
  • 晚明文學
  • 明代文學
  • 小品文
  • 文學研究
  • 文化史
  • 修訂本
  • 古典文學
  • 文學批評
  • 晚明文化
  • 戲麯雜劇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北京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1280508
版次:1
商品編碼:12182866
包裝:精裝
叢書名: 博雅擷英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7-04-01
用紙:純質紙
頁數:504
字數:39400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晚明小品研究》:全麵展現“獨抒性靈,不拘格套”的晚明小品文。

  追求個性解放、現世樂趣和享受的小品文之盛行,如何見齣小品文的危機。

  突顯晚明文人性靈與真情。

  晚明小品研究領域的代錶作。

內容簡介

  小品文源流久遠,至晚明而極盛。《晚明小品研究》深入探討瞭晚明小品的文學傳統、文化土壤、作傢、流派、文化品格、文體創造等方麵,勾勒齣其發展綫索、思想情趣與藝術形態上的特點以及在古代散文與現代散文轉型中的重要作用及其曆史地位,實事求是地指齣晚明小品的長處與弊端,客觀地評判晚明小品的價值。同時從晚明小品在晚明、清代、海外以及當代的接受情況,考察其曆史影響。作者把曆史考察和理論分析結閤起來,從個案分析逐步上升到總體的理論概括。作者頗重藝術感受,筆下常蘊詩情,深得古人小品旨永神遙之趣。《晚明小品研究》是晚明小品研究領域的代錶作,對於研究中國古代文學史與現代文學史都有參考價值。

作者簡介

  吳承學,廣東潮州人,文學博士。中山大學中文係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中山大學“逸仙學者”講座教授。研究方嚮為古代詩文與詩文批評,主要研究領域是古代詩文評研究、中國古代文體學、古代文體形態研究。著作有《晚明小品研究》《中國古代文體學研究》《中國古代文體形態研究》《中國古典文學風格學》《旨永神遙明小品》等及論文多篇。編著有《晚明文學思潮研究》《中國文體學與文體史研究》《中國文學的文體選擇與記憶》《中山大學與現代中國學術》、“中國古代文體學研究叢書”等。

目錄

緒論

第一章 晚明小品的文學背景與文化土壤
第一節 明代前中期散文
第二節 唐宋派及藝術傢散文
第三節 個性之潮與藝術氛圍

第二章 晚明文學前驅的小品
第一節 徐文長小品
第二節 李卓吾小品
第三節 屠赤水小品

第三章 湯若士諸傢小品
第一節 湯若士小品
第二節 張元長小品
第三節 陳眉公小品

第四章 公安派小品
第一節 袁中郎小品
第二節 袁伯修、袁小修小品
第三節 公安派的友聲

第五章 竟陵派小品
第一節 鍾伯敬小品
第二節 譚友夏小品
第三節 劉同人小品

第六章 李長蘅諸傢小品
第一節 李長蘅小品
第二節 王季重小品
第三節 張宗子小品

第七章 林泉高緻
第一節 山水園林小品
第二節 古今遊記之最

第八章 逸緻閑情
第一節 清言與箴言
第二節 清賞小品

第九章 尺牘隨筆
第一節 尺牘小品
第二節 藝術隨筆

第十章 謔趣風情
第一節 戲謔小品
第二節 香艷小品

第十一章 悲愴之音
第一節 不平與諷刺
第二節 亡國悲聲

第十二章 晚明心態與晚明習氣
第一節 閑適與放誕
第二節 焦灼與睏惑
第三節 真趣與輕狂

第十三章 晚明小品的藝術創造
第一節 傳統與齣新
第二節 體製與形態
第三節 意境營造

第十四章 晚明小品的命運和地位
第一節 晚明人的小品觀
第二節 晚明小品在清代
第三節 晚明小品在日本
第四節 晚明小品在二十世紀中國


徵引書目






精彩書摘

文震亨,字啓美,長洲人,文徵明的曾孫。崇禎中,官武英殿中書捨人,以善琴供奉。明亡後,殉節而死。他著有清賞類小品文《長物誌》十二捲(“長物”,即多餘之物,典見晉代王恭之語)。《四庫全書總目》捲一二三《長物誌》提要說此書:“凡閑適玩好之事,縴悉畢具。大緻遠以趙希鵠《洞天清錄》為淵源,近以屠隆《考槃餘事》為參佐。明季山人墨客,多以是相誇。所謂‘清供’者是也。然矯言雅尚,反增俗態者有焉。惟震亨世以書畫擅名,耳濡目染,與眾本殊。故所言收藏賞鑒諸法,亦具有條理。”《長物誌》分為室廬、花木、水石、禽魚、書畫、幾榻、器具、衣飾、舟車、位置、蔬果、香茗十二類,各為一捲,比較全麵地錶現瞭晚明文人關於生活環境的美學觀念。
《長物誌》所論,大緻是如何營造傢居高雅的藝術環境和藝術氛圍。“室廬”一則說:

居山水間者為上,村居次之,郊居又次之。吾儕縱不能棲岩止榖,追綺園之蹤;而混跡廛市,要須門庭雅潔,室廬清靚。亭颱具曠士之懷,齋閣有幽人之緻。又當種佳木怪籜,陳金石圖書。令居之者忘老,寓之者忘歸,遊之者忘倦。蘊隆則颯然而寒,凜冽則煦然而燠。若徒侈土木,尚丹堊,真同桎梏樊檻而已。

生活環境有多種多樣,有在山水之間者,有在鄉村者,有在遠離車馬的郊居者,但對於多數士人來說,其生活環境卻是“混跡廛市”。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空間越來越小,世俗生活也越來越喧囂。於是,有必要在“廛市”中營造一個優雅清靜的藝術環境,像陶潛說的“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吳從先在《小窗自紀》中,以清言的形式,非常精闢地談論說:“幽居雖非絕世,而一切使令供具,交遊晤對之事,似齣世外。”於是,人們大可不必車船勞頓,或艱難跋涉去遊山玩水、尋幽訪壑,在日常生活之中,在自己的庭院、颱閣、居室,水石、草木、蔬菜、門窗階欄、書畫古玩、文房四寶、坐幾椅榻、車舟等,都可以構成一個優美的藝術境界。從某種意義來說,這比山水園林與人的關係更為密切、平和,也更為溫馨,是人們最為尋常,也最為重要的生活環境。這反映一種新的生活美學意識。
同文學藝術一樣,中國古代環境建構藝術,也講究“師法自然”,以自然山水為主題進行再創作,把自然景觀帶到庭院之中。文震亨《瀑布》講在庭院中構建人工瀑布:

山居引泉,從高而下,為瀑布稍易。園林中欲作此,須截竹,長短不一,盡承簷溜,暗接藏石罅中,以斧劈石疊高,下鑿小池承水,置石林立其下,雨中能令飛泉噴薄,潺湲有聲,亦一奇也。尤宜竹間、鬆下,青蔥掩映,更自可觀。亦有蓄水於山頂,客至去閘,水從空直注者,終不如雨中承溜為雅。蓋總屬人為,此尚近自然耳。

再造自然,又要泯滅人為的痕跡,使之近於自然。這種藝術環境的建構,主要不是“侈土木,尚丹堊”,追求富麗堂皇,而是要反映一種幽雅的審美趣味。如房間內部的布置,講究“安設得所”:

位置之法,煩簡不同,寒暑各異。高堂廣榭,麯房奧室,各有所宜,即如圖書、鼎彝之屬,亦須安設得所,方如圖畫。雲林清秘,高梧古石中,僅一幾一榻,令人想見其風緻,真令神骨俱冷。故韻士所居,入門便有一種高雅絕俗之趣。若使前堂養雞牧豕,而後庭侈言澆花洗石,政不如凝塵滿案,環堵四壁,猶有一種蕭寂氣味耳。

所謂“清齋位置”,也即是生活環境的布置,使每一細微之處都透露齣清雅的人文氣息。如坐幾、坐具、椅榻屏架、懸畫、置爐、置瓶等處的布置,都很有講究。同是居室,小室與臥室、敞室,各異其趣。《長物誌》既講實用,也講藝術,其環境美學的觀念,甚至在今天,仍有其價值。而從小品文角度,《長物誌》多以優美和抒情的語言來敘述清雅環境的建構和鑒賞,文采清麗,精緻可愛,本身也是頗有審美價值的小品文。
茶與酒,不僅是一種日常的生活物資,也是文人生活的清品。文震亨《長物誌》捲一二《香茗》在香與茶之上,寄托瞭深厚的人文意義:

香、茗之用,其利最溥。物外高隱,坐語道德,可以清心悅神。初陽薄暝,興味蕭騷,可以暢懷舒嘯。晴窗拓帖,揮麈閑吟,篝燈夜讀,可以遠闢睡魔。青衣紅袖,密語談私,可以助情熱意。坐雨閉窗,飯餘散步,可以遣寂除煩。醉筵醒客,夜語蓬窗,長嘯空樓,冰弦戛指,可以佐歡解渴。

茶道是一種人生的境界,使人達到妙閤自然的淡泊心境。飲茶不但是文人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人格培養和熏陶的大事。
程羽文的《清閑供》,是一部相當細緻、彆緻地錶現文人日常生活藝術的小品文。《清閑供》中的“小蓬萊”條說,蓬萊之所以是仙境,因為它隔謝瞭人世間的囂塵濁土。而對於士人而言,心遠地自偏,“即塵土亦自有迥絕之場,正不必侈口白雲鄉也”,關鍵是自己建構一個清逸寜靜的生活環境。下麵便是程羽文對生活環境的一些標準:

門內有徑,徑欲麯。徑轉有屏,屏欲小。屏進有階,階欲平。階畔有花,花欲鮮。花外有牆,牆欲低。牆內有鬆,鬆欲古。鬆底有石,石欲怪。石麵有亭,亭欲樸。亭後有竹,竹欲疏。竹盡有室,室欲幽。室旁有路,路欲分。路閤有橋,橋欲危。橋邊有樹,樹欲高。樹陰有草,草欲青。草上有渠,渠欲細。渠引有泉,泉欲瀑。泉去有山,山欲深。山下有屋,屋欲方。屋角有圃,圃欲寬。圃中有鶴,鶴欲舞。鶴報有客,客欲不俗。客至有酒,酒欲不卻。酒行有醉,醉欲不歸。

在這裏,程羽文彆齣心裁地用頂針的修辭方式來寫。這並非是一種文字遊戲,而是體現一種美學觀念。即以這種環環相扣的語言,建構一個諸種要素密切相關的生活環境,大體上構成一幅當時文人理想的園林生活場景。從中可以看齣明代文人的生活美學觀念:與大自然融為一體,體現一種清雅的情調。
《清閑供》還說,日月流逝如夢,加上人們又“名犇利競,膏火自煎”,所以,人生如蜉蝣。高士必須在日常生活之中善於發現情趣和美感,把握和享受每時每刻、每個場景、每個細節。故又作“四時歡”一則。寫在一年四季中,如何品味生活的情趣和大自然所賦予的美景。如“鞦時”的清課是:

晨起下帷,檢牙簽,挹露研硃點校。禺中操琴調鶴,玩金石鼎彝。
晌午,用蓮房,洗硯,理茶具,拭梧竹。
午後,戴白接,著隱士衫,望紅樹葉落,得句題其上。
日晡,持蟹螯鱸膾,酌海川螺,試新釀,醉弄洞簫數聲。
薄暮,倚柴扉,聽樵歌牧唱,焚伴月香,壅菊。

“鼕時”的清課則是:

晨起,飲醇醪,負暄盥櫛,禺中置氈褥,市鳥薪,會名士,作黑金社。
晌午,挾理舊稿,看晷形移階,濯足。
午後,攜都統籠,嚮古鬆,懸崖間,敲冰煮建茗。
日晡,布衣皮帽裝,嘶風鐙,策蹇驢,問寒梅消息。
薄暮,圍爐促膝煨芋魁,說無上妙偈,談劍術。

高濂的四時清賞,隻是開列瞭遊賞的內容和地點,而程羽文則連時間錶都排齣來瞭。豈但一年四季的享受不同,便是一日十二時辰,也須是“隨方作課,使生氣流行”。故又有“二六課”一節,從清晨到深夜的時時刻刻(“二六”即十二時辰),都有講究。程羽文在此則的序文中說:“撒開兩手,魚躍鳶飛;打破桶底,中流自在。此是轉身嚮上一路,還從法外護持。所以飢食睏眠,假藉四大;行生坐臥,不離色身。但令二六時中,隨方作課,使生氣流行,身無奇病。隻此著衣吃飯傢風,便是空假中觀正局。”可見,程羽文的“清閑供”,受到佛傢很大的影響。他在“二六課”中,把每天的時間分為“辰”“巳”“午”“未”“申”“酉”“戊”“亥子”“醜寅”“卯”,詳細地開列瞭一張享受生活、品賞人生與修身養性的時刻錶。
晚明有不少關於文人清玩的小品。所謂清玩,主要是指古鍾鼎彝器、書畫、石印、鎸刻、窯器、漆器、琴、劍、鏡、硯等。屠隆《考槃餘事》一書,即是講述關於書版碑帖、書畫琴紙、筆硯爐瓶和日用的器用服飾之物的鑒賞藝術。而董其昌(1555—1636)的《骨董十三說》,可以說,是對於古玩的概論性小品,其書論“骨董”的類彆、特點、形態和品賞方法等,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對人們古玩清賞的文化分析。他認為,人們在現實生活中,追求聲色臭味之好,“故人情到富貴之地,必求珠玉錦綉、粉白黛綠、絲管羽毛、嬌歌艷舞、嘉饈珍饌、異香奇臭,焚膏繼晷,窮日夜之精神,耽樂無節,不復知有他好。”於是,人們逐漸厭倦瞭這些新聲艷色,“故濃艷之極,必趨平淡;熱鬧當場,忽思清虛”。他的結論是“好骨董,乃好聲色之餘也”。這是說,品鑒古玩,是為瞭在聲色之外,找到一處清虛之地。所以,品賞古玩,也是一種閑適的人生修養,也可以進德修身,而且“有卻病延年”之助。因此,玩賞“骨董”,便不可“草草而玩”:

先治幽軒邃室,雖在城市,有山林之緻。於風月晴和之際,掃地焚香,烹泉速客,與達人端士談藝論道,於花月竹柏間盤桓久之。飯餘晏坐,彆設淨幾,輔以丹罽,襲以文錦,次第齣其所藏,列而玩之,若與古人相接欣賞,可以舒鬱結之氣,可以斂放縱之習,故玩骨董,有助於卻病延年也。

