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新編高等教育知識産權法學係列教材:專利法教程(第3版)》是我國《專利法》第三次修改後係統解讀新專利法的新力作,由我國著名專利法專傢、國傢知識産權局條法司原副司長(正司級)、中國知識産權培訓中心文希凱教授擔任主編,作者均為在知識産權局或人民法院長期從事專利法律法規製定和修改、專利審查、專利審判以及專利法律研究的第一綫資深專傢。
教材依據我國第三次修改頒布的《專利法》、《專利法實施細則》、《專利審查指南》以及有關司法解釋和TRIPs等國際條約,結閤我國實施專利製度近30年來的實踐經驗,從理論和實務層麵係統講解瞭專利申請、專利審批、專利權維持和專利權保護的全過程,深入淺齣地闡釋瞭專利法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對有關重點、難點、疑點,本著理論聯係實際的原則,結閤修改後的《專利法》進行瞭詳實分析和探討。
《新編高等教育知識産權法學係列教材:專利法教程(第3版)》可作為高等院校教學用書,國傢知識産權行政係統和科技行政係統乾部、企業經營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專利代理人進行新專利法培訓的用書,亦可供有關法律工作者和研究人員閱讀使用。
為方便讀者學習使用,書後附有此次修改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實施細則》。
作者簡介
文希凱,女,1945年生,現任中國知識産權培訓中心教授。畢業於南京大學外文係英文專業,1978年進人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學習,獲理學碩士學位。1981年進人中國專利局法律部丁作,長期從事中國專利法,外國專利法和國際條約比較研究,多次參與中美知識産權談判及其他有關國際條約談判。曾任國傢知識産權局條法司副司長(正司級),並兼任中國專利局專利法研究所所長。2005-2007年間任國傢知識産權戰略製定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兼秘書長。有專著《專利法》一本,閤著若乾,曾主編《中國專利法教程——專利法釋義》等,另有各種論文、譯文等幾十篇。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專利權
第二節 專利製度
第三節 專利製度與鼓勵發明創造
第二章 專利保護的客體
第一節 專利保護的客體
第二節 違反國傢法律、社會公德的發明創造
第三節 不授予專利權的技術領域
第四節 違反《專利法》第25條規定的外觀設計
第三章 專利權的主體
第一節 職務發明和非職務發明
第二節 發明人(自然人)申請和取得專利的權利
第三節 申請和取得專利的權利屬於單位(法人)
第四節 用閤同約定專利權的主體
第五節 專利權共有
第六節 委托完成的發明創造
第七節 外國人(法人、自然人)
第八節 專利代理
第四章 專利申請文件、申請日和優先權日
第一節 發明或實用新型專利申請文件
第二節 外觀設計專利申請文件
第三節 專利審批製度
第四節 申請日和優先權
第五章 對發明創造的專利性要求
第一節 授予發明或實用新型專利權的實質條件
第二節 外觀設計的專利性條件
第六章 發明專利申請的審查和批準
第一節 發明專利申請的受理和初步審查
第二節 實質審查概述
第三節 發明專利申請的實質審查
第四節 對發明專利申請的檢索
第五節 發明專利申請的單一性和分案申請
第六節 申請文件的修改
第七節 涉及計算機程序的發明專利申請的審查
第八節 涉及生物技術的發明專利申請的審查
第七章 實用新型專利申請的審查和批準
第一節 實用新型審查製度的演變
第二節 實用新型初步審查的原則
第三節 實用新型初步審查的範圍
第四節 實用新型初步審查的主要程序
第五節 實用新型申請文件的審查
第六節 實用新型保護客體的範圍
第七節 根據《專利法》及《專利法實施細則》有關條款規定的審查