清玩的目的是“雖在城市,有山林之緻”,於是,這種清玩便具有一種深刻的文化意義。不過,清玩生活本身具有一種貴族氣息,不但百姓“玩”不起,一般的文人恐怕也難以有此清福。

前言/序言

緒論

中國古代散文經過先秦兩漢的輝煌,此後在六朝讓位於駢儷之文;到瞭唐代韓愈、柳宗元倡導古文運動,復興古文,宋代歐陽修、蘇軾等人繼而光大之,並從駢體文手中奪迴失去多時的文壇宗主地位。於是,傳統古文又轟轟烈烈,呈現中興氣象,一時威風八麵。
然而宋代以後,傳統古文便呈式微之勢,而那些曾為文人雅士所鄙視的通俗文學樣式,如詞、麯、小說、戲劇,不但熱熱鬧鬧地登上文壇,還逐漸堂堂正正地唱起主角。雖然,在正統文人眼中,傳統詩文仍占統治地位,但事實上,它們已是雄風不再。盡管明代不少文人多次試圖復興傳統古文,幾經努力,亦有所起色,但總體終究無法恢復往日輝煌。
正當傳統古文逐漸式微之時,先前在文言文中並不起眼的小品文,卻如老枝新芽,蓬勃發展,蕞爾小邦,竟蔚然而成大國。小品文源流久遠,至晚明而盛極。晚明小品藝術價值頗高,流露齣晚明文人的性靈與真情,富有生活情調。它錶現齣的強烈個性與追求,在一定程度上,是對傳統道德觀和生活方式的衝擊和否定。晚明小品是古代散文珍品,它為古代散文帶來瞭榮耀,使之在文壇上能於通俗文學樣式之外,爭得一席之地。人們在列舉明代文學成就時,往往如數傢珍地提到與唐詩、宋詞相提並論的小說、傳奇,但切不可忘記晚明小品。
晚明小品曆史上曾長期受到貶抑和忽視,近年卻又被推崇到不甚閤適的地位。如何恰如其分地評價晚明小品,是一個兼有曆史意義和現實意義的問題。
晚明小品在傳統古文之外另立一宗,它們不但走齣“文以載道”的軌轍,而且逸齣古文體製,以悠然自得的筆調,以漫話和絮語式的形態體味人生。晚明小品淡化瞭“道統”而增強瞭詩意,這可以說是其主要特點。這種特點既包含長處,也包含短處:它在自由抒發個性,真實錶現日常生活和個人情感世界方麵,比傳統古文更為靈活自如;而傳統古文的規模、氣魄、格調、法度、思想內涵和曆史深度等,則晚明小品文難以望其項背。晚明小品在文學史上的地位不能忽視,但也要避免不切實際地拔高。我們在欣賞晚明小品時,亦應看到它的一些流弊;在品鑒晚明文人的風流格調時,也不要忽略他們的不良習氣。晚明小品“獨抒性靈,不拘格套”,富有創造性,拓展瞭文學散文的錶現疆域,然而在總體上,又錶現齣某種狹隘性。抒發性靈本是文學創作題中應有之義;“性靈”二字固然重要,然文學錶現的對象卻絕不止於此。閑適固然也令人嚮往,但這隻是生活的一個方麵,而絕不是全部。
晚明小品是晚明文人心態真實而形象的寫照。這些小品,素以清高、淡遠、蕭散、倜儻著稱,然而也反映齣晚明某些文人的浮躁、不安、狂放、壓抑、睏惑、焦灼和痛苦。那個時代既有“個性解放”,又是人欲橫流,文人們大膽地追求現世的樂趣和享受,他們放蕩風流,同時不少人也難免卑俗化,沾染上市儈氣,沉湎於縱欲狂瀾之中,而難以自拔。
一丘一壑,一亭一園,固足令人玩味不已、流連忘返,然若以為天下之美盡於此,而不知此外復有名山大川、北海南溟,則陋矣!晚明小品空靈閑適,足令人稱賞;然若以為中國文學之精妙盡於此,或以為此即是古典散文最精妙之處,則亦陋矣!
在悠久的中國文學曆史中,那些具有強烈社會責任感、使命感和憂患意識的作傢,那些與社會現實和人民大眾休戚相關而且錶現齣正大剛強審美理想的作品,纔是中國文學優秀傳統的主體。晚明小品,盡管佳妙,畢竟還是小品。它們是對於中國古代文學優秀傳統主體的補充,當然是一筆相當精彩的補充。不過,就是在中國曆代小品文中,晚明小品的藝術成就,也並非前無古人。晚明固然是小品文極盛的時代,但魏晉、唐宋的詩人作傢,以餘事作小品,亦可謂無意於佳而自佳。與晚明小品相比,它們自有其難以企及的妙趣。
剋羅齊說過,一切曆史都是當代史。而曆史研究,對於理解當代史也是大有裨益的。十年來,小品熱持續不降,也可以說是當代社會的一種奇觀。小品熱,反映瞭當代的社會心態。文學告彆瞭崇高和沉重,走嚮輕鬆和自由。我們似乎進入瞭一個逃避崇高、走嚮世俗的時代,而其極端者,甚至走嚮鄙俗化、市儈化。當今社會,彌漫著一種“小品習氣”。不少讀者偏嗜小品,他們流連於此,而不知此外有更為瑰麗輝煌的世界;一些作傢,也隻追求這種空靈閑適的小品風味,而不願去追求更為崇高壯美的藝術境界。一些人粗通文墨,輒滿紙莊禪;初涉人生,已泛論塵外。裝深沉反成佻薄,飾高曠卻顯淺陋。而其下者,弄“真”成假,求雅得俗,空靈變為空洞,閑淡流為扯淡,小品也就成為無聊小語瞭。小品的危機,正隱藏在小品文盛行之時。
魯迅先生在《雜談小品文》中,指齣當時的小品文創作,隻重在“逸士”的“超然”。他非常深刻地說:

逸士也得有資格,首先即在“超然”,“士”所以超庸奴,“逸”所以超責任:現在的特重明清小品,其實是大有理由,毫不足怪的。

今天,重溫魯迅先生的話,仍然意味深長,啓人心智。重視明人小品,固然可以,問題就在於“特重”二字。今天文壇的“特重”小品,也是“大有理由”。周作人在《〈近代散文抄〉序》中,有一句驚心動魄的話:“我鹵莽地說一句,小品文是文學發達的極緻,它的興盛必須在王綱解紐的時代。”這句話的確有點“鹵莽”,把小品文視為文學發達的極緻,未免失之偏頗;但如果一個時代隻剩下小品文“興盛”,卻不是什麼值得慶賀的事情。
我撰此小書,並無意為目前的小品熱推波助瀾,隻是想介紹晚明主要的小品作傢,勾勒晚明小品的發展綫索,概括它錶現在思想情趣與藝術形態上的總體特點。既道齣其妙處,也揭示其弊端。讓讀者比較真實、全麵地認識晚明小品,而不是毫無保留地欣賞、玩味和接受。我更希望讀者不僅喜愛晚明小品,還能進一步去探索、欣賞古典文學中更為宏大、更為崇高的藝術世界。
在開始寫作之前,我想對本書的研究範圍略作一點說明。所謂晚明,傳統是指明代萬曆年間至明朝滅亡(1573─1644)這段七十餘年的曆史。但是晚明作傢因有其承前接後的生活跨度,卻難以作齣絕對的劃分。本書所研究的晚明作傢,大緻有兩種情況:一是指那些主要生活與創作年代在晚明的作傢,這種情況最為普遍;另一種是指那些盡管主要生活與創作年代是在明代中期或清初,但在晚明生活過相當一段時間,在當時又有一定影響的作傢。比較難以區分的是明末清初作傢,有時難以明確是明人還是清人。碰上這種情況,我采用的態度是“從眾”——依照學術界的慣例。
再說晚明小品的範圍。“小品”之名,本於佛學。劉孝標注《世說新語·文學》引釋氏《辨空經》說:“有詳者焉,有略者焉。詳者為大品,略者為小品。”鳩摩羅什翻譯《摩訶般若波羅蜜經》,有二十七捲本與十捲本,一稱作《大品般若》,一稱作《小品般若》。所以,“小品”原意是與“大品”相舉而言的,小品是佛經的節文。小品佛經因為簡短約略,便於誦讀、理解和傳播,故頗受人們喜愛。如六朝張融《遺令》就寫道:“吾平生所善,自當淩雲一笑。三韆買棺,無製新衾。左手執《孝經》《老子》,右手執小品《法華經》。”臨死尚念念不忘“小品”,可見其受歡迎之程度。中國古代小品文曆史悠久,但直到晚明,人們纔真正把“小品”一詞運用到文學之中,把它作為某類作品的稱呼。而小品文在晚明也從古文的附庸獨立為自覺的文體。“小品”是一個頗為模糊的文體概念,要為“小品”下一個準確定義,恐非易事。它不像小說、戲麯、詩詞、駢文等文體,在藝術形式上有著某些鮮明具體的標誌與特點;更準確地說,“小品”是一種“文類”,它可以包括許多具體文體。事實上,在晚明人的小品文集中,如序、跋、記、尺牘,乃至駢文、辭賦、小說等幾乎所有文體都可以成為“小品”。不過,綜觀大多數被稱為“小品”的作品,仍然有其大體上的特點,它不是錶現在對於體裁外在形式的規定,而主要在於其審美特性,一言以蔽之曰:“小。”即篇幅短小,文辭簡約,獨抒性靈,而韻味雋永,用晚明人形容晚明小品的話便是:“幅短而神遙,墨希而旨永。”
我的研究沿著如下思路進行:第一章,論述晚明小品的文學背景和文化土壤;第二章至六章,具體研究晚明著名小品作傢和流派;第七章至十一章,研究晚明小品的文體與類型;第十二章至十三章,從整體上研究小品所反映齣來的晚明文人心態與習氣,研究晚明小品的藝術傳統和文體創造;第十四章,分彆研究晚明小品在晚明、在清代、在日本,以及在二十世紀中國的不同影響和命運,從接受眼光來研究晚明小品的曆史地位。這種研究力求做到微觀與宏觀並重,在文化背景下研究文學本體,從個彆的、具體的分析逐步上升到總體的理論概括。然而,“非知之難,行之惟難”。研究方法容易說得冠冕堂皇,操翰搦管卻往往力不從心。由於自己學識淺陋,研究思路與具體寫作之間不免存在差距,而且研究思路和學術觀點本身也不一定正確,因此,書中必定還有許多訛誤之處,希望得到學界前輩、同道與讀者的批評。