第八章 外觀設計專利申請的審查和批準
第一節 申請文件的一般要求與修改
第二節 外觀設計的單一性
第三節 外觀設計專利的審批流程
第九章 專利申請的復審
第一節 復審的性質和作用
第二節 復審的受案範圍
第三節 復審機構
第四節 復審的審查原則
第五節 復審請求的受理和審查
第六節 復審和專利權無效宣告程序中的口頭審理
第七節 復議程序
第十章 專利權的無效宣告
第一節 無效宣告的性質、作用和審查機構
第二節 專利權無效宣告的受案範圍
第三節 無效宣告請求的形式審查
第四節 無效宣告請求的審查
第五節 無效宣告請求審查決定
第六節 無效宣告請求審查決定被法院生效判決撤銷後的程序
第七節 宣告專利權無效的法律效力
第十一章 專利權人的權利
第一節 專利權的期限、終止和無效
第二節 專利權人的獨占實施權
第三節 對專利權人權利的限製
第四節 專利權人的義務
第五節 強製許可與專利權人的實施義務
第十二章 專利權的保護
第一節 侵犯專利權
第二節 專利侵權的判定
第三節 假冒專利
第四節 侵犯專利權的法律責任
第十三章 專利訴訟中的幾個問題
第一節 專利糾紛案件的種類及訴訟管轄
第二節 關於專利權評價報告
第三節 反訴專利權無效與中止訴訟
第四節 專利侵權的舉證責任
第五節 專利侵權訴訟中的臨時措施
第六節 侵犯專利權的訴訟時效
第七節 專利管理機關與專利糾紛處理
附錄
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實施細則
精彩書摘
(1)保護産品的形狀、圖案和色彩三要素,其他國傢大都保護産品的形狀、圖案,對色彩沒有考慮;
(2)條例中規定采用審查製,大多數國傢當時不是審查製;
(3)采用先申請製。
3.後來的修正
(1) 1899年製定瞭外觀設計法(1899年3月2日公布,1899年7月1日實施)。在該法中開始采用類似外觀設計的登記製度。
(2) 1909年4月5日再次頒布外觀設計法,1 1月1日實施。該法成為近代外觀設計法的基礎,開始采用秘密外觀設計登記製度。
(3) 1921年4月30日頒布新的外觀設計法,1922年1月1 1日開始實施,這是為瞭適應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經濟躍進的形勢而修改的新法,外觀設計公報開始發行。
(4) 1959年4月13日再次修訂,頒布新法,於1960年4月1日實施。這是為適應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經濟發展及社會大變革而修改的新法,也就是施行40年的外觀設計法。
(5)1998年進行修改,1999年1月1日實施的新法,新法的宗旨在於更好地保護更高水平的工業設計並符閤國際協調的大趨勢,在簡化程序、擴大保護範圍等方麵作齣瞭新規定。
4.現行法修改要點
(1)對注冊外觀設計的創造性要求提高;
(2)取消瞭類似外觀設計登記製度;
(3)增設相關外觀設計保護製度;
(4)增設部分外觀設計保護製度;
(5)放寬瞭成套外觀設計的條件;
(6)放寬瞭外觀設計的繪圖要求。
(六)韓國的外觀設計保護製度
韓國的外觀設計專利保護製度雖然起步較晚,但健全而完善。韓國有一部獨立的外觀設計法,采用審查製、無審查製並存的審查製度,其中無審查登記的數量約占20%左右。對無審查登記的申請允許同一大類的20件設計作為一個申請提齣,相應的費用有所增加。近年來緊隨國際協調的大趨勢,對部分外觀設計的保護已於1998年3月1日開始實施,對成套外觀設計的條件要求開始鬆動,2000年外觀設計申請量為35 678件,僅次於中國和日本。
……
前言/序言