晚明風華:文人性情與士林生活的多維審視 晚明,一個承載著輝煌與轉型、繁華與隱憂的時代。當曆史的車輪滾滾嚮前,我們不禁迴首那個文人璀璨、士林活躍的時代,去探尋隱藏在文學創作、藝術活動、社會交往之下的深層脈絡。本書並非直接梳理晚明小品的創作流派或名傢傳記,而是將目光投嚮更廣闊的文化場域,嘗試從文人的精神世界、日常生活的物質與精神構成、以及他們所處的社會生態等多個維度,透視晚明士人的生存狀態、價值取嚮和審美情趣。 一、文人之“心”:精神世界與價值睏境 晚明士人,身處一個由傳統儒傢思想主導,卻又受到域外思潮、市井文化衝擊的復雜時代。他們的內心世界,既承載著對“聖賢之道”的追尋,也飽受著世俗功名、個人情感的糾纏。 “理”與“欲”的辯證: 晚明士人普遍麵臨著儒傢“理學”對個人“欲念”的壓抑與規範。然而,經濟的發展、商業的繁榮,使得個體欲望的釋放有瞭更多的可能,也帶來瞭新的挑戰。本書將不聚焦於具體的哲學辯論,而是從晚明士人的書信、日記、詩文創作中,捕捉他們對於“理”與“欲”之間張力的體悟。例如,一些士人如何在堅守儒傢倫理的同時,又流露齣對物質享受的嚮往,對男女情愛的眷戀,以及在仕途不如意時的失落與憤慨。我們將分析這種“承認欲望”的心態,如何影響瞭他們對自我、對社會的認知,以及對審美趣味的轉變,例如對“真性情”的強調,對“奇情”的追求,甚至對一些“非主流”情感的關注。 “齣世”與“入世”的搖擺: 傳統的“學而優則仕”的價值觀,在晚明社會依然根深蒂固,但隨著政治的腐敗、官場的黑暗,越來越多的士人開始對仕途産生懷疑,選擇“退隱江湖”或“寄情山水”。本書將不羅列辭官返鄉的名士名單,而是深入探討這種“退隱”背後的復雜心理。這種退隱,究竟是真正的“精神解脫”,還是對現實的無奈逃避?是“歸隱田園”的詩意棲居,還是“埋首故紙”的自我慰藉?我們將從他們對隱逸生活的描繪、對田園風光的贊美,以及對官場蠅營狗苟的批判中,感受他們內心深處對人生價值的不斷叩問。同時,也關注那些雖然身處廟堂,卻仍心懷“緻君堯舜”理想的士人,分析他們在時代洪流中的堅守與妥協。 “我”的覺醒與個體價值的凸顯: 晚明時期,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市民階層的壯大,個體意識逐漸覺醒。士人開始更加關注自身的感受、纔情和獨特性。本書將不分析具體的“個人主義”思潮,而是從文學藝術作品的視角,展現這種“我”的覺醒。例如,那些突破傳統範式的詩詞歌賦,那些描繪個體細膩情感的散文,以及那些強調藝術傢獨特“造詣”和“性靈”的論述,都體現瞭晚明士人對自我價值的肯定。我們將分析這種對“個性”的尊重,如何挑戰瞭過去“齊一化”的審美標準,為後來文學藝術的發展奠定瞭基礎。 二、士人之“生”:物質與精神的交織 文人的生活,並非總是“清談誤國”、“高臥終日”。他們的生存狀態,與當時的物質文化、生活習俗息息相關。本書將不描述具體的文人軼事,而是從物質文化、生活方式的角度,展現晚明士人的日常生活圖景。 物質生活的豐富與精緻: 晚明商品經濟的繁榮,極大地豐富瞭士人的物質生活。從精美的服飾、傢具,到雅緻的茶具、香具,再到各色飲食、園林生活,都體現瞭當時精緻化的生活品味。本書將不列舉具體的器物名錄,而是從對這些物質細節的描寫中,摺射齣士人對生活品質的追求,以及他們如何通過物質的“玩物”來寄托情感、消磨時光。例如,對茶道的講究,對花鳥魚蟲的喜愛,對收藏的癡迷,都不僅僅是物質上的享受,更是一種精神上的寄托和情趣的體現。 文化生活的多元與輻射: 晚明時期,印刷術的普及和知識傳播的便利,使得文化生活呈現齣前所未有的多元化。除瞭傳統的經史子集,小說、戲麯、筆記、畫譜等也成為士人重要的閱讀對象。本書將不討論書籍的齣版史,而是從這些多元化的文化載體,如何滲透到士人的日常生活中,如何豐富他們的精神世界,以及如何促進不同階層之間的文化交流。例如,對戲劇的關注,對小說中人物的議論,都反映瞭士人對當下社會生活的觀察與反思。 社交圈子的構建與文化傳承: 士人之間的交往,既是個人情感的維係,也是文化傳承的重要途徑。從文人雅集、詩社唱和,到書畫交流、遊山玩水,都構建起瞭一個個緊密的社交網絡。本書將不詳細介紹具體的雅集活動,而是從這種社交模式,如何促進瞭文學藝術的交流與創新,如何影響瞭士人的思想觀念,以及如何在群體互動中,形成瞭一定的審美趣味和價值判斷。這種“圈子文化”,既有互相砥礪、共同進步的一麵,也可能存在著群體認同的局限性。 三、士人之“域”:社會生態與時代印記 文人的生存,離不開所處的社會環境。晚明的政治格局、社會思潮、經濟發展,都深刻地影響著士人的生活和創作。 政治氣候與士人心態的互動: 晚明政治的動蕩與腐敗,無疑是籠罩在士人心頭的一片陰影。本書將不深入分析朝堂上的政治鬥爭,而是從士人作品中流露齣的對官場黑暗的嘲諷、對民生疾苦的關懷,以及對清明政治的嚮往,來感受這種政治氣候對他們心態的影響。有些士人選擇順應時勢,在復雜的政治環境中尋求生存之道;有些則選擇特立獨行,以筆為劍,批判時弊。 商品經濟發展對文化生態的影響: 晚明商品經濟的蓬勃發展,一方麵為士人提供瞭更豐富的物質基礎和更多的生活選擇,另一方麵也帶來瞭新的價值衝擊。商業精神的滲透,是否會侵蝕傳統的文人氣節?市場經濟的邏輯,又如何影響著文學藝術的生産與傳播?本書將不討論經濟理論,而是從士人作品中對商業活動的描寫、對金錢的態度,以及對“市井氣”的接受與排斥,來探討這種經濟發展帶來的文化張力。 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的碰撞與融閤: 晚明時期,隨著海禁的鬆動和西方傳教士的到來,一些新的思想和觀念開始傳入中國。這些外來文化,雖然對當時社會的影響尚不深遠,但已在一定程度上引起瞭士人的關注。本書將不詳細介紹傳教士的活動,而是從士人的一些著述中,捕捉他們對域外文明的初步認知,以及這種認知可能帶來的思想上的觸動,為後來的文化交流埋下伏筆。 結語 《晚明風華:文人性情與士林生活的多維審視》旨在提供一種審視晚明士人精神世界與生存狀態的獨特視角。我們並非試圖提供一份詳盡的晚明小品“百科全書”,而是希望通過對文人精神、物質生活、社會環境等多個層麵的深入剖析,勾勒齣晚明士人豐富而復雜的心靈圖景,以及他們在這個充滿變革的時代裏,所經曆的睏境、所追求的價值、所展現的生命力。本書希望帶領讀者穿越時空的迷霧,去感受那個時代文人的真實心跳,去理解他們精神世界的波瀾壯闊,去體會他們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從而更深切地理解晚明時期中國社會文化的獨特韻味與曆史意義。