知識産權法學前沿探索:聚焦著作權與商標法新動態 本捲力求在知識産權法的宏大體係中,將焦點聚焦於著作權法與商標法領域近年來最為活躍、最具爭議的議題與發展趨勢。它並非旨在對專利法的具體技術性規定進行深入剖析,而是緻力於為讀者構建一個清晰、深入的知識産權多維度理解框架,特彆是在數字時代和全球化背景下,如何應對新興挑戰與機遇。 本書的敘事邏輯遵循從基礎理論到前沿實務的遞進路徑,旨在為法學專業學生、知識産權從業者以及關注創新保護的政策製定者提供一份兼具理論深度和實踐指導價值的參考。 第一部分:著作權法:數字時代的邊界重塑 本部分深入探討瞭在互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浪潮衝擊下,著作權法核心原則所麵臨的結構性挑戰與演進方嚮。 一、 著作權客體的擴張與限製:信息網絡傳播的復雜性 我們首先審視瞭傳統“作品”概念在數字化環境中的延伸與掙紮。隨著算法生成內容(AIGC)的崛起,關於“獨創性”的判斷標準正經曆前所未有的考驗。本書詳細分析瞭各國司法實踐中對“機器生成”作品的歸屬權認定思路,並探討瞭我國《著作權法》修改背景下,如何平衡技術發展與權利人利益保護的復雜關係。 重點章節剖析瞭“閤理使用”製度在網絡環境中的具體適用睏境,尤其關注搜索引擎緩存、數據抓取(Web Scraping)以及深度學習模型訓練等場景下的信息使用邊界。我們引入瞭美國“轉化性使用”(Transformative Use)理論的最新發展,並結閤歐盟《單一數字市場版權指令》中對信息行為中介責任的界定,力求為讀者提供一個全球視野下的比較分析。 二、 權利行使與集體管理的新範式 在數字音樂、流媒體和在綫教育等領域,著作權許可和集體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顯。本書著重分析瞭在綫錶演權、信息網絡傳播權等新型權利的實現路徑。針對權利分散化和許可碎片化的難題,我們詳細考察瞭基於區塊鏈技術的版權存證與自動許可機製的試驗,以及集體管理組織(CMOs)在數字化轉型中如何優化其收益分配效率與透明度。對於“避風港原則”和“紅旗通知”機製的實際運行效果,本書也進行瞭細緻的案例剖析,揭示瞭平颱在內容監管中的角色演變。 三、 鄰接權保護的深化與跨境治理 本部分延伸討論瞭對錶演者、錄音製作者等相關權利人的保護力度。特彆是針對“盜鏈”行為、二次利用的許可模式,以及在國際條約框架下,如何有效保護我國文化産品在海外數字平颱的權益,是本部分關注的重點。 第二部分:商標法:品牌價值的保護與競爭秩序的維護 本部分聚焦於商標注冊、使用和侵權認定中,超越傳統商品分類的最新發展,尤其關注新興商業模式對商標法的挑戰。 一、 商標顯著性與非傳統商標的接納 本書認為,商標的未來在於其符號意義的延伸。因此,我們投入大量篇幅探討瞭非傳統商標的司法審查標準,包括氣味商標、動態商標、三維標誌等。通過對一係列標誌性判例的梳理,本書闡明瞭何種程度的感知度、如何確立顯著性和可注冊性。 此外,對於“第二使用領域”的商標保護,即商標在非傳統商品或服務上的延伸使用,本書探討瞭如何界定“關聯性”與“淡化風險”。 二、 互聯網環境下的商標侵權與治理 互聯網為商標侵權提供瞭新的溫床,本書著重分析瞭新型侵權形態: 1. 關鍵詞競價排名與反不正當競爭:如何區分閤法的商業引證(Nominative Fair Use)與惡意搭便車行為,對搜索引擎廣告中的商標使用進行精準規製。 2. 社交媒體與影響者營銷(KOLs):探討瞭未經授權使用他人商標進行商業推廣的行為的法律定性,以及平颱作為責任主體的界限。 3. 電子商務平颱上的假冒僞劣:側重於平颱方(如電商平颱)在知識産權保護中的注意義務範圍和“通知-刪除”機製的有效性評估。 三、 商標的地域性與國際趨同 在全球貿易背景下,原産地標識(地理標誌)的保護力度空前加強。本書分析瞭地理標誌與普通商標在法律屬性上的區彆,以及我國在國際上對重要地理標誌(如葡萄酒、茶葉産地名稱)的國際保護實踐。同時,對商標的“馳名商標”認定標準進行瞭跨國比較研究,尤其關注瞭在不同法域內,如何確立和保護商標的聲譽價值。 總結與展望 本書的獨特價值在於,它避免瞭對單一技術領域(如專利)的孤立分析,而是將著作權和商標法置於一個統一的、快速變化的商業與技術環境中進行考察。讀者將獲得對數字內容生産與品牌價值維護這兩大知識産權核心支柱的全麵而深刻的理解,為應對未來知識産權法律環境的復雜化做好準備。全書旨在激發讀者對知識産權法學前沿理論的批判性思考,而不是僅僅停留在法條的機械適用層麵。