用戶評價

評分

拿到《晚明小品研究(修訂本)》,我首先就被它沉甸甸的分量和精心設計的封麵吸引瞭。雖然我不是專門研究明史的學者,但對那個時期的文化和藝術一直有著濃厚的興趣。特彆是那些散落在史書中的文人軼事和詩文隨筆,總覺得它們比那些正史記載更加鮮活,更能觸動人心。這本書的題目,“小品研究”,恰恰點齣瞭我所追求的那種細膩而深入的視角。我期望它能帶領我走進晚明文人的精神世界,去感受他們如何在時代的洪流中,依然保持著一份清醒和雅緻。我好奇他們如何用文字描繪生活中的點滴美好,如何錶達內心的喜怒哀樂,又如何在看似不經意的筆觸中,流露齣對人生、對社會、對自然的深刻體悟。這本書的“修訂本”也暗示瞭其學術的嚴謹性和內容的不斷完善,這讓我對它的可讀性和信息量充滿瞭信心。

評分

我購買這本書,純粹是因為我個人對古典文學的癡迷,尤其是那些以抒情、記敘為主,篇幅不長的散文作品。晚明時期,正是小品文發展的鼎盛時期,湧現齣許多文采斐然、意趣盎然的作品。我一直想深入瞭解這一時期的文學風格和代錶人物,但市麵上許多相關的書籍要麼過於學術化,要麼過於泛泛而談。這本書的齣現,讓我看到瞭希望。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找到那些關於明末文人如何通過“小品”來展現其獨特個性和生活情趣的論述,比如他們是如何描繪自然風光、品評茶酒、談論友誼,以及如何藉景抒情、托物言誌的。我尤其期待作者能對一些具體的作品進行細緻的剖析,讓我能更深入地理解其藝術魅力和思想內涵。這本書的“修訂本”更讓我覺得,它一定經過瞭反復推敲和打磨,能夠提供更準確、更深刻的解讀。

評分

我對這本書的關注,源於我對中國古代文人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的嚮往。晚明時期,社會變革與文化繁榮交織,文人階層在其中扮演瞭重要的角色。他們不僅是思想的傳播者,也是生活美學的實踐者。“小品”作為一種文學形式,恰好能夠承載這些豐富的內容。我期望這本書能為我打開一扇窗,讓我得以窺見晚明文人的日常生活細節,他們的交遊、他們的愛好、他們的審美情趣,以及他們在個人命運與時代變遷中的掙紮與選擇。我希望作者能帶領我走進他們的書齋,感受他們的筆墨芬芳,品味他們的生活哲學。這本書的“修訂本”也讓我相信,它一定是在前人的研究基礎上,有瞭更進一步的深化和拓展,能夠提供更具價值的洞見,幫助我理解那個時代的獨特魅力。

評分

這本書,真的太讓人驚喜瞭!一直對明朝晚期那段曆史心懷好奇,尤其是文人墨客的生活和創作,總覺得其中蘊藏著許多細膩的情感和智慧。拿到《晚明小品研究(修訂本)》這本書,我第一時間就被它的書名吸引瞭。它不是那種宏大敘事的曆史著作,也不是枯燥的學術論文,而是專注於“小品”,這個詞本身就帶著一種雅緻和親切。我一直覺得,曆史的溫度往往就體現在這些細微之處,體現在文人筆下的點滴生活,體現在他們對身邊事物的情感抒發。這本書,我預感一定能讓我窺見那個時代更真實、更生動的側麵。我期待它能像一扇小窗,讓我透過縫隙,看到晚明文人精緻的生活方式,看到他們對風雅的追求,看到他們如何在動蕩的時代裏,尋得內心的寜靜與寄托。也許,還能從中學習到如何用更細膩的筆觸去觀察和記錄生活。我猜這本書的作者一定是個非常有品味的人,纔能選擇這樣一個角度切入,去挖掘那些被宏大曆史洪流所掩蓋的珍珠。

評分

我對這本書的期待,更多的是源於我對明末社會思潮變遷的興趣。晚明時期,商品經濟的繁榮,市民階層的崛起,以及西方思想的傳入,都對當時的文人心態和創作産生瞭深遠的影響。我尤其想知道,在這樣的背景下,他們的“小品”是如何反映這些變化的。是更趨嚮於個體感受的抒發,還是對社會現實的隱晦批判?是充滿瞭享樂主義的色彩,還是透露齣對傳統價值的堅守與反思?這本書的“修訂本”字樣,也讓我對其內容有更高的期待,或許是對原有的研究進行瞭更深入的挖掘和更嚴謹的考證,也可能是在新的史料發現的基礎上,加入瞭更具啓發性的解讀。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看到作者如何將那些看似瑣碎的“小品”文章,與宏大的時代背景巧妙地聯係起來,從而揭示齣晚明社會更深層次的文化麵貌和思想動態。我希望它能帶我走進文人的書齋,聽他們談笑風生,品他們杯中之物,感受那個時代獨有的文化韻味。

評分

不錯,京東入瞭個會員以後就走上瞭買買買的道路,刹不住手。

評分

非常好,內容感興趣

評分

桑兵所著《庚子勤王與晚清政局》從多個角度對庚子勤王問題加以詳細的闡釋,深入分析瞭趨新各派以及海外華僑、外國來華勢力、地方督撫、秘密社會之間錯綜復雜的關係,確證瞭以康有為為主導的保皇會在“庚子勤王”這一晚清政局重要事件中的曆史作用,細緻描述瞭保皇會的組織狀況、活動過程及結果,全麵、生動地闡釋瞭“庚子勤王”運動之於晚清政局變化的深刻影響。

評分

我們老師的書!拜讀大作!老師的書絕對絕對要推薦購買!

評分

桑兵的作品,探討世紀初的那次勤王運動,值得一讀

評分

一次買瞭很多,就不一一評價瞭

評分

非常好的一本書,配送很及時,非常實惠,感謝京東!

評分

好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好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好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好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好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好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好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好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評分

經典作品,購買備存。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